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外業務單飛后,海底撈需要新故事。
拆分海外業務之后,“海底撈中國”交出首份成績單。
最新披露的年報顯示,海底撈2022年實現收入347.4億元,同比下滑15.5%,好的信號是期內實現扭虧為盈,由去年虧損41.6億元,升至盈利13.7億元。
不應苛責餐飲連鎖在2022年的業績表現,這是一度受到疫情重擊“外因”、以及批量關店后重新開店一系列“內因”的前提下實現,過去一年業績反彈,體現出強現金流的餐飲業,以及這個中餐老大哥的經營韌性。
前述數據是包括海外業務——特海國際在內的海底撈全盤表現。不過這已是過去式,后者已于去年12月“單飛”,以介紹方式分拆并在聯交所獨立上市。以后的海底撈,更準確應該叫海底撈中國。
對比海外業務,海底撈核心大中華區過去一年的表現,憂與喜都很直觀:好的一面是,扭虧為盈僅限大中華區,去年相關業務利潤達到16.3億元,特海國際去年則仍處于虧損狀態。但收入維度情況恰恰相反,大中華區去年收入銳降20.6%,而國際業務去年收入大幅上升超過八成。
兩塊業務拆開之前,作為一個整體來看,互補很明顯:年輕的特海國際尚處于百店階段,截至去年底為111家店,更多代表規模化的預期;門店數千店階段的大中華區業務,剛走出閉店陰云,更多是利潤層面的貢獻度。
但拆開之后,市場已經在用腳投票,且短期內的情緒分化也直觀體現在股價上。根據wind,截止3月31日收盤,過去60日特海國際股價已經翻倍,而同期海底撈下跌了6.8%。
特海單飛的另一個特別意義是,過去海底撈有足夠多的第二曲線,按照收入貢獻角度,外賣業務、零售、港澳臺、海外市場都是“金雞蛋”。但伴隨海外業務單飛,海底撈需要重新審視接下來可以給外部講述的第二曲線。
海底撈去年的利潤,確實是他們打撈上來的。
翻篇的疫情對線下門店的經營影響顯著,重圍桌文化的火鍋業無疑是重災區。但疫情對海底撈的影響,仍需單獨來看待。
作為頭部品牌,海底撈有較高的議價權,拋開裝補,仍包括長免租期、長租期等特別對待,租金成本顯著低于同類品牌。根據中信建投統計,海底撈2019年租金成本比重為4%,同期火鍋、正餐租金分別對應12%、11.3%。
疫情對海底撈的實際影響,更主要是體現在兩個維度:客流不穩定,以及重人工成本。
閉店是客流不穩定的主因,但同時也跟此前公司2020年以來大舉開店的錯誤預判有關,陡增了不確定性,區域門店密度的提升,也分流了區域內的單店顧客。根據歷年財報來看,海底撈2020年-2022年整體同店平均日銷售額分別為10.5萬、8.2萬元、7.4萬元,處于持續下降趨勢。
“船大難掉頭”并不適合海底撈。在2021年下半年以來,快速開店之后海底撈又快速推行了“啄木鳥計劃”自救。這種閉店動作不乏“一刀切”,關閉了一些原本在“養店階段”的新店。在2022年9月,意識到問題的海底撈,又啟動了“硬骨頭計劃”,將那些被誤傷的門店救了回來。
根據財報披露,海底撈中國地區2022年全年新開24家門店,48家關停餐廳恢復營業,并關閉了50家“經營表現欠佳”的餐廳。
海底撈整體門店變化情況
門店成本的節省還包括其他兩個頗具爭議的維度。一是禁止單點清水鍋,要求至少點一個鍋底,避免“17元自助海底撈”的情況。這種做法對于門店收入提升貢獻微小,但可以直接提升人均消費水平。根據海底撈財報,2022年大中華區人均消費為104.9元,相比2021年提升2.6元。
另一塊是部分門店下架美甲服務,這本身并非直接創收的項目,過去更多是代表海底撈的特色服務認知。下架這一服務對于人員、耗材成本有一定優化空間,難點在于如何評估相應的引流作用。不過,海底撈也給自己留下了周旋空間,稱會在美甲師達標的情況下,盡快恢復該服務。
在這之外,海底撈在門店端能做的“降本增效”比較有限。這份年報之前,門店客流的恢復在春節以來得到充分體現,根據中信證券,海底撈今年1月整體及同店翻臺率按年持平。
可以說,海底撈門店業務已經回歸到正軌。
進入2023年,一個新的未知因素是,未來一段時間消費者對于火鍋到店的消費預期會多大程度復蘇。“清水鍋”需求旺盛,既有娛樂成分,也反映出人們相關開支預期十分有限,這并非美甲服務、生日祝福歌所能拉動。
海底撈在過去一年在門店改善層面耗費了太多精力。這無可厚非,畢竟餐廳收入長期占據超過九五成,但他們過去一年仍因此錯過一些重要的機會。
人們可能更少去門店吃海底撈,但火鍋食材的消費并沒有憑空消失,只是涮火鍋的場景從線下門店,轉移到了家庭餐桌。
海底撈的外賣業務在過去一年表現亮眼。根據財報顯示,外賣業務收入從2021年的6.3億元增至2022年的12.8億元,實現翻倍增長,相關業務營收貢獻也從期初的1.6%提升至4.1%。此外,海底撈還在今年3月成為抖音直播首個破億元GMV的正餐品牌。
其中一個核心變化是,海底撈去年組建了外賣運營事業部,整合外賣、社群、直播、線上等多渠道流量,從2022年年初的不到450家,增至年末的1400家以上,基本完成絕大多數門店的整體改造,并上架了系列套餐新品。
但餐飲業2022年的自救主線并非外賣服務,這本質上仍是基于門店提供到家服務,提升空間有限。一部分原因在于,火鍋本身食用頻次有限,加上重油重鹽重糖,追求健康趨勢以及成本考慮,人們不可能將其變成一日三餐,品牌營銷所能刺激的需求天花板十分明顯。
成本是更重要的維度。強規模化的海底撈,食材、租金、人工等餐廳成本結構本身較為固定,加上外賣平臺傭金居高不下,整體很難從外賣服務當中賺到利潤。這種情況同樣適用于被認為新紅利的抖音本地生活和微信視頻號。
預制菜是火鍋食材真正的第二曲線。火鍋本身是大賽道,也是連鎖化程度和標準化程度最高的品類,根據美團餐飲數據觀,2021年火鍋品類連鎖化率為20.7%,高于同期餐飲整體連鎖化率。
味型的標準化是預制菜工業化出品的前提,火鍋在這方面優勢明顯,火鍋底料已經跑出像海底撈關聯的頤海國際、天味食品等上市公司。此外,火鍋本身烹飪門檻較低,對于不會做飯的人們來說,是友好且解饞的方式。
直播電商賣貨方式,過去一年催生了預制菜家庭需求快速增長,一級市場涌現了持續的融資熱潮,這在消費融資寒冬并不多見,火鍋食材超市鍋圈食匯也跑出過萬家門店;二級市場情況類似,wind預制菜指數2022年漲幅達到15%。
另外,一些零售渠道已經在跟進。叮咚買菜日前正式切入預制菜領域,推出朝氣鮮食品牌,并計劃在2023年時效銷售額破1億元,盒馬、永輝、沃爾瑪等也悉數入場。高標準化的火鍋食材,所有人都希望從中分羹。海底撈不可避免要跟這些渠道品牌直面競爭。
換言之,盡管品牌號召力突出,菜品研發也有過億元會員的需求洞察支持,但海底撈的預制菜在終端的溢價空間會比較有限,更多需要從重構鏈路中找答案。
業務拆分對于海底撈投資者并不新鮮。除頤海國際外,還包括上游的餐飲食材B2B供應鏈公司蜀海供應鏈。但相較于本土市場的產業協同,單飛的特海國際,更多是講述品牌出海故事。
疫情三年,海底撈國際業務的開店節奏跟國內大抵同頻,2020年、2021年、2022上半年分別新增36家、22家、9家,整體速度逐步放緩,且預計2022年全年維持較慢增長。但跟國內市場有一點不同,同樣是放緩開店,國際市場翻臺率反彈直觀,從2020年的2.4次,跌至2021年的2.1次,又迅速反彈至2022年上半年的3次。
海底撈客單價及翻臺率變化
拆分對于做大出海市場有直接利好,可以募集專項資金,設計更差異化的菜單和更高的經營自由度。不過就目前而言,飲食文化相對接近的東南亞市場,是海底撈所能的主要突破口。從客流來看,東南亞貢獻了特海國際整體超過七成的客流,翻臺率也高于整體。
同樣出海的火鍋品牌還有呷哺呷哺。截止2022年底,呷哺在中國香港、新加坡開出11家湊湊餐廳。今年1月1日,呷哺成立國際事業部,同月底于新加坡開出海外呷哺首店。按照規劃,今年呷哺計劃加速進程,在香港、臺灣、新加坡、馬來西亞等地新開超20家門店。
品牌出海已經是今年餐飲的新趨勢。相比于潮流玩具,講究色香味俱全的中餐品牌出海并不容易,中國整體餐飲連鎖化率僅18%,且這是在此前2021年資本化短暫推了一把的前提下,而發達國家這一數字可達二、三倍之多。
沒有連鎖化前提,更不必說大手筆投入,以及標準化和更深層次的本地化運營。
出海也并不適合所有品類,即便是在國內市場,餐飲品牌認知整體并不強,火鍋可能是撬動西方味蕾、了解東方飲食文化的最好載體。而單飛了的特海國際,會成為中餐品牌出海決心的一面鏡子。
DeepSeek火出圈,AI和大模型將如何改變物流行業?
3139 閱讀智航飛購完成天使輪融資
2590 閱讀800美元不再免稅,T86清關作廢,跨境小包何去何從?
2184 閱讀凈利潤最高增長1210%、連虧7年、暴賺暴跌……物流企業最賺錢最虧錢的都有誰
2146 閱讀浙江科聰完成數千萬元A2輪融資
2004 閱讀AI紅利來襲!你準備好成為第一批AI物流企業了嗎?
1954 閱讀物流職場人性真相:鷹鴿博弈下的生存法則
1849 閱讀物流職場人性真相:馬斯洛需求的顛覆與掌控
1577 閱讀供應鏈可視化:從神話到現實的轉變之路
1420 閱讀Deepseek在倉庫規劃中的局限性:基于案例研究
1263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