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级黄片免费在线播放_国产黄片在线免费看_日本8X无码毛片_日韩无码一级簧片_中日韩一级免费黄片_www.黄色视频.com_亚洲免费成人电影大全_韩国一级黄片在线免费看_一级免费黄片视频

羅戈網
搜  索
登陸成功

登陸成功

積分  

華創資本熊偉銘:2020年,創投機會在哪里?

[羅戈導讀]當下受到疫情影響,很多中小企業也面臨現金流危機。

過去兩年資本市場投資放緩,創投形勢整體低迷,AI行業也迎來了資本寒冬。

一方面,企業期盼早日融資,繼續在應用層面技術落地;另一方面,早期投資機構則想要退出獲利。

但人工智能在實際應用中遠不如預期,“AI泡沫破滅論”甚囂塵上。在華創資本熊偉銘看來,每個新領域的出現都會伴隨著所謂泡沫,但泡沫并非毫無意義,比如它推動了行業人才的培養。

另外,人工智能在醫療領域的應用也開始落地,開始聚焦到生命科學制藥領域。熊偉銘給創業者提出了建議,如果要在這個領域創業,從制藥領域上下游和周邊切入,會比較有優勢。

當下受到疫情影響,很多中小企業也面臨現金流危機。

“如果悲觀估計,企業很可能半年內都沒有現金流流入。這種情況下創業者就需要做出調整,如果企業錢太少,來不及轉身或者改變,不如減產和休眠,如果還有一部分資金能夠支撐七、八個月,可以做一些新的嘗試。”熊偉銘說。

2月27日,燃財經舉辦線上沙龍,主題聚焦于AI行業,華創資本合伙人熊偉銘、曠視副總裁謝憶楠、快倉智能聯合創始人孫宇進行了主題分享,并和燃財經總編輯賀樹龍做了對話。

以下是熊偉銘在燃財經沙龍上的詳細分享內容:

互聯網之后是什么時代?

我們缺乏共識

這次疫情和2003年相比,前幾天清華大學國家金融研究院院長朱民老師在演講中表示,兩個季度可能會造成大概1.38萬億的直接損失,大部分來自線下的企業。這段時間任何有線下交付部分業務的商業都會受到嚴重影響,由于我國經濟體量和城鎮化程度的大幅提升,這次影響將會大大高于2003年。

據BCG聯合經濟學人智庫做的最新預測,2020年中國GDP增速最悲觀在4.5%左右。但相對于我國整個百萬億級的經濟體總量來講,這個數據依舊樂觀。

相較于2003年非典期間,我國GDP增長的結構發生了較大變化。2018年以來,國家開始做結構性轉型和改變金融政策。但市場卻遇到了各種不確定因素的沖擊,金融政策上的急剎車讓很多中小企業遭受了一波沖擊;中美貿易談判讓很多出口型企業受到影響;新冠肺炎疫情則讓一些本地消費企業有了很大損失。

2019年年底,美團王興說了一句話,“2019年是過去10年里最差的一年,卻是未來10年里最好的一年。”其實在2019年,一級市場投資就已經慢慢放緩。除了金融大政策的變化外,基本面也在發生很多變化。我從技術角度出發,總結了以下三點:

第一,全球范圍內消費互聯網已經達到瓶頸。當然非洲除外,非洲20億的年輕人基礎設施還未到位,現在仍然面臨著一個全新的狀態。

在中美兩個人口大國,消費互聯網的滲透率已經非常高了。從一些宏觀數據上看,我國已經迎來了發展的新拐點。截至目前,我國線上人數已經多達11億,零售市場已經達到5.6萬億美元左右,已經超過了美國。此外,我國電商市場超過了1萬億美元,已經成為世界最大的電商市場。

第二,基金募集周期拉長。隨著2009年量化寬松政策之后,各國資金流動性增加,2013年開始市場迎來了新的資金募集周期。這一階段很像當年美國中小銀行的高速發展時期。當年美國中小銀行創業高峰時大概有14萬家中小銀行,最后合并成了8000到9000家。那段時間美國政府推出了聯邦保險政策,用來保護這些中小銀行儲戶的存款。我們后來所經歷的這一波眾籌平臺大量涌現、天使投資門檻降低、P2P、小貸的市場變化非常像那段時期的美國。但從本質上看,這一現象其實是資金流動性溢出、流動性過剩的表現。

2017年,我國注冊的基金規模多達3萬家,但該數量在2018年開始大幅減少。2018年人民幣募資也基本處于停滯狀態,到了2019年后半年,募資開始有一些起色,但也遠不及前幾年。但對于真正專業的早期投資人來說,現在正是一個能夠更加注重長期投資的最佳時間點。

另外在資金募集周期方面,受到中美貿易關系影響,對于一些規模較大的資本,特別是LP是養老基金相關方向的機構,募資周期可能會受到影響。

第三,我們正處在一個全球性的缺乏基礎設施升級共識的年代。

90年代末,互聯網剛剛誕生,大家產生了一種共識:互聯網是未來。2001年互聯網高點破滅,互聯網社區化開始顯現。2004年,Facebook成立,之后迎來了電子商務時代。后來出現了各種各樣游戲和訂閱服務。2007年,第一部iPhone橫空出世,2014年、2015年整個移動互聯網、智能手機開始普及。

大家的共識也從互聯網是未來,先后變成了“云”是未來,再到移動互聯網是未來。

事實上,我們現在談論的是:物聯網也是互聯網中間的一部分,它是互聯網的延伸。至于互聯網之后會是什么,大家其實已經沒有特別清晰的共識了。早在2000年時我們就在談Alpha ID,但這項技術直到今天才慢慢落實。

企業軟件、基礎設施、核心科技

當下最看好的三個創業機會

無論是否有疫情的影響,以下三方面,都會是很好的創業和投資機會。

第一,中小企業的企業軟件。但我個人覺得創業公司做協同類的軟件會遇到不小的挑戰,它天生是一個巨頭的生意。釘釘和微信都是具備社交屬性的P2P通訊軟件,而P2P通訊軟件一般是大廠做的事情。

所以,為中小企業增效的軟件可能更多的是在一些垂直行業,例如餐飲行業。對標美國的餐飲業,我們的餐飲行業規模依舊很小。比如,美國一款最新的餐飲軟件Toast,已經估值高達40多億美金。但國內類似的軟件估值卻只有幾億美金甚至是幾億人民幣。究其原因,用戶的使用習慣還未完全轉換,例如,付費習慣、業務部署的速度等。

第二,基礎設施。移動互聯網和物聯網的快速發展,改變了很多中國企業的業態。招商銀行最新的年報顯示,手機銀行、掌上生活App加起來月活高達8500多萬,規模巨大。相比之下,在美國、歐洲、日本等國家,同樣的金融服務軟件,無論是PC端,還是移動端都遠遠不及中國。中國的一些企業正在演變成互聯網企業。

而在演變的過程中,企業往往會產生各種各樣的需求,比如定位功能、身份認證功能、指紋識別和面部識別功能等。這些演變對于全球范圍內的企業都是一個很大的趨勢。我們的基礎設施在發生變化,例如,數據庫在變,很多東西的驗證流程在變。在這些方面,中國的創新能力是非常領先的。

第三,核心科技。例如半導體的供應鏈、生命科學、工業智能化、下一代通訊和航天產業等。一直以來,我國在類似高端制造業的投入非常有限,但也有一定優勢,目前以3C為代表的全球最大企業都在我國,因此,高端制造業相應的供應鏈遲早都會移到國內。

AI制藥重點還是在制藥

熬下去很重要

最近兩年,大家都在關注人工智能賦能生命科學,或者醫療領域的各種可能性,在垂直領域運用人工智能更容易被人理解。

在人工智能領域里面,最早的啟發者是IBM Watson。但在IBM Watson和MSK合作的案例之后,再未出現相當規模的大公司。事實上,Google在變成Alphabet之后,已經開始部署各種各樣跟醫療和生命科學相關的子公司,從這個角度來講,Google可能會替代IBM的角色,變成以自然語言處理和計算機視覺驅動的最領先的大公司。

在Google之前,微軟其實已經有所嘗試過了。微軟為了研究如何把IT技術應用到醫療領域中去,專門成立了一個VOT部門,但最后無疾而終。這也證明了一點,并不是越大的公司在做醫療領域就越有優勢。在這個領域最成功的案例,是一家坐落于美國紐約的創業公司,名叫“鐵熨斗“(Flatiron Health),前幾年這家公司以19億美金的價格賣給了羅氏。

在2014年到2015年這段時間,很多創業者嘗試在“鐵熨斗”的相關領域創業,試圖做出一些輔助讀片來幫助醫生。但當時的“鐵熨斗”,已經從根本上替代了醫生很多讀片工作。

當時,中國還有很多人追著Google的肺小結節比賽的數據來做創業。但美國和中國的醫療生態不太一樣,到最后大多人發現這些從美國照抄回來的創業方向,不太適合中國。首先,AI不能替代醫生。其次,企業需要克服很多監管和商業方面的因素。

所以,在經歷了AI和生命科學、醫療方面交叉領域的變化之后,我們將目光聚焦到了人工智能制藥領域。在這個領域近年出了兩家上市公司,薛定諤(NASDAQ:SDGR)和黑鉆(NASDAQ:BDTX)。這兩家公司讓很多人看到了機會。

通常,一個藥的研發大概需要10億美元、10年時間,在AI的幫助下,或許能將這個時間大大縮短。

但從另一方面來看,AI制藥并不是一個比較火的市場,在這個領域創業需要熬時間。像薛定諤這樣的已經創業30年的公司,在2018年,全公司的收入也才達到6000萬美金,此外,因為缺少資金和精力,公司還有25個項目只能靠合作完成。相比之下,黑鉆發展要快一些,成立不到六年的時間就上市了,但目前為止也只做出了兩個臨床前的藥物。所以AI技術到底能不能達到大家期望的結果,整個行業目前還在觀望中。

對于創業者來說,是否能夠堅持下去,也是一項挑戰。但用人工智能幫助新藥研發早已不是新話題了。

早在1981年10月,Fortune財富雜志的封面就已經報道過一則新聞,默克在用計算機開始做計算,幫助提升新藥研發的效率。但盡管如此,目前還沒有任何一款由AI成功研發的藥物上市。

2017年,Nature雜志上一篇名為《制藥者銀河旅行手冊》的文獻指出,全球可合成的分子數量潛力大概在16的10次方,而目前我們的IPVCX也只能達到10的32次方,所以,盡管相比1981年,我們算力有了很大提升,但仍然是不夠的。

我們訪談過很多科學家,他們認為從0到1的過程,AI確實能有一定的幫助,因為它的速度非常快;但是從1到10,從10到100的過程,則需要介入一些人力的干擾,例如,化學家和生物學家的幫助。所以從整個領域來看,雖然大家期待在AI幫助下,計算化學能夠變成新藥研發領域的"Excel", 通過算力來提升我們的設計能力。但事實證明,AI制藥的重點還是在制藥。

對于制藥公司來說,公司最終的價值取決于新藥的流水線,臨床前的條件和靶點的選擇等條件。因此,從創業的角度,我們認為從制藥領域上下游和周邊切入,會比較有優勢。

因為,大公司往往不會做新藥研發,如果創業公司既有AI能力,同時又理解制藥行業,將會有很大的機會。

目前這個市場雖然有200多家公司,但大部分都不是中國的公司,這些公司中有類似曠視這樣的綜合性AI公司,但還有更多一些是垂直領域的AI公司。這是個不會被巨頭打擾到的領域,但由于這個領域的發展大趨勢是跟制藥相關的,所以公司能否發展起來,還要取決于創業者是否能熬得住。

事實上,中國在AI領域,在全球范圍內都非常有競爭力。我們的算法工程師數理化比較占優勢,這意味著很多年輕人都能在AI這條路上走很遠。所以目前,我認為在中國很多相關的創業者都希望能夠抓住這次機會,借助人工智能的幫助,趕超歐美和日本新藥研發的速度。


對話熊偉銘:

對于投資機構的挑戰是募資

今年整個創投會很慢

燃財經:疫情之下,華創資本投資的哪些項目受到了比較明顯的影響,哪些反而迎來了增長機會?你從項目那里聽到的最多的困難是什么?對于身處困境的項目,你會給出什么建議?

熊偉銘:我們所有涉及到線下交付的業務都受到影響,但很多電商相關的項目,流量卻有很大增長,所以對我們來說是福禍參半。

迎來增長機會的是一些會涉及到線下場景的項目,我們有一個公司叫下廚房,由于疫情發生,大家都開始在家做飯了,給他們增加了很多新用戶,服務器都被擠爆了,這是疫情帶來的想不到的貢獻。

對于企業最大的困難,肯定還是在疫情下如何保證現金流。很多企業的融資節奏是比較保守型的,受疫情影響,相當于停掉三到四個月的現金流。如果悲觀估計,很可能半年內都沒有現金流流入。這種情況下,創業者可能需要做調整,如果企業錢太少了,來不及轉身或者改變,不如減產和和休眠,如果企業還有一部分資金,能夠支撐七八個月,可以做一些新的嘗試。

燃財經:你在華創主導技術領域的投資,已投項目涉及民營航空、自動駕駛等,對于技術類項目的投資,你更關注哪些維度,你的底層思考邏輯是什么?疫情之后,這個方向上的投資策略會否發生變化?

熊偉銘:在前沿科技里,如果刨除生命科學,其實我們的主題很明確。因為生命科學是一個非常專業的領域,把它作為一個行業來考慮,它和醫療健康、金融是同等規模的萬億級別的支柱型產業。

我們的兩大主題,一個主題是圍繞中國引領世界的一些領域,比如商業航天領域。其實在商業航天領域,中國在技術上非常領先,只不過因為Space X和Blue Origin這樣的公司出現,導致在民營領域我們暫時落后。比如AI領域,我認為中國基于AI數學算力方面的人才輸入非常有優勢。再者,在一些細分領域里,例如計算科學,處于算力驅動領域,計算機科學有著各種各樣的機會。

另一大主題是以通訊為基礎的領域。中國的通訊其實傳統上講是比較弱的,中國從來都是一個下游的供應鏈的整合商,因此我們無論是做基站,還是做個人通訊設備,其實產出的往往是最終產品。但也正因為最終產品在中國制造,所以我們在上游的組件能力也在提升。例如,最近半導體行業,這一大波浪潮已經持續了兩年時間。

所以我們認為中國通訊有很大的機會能夠帶起中國的半導體。

燃財經:疫情帶給投資機構新的挑戰有哪些,華創資本如何應對?你對2020年的創投熱點賽道有什么判斷?

熊偉銘:對于投資機構的挑戰,其實是募資。因為投資可快可慢,你肯定會錯過。我覺得錯過項目不是最可怕的,關鍵還是募資要有自己的節奏。

之前,整個中國的投資行業已經遇到了2018年的斷糧,在人民幣供應方面現在正在逐步恢復,但這個其實不是制度性的恢復,而是政策性的恢復,這一點其實是中國市場最大的挑戰。

在這種情況下,募資絕對要有自己的節奏。我們很幸運,在2018年就做完了募資,所以到現在我們還在投資18年募集的資金。

去年大概做了20多個項目,對我們來講速度已經是之前的一半,我覺得今年整個創投業務會更慢,可能整體加起來只有六、七個項目。

2020年,我們還是會關注核心科技、前沿科技和企業IT,持續在這個市場積極推進。

每個新領域的出現都會有所謂泡沫

燃財經:最近兩年,AI行業的發展速度并沒有跟上外界的預期,“AI泡沫破滅論”甚囂塵上,你怎么看待這個現實?你認為AI企業應該如何應對目前的挑戰?

熊偉銘:AI的發展其實遠遠沒有達到外界預期。在我們這個圈里,你說AI泡沫破滅也對。

我記得當年百度在招無人駕駛和AI人才時,只要你愿意從硅谷回到中國,同樣級別的員工,工資就會漲15%,那個時候實際上是有點所謂的泡沫。但就像卡布奇諾如果沒有泡沫,它也不好喝。所以泡沫還是有作用的,它讓一些原來創業成本或者是移動成本很高的人才,更愿意移動到中國來,加入中國的創業公司或者大公司,現在AI領域的人才越來越多了。

這有點像在2000年,那個時候沒有軟件人才。從中國大學計算機系畢業的同學們,根本就做不了直接的商業軟件,當時對于個人和企業來講,都很難。所以那個時候也同樣出現過軟件熱潮,由此也帶來了一陣軟件人才泡沫。

每有一個新的領域出現,我們都會發現相關的人才培養還有很長的路要走。

燃財經:在抗擊疫情的過程中,有一些AI相關的應用比較亮眼,這里面你最關注的是哪些?疫情之下短期爆發的需求在未來能否持續?疫情之后可以重點關注哪些AI相關的賽道?AI公司應該從疫情里學到哪些東西?

熊偉銘:我們有一些AI和零售公司,很早發現了一些現象。首先,我們發現確定客戶需要跟身份證掛鉤,于是我們想能不能做一個戴口罩仍然能識別身份的技術。愛筆智能(Aibee)做了一個技術,有了這項技術,無論是在停車場還是在商場里,即使戴著口罩仍然能夠完成面部識別。

其次,我們想到了身份識別,現在大家更重視身份識別要和體征掛在一起,比如,你的體溫在今天下午3點半是多少度,當你出現在商場時,你的溫度是多少?這個時候,我們把原來所說的消費者購物環境情景重現,改變成了體征變化情景重現,以此我們可以判斷該用戶是否是潛在患者。這些都是在疫情期間,利用AI或者自動化或者互聯網整體能夠幫到線下的地方。

我覺得此次疫情對AI賽道的影響不太大。

線上是最好的訴求

自動駕駛是未來趨勢

燃財經:2003年SARS時,你在做什么?現在的感受和當時有哪些不同?疫情之后,什么行業的爆發路徑可以參考當年SARS?

熊偉銘:2003年,我在做藍牙方面的創業,2000年我們就在看物聯網,但當時太早期了。2004年,我在做互聯網的研究覆蓋,主要是對新浪、搜狐、網易三大公司。當時很多公司還沒上市,感覺整體經濟會慢很多。當時也沒有電商,區域性更明顯,只有北京和廣州近乎于封城的狀態,但還是可以自由上街的。

在2003年之后,2004年又遇到了禽流感,連著兩年的公共衛生事件都非常有挑戰性。但我也明顯感覺到,2004年像一個起步,那一年中國其實整體經濟不太好,大家在評估中國公司時都要打個折扣,那時候我們評估一個大的投資人要想投網易,提到用16%的China discount(中國折扣)。但2005年迎來了一個非常明顯的轉變,中國突然變成了金磚四國中間的C,從此變成了一個有溢價的市場,投資中國的熱情全都上來了。

2003年之后,以阿里巴巴為代表的電商慢慢發展起來了,當時電商還是非常原始的,那個時候的淘寶其實和今天的拼多多差不多,網民的平均年齡大概二十五六歲,大家也沒有什么錢。所以在電商發展中間,總是存在一些代際和區域上的特征。

而阿里巴巴從2005年估值20億美金,到今天的5000億美金,這中間也是個非常大的增長。所以我認為在整個領域里,線上是最好的訴求。

燃財經:前幾年有一股自動駕駛的創業投資熱潮,但是幾大明星創業公司的業務進展都比較緩慢,甚至出現了很多棘手的問題。你認為未來5年內,自動駕駛行業能否有大的突破?目前的瓶頸在哪里?未來什么類型的玩家更有機會?

熊偉銘:前兩天,我們看到小馬拿到4億美金豐田的投資,我覺得這對行業是一個強心針。

中國的自動駕駛一直處在第二梯隊的狀態,值得注意的是,美國的商業大公司在自動駕駛領域里的動作,其實是不弱于谷歌這樣的互聯網公司的。通過觀察福特和通用的投資方向,會發現他們在無人駕駛方面,各自的投入也都非常大。

但在自動駕駛這個領域,中國的主機廠的投入還比較少,面臨很大的挑戰。從歷史上看,中國最早的民用汽車廠,是在1985年,由上汽和大眾合資建成。

從剛開始的默默無聞到90年代中后期有了金融的支持,我國的個人汽車逐步發展成一個大行業,今天中國已經成為最大的新車市場。其實中國的主機廠一路都是在上升,目前還未曾經歷過像美國一樣大規模的合并。

在美國,自動駕駛經歷了從1903年創辦的福特到特斯拉的進化演變,而在中國,無人駕駛相當于要從水里游的魚迅速變成地上行走的人,這中間的挑戰是非常大的。

另外,電動車也是另一個挑戰。在電動車里面有很多值得期待的一些變化,不過電動車這些鯰魚很可能反過來刺激主機廠,讓他們變得更接近時代的前沿。

未來我認為無論是把它做成L3、L4放置在自己的車上,還是到最后自動駕駛會變成一個車隊,成為一種公共服務設施,自動駕駛肯定是整個汽車行業中間必不可少的一部分。

現在國內的主機廠在自動駕駛領域里并沒有大手筆的投入。但我認為如果現在不投入的話,未來可能連門票都沒有了。我覺得可以參考小米手機對于整個手機鏈的沖擊,這一波電動車加上自動駕駛可能會對中國主機廠產生一定的沖擊。

免責聲明:羅戈網對轉載、分享、陳述、觀點、圖片、視頻保持中立,目的僅在于傳遞更多信息,版權歸原作者。如無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核實后,我們將立即更正或刪除有關內容,謝謝!
上一篇:運力課堂分享:第23期【自動駕駛】
下一篇:無人配送離爆發還有多遠?
羅戈訂閱
周報
1元 2元 5元 10元

感謝您的打賞

登錄后才能發表評論

登錄

相關文章

2025-02-13
2025-02-13
2025-02-13
2025-02-13
2025-02-11
2025-02-11
活動/直播 更多

2.22北京【線下公開課】倉儲精細化管理:從混亂到有序

  • 時間:2025-02-22 ~ 2025-02-23
  • 主辦方:馮銀川
  • 協辦方:羅戈網

¥:2580.0元起

報告 更多

2025年1月物流行業月報-個人版

  • 作者:羅戈研究

¥:9.9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