獨立后的菜鳥,越做越重。
宣布權力交接后,不管是私下行程還是公開露面,蔡崇信的第一站都選在了菜鳥。
9天前,阿里宣布張勇將在9月卸任集團董事會主席,由蔡崇信接任。宣布接棒后當天傍晚,蔡崇信便出現在了菜鳥園區,與菜鳥CEO萬霖談笑風生。
6月28日,蔡崇信又以視頻形式出現在菜鳥2023全球智慧物流峰會的現場,不過,由于這次權力交接將在9月完成,蔡崇信仍以“阿里巴巴集團董事會執行副主席、菜鳥集團董事長”的身份露面。
但昨日峰會現場最重磅的消息是由萬霖宣布的——菜鳥已經拿到全國快遞牌照,正式推出自營快遞“菜鳥速遞”。
菜鳥此舉無疑是向物流市場拋下了一枚重磅炸彈。菜鳥速遞由服務天貓超市的配送業務升級為全國快遞網絡,并提供半日達、次日達和經濟倉配三大產品。此次下場,被業內視為菜鳥對順豐、京東的直接宣戰。
菜鳥在阿里體系的地位不言而喻。阿里實現“1+6+N”拆分后,菜鳥脫離阿里母體,成為獨立公司,并且很快啟動了上市計劃,預計在未來12到18個月內完成。上市前夜的菜鳥,各式動作也越來越密集。
一個月前,菜鳥聯合申通快遞宣布,啟動全國重點經濟圈物流升級計劃,推出智選倉配次日達服務。6月6日,申通快遞發布公告,菜鳥擬收購申通25%股權,總價為38.78億元。交易完成后,菜鳥將從阿里巴巴旗下上海德峨實業接手,成為申通的第二大股東。
2013年,在阿里、三通一達、銀泰、復星等企業的投資下,菜鳥誕生。但與其他物流快遞公司不同的是,菜鳥成立之初的定位是互聯網科技公司,目標只是打通物流骨干網和毛細血管,搭建起四通八達的物流網絡,改變物流快遞業的效率和成本,以應對快速增長的快遞包裹量。
馬云曾說,菜鳥是他“最后一個商業夢想”,是一個理想主義項目,至少需要8~10年的時間來實現。但十年前的馬云也意識到,太過重資產的物流對于彼時的阿里來說,會是一個無比沉重的負擔。所以阿里的自建物流體系方案長期擱置,遲遲沒有在快遞行業布局。
“菜鳥曾經非常糾結要不要做自營,我們到底是一個技術平臺還是一家自營的物流公司。”萬霖坦誠道,“但我們最終放棄了這樣的糾結。我們認為更重要的不是我想要成為、我需要什么,更重要的是客戶需要什么、客戶想要什么,基于客戶的需求決定我們應該做什么、我們需要什么。”
無論是上市還是做重,從市場競爭和菜鳥自身發展階段來看,都是不得不邁出的一步。
目前,菜鳥是國內主流大型物流企業中唯二沒有上市的企業,另一家是極兔,但極兔已先一步遞交了招股書。高盛集團5月的一份內部報告顯示,菜鳥的估值達到了285億美元。如果按285億美元的估值上市,菜鳥將成為僅次于順豐的第二大物流科技公司。
此外,從菜鳥的業務規模和體量來看,2023財年菜鳥實現了556億元營收,同比增長了21%,高于本地生活服務的12%和國際商業的13%,是整個阿里巴巴營收增長最快的業務;營收對集團總營收貢獻比重,從2018財年的2%增至2023財年的6%,營收年復合增長率超60%,而順豐和京東物流同期營收年復合增速大約在30%左右。
馬云對菜鳥寄予厚望。在菜鳥成立之初,馬云不僅親自為其命名,更稱之為“阿里巴巴的第三極”。
來源:中企圖庫
在2017年投資日上,馬云曾告訴投資者,阿里巴巴的業務已經形成矩陣,旗下的業務和公司輪流領跑,輪流扛鼎。首先是B2B三年,然后是淘寶三年,天貓三年,支付寶三年,阿里云三年,菜鳥三年……
如果說阿里的上半身屬于電商,屬于數字,屬于交易,那么下半身則屬于菜鳥——當交易開始,阿里的雙腿便行動起來。在阿里巴巴曾經的全球化布局中,菜鳥也是雙流驅動之一:支付寶代表了支付流,菜鳥代表了物流。
曾任菜鳥首席運營官的童文紅曾經問過馬云,菜鳥短期要不要實現盈利?馬云說,短期不要追求盈利。追求盈利,菜鳥就做小了。
后來馬云更是大手一揮,直接表示:“給菜鳥1000億去投資,不夠再給3000億,短期不要想盈利。”
菜鳥誕生之初,一直圍繞著“做輕”的路徑去走。
在菜鳥網絡成立的時候,馬云就給菜鳥進行了人數限制,上限是5000人。他告訴童文紅,菜鳥網絡的在崗人數超過5000人,就會走向5萬人,最后就會變成物流公司。菜鳥不是要成為物流公司,而是要成為數據公司。
在馬云放言“不碰快遞”的同時,阿里的老對手京東則卯足了勁頭,投入了大量資金、資源,建設其物流體系。在京東布局全國這十多年里,物流履約能力一直是其核心競爭力。
菜鳥則選擇了差異化路線,走開放性物流聚合平臺,線下能力則是靠“拿來主義”,先后入股通達系快遞,把這些企業既有的倉儲實體和網絡并入菜鳥體系,并持續投入行業的基礎設施建設。以菜鳥驛站、菜鳥裹裹為代表的末端產品,從線上線下重構了一套囊括幾乎所有主流物流企業的物流體系產品。
但如今,菜鳥正在變得越來越“厚重”。
一方面,物流行業已經進入白熱化競爭階段——只做自營、履約能力極強的京東,如今也在開放,吸納阿里系快遞資源;阿里電商的新晉強勁對手抖音電商,也推出了開放物流平臺。菜鳥不得不加碼,補足短板,進一步構建線上與線下結合的數字化物流生態體系。
據菜鳥官網,如今菜鳥在全球擁有直屬員工和生態用工超過6萬人,分布在19個國家和地區,比馬云所說的“上限5000人”翻了12倍。
“菜鳥從5年以前不再糾結是否做重的問題。”萬霖說,“菜鳥自營是‘菜鳥速遞’的核心能力,我們希望做差異化、有品質的快遞,電商行業、物流行業對于品質服務的需求還遠遠沒有被滿足,我們希望菜鳥速遞做的是有性價比的服務,是好用不貴的,能夠實現普惠的,能夠滿足大中小各類商家需求的快遞網絡和快遞服務。”
從菜鳥今年在物流上的動作來看,已經開始正面“剛”起了京東和順豐。
3月底,菜鳥聯合天貓超市推出了優選倉配“1212半日達”服務,直接對標京東211限時達;5月24日,菜鳥聯合申通啟動全國重點經濟圈物流升級計劃,推出智選倉配“次日達”服務。如今,菜鳥又開始親自下場做自營快遞,并且在履約時效上進一步加強。
《中國企業家》獲悉,菜鳥速遞并非是今天才開始做的新網絡,而是從服務天貓超市的“丹鳥”升級到服務全國的快遞網絡。
6年前,菜鳥通過頻繁收購區域性的落地配網絡,試圖搭建一張配送網絡,此后這張網絡統一成“丹鳥”品牌,服務天貓超市業態。去年,在菜鳥“送貨上門”的戰略下,“丹鳥”品牌升級為“菜鳥直送”,如今這一品牌再次升級為“菜鳥速遞”。
菜鳥方面對《中國企業家》表示,菜鳥自營快遞與“三通一達”并非一個賽道,而是走差異化路線。
萬霖介紹,菜鳥速遞將推出三大重點分層產品,包括優選倉配、智選倉配和經濟倉配。據了解,優選倉配提供半日達且送貨上門的品質服務;智選倉配是菜鳥與申通合作,提供最低3元的經濟價格以及次日達服務;經濟倉配則覆蓋全國產業帶,主打極致價格。
簡而言之,這三大產品主要以倉配資源的差異性來切入不同的客戶群。優選倉配使用的是菜鳥的自營倉庫以及自營快遞菜鳥速遞,主打中高端客戶;智選倉配使用菜鳥自營倉庫和申通的分撥干線能力、配送能力;經濟倉配則是菜鳥租賃的倉庫和第三方物流企業服務進行組合。智選倉配和經濟倉配針對的都是中小商家。
來源:受訪者
極兔接連收購百世、豐網后,成功躋身國內快遞公司第一梯隊,且預計最快年內上市;有消息稱,順豐也計劃在香港二次上市,最早也于今年內完成。加之菜鳥的種種動作,至此,快遞江湖格局已產生新的變化。
在昨天的峰會上,萬霖調侃,此前與蔡崇信的一場飯局中,問他是否還記得阿里的“六脈神劍”文化,是不是在用阿里的管理方式管籃網?今天來看,蔡崇信正在用管理籃網的方式管菜鳥。
在蔡崇信看來,中國物流和電子商務可謂是“一支球隊的最強雙人組”。
中國物流憑借效率、成本等綜合優勢與競爭力,在過去20年里和中國電子商務配合默契、相互促進,無論在物流基礎設施建設、快遞配送速度,還是包裹規模上都發生了翻天覆地的變化。
不過,脫離阿里母體后,菜鳥面臨的考驗不小。
一方面,菜鳥越做越重,持續加大投入,但又離開了阿里的資金支持,必須要找到轉虧為盈、增厚利潤的機會窗口;此外,菜鳥之前最大的客戶都源自阿里系,例如海外的速賣通,拆分后,菜鳥進入快遞市場單打獨斗,勢必要跳出阿里系擁抱更多商家和企業,才能拓寬未來的想象力。
如今來看,海外不僅是阿里電商業務尋求增量的突破點,更是菜鳥尋求利潤、拓寬想象空間的解法。
菜鳥自營自建,并非只發生在國內快遞市場。在菜鳥的戰略中,今年年內還將正式推出“全球五日達”。萬霖強調,未來十年,菜鳥會全力投入建設一張全球領先的智慧物流網絡。這里面包含了三個長鏈業務、三個短鏈業務,以及大量的物流要素建設。
菜鳥集團CEO萬霖。來源:受訪者
目前,跨境電商物流的全鏈路大致可以分為國內攬收、干線運輸、海外分撥與末端配送四段。在萬霖看來,目前跨境物流最大的時間成本浪費在了國內攬收環節。接下來菜鳥會深入運營重點市場關鍵物流要素,以每年1~2個國家的節奏,建設海外本地倉配網絡。
“無論‘1+6+N’之前還是之后,菜鳥都要憑借自身的能力去獲得市場、獲得訂單,包括阿里巴巴內部的業務,同樣有高標準的體驗、成本、效率的要求。菜鳥提供的方案必須有競爭力。‘1+6+N’之后,菜鳥會繼續直面市場、直面客戶,無論是外部客戶,還是阿里巴巴的業務,都是菜鳥要去贏得和服務好的客戶。”菜鳥方面對《中國企業家》稱。
菜鳥的故事,還需靠時間去驗證。
DeepSeek火出圈,AI和大模型將如何改變物流行業?
2936 閱讀智航飛購完成天使輪融資
2541 閱讀800美元不再免稅,T86清關作廢,跨境小包何去何從?
2051 閱讀凈利潤最高增長1210%、連虧7年、暴賺暴跌……物流企業最賺錢最虧錢的都有誰
2055 閱讀AI紅利來襲!你準備好成為第一批AI物流企業了嗎?
1800 閱讀物流職場人性真相:馬斯洛需求的顛覆與掌控
1500 閱讀供應鏈可視化:從神話到現實的轉變之路
1280 閱讀物流職場人性真相:鷹鴿博弈下的生存法則
1191 閱讀運輸管理究竟管什么?
1091 閱讀Deepseek在倉庫規劃中的局限性:基于案例研究
1116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