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上海等市場,更小型化的社區生鮮便利店正通過“抱團”、共建社區商業生態方式,圍剿”、截流大賣場等中心化商業形態的客流。
典型的一個場景是,在一個中大型小區內,會出現錢大媽、清美、康品匯、百果園,以及夫妻肉菜店等社區生鮮專業店的集成,各家面積都在30平米左右,它們共同組建了社區商業的一個完整生態,消費者能在小區內實現一站式購齊,并得到更高的商品品質體驗。
比如,消費者會在錢大媽購買豬肉,再走幾步路到清美購買豆制品,去康品匯買蔬菜與雜貨,然后去百果園買水果,最后可能到一家夫妻店補充其他日常所需。
一個社區場景下,多品牌、多企業的集成,讓消費者可以不出小區,便能得到豐富選擇,滿足日常所需。
而由于這些社區生鮮便利店都在走專業化路線,于特定品類建立了各自的源頭直供能力,做出了更高的商品品質,進而建立了各自的消費心智。這些專業化的集成,讓它們在社區場景下升級了“一站式購齊”體驗。
一“生態”
《商業觀察家》在上海看到一些小區,就出現多家社區生鮮便利店共存的情況,康品匯、清美、錢大媽、百果園等等。
我們原本認為,一個小區有這么多社區生鮮店,競爭如此激烈,很多還是抗壓能力不足的加盟店,怎么能存活下去。可是問一些小區的不同品牌的門店,它們基本都開了一年時間以上。
我們原本也覺得,這些門店面貼面的競爭,關系可能很難相處。結果一看,他們相互之間的“串門”很頻繁,經常問各自的生意如何,每天的銷售額如何,毛利情況如何。最有意思的是,它們相互之間很多也都是有問必答。沒有秘密。
比如上海中遠兩灣城小區就是典型。這個小區是一個中大型社區。因城市化發展,在高線城市,這樣的中大型小區大量出現,為社區商業提供了成長沃土。
這個小區,《商業觀察家》于2020年下半年看到的情況是,有兩家康品匯的門店,一家錢大媽,一家清美,一家百果園,一家蘇寧小店。除了康品匯的一家門店面積過百平米外,其余都是幾十平米的社區便利店形態。
小區一街之隔則還有社區超市、熟食店等。
銷售數據上看,當時,清美食品日銷在8000元左右,錢大媽的日銷水平在9000-10000元左右,康品匯在這個小區做得相對早,小區門口幾百平米左右大店做到了3萬元左右日銷。由于錢大媽等是后來者,直接將店開進了小區內。于是,康品匯也跟進在小區內再開了一家幾十平米的生鮮便利店,據稱也能做到1萬元左右日銷。
這些企業陸續進入,都能獲得自己的客群,找到消費者進店理由。而新來者的不斷進入,對之前老店的影響,也不是特別大,這說明整個社區生意因為這些玩家的進入而擴容了。
要么是創造了增量,要么搶了超市、大賣場、菜市場的生意。或者兩者都有。
那么,它們為什么都能沉淀出自己的顧客呢?
錢大媽是因為它的豬肉品項建立了消費心智,品質好、新鮮。清美食品是因為豆制品,自產自銷,上海消費者認清美這個牌子,清美為了養它的社區店,豆制品能多給出10個點左右毛利,加上搭售大量自有商品,構建了門店體系。百果園則是靠水果。等等。它們都在特定品類建立了自己的專業化能力。
于是,就出現了有意思的情況,這個小區的消費者經常跑到錢大媽買豬肉,再跑到清美食品買豆制品,到百果園買水果,在康品匯買果菜、雜貨。
所以,他們會相互告知銷售毛利數據,因為優勢品類都很強,他們并不擔心客流會被搶走。
它們其實都是在做消費升級,因為專業化能力之下,他們供應的商品品質更高,百果園的水果品質要比超市大賣場好,錢大媽的豬肉品質也更好。清美豆制品在上海就不用多說了。
而一旦消費者發現并養成了這樣的品質消費,消費者就很難再去使用低品質的東西。進而,它們能構建各自的消費心智與進店理由,截流超市需求,并做大社區生鮮市場。
在豐富度層面,它們也非常注重各自的差異化,錢大媽豬肉白條強,那康品匯就賣特種豬。百果園水果強,但是百果園有限的門店面積做不了豐富度,康品匯和清美食品就來補充水果豐富度。這也導致社區商業整體的商品更新很快,比如愛媛眼看著爛大街了,其中就會有企業馬上引入新品種,反正要在彼此的優勢核心品類之外,快速產生差異。
它們也很在意線上渠道,因為門店面積小,加上小區市場容量小必須做高滲透率,因此,它們都在通過線上來架構它們的商品豐富度和多元化擴張,以產生更多銷售。像百果園就通過線上做過蔬菜,康品匯通過線上做預售。等等。
以上種種因素的疊加,導致社區生鮮的內涵被豐滿了,一個相對過往更有活力的社區生鮮生態出現了。
相比超市、大賣場等中心化業態,這個生態的商品品質更好,各家企業的運營更專業更精細,服務更好,離消費者近就更方便,各家企業集合起來的生鮮商品豐富度也不一定比大賣場差,甚至更好。
進而,它們一起做大了社區生鮮市場,并截流了超市生鮮需求。它們聯合成為了升級版的菜市場。
二原因
目前來看,社區生鮮的內涵是在持續豐富的。內涵豐富的推動因子則可能來自于四個層面。
一、物業供給
房東為了提升租金回報率,都在將商鋪分割出租。把一個百平米的商鋪分割成三四個幾十平米的商鋪對外出租,從而在整體上提升租金回報率。
但社區場景能做什么生意?主要就是生鮮等消費者的日常所需,居家過日子的需求。社區賣不了服裝和電器等。餐飲也做不大,因為餐飲需要大流量。
這樣一來,社區生鮮的生意模型就變了。
“贏者通吃”很難了,競爭增多了。
更小的面積,一家店的商品不會太豐富,只能往更專業的方向走。導致社區生鮮變得更專業了。
商鋪的供給從一個變成多個,那單個企業就無法通過盤下稀缺的鋪位來“壟斷”一個社區市場。進而競爭主體增多了,社區生鮮整體上就會呈現更多的差異化、更多的精細化、更多的專業化、更具效率、更豐富性的形態。
生鮮便利店因此迎來機會,小商鋪供給增多,它們的開店機會就多,商鋪分割后的單個小商鋪的租金也更節省。
二、消費細分
隨著經濟的發展,消費市場呈現出更細分化的特征。導致市場也出現了多品牌發展機會。因為一家企業很難滿足不同消費者的細分化需求。
隨著市場總盤的擴大,社區生鮮也會朝更細分化的方向走。
反過來,多玩家的進入,滿足了社區的細分化需求,它們也能持續做大社區市場。
三、專業化能力沉淀
隨著社區生鮮市場這么多年的持續發展與沉淀,市場中的各個玩家積累了更好的專業化能力。
尤其是幾十平米的生鮮便利店,它們很多只做幾百個、幾十個品項,在單個品項聚集起的專業化能力就更強。
生鮮市場很難做,非常不標準。如果攤大肯定是無法做得太專業,太深的。聚焦少數品項的企業隨著時間的沉淀,反而做得很深,不斷地在疊加門檻。
像百果園在水果品項就做得很深,做到了源頭直供,能向源頭輸出供應標準,甚至介入到了農資領域,這些讓百果園做出了高品質,讓它無論是與大賣場,還是街邊攤販比,都能區別開來。門檻也疊加得越來越高,其他企業短期內都實現不了這樣的專業度。
錢大媽在豬肉品項也做得很深,能做到源頭直供。它在云南等地構建了自己的基地,在疊加它的門檻。
當這些專業化的生鮮品牌企業出現、全國復制,并能聚集到一個小區時,那么,就帶來了社區生鮮整體的升級。
相比社區市場過往的“雜亂”形態,它們更專業。相比菜市場等形態,它們有品牌價值。
四、效率化水平提升
當社區生鮮朝著小店化發展,朝著幾十平米的生鮮便利店方向發展時,它們的效率化水平也在提升。
體現在兩個層面。
一個是門店運營層面。
社區更小面積的門店,租金成本更低。
由于社區場景下,銷量大的生鮮品項主要就集中在100-200支左右,縮小面積如果有精細化能力,對坪效的影響并不大,也能做得更高。
過去社區生鮮存在面積浪費的情況,因為面積很大,有幾百平米,單個社區市場的容量又小,導致堆積了很多銷售不足的品項,業務精準性反而不足,產生了浪費。很多企業其實也是做商業地產生意,在社區場景內把面積出租來獲得回報。但這一塊越來越難,因為生鮮便利店供給增多,房東可以直接分割面積出租“獨賺”。
在人效層面,面積小、品項少,需要的員工也少。
面積如果增大,店長就會抱怨勞動量增大,要求增雇員工,但是增雇后,坪效、人效很多并沒有提升,有時還因為管理不善,下降了。
康品匯在上海就在縮減門店面積,開更小的生鮮便利店。從它們的一些試驗來看,小店的人效、坪效更高。
比如,有店長抱怨面積大,缺人手,康品匯就直接把門店“隔斷”,只用一部分面積,也不增雇員工,結果來看,人效和坪效是更高的。
另一個效率化水平提升是在供應鏈層面。
聚焦少數生鮮品項,更容易構建源頭供應鏈能力。
而只要能做源頭,就能做出更好的商品品質,做出加工化能力,毛利也更高。也能更好控損,提升商品周轉效率。
所以,當下社區生鮮的小型化趨勢,其實也在倒逼行業提升效率化、精細化水平。
DeepSeek火出圈,AI和大模型將如何改變物流行業?
3153 閱讀智航飛購完成天使輪融資
2590 閱讀800美元不再免稅,T86清關作廢,跨境小包何去何從?
2198 閱讀凈利潤最高增長1210%、連虧7年、暴賺暴跌……物流企業最賺錢最虧錢的都有誰
2167 閱讀浙江科聰完成數千萬元A2輪融資
2011 閱讀AI紅利來襲!你準備好成為第一批AI物流企業了嗎?
1982 閱讀物流職場人性真相:鷹鴿博弈下的生存法則
1870 閱讀物流職場人性真相:馬斯洛需求的顛覆與掌控
1584 閱讀供應鏈可視化:從神話到現實的轉變之路
1420 閱讀運輸管理究竟管什么?
1259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