服裝供應鏈由渠道開始,這些渠道包括線上和線下兩種不同的呈現方式,其實質起到的是同樣的功能,銷售的載體,變現的工具,所有產品供應的結果都是為了渠道的銷售而服務,渠道去面對客戶對產品的需求,而產品設計,研發,采購與生產,貫穿于服裝供應鏈的始終。
銷售渠道現在幾乎被一個叫“平臺”的概念所代替了,尤其是銷售的載體由傳統的線下渠道慢慢衍生出線上的渠道,然后到了如今線下與線上的高度融合與共生,“平臺“的影響更加受到重視和尊敬。理所當然平臺上必需依附無數的服裝品牌或銷售物品的代號,這樣的平臺才會有“價值“,盡管也有某一個服裝品牌這幾年之內獨立而悄悄地打造了一個“平臺”式的銷售渠道,因為其迅猛的發展瞬間攪亂了幾乎所有服裝人的方寸,這是后話我們暫且不說。然而服裝供應鏈對于銷售渠道或者“平臺”的需求承接,這必然是一個一脈相承的道理與邏輯。任何服裝品牌,乃至于那些還不能稱之為品牌的服裝代號,維系其生存與發展的基礎必然是渠道與供應鏈兩者之間的關聯與配合,需求來自于渠道,而由供應鏈去實現與供給,但是對于絕大多數服裝品牌來說,平臺資源是公共的,而供應鏈卻相對相對比較私域了,在供應鏈公共平臺還沒有實現的前提下,如何打造自己獨特而健康的供應鏈體系至關重要。我們說,供應鏈包括把渠道需求轉化成供應鏈需求,俗稱“商品企劃“,然后把供應鏈需求進行分解和重新組成,這才是一個涉及到排列組合的高深課題,也就是我們通常所說的服裝供應鏈管理。凡是從事過服裝供應鏈行業的人們都知道,服裝的設計,研發,采購與生產其實并不困難,邏輯也并不復雜,以至于很多人經過粗略而簡單地了解之后都會非常輕松地得出一個“不過如此”的結論,在有資本或者其它背景勢力的支持下義無反顧地一頭扎將下去,然后經過了一段時間之后就慢慢慢慢,走入到了一個“萬劫不復“的境地與困頓,最后無奈而哀怨地說出一句“下輩子再也不干服裝了”的渾話來。
服裝品牌的供應鏈往下延伸必然是按照與供應商的合作關系深淺,分為各種能力不同的ODM或者OEM【也被叫FOB供應商】,乃至CMT供應商,更有甚者進一步為CM供應商,或者M供應商,俗稱“裁片外發”。無論是FOB還是CMT等等供應商,理論上來說都不屬于服裝品牌供應鏈內部的架構與組織,但是品牌供應鏈僅僅只是依靠內部的架構和組織是根本無法滿足好渠道(平臺)的終極需求的,于是供應鏈與供應商就必須緊密捆綁在一起,傳統的服裝供應鏈做法很簡單,就是“一切自己干”,當然現在這種情況也存在,并且還做得比較成功,自己開服裝加工廠,自己開織布廠,自己開染廠,自己開印繡花廠,甚至自己種棉花…… 然后自己“聘請”了一大堆的員工和工人……然而到了如今,傳統服裝供應鏈所賴以生存的“人口紅利”已經徹底分崩離析。化整為零已成必然,并且由于這近10年以來服裝供應鏈概念與思維的淡薄,雖然到了如今只要還在從事這個行業的人來說,都非常理解和認同服裝供應鏈的重要與珍貴,但是由于對供應鏈的理解和認識嚴重不足,或者一知半解茫然失措,或者懵懂無知不懂裝懂,無所顧忌地浪費資源,理所當然地忍受困局,每天喊著高大上的口號與slogan,每天重復著別人踩過的一個又一個明顯而笨拙的“土坑”。化整為零已成事實,供應鏈管理者需要思考和布局的不再是“大兵團作戰”思想和邏輯。昨天我與幾位行業人士在探討這些“零散”供應鏈資源的時候我們提到了一個叫“微工廠”的概念,服裝制造歷史似乎已經倒流,“小作坊“已經成為服裝制造的主流。而服裝供應鏈管理已經徹底從一家服裝品牌企業內部“突破”到了企業的外部,而到了外部一看,成建制的編制與組織早已不復存在,零零散散,支離破碎,曾經的理想和規模化,工業化的生產模式已經逐漸消失,很多人預估按照現在這樣的狀況繼續下去5-10年之后,傳統服裝制造企業將不復存在。渠道的需求,本質上自始至終應該是沒有太大的變化的,但是個性化的需求會越來越明顯,盡管我從來都認為“個人定制化”的渠道需求目前來說還依舊為時過早,但是向這些方面的研究與實踐,應該是服裝供應鏈管理者重點需要去思考和研究的話題。畢竟產業工人,才是我們服裝供應鏈這個龐大的生態體系的神經末梢
免責聲明:羅戈網對轉載、分享、陳述、觀點、圖片、視頻保持中立,目的僅在于傳遞更多信息,版權歸原作者。如無意中侵犯了您的版權,請第一時間聯系,核實后,我們將立即更正或刪除有關內容,謝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