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著《中國制造2025》不斷深化、雙循環策略、供給側改革、碳排放及綠色供應鏈的推動,更加強化了供應鏈競爭的關鍵支點位置,并給制造供應鏈施加了長遠影響,從多維度促使制造企業供應鏈向個性化、高爆款、高效率、快響應、非接觸的方向持續優化和深化改革。
近年,全球性黑天鵝事件頻發,世界經濟環境充滿不確定性,供應斷供、需求驟變、成本劇增、工人緊缺、物流不暢、能源危機、資金緊缺、庫存高企等問題層出不窮,對制造企業供應鏈造成極大的沖擊,企業越來越意識到供應鏈穩定、安全、韌性的重要性。
全球經濟環境正在發生更快的變化,從全球分工到區域聚集,產業布局從高度集中到多元化分散,供應鏈形態從專業化分工到縱向一體化整合,從市場化競爭到保障產業鏈供應鏈安全,從勞動力偏好到數字化驅動,供應鏈的變革和發展已經成為制造企業適應經濟環境變化的當務之急,供應鏈變革所依賴的最重要的基礎就是供應鏈數字化的發展。
本次調研由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物流工程分會、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上海天睿物流咨詢有限公司、《物流技術與應用》雜志、上海交通大學終身教育學院、長春德勤企業管理咨詢有限公司等聯合發起,與之前的調研相比,本次調研發起和參與機構更多、更權威、參與度更深,由此使得本次調研覆蓋面更廣、參與企業更多、數據分析更科學、調研結論更客觀。感謝以下專家成員對本次調研的支持和付出:中國機械工程學會物流工程分會秘書長陳滌新、國家工業信息安全發展研究中心高級工程師邵明堃、《物流技術與應用》雜志副主編江宏、上海交通大學終身教育學院現代物流與供應鏈管理聯誼會秘書長宋上超。
希望通過本次調研,深入了解當前制造企業供應鏈發展現狀、主要瓶頸和未來提升方向,幫助制造企業自查和對標,校準企業的供應鏈發展定位。此次調研是針對制造企業供應鏈發展的連續第三年調研。
參與本次調研的企業主要分布于重工制造業(包括航天、機械機電、設備儀表、汽車等行業及相關零部件行業)40%,輕工制造業(包括家電、電子電工、醫療器械、鞋服、家居用品等行業及相關零部件行業)29%,供應鏈物流企業(包括運輸、倉儲、系統集成等服務性企業)17%,石油化工、飲料、零售等其他企業14%。
洞察1:供應鏈數字化戰略成為供應鏈戰略的重要構成,供應鏈數字化發展成為制造企業供應鏈持續變革、優化的重要支撐。
洞察2:制造企業在供應鏈數字化方面的投入逐步顯現成效,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積極進行供應鏈數字化轉型的企業將持續受益。
洞察3:供應鏈數字化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是缺少專業人才和缺少清晰規劃,歸根結底主就是企業缺少供應鏈規劃的人才。
洞察4:制造企業在日常運營領域的數字化應用較為成熟,在體現智能化特征的高階領域,其應用水平呈現云泥之別,差距較大。
洞察5:隨著產業鏈供應鏈核心企業在供應鏈數字化方面的持續改進,必然拉動上下游企業或主動或被動地擁抱數字化轉型,否則就有可能落后甚至被淘汰。
調研結論:供應鏈數字化戰略成為供應鏈戰略的重要構成,供應鏈數字化發展成為制造企業供應鏈持續變革、優化的重要支撐。
如圖1所示,68%的企業有供應鏈戰略,38%的企業制定了細分的數字化供應鏈戰略,僅有20%的企業沒有供應鏈戰略。
圖1 是否有供應鏈數字化戰略
與2021年調研數據比較,有供應鏈戰略的企業占比基本持平,但其中有細分供應鏈數字化戰略的企業占比從31.4%提升至38.3%,如圖2。制造企業已普遍認識到供應鏈戰略對于企業發展的重要性,并且越來越意識到,供應鏈數字化戰略成為供應鏈戰略的重要構成部分,數字化是企業供應鏈韌性、可持續、高質量發展的重要支撐。伴隨著環境復雜化和新興數字技術發展,為制造企業帶來供應鏈數字化發展的新形態、新機遇和新路徑。
圖2 與2021年數據對比
供應鏈數字化發展本質上是由戰略導向和服務需求驅動,而非技術驅動。供應鏈數字化戰略旨在明確供應鏈數字化的發展愿景與價值導向,需要在企業內部建立戰略共識。企業在供應鏈數字化戰略引領下,應深度分析供應鏈數字化的發展現狀、差距,并“以終為始”進行系統性的中長期規劃,在供應鏈數字化客戶訴求、發展需求、組織構建、技術融合、風險管理、發展路線等方面進行轉型重構。
調研結論:制造企業在供應鏈數字化方面的投入逐步顯現成效,在未來較長一段時間內,積極進行供應鏈數字化轉型的企業將持續受益。
如圖3所示,72%的企業已開始數字化轉型升級,28%的企業認為自己尚未開始積極投入,與2021年數據基本持平。其中,占比14%的企業認為基本實現供應鏈全過程的數字化運營,32.1%認為數字化發展初見成效,較去年均有一定幅度的提升,如圖4。
圖3 供應鏈數字化發展的當前狀態
圖4 與2021年數據對比
制造企業在供應鏈數字化方面可能呈現出“兩極分化”的特征,大部分企業逐步投入、漸入佳境并體現成效,他們將在這個過程中持續受益,其中一部分企業甚至將供應鏈數字化運營能力打造成為核心競爭力,并輸出相關業務賦能給供應鏈上的成員企業;而另一部分企業因為各種原因尚未開始供應鏈數字化變革轉型,他們未來有可能因此而錯失良機。
隨著產業鏈供應鏈核心企業在供應鏈數字化方面的持續改進,必然拉動上下游企業或主動或被動地擁抱數字化轉型,否則就有可能被淘汰。
調研結論:供應鏈數字化發展的主要制約因素是缺少專業人才和缺少清晰規劃,歸根結底主就是企業缺少供應鏈規劃的人才。
如圖5所示,約50%的企業認為缺少專業人才和沒有清晰的規劃是最大的制約因素,同時企業缺少資源投入也是主要的數字化發展制約。
圖5 供應鏈數字化發展最大的制約因素
企業逐漸重視供應鏈運營,具備一定的供應鏈運營和操作的人才基礎,但是往往缺少綜合型、創新型的高端供應鏈工程人才。
供應鏈需要清晰的規劃,這就需要結合內外部環境以及技術發展的趨勢,進行供應鏈戰略規劃、供應鏈系統構建、推動供應鏈的數字化智能化升級、全局考量規避供應鏈結構性風險、設計和導入技術應用場景等,為企業未來運營提供結構性保障和技術基礎,保證構建方略和技術的可行性,起到賦能智能制造的作用。
在針對推進數字化轉型的企業訪談和調研中,經常提及供應鏈數字化發展“無從下手、領導不重視、不敢投入、技術晃眼”等困惑,其中一個普遍的共識是供應鏈組織能力和人才的缺乏。導致組織的不同單元難以達成共識,無法形成整體的戰略判斷、資源投入,影響了供應鏈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戰略信心、戰略決心和戰略耐心。
調研結論:制造企業在日常運營領域的數字化應用較為成熟,在體現智能化特征的高階領域,其應用水平呈現云泥之別,差距較大。
如圖6所示,40%的企業在客戶協同與需求管理、供應商協同與采購管理方面較為成熟,企業在供、需管理的信息化建設是數字化轉型的基礎。而在供應鏈績效可視、設施設備智能運維、供應鏈風險預警與處置方面,普遍較為薄弱,僅15%的企業應用較為全面。
圖6 供應鏈數字化應用較為全面和成熟的領域
供應鏈是一個橫向鏈接、縱向鏈接、端到端一體化的動態系統,不同企業的關鍵環節訴求不一樣,導致其優先發展和成熟的環節與技術應用也有所不同。而對外鏈接、日常運營等往往優先發展,而對于量化管理、風險預警、技術設施運維仍然是短板,這表明了供應鏈迭代升級的一般優先順序和實踐路徑的選擇傾向。
企業需要利用數字化工具構建安全穩定、暢通高效、互利共贏的數字化供應鏈體系,并有效防控供應鏈潛在風險,持續增強數字化供應鏈安全防護能力。
供應鏈數字化轉型,是基于底層邏輯、業務需求直至頂層架構的系統性變革,既需要高瞻遠矚,也需要有效落地。組織的領導者需要確保供應鏈數字化轉型升級的戰略信心、戰略決心和戰略耐心,從而有效投入資源,有序達成目標,避免半途而廢、事倍功半的尷尬局面。
企業需要把握數字經濟時代產業鏈供應鏈的轉型方向和演進規律,科學評估并主動選擇適合自己的產品、客戶、服務品牌要求的發展方向和升級路徑,有效提升自身供應鏈數字化水平與服務能力。這就需要企業盡快明確供應鏈數字化的發展定位與價值導向,避免企業為了數字化而數字化,或者在轉型過程中猶豫不決、反復轉向。
企業在解決供應鏈數字化組織和人才問題、技術和資源問題的同時,也需要致力于供應鏈全局數字化、可視透明、智能運維、風險預警、自決策自調試、先進技術研究與應用等的能力建設,從而為企業打造供應鏈韌性提供基石與保障。
制造企業供應鏈數字化應該具備哪些特征,其實現路徑是什么?
供應鏈數字化戰略應包括哪些方面,如何才能確保戰略的正確性和可落地性?
供應鏈戰略、組織和目標之間如何才能相匹配?
制造企業應如何構建數字化風險預警和處置能力,關鍵環節和落點有哪些?
供應鏈工程技術人才應具備哪些能力,如何成為與時代接軌的供應鏈人才?
洞察1:企業對于供應鏈優化建設普遍具有一定的預期,但并沒有形成具體的策略、規劃、計劃和路徑,呈現出“想干又不知道怎么干”的窘境。
洞察2:數字化工廠及其供應鏈已經成為制造企業決勝未來的核心競爭力,也是未來幾年內制造工廠最具確定性的發展和投入的方向。
洞察3:物流自動化技術、機器人技術與自動化兩個方面的技術應用相對比較成熟,而其他眾多技術在供應鏈中的應用場景有待進一步的研究、設計和應用驗證。
洞察4:在國家“雙碳”重大戰略決策引領下,制造企業發展和規劃過程中,考慮碳中和、綠色供應鏈及可持續發展等,已成為企業中長期規劃中的應有之義。
洞察5:供應鏈的創新、規劃、改善的本質,都是為了提高企業的有效運營能力,以有效應對訂單交付要求和市場變化,從而提高企業的核心競爭力。
調研結論:企業對于供應鏈優化建設普遍具有一定的預期,但并沒有形成具體的策略、規劃、計劃和路徑,呈現出“想干又不知道怎么干”的窘境。
如圖7所示,未來2年內,76%的企業對供應鏈建設有預期想法,但其中48%的企業不確定具體的規劃,僅有28%具有明確的措施和發展計劃。
圖7 供應鏈建設措施和計劃
隨著相關政策、環境和實踐的推動,企業普遍認識到供應鏈建設的重要性。但企業對供應鏈的認識仍然呈碎片化,加之企業在供應鏈戰略、人才方面的缺失,難以形成系統的打法。如果沒有根本性觀念轉變和變革措施,其供應鏈建設將很難取得預期的效果。
調研結論:數字化工廠及其供應鏈已成為制造企業決勝未來的核心競爭力,也是未來幾年內制造工廠最具確定性的發展和投入的方向。
如圖8所示,近1/3的企業已建設數字化工廠,另有44%的企業已有建設的計劃或正在規劃中。
圖8 數字化工廠建設情況
數字化工廠建設及其供應鏈配套已經成為制造企業打造未來競爭力的主要支點,是企業順應數字化、智能化發展大勢,所形成的最具確定性和普遍共識的抓手,工廠迭代升級的速度,決定了制造企業未來的競爭力表現。如果制造企業在數字化工廠建設或者局部的數字化投入方面仍躑躅不前,將難以應對未來的競爭。
調研結論:物流自動化技術、機器人技術與自動化兩個方面的技術應用相對比較成熟,而其他眾多技術在供應鏈中的應用場景有待進一步的研究、設計和應用驗證。
如圖9所示,約50%的企業采用了智能立庫、AGV、智能揀選、機器人等自動化技術,同時也有接近1/3的企業采用了物聯網、供應鏈或物流控制塔、5G技術等應用。
圖9 供應鏈場景上的技術應用
新技術帶來新變革,優秀企業致力于應用先進的供應鏈工程技術,用數字化變革實現供應鏈運營模式的顛覆和迭代。另一方面,新技術在供應鏈中應用的先進性、適用性、有效性等,需要不斷地通過實踐探索,進一步開發出更多合理有效的應用場景和落地邏輯。
近幾年,以物流/供應鏈/交付為主線的數字化工廠建設思路獲得制造企業的廣泛認可,物流裝備技術和系統集成能力在市場推動下快速提升,使得物流自動化技術、機器人技術與自動化獲得廣泛的應用,這也加快了相關技術的快速迭代,市場氛圍活力四射。
調研結論:在國家“雙碳”重大戰略決策引領下,制造企業發展和規劃過程中,考慮碳中和、綠色供應鏈及可持續發展等,已成為企業中長期規劃中的應有之義。
如圖10所示,有35%的企業成立了跨職能的聯合小組,有35%的企業專門設置了負責的團隊或角色,有26%的企業實現了能效數據可視化管理,但僅有33%的企業沒有相關的規劃和行動。
圖10 關于碳中和、綠色供應鏈及可持續性發展的規劃和行動
對于企業而言,綠色供應鏈的建設是實現碳中和的重要抓手。綠色供應鏈各個環節包括綠色設計、綠色采購、綠色制造、綠色物流、綠色銷售、綠色回收等。在產品整個生命周期中,均存在系列碳足跡,因此供應鏈上下游企業要從各個環節提升環境績效,推動企業節能減碳技術改造,減少產業鏈中碳排放,實現全鏈條的系統性節能減排。
綠色供應鏈的打造已經不再是某一家企業的愿景或行動,需要考慮供應商和客戶的選擇會如何影響企業的供應鏈的生態足跡。企業在選擇上下游合作伙伴時,綠色供應鏈將成為必不可少的考察因素之一。在未來的合作關系中,企業不僅要考慮經濟效益,還要考慮環境效益,強調環境與經濟的協調發展,倒逼產業鏈上下游主體采取節能環保措施,建立各節點企業之間的新型合作伙伴關系,推動形成綠色供應鏈體系。
隨著政治、經濟與產業環境的快速變化,供應鏈領導者們逐步改變原先追求成本及效率最優的供應鏈策略,轉而通過提高智慧決策與數字驅動能力來增強供應鏈韌性及其可持續性。
在這個過程中,供應鏈創新已經成為企業持續打造核心競爭力的源泉:通過新技術的應用實現供應鏈模式的迭代,通過創新變革達到經濟、社會和環境績效的平衡以實現供應鏈可持續發展,通過構建數字化工廠以實現更具體驗的交付中心,通過供應鏈全過程可視化、透明化以實現供應鏈對風險的預警和防控,通過供應鏈的數字化重構以打造敏捷、穩定、可靠的韌性供應鏈體系……驅動供應鏈創新的技術越來越復雜,但是由此帶來的客戶和用戶體驗卻日趨便捷。
這些供應鏈創新的行為最終都是圍繞“以客戶為中心”這一核心使命,供應鏈創新幫助企業更好地創造價值、傳遞價值和獲得價值,幫助企業以更安全、更快速、更低價、更優質的方式向客戶提供產品或服務,這是任何供應鏈升級、變革活動所必須具備的“初心”。
制造企業供應鏈創新有哪些合適的著力點,供應鏈創新的目的是什么?
企業如何在合適的供應鏈場景下選擇合適的技術,以促進供應鏈的“巨變”?
供應鏈中哪些環節是建立綠色供應鏈的重點,有哪些成功的經驗和措施?是否值得參考?
有哪些供應鏈技術能夠帶來讓客戶和用戶更直觀、更簡單的體驗?
洞察1:過去及未來一段時間內,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全球供應鏈環境日趨復雜,不確定因素不斷疊加,即便是疫情影響逐漸恢復,企業對供應鏈更多仍持謹慎態度。
洞察2:制造企業在供應鏈風險管理上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對供應鏈風險進行風險識別和分類管理、建立風險儲備庫存、加強與上下游合作伙伴的協同和激勵、針對風險制定應急管理機制和流程等。
洞察3:供應鏈韌性是企業識別風險、應對風險和抵御風險的能力,是供應鏈穩定性和可恢復性的綜合體現,構建供應鏈韌性是制造企業未來幾年的首要訴求與新常態。
洞察4:借助數字化技術,在供應鏈上下游之間建立協同化的數字供應鏈風險識別和管理體系,是構建供應鏈韌性的必要措施。
調研結論:過去及未來一段時間內,受到多重因素的影響,全球供應鏈環境日趨復雜,不確定因素不斷疊加,即便是疫情影響逐漸恢復,企業對供應鏈更多仍持謹慎態度。
如圖11所示,83%的企業在過去一年受到疫情影響,40%的企業面臨需求大幅下降,也有近1/3的企業遇到供應鏈中斷和用工荒問題。對比前期調研,網絡安全問題也日益凸顯。在產業分工不斷深化、資源要素全球配置的背景下,中國深深地嵌入了全球供應鏈當中,外部各種變化對企業的沖擊越來越大,需要提前進行風險防范規劃。
圖11 過去一年哪些供應鏈風險對企業產生較大的影響
隨著疫情的結束,企業供應鏈發展的悲觀情緒有所好轉,但普遍保持謹慎的態度,如圖12所示。制造企業普遍具備更高的風險意識,“打造供應鏈韌性、推動高質量發展”成為當前供應鏈建設的主旋律。企業更加積極主動地投身于數字供應鏈、綠色供應鏈和供應鏈風險管理等方面,積極培育新形勢下企業競爭新優勢。
圖12 被調研人員對未來2年企業供應鏈環境的預期態度
“疫情已經過去,但世界從此不同”。后疫情新常態下,貿易沖突與合作悄然改變著全球經貿格局,也讓全球供應鏈布局向著區域化、敏捷化、數字化、多元化的方向加速演變。
調研結論:制造企業在供應鏈風險管理上采取的措施主要包括對供應鏈風險進行風險識別和分類管理、建立風險儲備庫存、加強與上下游合作伙伴的協同和激勵、針對風險制定應急管理機制和流程等。
如圖13所示,有40%以上的企業通過加強與上下游合作伙伴的協同和激勵、建立風險儲備庫存、并對供應鏈風險進行風險識別和分類管理,作為供應鏈風險管理的基礎措施,僅有20%左右的企業實施供應鏈風險預警/數字化監控,以及加強供應鏈風險管理的教育培訓以提升風險意識。
圖13 在供應鏈風險管理上的措施
目前,制造企業供應鏈風險管理措施尚未形成普適的方法論和措施,往往都是基于企業自身遇到的風險而采取的必要手段,更多呈現為被動響應,并不具備系統性、預見性和智能化。有極少供應鏈企業針對供應鏈風險進行系統性規劃和管理,尤其依托于數字化供應鏈建設所形成的風險預警、風險程度可視、風險智能決策與處置等能力,這些企業逐步成為供應鏈風險管理方面的佼佼者和引領者,成為廣大制造企業爭相效仿的標桿。
企業需要制作一份供應鏈風險管理手冊,明確如何預防風險,制定應急的措施,并且要落實責任到人,最后需要定期測試與回顧,確保這套體系文件是行之有效的。
供應鏈韌性是企業預警風險、響應風險和抵御風險的能力,是供應鏈穩健性和可恢復性的綜合體現。黨的二十大報告提出,要“著力提升產業鏈供應鏈韌性和安全水平”。2023年1月31日,總書記在中共中央政治局第二次集體學習時進一步強調,要“增強產業鏈供應鏈的競爭力和安全性”。
當前,有70%以上的受訪企業認為構建供應鏈韌性是未來幾年的首要任務。在供應鏈總體風險較低的年代,企業供應鏈往往通過精益改善、流程變革、準時供應、柔性改造、一對一戰略關系等方面的措施,實現供應鏈的快速響應、高效率、低成本,但這也導致了供應鏈的脆弱、不確定性和高風險。過去幾年制造企業供應鏈處在水深火熱中,供應鏈似乎隨時面臨中斷的風險,而且中斷事件從風險變成事實的概率越來越大。這種中斷有的是因為某地的一次火災或者極端氣候,有的則可能是因為重大自然災害、政局不穩、經濟動蕩以及其他災難造成的大范圍事件。
如今,他們正在采取一些與過去大相徑庭的轉變措施,比如從全球分工到區域聚集、從高度集中到多元化分散、從專業化分工到縱向一體化整合、從市場化競爭到保障供應鏈安全等,企業對于預測、計劃、采購、制造、物流等方面的考量指標也在發生變化(比如從效率轉向到穩定性、安全性),供應鏈的發展導向從柔性逐步向韌性發生轉變。
在實現供應鏈韌性過程中,數字技術發揮著至關重要的作用,數字技術增強了供應鏈可視化能力和透明度,以實時監控供應鏈運營狀況,而且能夠通過算法(甚至人工智能)實現風險預警的數字分析, 提示未來一段時間周期內的風險,幫助企業及時有效地采取措施(比如增加必要的庫存、產能、供應商、設施設備、管理資源等)以應對可能產生的 “斷鏈”風險。供應鏈工程技術在顯著地改進供應鏈運營效率的同時,在供應鏈上下游之間建立協同化的數字供應鏈風險識別和管理體系,降低了各類因素可能產生的潛在風險,增強供應鏈韌性。
中國正著力提升關鍵產業供應鏈韌性,積極運用智能供應鏈、智能生產、智能工廠、智能物流等引領制造業供應鏈管理變革,打造符合生態與環境可持續發展要求的供應鏈。在疫情和貿易壁壘常態化背景下,制造企業的供應鏈風險預警與防范的重要性日益突出,而供應鏈的場景更加多元化和復雜化,偶發性風險的發生頻率更高,企業的供應鏈風險預警與應對機制,及與上、下游合作伙伴之間的協同,是制造企業必須建立健全的必備流程。
供應鏈風險管理(Supply Chain Risk Management)是指系統化地識別、評估、量化潛在的供應鏈斷裂風險,其目的是控制風險的發生和降低風險的負面影響或損失。企業要識別、評估風險,并計算風險成本,使得風險管理體系更加地完整,成為一個完整的閉環。風險是相對的,不是絕對的。只要企業積極采取預防風險的行動措施,就可以盡可能地防范風險或減少損失。
如何衡量風險防范的成本和收益的合理性?
怎樣構建供應鏈“IF……THEN”的風險防范體系架構?
如何衡量產業鏈供應鏈的風險邊界和時空基準?
洞察1:無論供應鏈理念和技術如何迭代、環境如何變化,制造企業供應鏈規劃、優化和新技術應用等的本質和目標依然是以成本、效率、交付(服務)為主。
洞察2:制造企業在供應鏈總體規劃方面的能力瓶頸越來越凸顯,尤其是供應鏈戰略規劃、業務邏輯梳理、供應鏈數字化和供應鏈風險防控機制建立等方面需求越來越迫切。
洞察3:供應鏈工程技術人才已經成為制造企業當前最迫切的人才需求,這與供應鏈規劃能力需求相對應,也是未來供應鏈人才的重要發展方向。
洞察4:隨著以物流為主線的智能工廠建設思路的實踐推廣,智能物流技術在智能工廠中的應用越來越多且日趨成熟。
調研結論:無論供應鏈理念和技術如何迭代、環境如何變化,制造企業供應鏈規劃、優化和新技術應用等的本質目標依然是以成本、效率、交付(服務)為主。
如圖14所示,近80%的企業的績效重點是成本,同時也需要兼顧效率和服務。40%的企業將敏捷性和穩定性作為重要績效導向,重視程度較前2年有提高。也有25%的企業將綠色環保作為供應鏈績效導向。
圖14 在供應鏈規劃和運營績效導向(側重點)
供應鏈績效是供應鏈戰略所引導的價值取向,結合產業鏈供應鏈、行業、企業、市場、客戶和產品特征,在成本、效率、品質、服務、敏捷、安全、綠色等方向做出合理的選擇,決定了供應鏈規劃、運營與管理的價值主張。
在制造企業供應鏈優化和數字化提升過程中,通常追求供應鏈動態化、去中心化的技術迭代,以賦能供應鏈推動商業模式的創新;企業依舊堅持把成本、效率和交付作為其供應鏈運營的“初心”,供應鏈能力提升需要最終體現在企業運營水平和經營質量上,以保持企業的核心競爭能力。
調研結論:制造企業在供應鏈總體規劃方面的能力瓶頸越來越凸顯,尤其是供應鏈戰略規劃、業務邏輯梳理、供應鏈數字化和供應鏈風險防控機制建立等方面需求越來越迫切。
如圖15所示,62%的企業迫切需要提升供應鏈戰略規劃與全局架構的能力,同時也有超過45%的企業對供應鏈風險防控能力、信息化智能化規劃能力建設有迫切需求。
圖15 制造企業迫切需要重點打造的供應鏈規劃能力
供應鏈規劃是針對供應鏈策略、運營系統、平臺、技術應用等要素進行研究與構建,以提高供應鏈運營與風險防控能力,為此圍繞供應鏈相關模型、技術、工具與方法等而開展的研究、開發、設計活動與過程。區別于當前企業的計劃、采購、生產、物流等方面的運營優化,供應鏈規劃更加體現為一種綜合工程能力,更加具有全局性、系統性和前瞻性,是供應鏈戰略規劃、體系規劃、運營邏輯和技術應用等方面的有效融合。
在供應鏈迭代升級的過程中,為了避免轉型反復“走彎路”和“局部優化”,供應鏈的總體規劃顯得尤為重要。供應鏈系統工程規劃能力是確保企業能夠準確把握供應鏈變革方向、頂層設計、明確愿景、清晰路徑、有效運營的基礎和保障。
調研結論:供應鏈工程技術人才已經成為制造企業當前最迫切的人才需求,這與供應鏈規劃能力需求相對應,也是未來供應鏈人才的重要發展方向。
如圖16所示,65%的企業迫切需要供應鏈規劃人才,這與“制造企業在供應鏈總體規劃方面的能力瓶頸越來越凸顯”相呼應。同時,制造企業在供應鏈運營管理、信息化及軟硬件的技術應用人才等方面依然存在巨大需求。
圖16 制造企業迫切需要哪方面的供應鏈人才
供應鏈工程技術人才與供應鏈運營人才的差異,見表1。區別于供應鏈運營型人才,供應鏈工程規劃人才更加強調供應鏈工程技術復合能力要求,強調對供應鏈系統、平臺進行研究、設計與構建的工程能力。供應鏈規劃人才包括各行業的供應鏈、計劃、物流、采購、生產、應急供應鏈、商品管理、供應鏈信息化、供應鏈數字化、供應鏈網絡、供應鏈大數據、供應鏈項目、供應鏈技術等的規劃、運營、管理、技術研究、咨詢、培訓、集成應用與服務等相關工程技術人員。
表1 供應鏈工程技術人才與供應鏈運營人才的差異
供應鏈工程規劃人才能夠根據市場和產品的變化,實時規劃與優化供應鏈系統架構,實現關聯技術應用,推動供應鏈的網絡化、數字化、智能化升級,是為企業未來運營提供結構性保障和技術基礎,保證構建方略和技術的可行性,起到賦能智能制造的作用,是戰略要素和供應鏈運營的先決條件。
調研結論:隨著以物流為主線的智能工廠建設思路的實踐推廣,智能物流技術在智能工廠中的應用越來越多且日趨成熟。
如圖17、圖18所示,AGV智能搬運小車、物流輸送線、智能立庫、物流機械手或機器人等已經成為制造企業工廠中較為普及的應用,相對2021年調研數據,這些智能物流設施在企業中的應用占比都有較大程度的提升。
圖17 制造企業智能物流設施應用趨勢
圖18 與2021年數據對比
對于制造企業來說,在以物流為主線打造可運營的交付工廠的邏輯下,智能物流已經成為智能工廠的核心要素,工廠規劃和運營管理必須要具備“流動思維”、“供應鏈思維”和“交付思維”。“大交付、大物流、小生產”、“制造工廠物流中心化”的工廠規劃和運營理念,在制造業中已經得到越來越多的認同和實踐。
在供應鏈升級轉型的時代,成本、效率與服務水平的平衡與優化,仍然是貫穿供應鏈始終的主旋律,而供應鏈整體規劃的能力,決定了供應鏈轉型的成敗,也決定企業經營效益與效率。
伴隨企業供應鏈從精益化到數字化、智能化的升級,更多頂層規劃、工程規劃、人機協同、場景研究、技術應用研究等新的崗位應運而生。供應鏈組織架構、運營績效、人才梯隊等都將產生相應變化,以支撐供應鏈“數智化” 對組織和人才發展的訴求。為此,企業應更加重視供應鏈組織能力建設和人才迭代,建立供應鏈人才戰略和機制,引入并留住合適的人才。
技術可以賦能,供應鏈價值導向才是目的,供應鏈規劃和運營始終應該圍繞客戶服務、有效交付、降本增效,從而構建企業經營的“護城河”。
智能制造迭代升級的背景下,企業供應鏈整體規劃的重點是什么?
作為個人、組織和企業,應如何應對當前人才需求和優化職業發展方向?
供應鏈人才應具備哪些能力,才能適應未來的發展要求?
企業如何獲得供應鏈整體規劃的能力或服務?
洞察1:作為供應鏈最重要、最根本的基礎數據,制造企業對PFEP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但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PFEP完整性的維護和準確性的保障,都將是制造企業的難題和重任。
洞察2:目前制造企業外包業務主要集中于傳統業務,制造企業對供應鏈外包服務提供商有更高、更專業的訴求和期望,外包需求和外包服務提供能力不匹配。
洞察3:交付(服務)策略是實現供應鏈追求成本和效率之間平衡的核心著力點,制造企業在訂單交付能力的定義、規劃和管理方面總體尚在起步階段,還有較大的待優化空間。
洞察4:企業的庫存策略決定企業如何以合理且可控的成本實現目標交付水平。近幾年,受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影響,企業通過設置較高的庫存以保證一定的交付水平,且目前已處在相對穩定的狀態。
洞察5:供應商布局規劃與管理、物流效率優化、設計(工藝、物料等)變更與供應鏈的協同、訂單交付管理以及入廠物流管理等是制造供應鏈改善的重要關注點。
調研結論:作為供應鏈最重要、最根本的基礎數據,制造企業對PFEP的重視程度與日俱增,但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內,PFEP完整性的維護和準確性的保障,都將是制造企業的難題和重任。
如圖19所示,有50.4%的企業進行了PFEP設計和梳理,其中有15.5%認為企業有比較完整的PFEP系統數據且得到較好的應用,35%的企業進行了以包裝標準化規劃為主的PFEP梳理,沒有或不知道PFEP的企業占比從去年的62%降到35%(如圖20)。
圖19 是否針對每一種物料和商品進行PFEP的設計和梳理
圖20 與2021年數據對比
PFEP是針對每一種物料的各種參數進行系統性、一體化規劃和維護,包括物料屬性、包裝規劃、來料狀態、廠內狀態、配送狀態、出廠狀態、庫存標準等。一方面,PFEP作為供應鏈實物流規劃的重要工具和方法,另一方面其本身也是重要的供應鏈基礎數據,隨著制造企業供應鏈和物流發展,PFEP越來越得到企業的普遍重視和行動。完整、合理、準確的PFEP數據(維護),是進行供應鏈規劃、實現供應鏈可視化透明化、實現供應鏈各環節參數規范化和標準化、物流自動化和數字化規劃等方面的重要基礎。
調研結論:目前制造企業外包業務主要集中于傳統業務,制造企業對供應鏈外包服務提供商有更高、更專業的訴求和期望,外包需求和外包服務提供能力不匹配。
如圖21、圖22所示,運輸、倉儲、勞務外包仍是供應鏈服務外包的主流項目,各個服務項目外包的數據和2021、2020年也基本持平。
圖21 在哪些領域進行了第三方供應鏈服務外包
圖22 與2021年數據對比
針對制造企業的供應鏈服務外包長期供需不匹配。一方面,制造企業希望通過外包的方式以獲得更好的供應鏈能力,同時有更多的資源投入到核心業務之上,服務外包還能促進產業鏈上的專業化分工與發展;另一方面,部分供應鏈服務提供商長期野蠻生長,無核心競爭力,并且在增值服務上未形成突破,被動響應式服務無法對制造企業賦能,使得制造企業在供應鏈服務外包方面總是戰戰兢兢,甚至經常在外包和收回之間反復切換。
供應鏈服務商需要將其核心能力更好地契合客戶需求,供應鏈服務業務趨向平臺化、規模化、集約化和運營精細化發展。
調研結論:交付(服務)策略是實現供應鏈追求成本和效率之間平衡的核心著力點,制造企業在訂單交付能力的定義、規劃和管理方面總體尚在起步階段,還有較大的待優化空間。
如圖23所示,40%的企業按承諾交付,28%的企業按標準交期交付,26%的企業按客戶需求柔性交付,按照訂單交付能力等級呈現逐級遞減的趨勢,當前仍呈現按承諾交付的初級模式,說明制造企業在訂單交付能力的定義、規劃和管理方面總體尚在起步階段,還有較大的待優化空間,如圖24。
圖23 制造企業訂單交付方式
圖24 訂單交付能力迭代
交付策略直接決定了對客戶訂單的響應速度和服務,同時影響庫存結構和成本,是實現供應鏈追求成本和效率之間平衡的核心著力點。交付策略是非常核心的企業供應鏈策略,同時也是企業產銷平衡的重要基石。交付策略可以依據不同市場、產品以及客戶等進行差異化細分。
眾多企業正在加速端到端供應鏈計劃和建設訂單履約能力,致力于打通業務單元之間的壁壘,在運營層面尋求供應鏈產銷存協同效益的最大化,以實現客戶資源、產品資源、供應資源、產能資源、數據資源等方面利用效益的最大化。
調研結論:企業的庫存策略決定企業如何以合理且可控的成本實現目標交付水平。近幾年,受復雜多變的外部環境影響,企業通過設置較高的庫存以保證一定的交付水平,且目前已處在相對穩定的狀態。
如圖25所示,53%的受訪企業周轉天數在30天以上,庫存周轉水平和2021年所調研數據呈現基本一致(如圖26),各企業庫存周轉水平保持在相對穩定的狀態和水平。
圖25 制造企業年度總庫存周轉天數
圖26 與2021年數據對比
影響庫存周轉效率的主要因素仍是供應鏈運營水平,庫存周轉是影響現金流的關鍵因素,需要企業不斷地優化提升。企業的庫存策略結合交付策略,決定企業如何以合理且可控的成本實現目標交付水平。
對于制造企業而言,庫存資金和現金流往往呈現此消彼長的態勢,較好的庫存控制水平有助于提升企業經營績效。企業在關注總庫存資金周轉情況的同時,往往更需要采用庫存數量來計算每一個SKU的周轉率,量化每一個SKU的周轉質量和效率,實現產品的綜合盈利能力和資金周轉效率的可視化,由此帶來不同SKU在供應鏈上的運營和改善的機會。
調研結論:供應商布局規劃與管理、物流效率優化、設計變更(工藝、物料等)與供應鏈的協同、訂單交付管理以及入廠物流管理等是制造企業當前供應鏈改善的重要關注點。
如圖27所示,供應商布局規劃與管理、物流效率優化、設計變更(工藝、物料等)與供應鏈的協同、訂單交付管理以及入廠物流管理等是制造企業當前關注的供應鏈改善重點關注點。另外,對于供應鏈績效管理也成為制造企業供應改善關注重點之一。
圖27 制造企業當前供應鏈改善的關注點
對于物流效率優化、設計變更與供應鏈協同、入廠物流及供應商到貨管理、工位上線配送、包裝規劃與管理等方面的關注度較去年有較大幅度的提升,制造企業更多關注入廠物流、廠內物流等基礎物流業務的優化改善,以從中獲取降低成本、提高效率的機會。
企業供應鏈改善關注當前的效率損失、瓶頸點、價值流斷點的存在,供應鏈強調系統性優化,需要從全價值鏈角度協同優化各個關鍵環節,從而推動企業供應鏈向一體化、數字化、智能化方向發展。
供應鏈運營是企業運用供應鏈資源和成本、履行客戶訂單交付的過程。
制造企業需要結合客戶需求視角與交付服務視角兩個維度,平衡客戶效率與成本及風險,并在端到端的產銷協同過程中不斷完善與更新。當前企業所面臨的供應鏈復雜程度和挑戰比以往更甚,產業鏈供應鏈不只是一個工廠、一個渠道,而是復雜的供需網;同時,在新零售推動下,多品種小批量(單多量少)的采購、生產和交付模式已成為主流,企業需要通過供應鏈運營的優化來適應商業模式的變化,比如通過對供、需推拉結合點(供應鏈集放系統)的優化降低庫存,以大規模定制化生產滿足個性化需求,運營網絡規劃促進更高效地觸達客戶端,減少價值鏈的中間環節并降低成本等。
供應鏈數字化的核心是供應鏈運營的數字化轉型與創新。通過細化計劃、采購、生產、物流、庫存、訂單等方面管理的顆粒度,深化數字化變革,可以有效提升運營的自動化水平、提升運營效率、降低運營成本、提升盈利水平,持續保持供應鏈核心競爭能力。
多變的背景下,供應鏈運營改善關鍵點是什么?
企業在衡量外包業務時需要考量哪些關鍵因素?如何排序?
在制定供應鏈運營策略時,如何合理權衡庫存策略和訂單交付策略,以實現成本和效率的平衡?
前海粵十完成新一輪戰略融資
2363 閱讀樂歌股份預計2024年歸母凈利潤下降約50%,大力發展海外倉
2332 閱讀連續5年的“春節主力軍”,德邦為何如此穩?
1709 閱讀AI改變物流業的游戲規則:從炒作到實踐的深度思考
1283 閱讀CES 2025:NVIDIA OMNIVERSE驅動的智能倉儲數字孿生革命
1273 閱讀制造業企業,不要逼物流公司降價了!
1152 閱讀拼多多引領電商西進:帝王蟹進村,非遺剪紙出山
1157 閱讀2024年12月份中國出口集裝箱運輸市場分析報告
1104 閱讀菜鳥拆分為假消息,繼續大力發展全球物流業務
1078 閱讀全球海運市場動態(一月中旬至一月下旬)
1028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