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務部現代供應鏈專家委員會成員、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原常務副會長丁俊發
人們一講到經濟全球化與全球供應鏈,都十分敬佩美國所做出的貢獻,在中國大學課程里的《西方經濟學》,都要學習歐美的理論,但特朗普當選美國總統以來,美國政府逆經濟全球化而行,揮舞單邊主義、貿易保護主義與霸凌主義大捧,打貿易戰,特別是打中美貿易戰,擾亂全球產業鏈與全球供應鏈體系,使全球經濟自由原則與多邊貿易體制受挫,把全球經濟推上危險的邊緣,實際上也在抽打自己的臉,“使美國再偉大”將成為泡影。
講到經濟全球化的歷史,.馬克思在《資本論》中已有精確分析,隨著商品經濟發展與資本市場的形成,推動了經濟全球化的起步。“資產階級由于開拓了國際市場,使一切國家的生產和消費,都成為世界性的了”,“過去那種地方的和民族的自給自足和閉關自守狀態,被各民族各方面的互相往來和各方面的互相依賴所代替了”。(《馬恩選集》第一卷第255頁)列寧也指出,“人類的整個經濟、政治和精神生活,在資本主義制度下已經越來越國際化了,社會主義會把它完全國際化”。(《列寧全集》第19卷第239頁)1978年中國實行改革開放,小平同志指出,中國的經濟發展要充分利用國內外兩種資源和兩個市場,中國是世界經濟的一部分。特別是科技的發展,世界進入互聯網時代,總書記指出,“當今時代,以信息技術為核心的新一輪科技革命正在孕育興起,互聯網日益成為創新軀動發展的先導力量,深刻改變著人們的生產生活,有力推動著社會發展,互聯網真正讓世界變成了地球村,讓國際社會越來越成為你中有我,我中有你的命運共同體。(2014年11月19日在首屆國際互聯網大會上的講話)
世界是開放的,世界也是多元的,不同國家有極大的差異性,國家之間既互相競又互相依存,參與國際分工,加速商品與服務貿易,互相投資,開展文化交流等等成了迫切要求,大家都加入國際經濟體系,推進了各國的經濟發展和友好交往。雖然國際治理規則不盡合理,也產生了各種各樣的矛盾,但一直在可控中運行,經濟全球化成為不可逆轉的世界潮流。
第二次世界大戰后,特別是蘇聯解體以后,美國主導了經濟全球化的推進。第一次工業革命被英國啟動后,第二次,第三次,皆由美國為首的發達國家引領。全球治理體系初步建立,世界銀行、聯合國與關貿總協定。美國依靠強大的經濟。軍事、科技、美元、文化實力,妄想永遠稱霸世界。
美國推動經濟全球化經歷了兩個階段:產業資本推進階段(產業資本全球化)和金融資本推進階段(金融資本全球化)。二戰以后,通過馬歇爾計劃向歐洲然后向全球輸出產能,主導全球制造業的產業鏈,跨國公司遍布各國,并以此為基礎形成石油美元,為世界金融體系打下基礎。上世紀七十年代,布雷頓森林體系崩潰以后,美國的全球化推進模式步入金融資本階段。不僅僅向全球沒有約束的輸出基礎貨幣,還依靠卓越的金融投資能力參與到各國的金融體系。嚴格講,二戰后幾次世界產業布局調整既是市場經濟規律下的資源優化配置,但都與美國有關。
進入21世紀以來,美國的“帝國木桶”理論受到沖擊,世界經濟向多元化發展,工業、金融、軍事、科技、文化的霸權地位受到挑戰,特別是社會主義的中國和平崛起,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美國政府不愿接受這一現實。所以在硬實力、軟實力、巧實力上作出重大戰略調整,集中力量對付中國、削弱歐盟、對抗俄羅斯、控制中東石油等等。另一方面,美國推行金融資本全球化所產生的貿易赤字和制造業空心化,使就業率不斷下降,貧富之間的矛盾不斷加深,美國政府要轉移矛盾,讓其它國家特別是中國為它賣單。他們從美國私利出發,揮舞單邊主義大棒,以貿易逆差、知識產權、國家安全為由,通過加征關稅、反對《中國制造2025》、打壓華為等高科技企業等對中國極限施壓,所以是美國不講信用,出爾反爾,打響了中美貿易戰。中美貿易戰損害的不僅是中國利益,同樣損害美國利益,也損害全世界利益。這一行徑,嚴重損害了經濟全球化的步伐,受到許多國家的反對和譴責。
從西方經濟學的任何一個角度看,美國不可能放棄和真正反對全球化。事實上,美國作為世界第一大經濟體,第一大消費國,必須大力推行全球化和自由貿易,毀掉全球化就相當于毀掉了美國的根基。只有依靠全球貿易和投資體系,美國才能源源不斷的從世界各國攫取收益,以供養昂貴的民主福利體系。
特朗普反對全球化或逆全球化,實際上反對的不是全球化本身,而是當前的經濟全球化秩序,認為當前的經濟全球化秩序對美國不利,必須重構經濟全球化秩序,重建有利于美國自身利益的全球化,實現權力秩序重構,但美國的政客們實在想得太天真了,現在已不是美國可隨意呼風喚雨的時代。
中美貿易戰的經濟后果,必然影響全球經濟復蘇,也可能形成成本推動型通脹,中美貿易戰,雖然表面上是中美之間的直接對抗,實際上關系到產業鏈上下游的眾多國家,比如韓國、日本和德國等上游生產國,也包括下游的許多消費國。因此,中美貿易戰,加上美國對歐盟、日本、印度、墨西哥等國加征關稅,實際上觸發的是國際貿易的世界大戰!但可以肯定,經濟全球化不會止步不前,一定是“山重水復疑無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中國的崛起,根本原因是社會主義市場經濟體制,是改革開放基本國策,也受益于以發展中國家身份加入WTO,享受到經濟貿易和產業鏈分工的全球化紅利,中國的經濟發展也為全球經濟增長做出了巨大的貢獻,全球金融危機以來年貢獻率超過30%。現在美國要打貿易戰,本質上是價值體系的對決,壞可以變成好事,壓力可以變成動力,要求我們進一步深化改革,擴大開放,把我們自己的事辦好。
1989年蘇東劇變,社會主義陣營解體以后,美國的一些政客熱衷于與中國打一場“沒有硝煙的世界大戰”, 從這個含義上講,中美貿易戰是一個由頭,本質上是兩個國家價值理念的對決,我們也會從這里理解到美國為什么從貿易戰擴大到科技、出國留學、旅游,從進出口貿易擴大到擾亂供應鏈,從經濟生活擴大到國家安全。
但特朗普總統是一個精明的商人,他認為中美貿易的大量逆差損害了美國的利益,他要討回一個公道,但他身邊的一些政客向他提供了錯誤的信息,要么他為了選票裝糊涂,要么他就是這樣想的。但真的總是真的,假的總是假的,實踐是檢驗真理的唯一標準。“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我們來講點實。
(1)中美貿易逆差數字被擴大,根據實實在在的計算,不超過1500億美元,而不是美國講的4100億美元。這里我們不去論誤差多少,但逆差總是一個實,但在全球產業充分分工的今天,貿易出現逆差與順差是家常便飯,平衡是相對的,而不平衡才是絕對的,這是一個非常簡單的問題。
作為美國要反思的是,為什么美國與那么多國家貿易都出現逆差,而且數字還那么大?有三個根本原因:
一是美國的產業結構,服務經濟已占國民經濟的80%以上,制造業空心化。
二是由于美國推行以金融資本為核心的全球化,出現了全球貿易和資本格局的雙失衡。
三是美國以安全為由限制許多產品向中國出口,出現進與出的不平衡。所以,要對中美貿易逆差有一個客觀的分析。
(2)中美貿易中貨物貿易是逆差,但服務貿易是順差,且中國出口到美國的產品中30%左右是外資企業的產品或外國品牌在中國生產的產品。2018年,中美貨物貿易額6335億美元,服務貿易1250億美元,兩國雙向投資超過1600億美元,兩國的經濟總量占全球的40%,兩國的進出口貿易占全球貿易總額的23%,中美經濟已形成“你中有我,我中有你”利益交融的格局,給兩國人民,給世界經濟都帶來實實在在的好處。
(3)打中美貿易戰,沒有贏家,使中國失去一部分美國市場,GDP的增速會有所緩,但中國是一個內需發展型國家,改革開放40年來,有28年消費是國民經濟第一拉動力,有12年投資是第一拉動力,貨物和服務凈出口對國民經濟增長的貢獻率一直很低,且中國已形成了進出口貿易多元化的格局,有220多個貿易伙伴,“一帶一路”沿線國家與新興市場的份額逐步增長。特別要指出的是,中國還是一個發展中國家,不僅有14億人口的消費市場,更有新型工業化、城鎮化與農村振興強大的投資市場。沒有那個國家會丟失中國市場,美國也是一樣。
(4)國家主席在十九大報告中莊嚴宣告,中國從來以不犧牲別國的利益為代價實現自己的發展,中國也從不放棄自己的合法權益,任何人不要期望中國吞下損害自身發展的“苦果”,中美經貿關系是兩國關系的壓艙石和推進器。美國打貿易戰,極限施壓,侵犯中國主權,傷害中國人民的感情,中國只能奮起反抗,談,敞開大門。打,奉陪到底。中國政府說到做到。奉勸美國政府,不要拿所謂的歷史經驗作武器,二戰后,日本、四小龍、歐盟在出現貿易逆差時美國揮舞關稅大棒都贏了,但現在的中國,不是當年的日本,不要搬起石頭砸了自己的腳。
道理很明了,美國為什么一定要打以中國為主要目標的貿易戰呢?有以下三個原因:
第一、 通過打中美貿易戰壓制中國的快速發展,特別是壓制中國的科技、工業的發展,壓制國有企業的發展,打擊中國日益增長的國際影響力。
第二、 通過擾亂世界貿易體系,搶占世界市場,奪回國際規則與國際標準制訂的話語權。美國發現,在互聯網時代,世界是平的,世界是短的,世界是流動的,原有的地域空間、原有的生產與流通方式都在變,樞紐經濟、數字經濟興起,美國已經不可能為所欲為,所以想取得霸主地位,美國必然開戰。
第三、 全球金融危機出自美國,美國自身矛盾重重,美國必須尋找借口轉移矛盾,“中國威脅論”、“貿易吃虧論”甚囂塵上,“美國優先”、“美國再偉大”鼓動著民眾,終極目標是讓大家為美國的債務賣單。
美國在2012年,奧巴馬總統頒發了“美國全球供應鏈國家安全戰略”,引起了全球廣泛關注。《戰略》指出“我們謀求加強全球供應鏈,以維護美國人民的福祉和利益,保障我國的經濟繁榮”。研究歷史上世界三次經濟危機與三次產業革命,美國就憑其對“帝國木桶理論”中工業、科技、金融、軍事、文化五大板塊實施超強的全球供應鏈整合,使美國始終走在世界的前列,美國始終把整合全球資源作為國家核心競爭力。他們認為,任何國家都不可能單打獨斗,要在全球范圍內去發展產業鏈、供應鏈與價值鏈,以取得大國間的平衡與優勢。
美國《全球供應鏈安全國家戰略》,通過與國際社會之間的積極協作,建立一個層次分明的,具有彈性、韌性的全球供應鏈系統,通過國內外整合,為政府注入活力,為經濟獲得新的效率,增強應付各種風險的能力。
《戰略》設定兩個目標:
1、促進國際貿易的高效和安全。支持這種貿易的全球供應鏈系統是一項重要的全球性資產。
2、培養一個有彈性的供應鏈。一個準備應對且能承受不斷變化威脅和危害,并可以從中斷中迅速恢復的全球供應鏈系統。
《戰略》的核心是“安全”與“效率”,而“安全”與“效率”都離不開供應鏈,因為供應鏈強調的是資源整合,流程優化,優勢互補,合作共贏,形成利益共同體與責任共同體。
現在美國政府不顧已建立的全球供應鏈體系,通過政府行為:
1、加征關稅,使供應鏈運行成本大大提升,使全球供應鏈系統產生混亂,增加不確定因素;
2、認為對美國不安全的企業斷供,割裂供應鏈,使企業無法生存;
3、用政府強制行為設置企業與產業供應鏈風險。什么是供應鏈?英國著名經濟學家克里斯多夫講過這樣的話:“市場上只有供應鏈而沒有企業”,“真正的競爭不是企業與企業之間的競爭,而是供應鏈與供應鏈之間的競爭。”
美國經濟學家史蒂文斯認為:“通過增值過程和分銷渠道控制從供應商的供應商到用戶的用戶的流就是供應鏈,他開始于供應的源點,結束于消費的終點。” 美國另一位經濟學家伊文思認為“供應鏈管理是通過反饋的信息流和反饋的物料流及信息流,將供應商、制造商、分銷商、零售商,直到最終用戶連成一個整體的模式。”供應鏈本來是一種企業行為,一種市場經濟的優化配置行為,但美國政府揮舞行政大棒,破壞全球供應鏈的規則,對全球產業鏈、供應鏈造成極大危害。
中美是世界第一、第二大經濟體,產業的關聯度、供應鏈的依存度很高。在全球產業鏈與供應鏈體系中處于重要環節。據統計,由于全球產業分工,形成了全球采購、全球生產、全球流通、全球消費的格局,在工業品的進出口貿易中,70%是中間品,中國華為在全球的供應商就有1.3萬家,核心供應商99家中33家在美國,2018年全球采購額超過700億美元。三分之一來自美國。由干專業化分工以及產品品牌信譽,某些企業產品形成了較高的市場占有率,在供應鏈中舉足輕重,不能輕易打破,除非遇到了不可防范的供應鏈風險,如自然害(2011年日本地震全球供應鏈損失2100多億美元)、戰、外交端等等不可抗拒以外,企業上下游之間 的供應鏈風險由于人工智能。大數據、區塊鏈技術的發展,風險管控大大提高。但當代世界,從來沒有像現在美國政府那樣,對全球供應鏈實行如此野蠻的踏。歷史將對此做出評判。
當前世界是大變革、大調整的時代,但主流是和平與發展,共建人類命運共同體,這是歷史潮流,任何人也不能抗拒。
從倉儲規劃,看DeepSeek的實用性、局限性和突破之道
4449 閱讀單月總貨量同比增長734.4%!獨家解讀順嘉國際貨站跨越式增長背后的效率密碼
2324 閱讀嘉誠國際發布2024年年報:營收13.5億元,歸母凈利潤為2.05億元
2235 閱讀“京東服務+”洗衣中央工廠招商、3C上門安裝/維修招商
2115 閱讀深圳擬擴大試點物流、環衛功能型無人車運營,加速產業規模化進程(附編制說明等下載)
1936 閱讀這家老牌物流巨頭被收購,9億美元交易值不值?
1393 閱讀DeepSeek落地全球第一大港
1263 閱讀京東外賣重點推廣39城
1204 閱讀德邦物流注銷回購股份 京東物流持股比例升至75.4%
1149 閱讀冷鏈不只是物流,還是依托供應鏈的生態
1163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