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業務高速增長的情況下,沒人在乎組織怎么建設,因為抓市場機會都忙不過來;但當環境沒那么樂觀的時候,企業的內部管理就會轉向精益化。
作者 I 李原
來源 I 中國企業家雜志
(ID:iceo-com-cn)
2018年年底到2019年年初,一場組織變革的颶風席卷了國內各大互聯網公司。阿里、騰訊、百度、京東、美團等先后拿出了幾年來最大規模的組織調整計劃。
在這些變化中,一個值得關注的現象是,各大公司都不約而同地提到了未來轉型To B的計劃,并在組織架構中增設“中臺”,甚至將中臺上升為調整的核心方向。
同時,這次中臺改造不僅僅是簡單的技術升級,它與各大公司的To B業務戰略轉向密不可分,且直接負責人都是公司的核心管理者,如騰訊的湯道生、阿里的張建鋒、京東的徐雷。經過此輪人事躍遷,他們在集團內的權力邊界也將得到進一步延展。
在管理學中,中臺概念已存在多年,并不算是新生事物。中臺廣泛為人熟知和關注,是在阿里2015年年底提出集團轉型為“大中臺、小前臺”之后。在這一輪組織調整變革風潮前,中臺對各大公司來說,一直處于“觀察期”。
在當下中臺熱度陡增的背后,不難發現介入其間的互聯網巨頭們的深層次焦慮。但中臺果真是一劑萬能良藥嗎?
2018年9月中旬,在香港一家高級俱樂部里,騰訊總裁辦的十幾位高管圍坐在一張圓桌前,開了整整3天的閉門會議。
會議上,馬化騰向高管們拋出了兩個他認為最關鍵的問題:云是不是騰訊一定要做的?騰訊的組織架構是否要調整?3天的討論后,總辦成員達成共識:互聯網已經進入了To B的下半場,云是最重要的戰略工具。
2018年9月30日,騰訊宣布了7年來最大規模的組織變革,新成立了云與智慧產業事業群(CSIG),由湯道生擔任總裁;同時,騰訊新成立了技術委員會,宣布未來將打造技術中臺。
騰訊內部將這次重大調整稱為“930變革”。
2019年1月初,經過了3個多月的醞釀,騰訊技術委員會正式成立。委員會的牽頭人除了騰訊技術工程事業群總裁盧山之外,湯道生也位列其中。騰訊方面表示,技術委員會將以自上而下的方式,推動內部開源協同,減少代碼的重復開發,并將與云深度整合,加速配置一體化。
據騰訊內部人士向《中國企業家》透露,技術委員會直接位列總辦之下,地位高于其他六大事業群。騰訊對建設技術中臺的重視與決心顯而易見。
2019年京東商城年會上,新任CEO徐雷面對臺下員工,措辭嚴厲。“我們的組織能力和行為方式出現了問題,客戶為先的價值觀被稀釋,唯KPI論和‘交數’文化盛行,部門墻越來越高,自說自話,沒有統一的經營邏輯,對外界變化反應越來越慢,對客戶傲慢了。我們由一個行業的顛覆者變成了被挑戰者。”
徐雷講話的1個月前,2018年12月21日,京東剛剛宣布了公司成立以來最大規模的一次組織架構調整,決定將在系統中增設中臺。商城年會上,徐雷進一步將中臺提升到“永不停歇的超級引擎”高度,并宣布中臺建設將由他本人牽頭改造。
2018年11月26日,阿里宣布進行組織升級,阿里云事業群升級為阿里云智能事業群,將中臺智能化與阿里云全面結合,向全社會開放。同時,集團CTO張建鋒(花名行癲)將兼任阿里云智能事業群總裁。
過去3年多的時間里,張建鋒帶領技術團隊構建起了馬云所期望的“大中臺、小前臺”模式,也因此屢獲升遷。2019年3月,在阿里云峰會上,張建鋒透露,目前阿里大概有60%~70%的流量跑在公共云上,未來阿里云將成為阿里所有To B的技術、產品的輸出平臺,中臺則將與阿里云一起,串聯起阿里的全部產品。
除此之外,2018年11月26日,據36氪報道,美團正在嘗試打通美團APP全平臺、大眾點評、摩拜各個業務之間的數據,構建數據中臺。
2019年3月19日,字節跳動也被曝出正在搭建“直播大中臺”,抖音、西瓜視頻、火山小視頻這3款APP的直播技術和運營團隊將被抽出、合并,支撐旗下所有的直播產品。
如此多的大公司頻繁將目光轉向中臺,許多人的第一個問題或許是:到底什么是中臺?
首先,中臺是一種大公司的產物。
管理咨詢公司羅蘭貝格高級合伙人王欣對《中國企業家》表示,當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一定會開始思考兩個問題:第一,組織是否存在重復建設和資源浪費;第二,如何沉淀企業核心競爭能力,以更好地支撐新業務的發展。
與中臺相比,更多人熟悉的大概是平臺化管理。
多數大公司開展新項目時,都由業務部門先提出需求,信息中心部門進行招標。在這個過程中,每個新系統的上線都意味著一座新的煙囪立起,項目完成后經常遺留下無法計算的重復建設、重復投資、高昂的交互和協作成本。
這種煙囪式的系統管理困境,是中國互聯網企業發展史上的一個典型問題。對此,公司往往會先采取平臺化的組織模式。不過當巨頭們長成龐然大物,業務極為多元、溝通邏輯十分復雜時,平臺就無法跟上公司的腳步了。
螞蟻金服成都研發中心技術團隊創建者右軍以電商平臺舉例說,雖然平臺內支付、會員、營銷、產品陸續形成了對應的共享服務,但當一個新的前端業務出現,成員要理解各平臺共享服務的職責并與大家協同,并非易事。
“一個線下支付的需求,對應研發團隊排期1周、研發2周,目標期望1個月完成上線,涉及到支付、金融交換、產品、風控等團隊。其間假使涉及到20個system,按最小單位一個system需要1個開發、1個測試人員計算,就涉及到40個人員的溝通復雜度,其效率可想而知。”
2008年10月,阿里下決心徹底打通淘寶與天貓的數據和業務。技術團隊首次嘗試了在架構中加入“中間件”,這個解法相當于將每個交易、支付、會員等業務的共性邏輯抽取出來,沉淀到“中間件”之中。這次嘗試在阿里內部被命名為“五彩石”計劃,“中間件”架構也成為了阿里“中臺”的前身。
數據咨詢公司Thoughtworks首席咨詢師王健將多數公司的前臺和后臺形容為兩個轉速不相協調的齒輪,前臺需要快速響應用戶需求,后臺卻追求穩定至上。他對《中國企業家》談到,中臺的功能是將企業的核心能力、數據、用戶信息以共享服務的形式加以沉淀,從而解決各業務部門重復造輪子的問題,降低創新成本。
落實到具體形態上,中臺與平臺的最大區別是什么?右軍認為,平臺的特征是高內聚、低耦合,職責邊界清晰、易于集成;而中臺在高內聚、低耦合的基礎上,更追求數據完整性、業務可運營。
從架構方法來講,目前中臺采用的多是漸進式架構的演進原則。例如,平臺化的架構只要把架構師、開發、測試、產品湊在一起協同、排期、研發、上線即可;而中臺化架構則是進一步把平臺按能力、服務、實體進行管理,最終實現80%以上的業務需求可以由業務團隊自行接入。
比如,在阿里內部,會員、交易、商品、營銷、店鋪等,都能自行形成一套中臺服務體系,業務團隊輸入一個請求,就可以自動生成服務。
“中臺”第一次成為熱詞,是拜馬云所賜。
2015年年中,馬云帶領阿里眾高管拜訪了位于芬蘭的移動游戲公司Supercell,這家公司以開發了《部落戰爭》《海島奇兵》《卡通農場》等游戲知名。
令馬云驚訝的是,這家創造了年稅前利潤15億美元的公司,只有不到200名員工。他們分散作戰,每個團隊只需要不超過7名員工。團隊可以自行決定開發什么產品,以最快的速度推出公測版。如果用戶不歡迎,則迅速放棄,尋找新的方向。
支撐這種高效散兵作戰模式的基礎,是Supercell經過6年時間沉淀下來的游戲中臺。中臺將游戲開發過程中公共、通用的游戲素材和算法整理起來,可以同時支持幾個小團隊在幾周時間內研發出一款新游戲,并能鼓勵員工充分試錯。
對Supercell的拜訪讓阿里高管們十分震撼。半年后,阿里效仿Supercell,啟動了中臺戰略。
早在阿里之前,類似中臺的組織模式在傳統大公司中已有不少應用。如海爾在10年前就開始推進的“平臺自營體支撐一線自營體”的戰略轉型,以及“人單合一”、“用戶付薪”等,就可以被看作是一種初級的組織中臺。華為近年來提出的“大平臺炮火支撐精兵作戰”的企業戰略,也可以被看作一種中臺支撐小前臺的策略。近年來,波司登利用中臺策略,對全國3000多家門店的庫存和銷售數據進行實時監控,有效降低了庫存和物流成本,利潤猛增。
那么,為什么中臺在2018年年底突然密集地進入了大公司的調整計劃呢?《中國企業家》向業內人士求證的過程中,得到的反饋多是與商業大環境的變化有關。
“在業務高速增長的情況下,沒人在乎組織怎么建設,因為抓市場機會都忙不過來;但當環境沒那么樂觀的時候,企業的內部管理就會轉向精益化。”王欣對《中國企業家》表示。
與此同時,從2018年開始,互聯網企業普遍開始面對從“互聯網+”轉型為“產業互聯網”的挑戰。騰訊、阿里、百度、京東等,都不約而同地提出了將轉向B端服務,轉換引擎的計劃。
王健認為,消費互聯網時代,大家比拼的是用戶場景,比如O2O、搜索、社交、零售等;產業互聯網時代,大家比拼的是中臺能力,其中包括云、大數據、人工智能、支付能力等。但在這樣的轉型需求之下,許多公司發現,在實行了多年的平臺化和財務增長KPI的驅動下,組織內部的部門墻已經根深蒂固。
一位騰訊內部員工向《中國企業家》透露,基于公司目前的組織構架,部門間談不能立即產生收益的合作,多數情況會因為無法幫助到對方的KPI而被拒絕。“這種條件下,普通員工想自下而上地創新,幾乎是不可能的事。許多有想法和想做事的人,會直接離開公司出去創業。”
在這一系列的變化中,企業若想對B端客戶開放服務,需要將數據能力、算法能力、調度能力沉淀下來,能夠拆解成一個個“積木”一樣的產品,讓用戶能夠在第一時間挑揀和使用。
京東集團副總裁、商城技術與數據中臺負責人黎科峰對《中國企業家》表示,京東做了積木化的中臺改造后,將APP上的大平臺拆解為上百個子系統,配置到不同的場景中。例如,不久前京東與曲美合作打造了無界零售“樣板間”,可以幫助曲美把低頻的家居店演化為次高頻的生活方式體驗中心。
因此,以識別、沉淀、打磨、輸出、服務為核心的中臺戰略,對于企業在產業互聯網時代的重要性就不言而喻了。
既然中臺如此重要,那么巨頭們是否一轉就靈呢?事實上并不盡然。
首先,尋求構建中臺的公司需要認清自己的業務瓶頸究竟何在。一般來說,中臺的轉型大體分為兩個體系:業務中臺與數據中臺。對大公司來說,數據已經成為競爭的基礎,數據中臺是各家公司都需要首先整理和打通的維度。
2017年12月,滴滴出行執行總監賴春波透露了滴滴如何搭建出行業務中臺的過程:滴滴從專業深度、人力資源、用戶體驗、全局打通四個維度,將快車、出租車、專車、順風車、代駕等多個業務的垂直化架構整合到了同一套架構體系中。
由于滴滴的業務和用戶命令輸送相對具備一致性,滴滴的中臺建設也主要基于數據的維度。進一步地,在業務更為復雜、服務更為多元的企業中,需要建構的中臺模式也將更為復雜。
數據來源:羅蘭貝格
王欣將業務中臺內的主要組織模塊分為客戶管理、營銷、供應鏈、研發。她強調,不同核心競爭能力的企業在中臺建設中應切準功能建設重點。
目前以客戶管理和營銷見長的阿里,它的中臺建設更著重發揮客戶資源的整合功能,建立客戶分析和維護工具;同時沉淀消費者行為洞察、營銷規劃與效果反饋工具。
而京東作為電商自營型平臺,供應鏈是他們的核心競爭力。因此,京東的中臺更側重提供提效降本工具,并建立統一的質量管控標準。
如果說電商企業的中臺改造是水到渠成的必行之事,那么以研發為核心競爭力的企業,改造的過程就需要更多的思考過程,路徑也要曲折一些。
All in AI的百度便是一例。
雖然同樣宣布將建立技術中臺,但包括搜索和AI團隊在內的技術部門,與商業落地部門之間的關系遲遲無法理順,加之高層人事變動頻繁等問題,進展不如預想。
中臺的優勢在于基于沉淀下的數據與邏輯,對前端業務需求做出快速反應和支持。公司前端業務模式的相通之處越多、數據和用戶關聯越豐富,內在邏輯越相似,企業建構的中臺也越容易打通。
騰訊雖然在To B的云業務之間構建中臺的決心堅定,但對于打通To C的產品端,因涉及用戶個人隱私,則表現克制。
2018年11月初,對于外界有關騰訊建立數據中臺的熱議,馬化騰在朋友圈做出回應稱:“我們平臺的數據遠比其他平臺更加具有用戶個人隱私性,因此我們反而要強調的是如何加強數據保護,而不是打通數據和唯算法論。”
除此之外,在構架中臺的過程中,必然要涉及到大量的人員調整,以及部門利益的重新分配。如何激勵部門協作,發揮中臺的作用,也將成為互聯網公司的新命題。
過往的互聯網公司多是基于項目制對團隊整體給予獎懲。在中臺模式下,人員的貢獻要如何衡量和調配?對此,王欣認為,這需要公司組織既考核員工在實體部門的成績,同時關注員工在虛擬項目組內的貢獻。
由此觀之,中臺建設是一個細致、復雜、漫長的過程,絕不可能一蹴而就。
DeepSeek火出圈,AI和大模型將如何改變物流行業?
3160 閱讀800美元不再免稅,T86清關作廢,跨境小包何去何從?
2198 閱讀凈利潤最高增長1210%、連虧7年、暴賺暴跌……物流企業最賺錢最虧錢的都有誰
2167 閱讀浙江科聰完成數千萬元A2輪融資
2018 閱讀AI紅利來襲!你準備好成為第一批AI物流企業了嗎?
1989 閱讀供應鏈可視化:從神話到現實的轉變之路
1427 閱讀運輸管理究竟管什么?
1259 閱讀Deepseek在倉庫規劃中的局限性:基于案例研究
1263 閱讀2024中國儲能電池TOP10出爐
1172 閱讀安能物流2024年經調整利潤預增約62.8%,高質量增長領跑快運行業!
1075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