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新常態,給制造型企業供應鏈管理帶來了全新的挑戰。制造型企業供應鏈管理目標,從追求柔性低成本的運營,轉變為確保供應鏈穩定性。制造型企業在疫情新常態中,規避風險,必須調整自身的供應鏈風控策略。從戰略層面不斷提升供應鏈整體風險控制意識,建立健全更加完善應對風險管理體系,構建全新的風險控制制度,正逐步成為保障制造型企業發展的重要途徑。
自7月底至9月初的本輪國內新冠德爾塔病毒疫情終于得到了有效控制,由于此次疫情發生在制造型企業云集的江浙區域,對于制造型企業的供應鏈又帶來了新的挑戰。但由于國家管控體制精細化,使這次的疫情對于制造型企業的影響有限,8月份PMI指數為50.1,雖然收到此次疫情的影響,但還是在中線以上。這充分說明整體經濟發展沒有受到此輪疫情的明細沖擊。
這次疫情的反復也使我們看到,隨著德爾塔等病毒的變異,疫情防控進入了常態化階段,無論在沿海還是邊疆,甚至于如張家界、揚州、荊門、鄭州這樣的內陸城市,只要有一個疏忽,都有可能成為疫情震中。疫情的爆發,好似處于“隨機開盲盒”的階段,這就要求制造型企業和合同物流企業聯動,共同做好供應鏈風控工作,確保制造型企業的供應鏈不會因為常態化的疫情而導致癱瘓。
疫情管控體制的精細化對供應鏈的影響
風險區域判定
此次疫情下,風險區域的判定基本以小區或者行政村作為獨立單位。這意味著去年年初的各地方的封城戰時狀態,今后僅會在個別疫情震中才可能發生,這對整個制造業供應鏈來說,是一件好事,能確保疫情常態化下,絕大部分供應鏈部件和銷售的正常進行。
疫苗接種
由于疫苗接種已經如火如荼地推進,所以疫情的社區隔斷能力和群體免疫成為了可能。作為流通環節的重要一環,物流從業人員的疫苗接種工作一直是各地的重中之重,基本98%的倉庫管理人員和75%的駕駛員都已經接種了新冠疫苗。所以在供應鏈環節,由于疫情而產生的人員缺失風險基本可以忽略。
途徑風險區域與核酸檢測
此次疫情由于核酸檢測能力的加強,對于商旅和物流的要求,是途徑高中風險區域所在城市或者省份的,在進出裝卸貨場地時,一般需要提供48小時內的核酸檢測報告。這對于長期流動作業的駕駛員來說,尋找合適的核酸檢測地點盡量不影響卸貨時效,是一個新的挑戰。從供應鏈整體而言,由于核酸檢測的要求,整體供應鏈可能會影響2-3天的交貨周期。
高速封閉與城區封閉
此次疫情僅在個別城市進行了城區封閉,如揚州等,并且對于每個廠區在揚州的工廠,其供應鏈需要進出揚州的物流車輛,按需都配給了通行證,確保了生產作業的進行。(考慮到工人住宅區域的封閉,實際上僅能滿足最低產能或部分產能)相比較于城區封閉,高速封閉對于整個供應鏈的影響更大,如南京疫情期間,對于整個南京、鎮江、揚州的高速幾乎全部封閉,這使國道變得異常擁堵,許多司機都因為堵車導致了核酸檢測過期。
綜上所述,疫情管控的精細化,把對于工業制造業供應鏈的影響降低到最少,在長三角、武漢、河南等區域,疫情沒有導致大的民生問題,實屬不易。
制造型企業供應鏈應對策略
疫情的新常態化,對于制造型企業來說,如何確保供應鏈穩定、高效的運轉,是個新的課題。作為供應鏈風控的核心內容,需要保證原材料運的進來,產能能持續運轉,同時保證銷售渠道的暢通。而這所有的保供措施,都需要基于供應鏈成本不顯著增加的前提下。
(一)供端策略
1、供應商選擇策略:疫情對于產地的影響很大,所以在選擇部件供應商,特別是關鍵部件供應商時,需要選擇產地不同的供應商互為補充,以確保供應的穩定。同時,對于供應商的產能需要實時了解,尋找有可釋放潛在產能的供應商重點培養,要求供應商擁有隨時增長產能的能力,以便在疫情出現后,可順利的切換產能。
2、安全庫存策略:部件采購的安全庫存量需要增加。根據實際經驗,出現疫情后的25天,部件存在無法有效供給的風險,而其中前14天,由于疫情的不斷發展和政策不斷調整的因素,部件大概率無法有效供給。所以建議從供應端的風險考量,一些核心部件和無可替代供應商的部件,其安全庫存周期應增加15-20天,雖然因此會增加一部分資金占用,但部件缺失對于整體生產的風險可基本規避。
3、JIT供方前置倉布局:對于供應鏈鏈主,為了供應鏈穩定,可以與供應商一起共建JIT的供方前置倉,這些供應商主要是常用備件和標準備件的供應商,這樣運作可以提高整體供應鏈的反應速度,同時共建前置倉可以按生產批次進行場內不同部件的共同配送,降低了額外的場內物流成本。
4、計劃信息共享前置:對于正在加大產能的供應鏈鏈主企業,其生產計劃信息的及時共享有利于供應商及時調整產能計劃,特別是疫情期間,計劃信息共享前置,使供應商能夠及時反饋。
(二)產端策略
1、產能規劃:供應鏈鏈主可以選擇多工廠布局或者OEM外包貼牌模式來規劃產能。在常規產能布局基礎上,考慮疫情后的產能調整,通過產線調整、模具調整等模式,把受疫情影響較大的工廠產能調整到其他工廠或者進行OEM生產,這需要在產能規劃環節就預留相關風控策略。
2、疫情防控方案:每個工廠都有相關疫情防控方案,特別是在工廠所在地區出現疫情后的防控方案,需要有一個明確的最低產能的實施方案,其中包括人員保障、物資保障及政府溝通等相關預案措施,做到疫情期間的產能最大幅度不受影響。
3、外倉布局:產段要有隨時可啟動的外倉和臨時本地運力作為儲備,在疫情期間如果產品生產后無法及時發運,需要有妥善的存儲單位。
(三)銷端策略
1、運輸模式選擇策略:在疫情期間,影響最小的是鐵路運輸模式,影響最大的是公路運輸模式。兩者的差距是時效相差較大。在選擇物流模式時,從風險角度考慮,可適當加大鐵路運輸的比重。對于公路運輸模式,建議對于供應商的線路安排上,一個區域(如東北、華北)必須有兩個供應商,同時在合同簽訂時,可以提前約定止運地發生疫情時的補助比例,從實踐來看,這一比例基本在25-30%。這樣可以引導供應商提前做好本線路疫情發生時的預案,不會因為疫情而暫停發貨,也對供應商有制約。
2、銷售區域前置倉策略:直客發運的模式雖然在常規條件下可以有效管控物流成本,但在疫情期間,由于整體運輸時限的拉長,無法有效供貨也會導致直客對于貨物延遲的投訴。所以,整合銷售區域,建立若干個前置倉,可有效規避銷售波動和疫情波動帶來的雙重風險,也可以提高直客的響應速度,同時可以平順工廠端的物流發運計劃,從而有效降低工廠段的物流成本。
3、銷售渠道策略:疫情期間,電商銷售會有一個大的提升,而線下傳統渠道銷售的份額會有萎縮,所以在銷售渠道策略上,應當盡早布局電商銷售渠道和直播帶貨的渠道,拓展新的銷售網絡及其相對應的物流網絡。
制造型供應鏈疫情新常態風控策略實施
供應鏈疫情風險評估與目標制定
首先,制造型企業要對疫情對供應鏈的供端、產端和銷端所可能產生的風險作全面的風險評估。這個評估不需要寬泛,但必須有針對性。針對疫情所能造成損失的部分,要認真評估其潛在的損失額度。制造型企業管理層需要在風險評估的基礎上,建立自己的風控目標和風控預算,以便于制造型企業的采購、生產、銷售部門根據目標和預算選擇合適的策略進行實施。
供應鏈疫情風控團隊組建
疫情風控團隊和疫情防控團隊是一個團隊的兩個職能,一個從公司發展的角度出發,以保供為主線,一個從安全生產的角度出發,以防控為主線。疫情風控團隊的視角需要更開闊,不僅針對廠區內的防控,還需要從供端和銷端的供應鏈綜合考量,制定相應的風控策略。
供應鏈疫情風險監控與預警
疫情風險的監控應當是多維度的,從初級產品(如鋼、鋁等)的全球價格波動起始,到終端消費偏好的變化和銷售渠道的轉變,都應該納入監控范圍中,對于各個監控參數的變動異常,團隊應當設定閾值,當突破閾值或者發生突發異常情況時,監控系統應當啟動預警機制,便于供應鏈及時作出調整。
供應鏈風控預案演練
面對疫情的不確定性,各項風控預案都要在供應鏈風控團隊的指導下,按部門崗位職責進行演練,特別是上下游供應商、物流合作伙伴等的參與。在演練過程中,發現潛在的風險點,對預案進行完善調整,以期在真正疫情出現的時候,確保萬無一失。
風控應急策略實施與評價
疫情出現時,風控應急策略由各部門按部就班進行實施,同時對于各供應商、各物流合作伙伴和各部門、工廠的狀態進行實時的評估,對于方案進行進一步的調整,比如對于供應商的部件確實供應不及時的,應馬上啟動潛在供應商的產能進行補充。
綜上所述,疫情新常態下,制造型企業供應鏈管理目標,從追求柔性低成本的運營,轉變為確保供應鏈穩定性。對于供應鏈管理的挑戰需要制造型企業提前作出策略謀劃,包含計劃、采購、生產、物流、銷售、售后等一系列策略調整。制造型企業在疫情新常態中,規避風險,必須調整自身的供應鏈風控策略。從戰略層面不斷提升供應鏈整體風險控制意識,建立健全更加完善應對風險管理體系,構建全新的風險控制制度,正逐步成為保障制造型企業發展的重要途徑。
參考文獻:
[1]李莉.論企業內部控制的風險管理制度[J].企業經濟,2012,1(3):52-55.
[2]周紅.對中小企業建立內控制度的若干意見[J].時代經貿,2008,6(4):52-55
[3]賴芨宇.蔣靖. 鄭建國.供應鏈風險控制策略[J] 東華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8(008)001:10-14
[4]熊英姿. 供應鏈中的風險管理策略[J]上海質量,2016(000)010:3
DeepSeek火出圈,AI和大模型將如何改變物流行業?
2831 閱讀智航飛購完成天使輪融資
2506 閱讀800美元不再免稅,T86清關作廢,跨境小包何去何從?
2030 閱讀凈利潤最高增長1210%、連虧7年、暴賺暴跌……物流企業最賺錢最虧錢的都有誰
2020 閱讀AI紅利來襲!你準備好成為第一批AI物流企業了嗎?
1751 閱讀物流職場人性真相:馬斯洛需求的顛覆與掌控
1486 閱讀供應鏈可視化:從神話到現實的轉變之路
1224 閱讀物流職場人性真相:鷹鴿博弈下的生存法則
1149 閱讀運輸管理究竟管什么?
1042 閱讀2024中國儲能電池TOP10出爐
969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