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興和黃崢,站在了對立面。
很難想象,美團和拼多多也有一天會成為“敵人”。
今年3月底,美團一個較為邊緣的業務“美團圈圈”悄然在成都開城;4月初美團圈圈又在蘇州、無錫、常州正式上線。與美團主站不同的是,美團圈圈主要依靠的是私域流量。
KOL在美團圈圈注冊成為體驗達人后,可以向自己的私域社群用戶分享本地團購鏈接。只要有人通過鏈接下單,達人就可以獲得相應的傭金;如果新用戶通過鏈接注冊成為達人,原先的達人也能在其每一次成交后獲得一定的傭金。
而從美團圈圈發布的成都開城“戰報”來看,有分銷達人僅用十天時間就收獲了7.5萬元的傭金。
過去幾年里,美團圈圈并沒有引起行業太多關注,畢竟其體量都不足以被美團呈現在財報當中。
可是這次的悄然開城,無論是地點還是時間,都充滿了“巧合”。
2020年11月,美團圈圈上線,并在西安開城。當時美團圈圈表示,開城23小時后注冊用戶就突破50萬。快餐品牌“華萊士”入駐12小時,銷量近3萬單,銷售額80萬元。
這一戰績可謂轟動一時,當時業內普遍將之視為美團對于“聯聯周邊游”的反攻。
聯聯周邊游于2014年在成都成立,宣傳口號是“自購省錢、分享賺錢”,同樣是靠私域的社群裂變做本地生活業務。
美團圈圈上線之前,聯聯周邊游在成都的單月營業額已經超過3000萬,全國年營業額30億以上。雖然規模僅有美團的十分之一左右,但已經可以對美團產生實質性的威脅。不想坐以待斃的美團,自然也開始探索私域本地生活的可行性。
不過,2022年5月,美團圈圈西安站一度暫停售賣服務。正當很多人以為美團對于私域本地生活的探索結束時,美團圈圈又開始了擴張,且挑在了聯聯周邊游的大本營成都。
(截自美團圈圈)
對于此舉背后的原因,有業內人士認為是美團對抗抖音的手段:過去一年里,抖音本地生活業務開展得如火如荼,美團已經開始正視這個對手。
但值得注意的是,抖音并沒有開展類似的業務,美團通過私域社群反擊的收益很低。真正讓美團重拾“圈圈”的,其實是拼多多——就在今年3月,拼多多旗下社群團購平臺“快團團”開啟了本地生活商家招募。
3月,有多個本地生活服務商透露,他們收到了來自快團團的招商資料。資料顯示,快團團正在邀請餐飲、娛樂、麗人和住宿四大品類本地商家入駐。
快團團選擇從服務商切入本地生活,大幅降低了招商難度和成本。在宣傳資料中,快團團聲稱80%的入駐服務商GMV增長兩倍以上,50%的線下商家到店率增長35%以上。憑借自身3000萬的日活,快團團有信心給予商家萬億的曝光。
更加重要的一點是,快團團僅向商家收取0.6%的技術服務費。至于商品的具體定價、團長傭金等等,都由商家自行決定。與美團等平臺動輒10%以上的抽傭相比,快團團顯然對商家們有著足夠的誘惑力。
自從去年背靠微信私域流量大火后,快團團的業務范圍一直在擴張。“供貨商+大團長+幫賣團長”的社群分銷模式,決定了其“萬物皆可快團團”的特殊屬性。
而微信小程序作為載體,也早已驗證了做本地生活業務的可行性。比如聯聯周邊游、千千惠生活等獨立本地生活平臺,都在微信流量池里占據了一席之地。依靠私域流量和社群裂變的能力,它們在很多地區都混得風生水起。
拼多多靠快團團切入本地生活市場,也是水到渠成。畢竟在微信私域流量方面,拼多多的掌控能力早已爐火純青。
與快團團相比,美團圈圈對于社群裂變玩法可能沒那么熟練,但它也擁有著更加龐大的本地商家資源,以及本地生活業務經驗。從這一點來看,雙方在私域本地生活的戰場上各有千秋。
剩下的問題就是,這真的會是一門好生意嗎?
聯聯周邊游、千千惠生活等“前輩”的經歷,似乎已經驗證了用微信做本地生活的可行性。和美團等平臺不同,私域本地生活的流量分發靠的是各個“團長”“達人”,能夠降低商家的運營成本,不用過于依賴平臺給予的流量。
再加上預售、限時搶購等策略,達人可以幫助商家快速消化淡季庫存、促成錯峰消費等等,這些都能夠有效地降低團購套餐售價。
可作為類比的就是抖音的探店視頻,商家直接對接探店達人,平臺的抽傭也會相對較低。這也是抖音能做到低價的一個主要原因。
當然,達人推廣也需要付出傭金成本。但是和廣告費相比,“傭金”只在成交后才會出現,很大程度上保證了投入和產出的正向關系。
如此看來,在私域社群做本地生活,商家節省了成本、達人賺了錢、用戶省了錢,似乎是一件多方共贏的好事。
但美團和拼多多想在這條路上走下去,仍有一個致命的問題亟需解決:服務和售后。
當初聯聯周邊游崛起之際,有消費者反映過退款難、團購套餐與實際產品不一致等情況。
這些問題說到底,都是因為平臺很難徹底介入交易環節當中。依靠“達人”“團長”分銷,雖然給平臺省了力氣,但也會有“去中心化”傾向,無形中增加了平臺監管的難度。
就比如去年快團團爆火的時候,由于平臺機制還不夠完善,也有用戶反映有“團長跑路”的現象。
如今快團團通過招募服務商切入本地生活,在服務能力上可以獲得一定的提高。而美團深耕本地生活多年,運營體系更加成熟,在精細化運營方面也會有自己的優勢。
美團和拼多多入局以后,社群裂變模式的弊端或許能得到有效解決。
除了他們以外,我們看到已經有越來越多的大廠盯上了“私域”這塊蛋糕。
比如微信自身,今年就測試了“門店快送”功能,為有能力的商家提供聚合平臺。坐擁1.1億月活的微信,其龐大的私域流量等同于一比可觀的財富,吸引著各方爭奪。
在微信之后,月活超8億的抖音和淘寶,也在嘗試通過自己的平臺運營私域用戶。比如抖音的“全域興趣電商”戰略,目的就是讓更多的公域用戶轉化為商家們的私域用戶,產生更多復購。
淘寶最近力推“店號一體”新模式,將內容化的風氣從公域吹向私域,助力商家沉淀出更多的私域粉絲和品牌價值。
(數據來源:艾瑞指數)
互聯網流量紅利消失的今天,上演這樣的一場“私域大戰”其實并不奇怪。誰掌握了更多的私域流量,誰就能在行業競爭中搶占先機。
DeepSeek火出圈,AI和大模型將如何改變物流行業?
3146 閱讀智航飛購完成天使輪融資
2590 閱讀800美元不再免稅,T86清關作廢,跨境小包何去何從?
2184 閱讀凈利潤最高增長1210%、連虧7年、暴賺暴跌……物流企業最賺錢最虧錢的都有誰
2153 閱讀浙江科聰完成數千萬元A2輪融資
2004 閱讀AI紅利來襲!你準備好成為第一批AI物流企業了嗎?
1975 閱讀物流職場人性真相:鷹鴿博弈下的生存法則
1870 閱讀物流職場人性真相:馬斯洛需求的顛覆與掌控
1584 閱讀供應鏈可視化:從神話到現實的轉變之路
1420 閱讀運輸管理究竟管什么?
1238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