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送貨上門、一個短信指定取件地點、沒有任何通知就扔進快遞柜、接單亂收費……近年來,隨著我國快遞業務迅猛發展,現實生活終端凸顯出越來越多飽受消費者詬病的問題。而且,這些問題并非一時一地的個別現象,其中最令消費者不滿的就是不送貨上門。事實上,根據《快遞暫行條例》的相關規定,送貨上門是一道“必選題”。
出現上述快遞投遞問題的一個重要原因在于“數量壓倒一切”的工作理念和收入模式,投送的多賺的就多。正如有的快遞員所吐槽的那樣,每人每天的派件量大約300票,挨個打電話詢問收件人來決定快遞投放地點并不現實。
另一個深層原因在于各快遞企業之間的競爭導致服務質量出現波動,比如價格戰。國家郵政局數據顯示,2019年上半年國內快遞業務量、業務收入分別增長25.7%和23.7%,但快遞公司的單票價格卻不同程度下滑,6月份快遞行業整體單價水平為11.78 元,同比下降2.05%。這就不可避免地導致了各公司為了搶數量、搶市場而“蘿卜快了不洗泥”。
短期來看,這不僅損害消費者權益,而且還變相導致相關規定淪為一紙空文;長遠來看,各企業之間以價格戰來競爭,以折損服務質量換取發展空間,無異于透支市場活力。甚至,在“匆匆忙忙”中,還會暗藏安全風險——2013年,山東發生一起奪命快遞事件,一名父親為女兒網購一雙童靴,結果快遞送到父親手中時,由于混在普通快件中的有毒化學液體泄漏,導致父親中毒搶救無效死亡。事后查明,快遞員在收攬件時沒有開箱驗視,導致有毒危化品混入其中,釀成悲劇。
為此,制度設計的完善一直在路上,比如要求快遞員在攬件時嚴格落實“開箱驗視、實名收寄、過機安檢”三項安全制度;寄件人必須實名制;投放到快遞柜必須提前獲得消費者同意等。即便一切都在朝好的方向努力,也要看到,現實存在的問題是多方面的,而背后因素也是多元的,一而統之的制度或標準往往難以解決所有問題。
這就需要傾聽更多聲音,融入更多建議,在快遞“最后一公里”多一些相向而行,讓善意的制度釋放更多溫暖,更加適應快遞業發展現狀。一方面,避免一刀切的工作模式,在規則和制度上多一些彈性設計,多一些差異化。比如修改收入結構,提高送貨上門的收入比例,對違反相關規定的投遞行為進行懲罰等;另一方面,客戶有必要主動進行有效溝通,比如下單時明確備注配送方式,跟蹤查單時打電話給快遞員說明要求等。
制度是一把標尺,初衷是規范行業發展,但前提是普遍適用。眼下,國家郵政局出臺的相關規定已經有了,問題在于各快遞企業能否結合自身現實情況制定符合實際的細則。這既是落實國家規定,又是戰略布局。快遞“最后一公里”的相向而行,是國家規定與企業落實的相向而行,也是企業與快遞員的相向而行,更是快遞員與客戶的相向而行。只有各方都向前一步,努力尋求平衡點,才能實現利益最大化。
DeepSeek火出圈,AI和大模型將如何改變物流行業?
2796 閱讀智航飛購完成天使輪融資
2478 閱讀800美元不再免稅,T86清關作廢,跨境小包何去何從?
1981 閱讀凈利潤最高增長1210%、連虧7年、暴賺暴跌……物流企業最賺錢最虧錢的都有誰
1971 閱讀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10%關稅,對跨境電商的巨大沖擊
1816 閱讀AI紅利來襲!你準備好成為第一批AI物流企業了嗎?
1730 閱讀SCOR模型:數字化時代供應鏈管理的航海圖
1585 閱讀突發!美國郵政停收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包裹,800美元免稅取消,影響幾何?
1558 閱讀物流職場人性真相:馬斯洛需求的顛覆與掌控
1472 閱讀白犀牛副總裁王瀚基:無人配送帶來了哪些機遇與挑戰?
1198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