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人問通用汽車的前采購副總安德森,你們的挑戰是什么?安德森說,“(通用汽車的)采購有三個挑戰:復雜度、復雜度、還是復雜度。通用汽車在全球采購的零部件達16萬種,這也意味著每天出問題的機會有16萬個。而要生產線就停頓下來,缺一種零件就夠了”。
圖1:通用汽車采購的最大挑戰是復雜度
圖片來源:www.rpmgo.com
供應鏈管理挑戰多,倒不是因為有多難,而是因為復雜。
試想想,如果一輛汽車只有 1個零件,1個供應商,1個客戶,從設計到生產到配送,供應鏈有什么難?難就難在一輛汽車有3萬個零件,后面有成百個一級供應商,幾百個二級供應商,大量的三級供應商。這些供應商來自全世界不同的地域,有著不同的文化,操著不同的語言,協調起來任務艱巨;他們有的有整合能力(比如一級供應商),有的有技術優勢(比如二級、三級供應商),隨著幾十年來的整合,規模也越來越大,胳膊粗拳頭大,管理起來挑戰重重。
對通用汽車這樣的整車廠來說,他們的競爭優勢也早已經不是技術幾十年前,通用汽車就沒有能力獨立設計、制造一輛汽車了。不可避免地,整車廠成了供應鏈資源的整合者,他們的競爭優勢也變成了管理,對復雜供應鏈的有效管控和整合。
在制造領域,最復雜的產品當屬商用大飛機。商用大飛機大致有300萬零件,是汽車的100倍,手機的1萬倍。一個智能手機平均壽命為2到3年,美國路上走的汽車平均年限達11.5年[1],而飛機的生命周期更長,維護得當,安全飛行25到30年是不成問題的[2]。三者比較,飛機對安全、耐久性的要求最高,供應鏈也最復雜,供應鏈的整合難度也高出幾個數量級。
就拿波音來說,每架飛機有40萬到600萬個零件,每年的采購額達280億美元,來自5400個工廠,總共采購7.83億個零件,要把這么多的零件計劃好,采購來,組裝好,全球供應鏈的復雜度可想而知[3]。而波音的競爭優勢呢,就在于有效地管理復雜的供應鏈。
這也是為什么一款手機出來,沒多久遍地都是“山寨”版;而波音飛機都飛了半個世紀了,還看不到有人能“山寨”。這里的根本不是技術有多難我們頭頂上飛過的飛機,用的大都是三四十年前的老技術;而是供應鏈管理能力不夠,沒法有效整合全球的資源。畢竟,短期內你可以“山寨”一個簡單的產品,但沒法“山寨”一個復雜的供應鏈。這不,豐田供應鏈敞開著讓大家來學,戴爾的直銷模式也不是什么火箭技術,但這地球上還是沒有產生,估計也永遠不會產生第二個豐田,第二個戴爾。
圖2:波音的全球供應鏈
資料來源:World Class Supplier Quality,787updates.newairplane.com
網上有很多文章,說大飛機用的主要零部件都來自海外,中國做的無非就是組裝工作。言下之意呢,沒什么技術含量。這是“唯技術論”的延續,其實很片面。這就如做面包,面粉、黃油、調料都是別人做的,但把這些變成香噴噴的面包,面包師傅的“組裝整合”也是功不可沒一樣。
整合組裝是核心競爭力,看看iPhone就知道了:蘋果不生產芯片,也不生產顯示屏,更不生產電池;蘋果的價值就在于把那幾百個零部件整合到一起,做出一個好產品來。這后面體現的是對全球供應鏈的管控能力。沒有人挑戰蘋果作為整合者的價值,但為什么總有人低估中國商飛在大飛機中的地位呢?
所以,對于大飛機來說,我們不能從純技術角度來看待問題。大飛機的大多關鍵技術來自供應商,比如引擎、航電、控制系統。波音和空客也是如此。就技術而言,中國商飛跟波音、空客沒有明顯的差距。要說差距呢,是管理,是對全球供應鏈的有效管控,這是控制成本、提高質量、確保安全,讓技術能夠商業化的關鍵。
技術可以從供應商那里買,管理則需要多年的積累,有錢也難以買來。對于技術差距,因為具體,我們看到了,也承認了,愿意大幅投入資源來彌補;對于管理差距,因為看上去都是些常識,很多人不愿意承認,自然就談不上改進你沒法叫醒一個裝睡的人。技術可以很具體,比如配方,工藝,你知道了,就懂了;管理則往往是些大實話,道理人人懂,但“功夫在詩外”,很難做到。
在我國,航空制造一直是國企央企的天下。簡單地說,就是中航工業及其下面無窮無盡的子公司、孫公司。后來雖然成立了中國商飛等,但性質都一樣,還是脫胎于計劃經濟,走的還是“國內配套單位大協作”的路子,靠得是通過行政命令來做事。說白了,就是不尊重經濟規律,靠一層層往下壓的方式,把商業活動當做政治任務來完成。這放在商用飛機上,勢必會帶來種種經濟效益問題。
商用飛機走的是“主制造商供應商”模式,中國商飛這樣的企業很不熟悉。這“主供模式”不就是市場經濟下的合同關系嘛,對在全球企業工作過的人來說,就如水跟空氣一樣自然:二十多年來,我上學的時候學的就是這套做法,工作的時候用的就是這套做法,沒想到竟然成了中國商飛的老大難。我在《大國工程》一書中讀到這段時,不由得大為感嘆。后來再想想,也就想通了:如果我也一直生活在計劃經濟體系下,不也跟他們一樣嘛。
中國商飛也不是沒有接觸過“主供模式”。他們作為波音、空客的供應商,合作方式就是這個模式。《大國工程》一書中說,中國商飛曾經就“主供模式”聯系波音、空客,“希望它們能提供供應商組織管理方面的培訓,但是至今也沒有收到反饋”。這也不稀奇:誰會去培訓自己的競爭對手呢。不過也不需要它們來培訓:我的《采購與供應鏈管理:一個實踐者的角度》(第3版)中詳細談到的供應商管理五步流程,就是從飛機制造等多個行業的“主供模式”總結出來的。
還有,就是向汽車制造行業取經。供應鏈的最佳實踐轉移,走的是從大批量行業到小批量行業的路。汽車制造是典型的大批量,飛機制造是典型的小批量,后者有很多是向前者學習的。
一輛汽車大致有3萬個零件,其供應鏈之復雜度,可想而知。對于復雜的供應鏈,汽車行業是如何應對的呢?這里簡單地總結三點:
第一,推動標準化、通用化、模塊化,降低產品的復雜度;
第二,供應鏈分層分級,把復雜的產品化整為零,由供應商來完成;
第三,整合供應商,以簡單化的供應來對付復雜化的需求。
先說標準化、通用化、模塊化。美國人有個笑話,說買回一輛雷克薩斯,掀開車蓋一看,發現里面裝著個凱美瑞。這是在調侃豐田汽車,也從一個側面反映了豐田的標準化已經跨越不同車型,比如雷克薩斯和凱美瑞它們分別是高端、中端車型的代表,但很多零部件都是通用的。本田汽車也是類似,比如思域和CRV是兩款完全不同的車型,但用的底盤卻是同一個。
在標準化上,很多本土企業也在從“大亂”向“大治”過渡。比如宇通客車,當年曾經是高度定制化,連底盤的長度都可以調整,給供應鏈帶來的挑戰可想而知;經過幾年的模塊化、標準化、平臺化后,現在的標準化、通用化水平就有明顯的提升,相應地供應鏈的管控難度也下降。
產品設計有兩種,一種是集成式設計,一種是模塊化設計。集成式設計對應的結果是你得買一堆零件,然后一個一個地組裝起來;模塊化的好處呢,你可以把不同的模塊給不同的供應商,做好后組裝到一起。模塊化也是供應鏈分層分級的必要條件??梢哉f,汽車行業是標準化、通用化、模塊化的先行者,也是供應鏈分層分級的先驅。
汽車供應鏈的分層分級如下:主機廠,比如通用、豐田、大眾,負責整車的設計、組裝與營銷;一級供應商,比如德爾福、博世、江森自控,負責模塊的設計與制造,像傳動裝置、座椅、儀表盤就屬于典型的模塊;二級供應商,比如英特爾、英偉達,提供像芯片這樣的關鍵的技術;三級供應商提供原材料等[4]。要說“汽車行業”,其實主要指的是主機廠和一級供應商他們都聚焦汽車行業,而二級、三級供應商呢,則往往服務多個行業,其產品有更大的通用性。
一級供應商相對強大、完善,可以說是汽車行業的一大特點。在別的行業,比如家電,一級供應商就相對弱多了。2009年,我和一個美國咨詢公司到國內,幫助一個家電制造商外包生產,一大挑戰就是沒有合適的一級供應商。這也容易理解:長期以來,汽車行業由一級供應商的事情,比如模塊、系統的組裝和測試,在家電行業一直由家電制造商自己做。老子不死兒不大,一級供應商自然就沒法成長。
嚴格意義上,在汽車供應鏈的分層分級里,一級供應商有特別的含義,他們負責的是模塊、子系統的設計、制造,而不是簡單地按圖加工零配件。也就是說,并不是直接跟主機廠做生意,就都能算做這個意義上的“一級”供應商。部分一級供應商也是豎向集成解體、專業化的產物。比如德爾福原來就是通用汽車的一部分,后來從通用分割出來,成為一級供應商。
分層分級后,主機廠需要和一級供應商緊密合作,因為一級供應商做的事,原來就是由主機廠做的。這就注定不能有太多的一級供應商,否則管理難度會太高,管不細、管不好。正是因為這個原因,分層分級和供應商整合是相伴而行的,分層分級的過程也是供應商整合的過程。如果你看北美這幾十年來的發展,供應商整合是個非常清晰的趨勢,不光在汽車、家電、快消品等大批量行業,也包括飛機制造、大型設備等小批量行業。
供應商整合帶來規模效益,反映的也是以簡單對復雜的思想。需求已經很復雜,如果供應也很復雜,我們就冒以復雜對復雜的風險,導致規模效益徹底喪失。作為企業,我們要么要在需求端“收口子”,降低需求的復雜度;要么要在供應端“收口子”,整合供應商,減少供應商的數量。如果兩個口子都收不起來,就注定供應鏈的成本做不下來,速度做不上去,失去競爭力。
在上述三類做法以外,歐美車廠的常見的舉措還有產品線整合,以降低產品的復雜度,提高規模效益。比如在2008年破產重組后,通用汽車的一大舉措就是精簡產品線,把品牌砍掉一半,只剩下雪佛蘭、卡迪拉克、別克和GMC。豐田、本田、克萊斯勒在美國的品牌更少,只有3個或不到[5]。當企業懂得做減法時,就算成熟了。這也是行業成熟的標志:就拿汽車行業來說,在過去幾十年里,整車廠一直在整合,直到今天的三足鼎立(美國、歐洲和日本各自有3個主要整車廠)。一級供應商也經歷了類似的層層整合。
順便提及,對于供應商的分級分層,飛機制造行業也在取經汽車行業。傳統上,飛機制造行業高度豎向集成。隨著飛機的研發成本越來越高,風險越來越大,飛機制造商就開始推動外包,構建分層分級的供應鏈結構[6]。比如在開發“環球快車”噴氣機時,龐巴迪就一改豎向集成的做法,率先導入10多個風險共擔的一級供應商,給它們分包多個子系統,并賦予系統設計的責任。這一模式取得成功,一級供應商承擔了“環球快車”的一半開發成本。
在開發其雙引擎的E-Jet飛機時,巴西航空工業公司也導入這種做法,同時整合供應商,把關鍵供應商整合到40個不到。這是上世紀90年代后期的事了。進入21世紀,波音、空客就開始大幅外包。比如在夢想787的開發上,波音承擔的主要是系統集成者的角色,65%的業務外包;在A350的開發上,空客也顯著增加外包幅度,外包比例由以前機型的30%左右,一路上升到A350的50%。
當然,波音在夢想787上外包過度,造成一系列的問題,后來也在調整,比如為了更好地控制全球供應鏈,不得不買斷有些關鍵供應商,增加了豎向集成的戲份[7]。
中郵無人機(北京)有限公司揭牌
2755 閱讀智能倉儲企業“智世機器人”完成數千萬元A輪融資
2656 閱讀這家老牌物流巨頭被整合重組,四千多名員工將何去何從?
2089 閱讀2024最值錢的物流上市企業是誰?哪些物流企業被看好,哪些被看跌?
1625 閱讀地緣政治重塑下的全球供應鏈:轉型、挑戰與新秩序
1298 閱讀物流供應鏈領域“吸金”不力,但能給投融資事件頒幾個獎
1308 閱讀連續5年的“春節主力軍”,德邦為何如此穩?
1177 閱讀16連冠背后,日日順助力智家工廠物流降本增效
1085 閱讀1745億件,快遞業務量增速超預期
1029 閱讀扎根供應鏈創新25年,一家“耐力長跑型”企業的破局啟示
977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