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誰是世界上最難管的供應商,恐怕每個人的答案并不一樣。
有人說,間接物料MRO供應商很難管,因為品類太多、太雜,技術維度和利益維度太多,比如設備供應商,采購人員可能并沒有生產經理懂,甚至是通過生產經理推薦的資源庫里選擇的供應商,這些供應商認為采購人員的采購只是一個流程環節,更愿意聽生產經理的話,而不是聽采購人員的要求--這是從供應鏈各采購類別(category)角度來看問題。
有人說最難管的供應商是COVID疫情期間的船公司,因為那個時候,根本不會給你管他的機會,而是你要把船公司當成客戶和上帝一樣供著--這是從供應鏈遭遇的環境角度來看問題。
也有人會說最難管的供應商是“瓶頸型”供應商(見如下供應商分類),這種供應商供應風險很大,但是采購金額又不高;之所以難管,是因為他們具有技術或者一定行業的壟斷性,不容易被替代或者多源采購--這是從供應鏈的供應商模型(卡拉杰克模型)角度來看問題。
從我的工作經歷來看,上面的講法都沒錯,但是環境也罷、技術也罷,都是會變化的,都會有解決的一天,就像原子彈、氫彈、大飛機,不管多難,只要想搞,總有解決(或者改善)的那一天;甚至包括現在被卡脖子的芯片,真的想解決的話,可能現在投入的代價無窮大,但是一定有那么一天被解決或者改善。
我認為“內部供應商”是這個世界上最大的供應商刺頭,尤其是大部分美國公司或者歐美中小型跨國公司,這些公司的內部供應商的表現(績效)會十年甚至二十年如一日的糟糕,他們的糟糕不會因為你多么努力、多么威脅、多么絕望而有任何實質性的改變。
這里講的內部供應商,主要是指跨國公司的內部兄弟公司,這些兄弟公司供應你產品,對于集團來說,是內部的買和賣。
我體驗過的內部供應商的交付績效可以差到什么程度:
1,交付
你下了一個訂單給他們,就像下給了黑洞,何時交貨?可能需要福爾摩斯來解密。
因為他們(尤其是位于美國的內部供應商)只給你一個公共郵箱,至于回復的公共郵箱的人是誰、從哪里來、在哪里、電話是多少,大部分時候,這些都是沒有的。這和你今天寄一份掛號信去信訪辦,只能收到一些標準程式、沒有任何溫度的回復如出一轍。
如果你司在美國再有一個整合倉庫(consolidation warehouse),那么你不僅訂單溝通環節會有如上“驚喜”,當貨物好了后,內部供應商會隨心所欲的發到第三方的整合倉庫,你要的不來、你不要的經常會收到。
2,包裝
如果很不幸,你的內部供應商的包裝會非常糟糕,或者一個大紙箱里面空落落的放了幾個小零件,或者各種紙箱堆疊成金字塔,跨洋跨海到了你手上,你大概能看到包裝破損的場景。
撇開運輸過程中的運輸商的失誤,恐怕這樣的包裝方式更加是一個導致破損的關鍵因素。
3,其他
還有經常多發、少發、單證實物不完全符合等各種五花馬們的問題,只有你想不到,沒有他們做不到。
這些問題都不是復雜的問題,甚至可以說是簡單到愚蠢的問題和錯誤,如果換做是我們作為供應商,客戶投訴第一次,那么就不會發生第二次。
為什么內部供應商會出現這種奇怪的現象和績效呢?大概有這幾個原因:
1,KPI設計缺陷
很多大公司里,雖然非常鼓勵集團內各事業部之間的內部銷售和買賣,但是對于銷售來說,內部銷售有些時候不是主要的KPI,主要的KPI是第三方客戶的銷售。這種情況下,可能沒有特定的銷售人員負責,而只是公共的客服人員對接(類似與上面講到的公共郵箱就產生于這種背景)。
2,組織架構復雜(清官難斷家務事)
如果是第三方供應商,假如不整改,投訴到供應商老板那里,底下人恐怕不會有好果子吃。而面對內部兄弟公司,就像家里婆婆媳婦一樣,真的出了問題,有點清官難斷家務事的味道,反正你們愛買不買,或者你也換不了我(媳婦也不容易換不了婆婆),愛咋咋地。
3,流程不完善
大公司鼓勵內部采購,甚至有鼓勵內部采購的政策條款,但是只有正向的鼓勵流程,甚至沒有正式的采購商務合同(只有標準的PO),出現問題后,沒有規定哪些投訴反饋渠道、哪些獎懲措施。
4,采購份額較小(不是大客戶)
因為大家都在談本地化(localization),能本地化的早就本地化了,還要跨洋過海的從國外內部供應商采購,可能就是采購量并不大,本地化的投入產出并不高。于是在國外的內部供應商那里,你就是小客戶,可能他的大部分供應都是在北美南美區域,包裝等可能適合本土短途運輸,但是不適合長途跨洋運輸,讓他因為一個小客戶改變包裝標準就會很難很難。
針對這些內部供應商,雖然無法有效管理他們,我們還能做點什么來力所能及的改善呢?
我建議,可以從技術層面的改善角度跳出來,從這兩個方面來試試。
一個方面:殘酷投訴
不要太共情他們多不容易,這時候要用“勇于寬容自己、善于苛責他人”的方式來不怕麻煩的拼命投訴。
找到產品的具體生產工廠和事業部組織架構,主管不解決,就找經理;經理不解決,就找廠長;廠長不解決,就找總監;總監不解決,就找副總裁。。。。
大公司里說復雜也復雜,說簡單,outlook可以查到所有人,每個人都有老板能管他,它可以輕松忽略你這個內部客戶的要求,但是不大容易隨便糊弄自己老板的要求。一旦搞大了,自上而下層層要求,自然會有行動的。
二個方面:見面溝通
國際出差的時候,盡量穿插時間,通過內部熟人去拜訪相應的生產工廠,當面談談看看聊聊,見面總有三分情,下次再有問題,可以繞開那些公共郵箱,直接和生產工廠的見過面的這些人直接溝通。
還有沒有其他有效的內部供應商管理方式呢,歡迎大家留言討論。
DeepSeek火出圈,AI和大模型將如何改變物流行業?
2992 閱讀智航飛購完成天使輪融資
2548 閱讀800美元不再免稅,T86清關作廢,跨境小包何去何從?
2100 閱讀凈利潤最高增長1210%、連虧7年、暴賺暴跌……物流企業最賺錢最虧錢的都有誰
2097 閱讀AI紅利來襲!你準備好成為第一批AI物流企業了嗎?
1870 閱讀物流職場人性真相:馬斯洛需求的顛覆與掌控
1521 閱讀供應鏈可視化:從神話到現實的轉變之路
1336 閱讀物流職場人性真相:鷹鴿博弈下的生存法則
1205 閱讀運輸管理究竟管什么?
1161 閱讀Deepseek在倉庫規劃中的局限性:基于案例研究
1144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