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認真貫徹落實黨的二十大精神,按照“十四五”規劃《綱要》關于“推進120個左右國家物流樞紐建設”的決策部署,2022年11月18日,國家發展改革委發布印發《關于做好2022年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工作的通知》,公布了第四批國家物流樞紐建設名單,陸港型(5個)、空港型(3個)、港口型(2個)、生產服務型(7個)、商貿服務型(5個)、陸上邊境口岸型(2個)陸港型及陸上邊境口岸型合并建設1個等涵蓋6種類型25個國家物流樞紐進入國家物流樞紐布局建設階段。2019-2022共4年間,127個樞紐承載城市共有77個城市已經布局國家物流樞紐,212個國家物流樞紐共有100個進入布局建設階段。
2019年以來,國家發展改革委已牽頭發布四批年度建設名單,共包括100個國家物流樞紐,覆蓋30個省(區、市)及新疆生產建設兵團。國家物流樞紐建設目的主要體現在四個方面,在“點”上,系統整合存量物流基礎設施,減少低水平重復建設和同質競爭,引導物流資源集聚形成規模經濟效應;在“線”上,依托樞紐打造跨區域的物流通道,完善區域內集疏運體系,提高干支物流和末端配送一體化運作水平;在“網”上,推動建設國家物流樞紐網絡,構建“通道+樞紐+網絡”的現代物流運行體系;在“面”上,發揮樞紐資源集聚和區域輻射作用,帶動制造、商貿等產業集聚,與物流融合創新發展,培育經濟發展新動能。
此次發布的25個國家物流樞紐具有三方面顯著特征:
一是樞紐協同能力增強。有關地方按照樞紐互聯成網要求,積極推進城市群物流一體化協同發展,推動樞紐設施共建共享共用,完善物流通道網絡和供應鏈分工體系,培育有機協同的物流產業集群。例如,廣州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依托白云國際機場、綜合保稅區,建設亞太航空物流中心,加強與廣州港口型、佛山生產服務型以及深圳空港型、港口型、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的協同聯動,積極打造服務粵港澳大灣區、輻射全球的航空物流門戶網絡。成都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立足打造全球供應鏈服務節點、區域有影響力的國際物流集散樞紐,強化與成都陸港型以及重慶港口型、陸港型、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協作,加大要素保障資源整合力度,著力構建雙核引領、多點支撐、優勢互補、產業聯動的協同發展體系,助力成渝地區雙城經濟圈發展。
二是多式聯運功能突出。所有樞紐均具備較強的多式聯運綜合服務能力,除空港型樞紐外其他樞紐均具有鐵路專用線或具備鐵路運輸能力。例如,懷化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擁有鐵路口岸及10余條鐵路專用線,2021年貨運量350萬噸,并開通至北部灣的鐵海聯運班列以及中老、中越等國際班列,提高物流通道網絡運行效率。昆明—磨憨陸港型(陸上邊境口岸型)國家物流樞紐發揮鐵路聯運班列作用,開通運行至北部灣的集裝箱班列和中老國際班列,助力西部陸海新通道建設。
三是產業聯動更加緊密。生產服務型、商貿服務型樞紐共12個,占比接近一半。相關樞紐與周邊生產制造、商貿等產業高效協調、聯動發展,協同推進物流基礎設施網絡與產業組織體系建設。例如,西安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位于西安高新技術產業開發區和西安經濟技術開發區內,毗鄰電子信息、汽車、裝備制造等生產制造基地,服務對象包括華為、比亞迪、陜汽、隆基、楊森等知名制造企業,有效發揮支撐引領實體經濟發展效能。蚌埠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服務周邊一批中小企業產業園、工業園區和電子商務產業園,涵蓋裝備制造、硅基生物基新材料等重點發展產業,助力優勢產業集群加速形成。
備注:太原陸港型(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烏蘭察布—二連浩特陸港型(陸上邊境口岸型)國家物流樞紐、南京港口型(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青島生產服務型(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唐山港口型(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同時具備兩種類型,文中統計數據中存在重復計算。
備注:其中遼寧省大連市、山東省青島市、浙江省寧波市、福建省廈門市、廣東省深圳市5個計劃單列市作為國家物流樞紐的獨立申報地區單獨列出;
作為物流體系的核心基礎設施,國家物流樞紐是加快構建“通道+樞紐+網絡”的現代物流運作體系,促進形成以國內大循環為主體、國內國際雙循環相互促進的新發展格局的有力支撐。就此,研究院將針對前四批入選的100個國家物流樞紐承載城市分布進行解讀與分析。
從國家物流樞紐的六種類型分布來看,前四批國家物流樞紐首先布局的是港口型和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兩種類型已經分別完成91%、63%布局。率先布局港口型和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是兩類國家物流樞紐良好的發展基礎和歷史決定的,也是推進大宗貨物運輸“公轉鐵、公轉水”重大任務要求,對于優化運輸結構、降低物流成本、促進物流低碳綠色有著重要意義。但隨著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的建設進度的完成,國家正逐步提高陸上邊境口岸型、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的建設進度,兩類國家物流樞紐獲批數量逐年成倍增長。
從國家物流樞紐的區域分布數量來看,前四批國家物流樞紐在東中西三個地區分別獲批39個、34個、27個物流樞紐,經過第四批樞紐的建設,中西部地區物流樞紐獲批數量占地區總數的比例首次超過了東部地區,打破了前三批次東部多、中西部少的趨勢。
從國家物流樞紐的區域分布結構來看,212個國家物流樞紐的布局綜合考慮了東中西三大板塊物流需求和供給,分布呈現東部多、中部次之、西部最少的結構。而在前四批的物流樞紐布局進度中,國家從偏向東、中部地區,到逐漸均衡東中西三大地區,物流樞紐獲批的區域分布正向一步步規劃靠攏。改革開放以來,中國東部地區已經實現率先發展并領跑全國經濟,加強東部地區物流樞紐建設能夠進一步深化供給側結構性改革、加快新舊動能轉換。重塑東西部地區間格局是新一輪西部大開發的重大任務,建設西部地區物流樞紐能夠發揮物流業先導性、引領性作用,推動區域經濟高速度、高質量發展。
在全國31個布局樞紐的省級行政區中,北京市國家物流樞紐已經全部建成,山東省、青海省、重慶市、遼寧省、內蒙古、陜西、天津等17個省級行政區已經建成50%(含)以上的國家物流樞紐,寧夏自治區從第三批到第四批實現了國家物流樞紐零的突破,海南省仍未有國家物流樞紐入選,加快樞紐的建設規劃申報,是整合該區域存量物流基礎設施資源,提高物流整體運行效率和現代化水平的重要方向。
01、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解析
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首批入選9個城市(烏蘭察布和錫林郭勒合作共建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第二批入選5個城市,第三批入選7個城市,第四批入選6個城市,累計入選26個城市。41個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中,目前仍有15個尚未納入建設名單。陸港型國家物流樞紐依托鐵路、公路等陸路交通運輸大通道和場站(物流基地)等,銜接內陸地區干支線運輸,主要為保障區域生產生活、優化產業布局、提升區域經濟競爭力,提供暢通國內、聯通國際的物流組織和區域分撥服務。
02、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解析
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首批入選10個城市(寧波、舟山合作共建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第二批入選9個城市(欽州、北海、防城港三個城市合作共建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第三批入選3個城市,第四批入選2個城市,累計入選21個城市。23個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中,目前僅剩2個尚未納入建設名單。港口型國家物流樞紐依托沿海、內河港口,對接國內國際航線和港口集疏運網絡,實現水陸聯運、水水中轉有機銜接,主要為港口腹地及其輻射區域提供貨物集散、國際中轉、轉口貿易、保稅監管等物流服務和其他增值服務。
03、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解析
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首批入選1個城市,第二批入選2個城市,第三批入選3個城市,第四批入選3個城市,累計入選9個城市。30個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中,目前仍有21個尚未納入建設名單。空港型國家物流樞紐依托依托航空樞紐機場,主要為空港及其輻射區域提供快捷高效的國內國際航空直運、中轉、集散等物流服務和鐵空、公空等聯運服務。
04、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解析
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首批入選3個城市,第二批入選4個城市,第三批入選4個城市,第四批入選7個城市,累計入選18個城市。47個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中,目前仍有29個尚未納入建設名單。生產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依托大型廠礦、制造業基地、產業集聚區、農業主產區等,主要為工業、農業生產提供原材料供應、中間產品和產成品儲運、分銷等一體化的現代供應鏈服務。
05、商貿型國家物流樞紐解析
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首批入選5個城市,第二批入選3個城市,第三批入選5個城市,第四批入選5個城市,累計入選18個城市。55個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中,目前仍有37個尚未納入建設名單。商貿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依托商貿集聚區、大型專業市場、大城市消費市場等,主要為國際國內和區域性商貿活動、城市大規模消費需求提供商品倉儲、干支聯運、分撥配送等物流服務,以及金融、結算、供應鏈管理等增值服務。
06、陸上邊境口岸型國家物流樞紐解析
陸上邊境口岸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首批入選2個城市(錫林郭勒和烏蘭察布市合作共建陸上邊境口岸型國家物流樞紐),第二批入選2個城市,第三批入選3個城市,第四批入選3個城市,累計入選10個城市。16個陸上邊境口岸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中,目前仍有6個尚未納入建設名單。陸上邊境口岸服務型國家物流樞紐沿邊陸路口岸,對接國內國際物流通道,主要為國際貿易活動提供一體化通關、便捷化過境運輸、保稅等綜合性物流服務,為口岸區域產業、跨境電商等發展提供有力支撐。
DeepSeek火出圈,AI和大模型將如何改變物流行業?
2852 閱讀智航飛購完成天使輪融資
2513 閱讀800美元不再免稅,T86清關作廢,跨境小包何去何從?
2030 閱讀凈利潤最高增長1210%、連虧7年、暴賺暴跌……物流企業最賺錢最虧錢的都有誰
2020 閱讀AI紅利來襲!你準備好成為第一批AI物流企業了嗎?
1751 閱讀物流職場人性真相:馬斯洛需求的顛覆與掌控
1493 閱讀供應鏈可視化:從神話到現實的轉變之路
1224 閱讀物流職場人性真相:鷹鴿博弈下的生存法則
1149 閱讀運輸管理究竟管什么?
1056 閱讀2024中國儲能電池TOP10出爐
997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