筆者在中科大讀研究生的時候,有位臺灣過來的教授,姓甚名誰已經忘記,但教授當時問了大家一個問題,智慧與智能的區別是什么?筆者當時是第一個回答的,給出的回答是:智慧是擬人,智能是機器。
園區的進化之路從神學的角度來看,智慧園區可能就是各種園區里面的岡仁波齊了,心懷著朝圣,說一說我所理解的抵達岡仁波齊級別的智慧園區之路!
那么對于園區來說,園區智慧的基礎是什么呢?園區智慧的基礎在于看不見的管網和看的見的線路(強弱電系統等)。舉個簡答的例子,把園區看成是人體,人體的基礎是經脈和骨骼,管網和線路就是經脈和骨骼。
管網是未來能承載多大園區運營量的關鍵,線路是支撐園區數據流動的主要基礎。有著堅實的管網骨骼搭配著線路血脈,智慧的基礎就算是開始了。
強大的管網系統,在具備大容量能增容的基本條件下,進一步實現數據的高速傳輸。內網、外網、外網無線網、智能化專網等,對園區整體的網絡架構要具備前瞻性,在不具備成為0和1實力的條件下,只好先把余地留足。就像當初的道路設計,四車道已經在當時的條件下已經是寬的不能再寬了,可這種局面只持續了十年不到的時間。同樣的道理,智慧園區越智慧,管網中流通的數據量就會越大,所以,身強體壯的管網系統,是實現智慧的基礎。
感知與識別,日常所見的多是RFID以及NFC等。任何一個園區,有不動的建筑物,有移動的人、設備等等。從智慧的統一角度來說,注意是統一角度,或者是神學因果角度,任何無生命的物品以及有生命的不同物種,都可以通過一個內在邏輯進行交互。在這里,筆者認為這種交互的物理體現就是我們的感知與識別。
舉個例子來說,從建筑物來說,智慧園區可能需要建筑物交互它的“身體狀況”以及空間情況等,對于物品來說,交互它的移動軌跡、重量體積等,對于人來說,交互勞動數據、訴求信息等等等、、、
感知與識別的意義是什么呢?其實是將萬物進行數據化,用自定義的符號來對萬物進行描述。從信息技術的角度來說,可以用0和1來理解信息技術語言。那么,在智慧園區的覆蓋范圍內,園區內的一切物質存在和非物質存在,可以用內在固定語言符號邏輯進行交互,而作為園區的運營者,首先是園區內相關語言符號的制定工作,從制定交互規則的角度去先行對園區進行掌控,在這樣的基礎下后期只需要組織分析好園區的語言符號,你就可以知道園區里一切你想要知道的數據。再舉個例子,從地球上對智慧生物的劃分中,一項很重要的區分內容就是是否具備語言,如果說開啟了語言交互,筆者認為也就真正意義上的開啟了智慧發展的道路。
專業化是在某一領域可以成為精、專、強的能力。形象化的來說,哲學家是萬中無一的,因為一個勉強能稱為哲學家的人至少都是在兩個以上的領域中非常的專業。大部分人窮極一生,也只能在某一個領域中做到專業化,那么,人都難以做到在某一個領域非常專業,就更別提還要擬人化的園區了。所以,綜合型的園區想智慧,就相當于人想成為哲學家,而功能單一的園區想智慧,就類似于人想成為專家。
所以,如果分類一下各園區向智慧園區發展的難易程度,綜合型的園區一定是最難成為智慧園區的,而功能業態單一的園區則是最容易成為智慧園區的。為什么這么說?再從標準上來看,越是綜合化,要協調的標準就越多,標準越多,就越難統一。
從當前來看,綜合型的園區越來越多,現在有個巨大的Bug就是,綜合型園區里面的單元功能塊很多,而在各單元沒有實現各自的智慧化的時候,園區的運營管理者就想一步完成所有功能單元的整體智慧化。這顯然在當今的技術條件下是無法實現的,在產業融合標準還很模糊的情況下,強行梳理某幾個產業單元的內在核心邏輯線然后做基礎系統架構預設,然后實現整體管控并且同步智慧化只是自欺欺人的一本正經而已。
其實每個管理者和運營者都知道,先局部后整體是會產生很大的內耗。可無法回避的事實是,先整體后局部,是理想的復制邏輯。在現實中,是無法做到完全一致的復制的,這就要求管理者去智慧的平衡局部智慧化到整體智慧化的步調了。比如說,當前的產城中,制造業與服務業融合類型的園區,制造業功能模塊用工業互聯網和4.0物聯網的思路去實現其專業化進而邁向智慧化,再以其智慧化拉動服務業專業化水平進而實現其智慧化。因為產業也存在上下游關系,專業化的實現有個時間先后,智慧化的進化可能也無法避免一個先來后到。
其實當園區實現專業化之后,那么就會在日常運營中,給與運營管理方許多專業化的建議。當運營管理方有任何需要決策的問題的時候,專業化的園區的價值就發揮出來了,與非專業化的區別就是:專業化的園區能給出分析后的歷史數據,非專業化的園區給與龐雜的歷史數據記錄。
那么,如何能達到會分析這個層次呢?就這是園區需要大腦了,這個大腦就是軟件。最終決定園區智慧化與否的就是軟件了,形象的說就是邏輯思維,管理運營方可以讓軟件代替自己進行日常的分析匯總,按照所需的管理運營邏輯去設計軟件系統。當一切基礎完成了建設,數據也可以盡情獲取的時候,如何篩選并且調用關鍵數據,就是管理運營者需要去完成的軟件設計步驟了。事實上,最基本的也就是由人力分析、財務分析和物資分析進行決策需求整理,然后更高效的解決問題并且做出相關預警。
在分析之后,從智慧的人的角度來說,分析之后是總結。將所經歷的,有失有得的分析過程進行自有的邏輯總結,是智慧的庇佑之路。
在園區的軟件系統部署完畢,具備了邏輯分析能力后,園區的運營管理方基本可以實現決策的高效率和準確率,從另一方面來說,就是園區的本身和管理方已經變得足夠聰明。那么,聰明和智慧在筆者的認知里,相差的就是總結了。
在日常的管理經營和園區的運營來說,變量是不斷產出的,分析是需要不斷進行更新的,但是變量在很多時候都會重復的出現。在重復出現的時候,如何能夠實現迅速的優化處理以及盡量杜絕變量的出現則就是智慧的體現了。
那么,園區的智慧,在總結方面體現在哪些點呢?體現在成本問題通過總結后不重復出現或者少出現,體現在內部流通通過總結后無阻礙或者少阻礙,體現在效率通過總結后實現可持續提升。畢竟,從園區的角度來說,智慧是為了體現在經營這個維度,那么經營的降本增效也就是智慧要集中體現的地方了。
從倉儲規劃,看DeepSeek的實用性、局限性和突破之道
4442 閱讀單月總貨量同比增長734.4%!獨家解讀順嘉國際貨站跨越式增長背后的效率密碼
2324 閱讀嘉誠國際發布2024年年報:營收13.5億元,歸母凈利潤為2.05億元
2228 閱讀“京東服務+”洗衣中央工廠招商、3C上門安裝/維修招商
2101 閱讀深圳擬擴大試點物流、環衛功能型無人車運營,加速產業規?;M程(附編制說明等下載)
1908 閱讀這家老牌物流巨頭被收購,9億美元交易值不值?
1393 閱讀DeepSeek落地全球第一大港
1263 閱讀京東外賣重點推廣39城
1197 閱讀冷鏈不只是物流,還是依托供應鏈的生態
1163 閱讀德邦物流注銷回購股份 京東物流持股比例升至75.4%
1142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