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鮮消費到底是計劃性購買,還是即時性、臨時性購買?
這個問題的答案,直接關系到當下市場不同類型業態的未來成長空間。
比如,新近出現的線上下單、到店(倉)自提業態是要在社區打造新的消費場景,力圖將社區商業過去的即時性、臨時性購買特征,轉變為計劃性購買特征。
因此,如果生鮮沒有辦法實現計劃性購買,那么到店自提就會面臨這樣的問題:消費者為什么要在線上選購下單后,再去一趟門店自提,而不是直接去門店呢?到店自提的未來就會堪憂。
如果生鮮消費是即時性、臨時性購買特征,到家業務盡管面臨最后一公里的高昂配送成本,但卻依然會有存在、壯大的意義。因為如果是臨時性購買特征,到家所能提供的讓消費者購物行為更隨意的方式,是能契合滿足的。
一、拖
零售是與消費者個體之間的交易。消費者端的購買是分散的,不同消費群體間則是存在差異,很難“琢磨”的。
然而,在最終的支付層面,幾乎所有消費者的行為卻都是雷同的。
人都是在最后一刻才會想到購買,才會打開自己的錢包。在打開錢包這件事上,絕大多數的人都是能拖則拖,直到不得不買。
所以生鮮的購買很多都發生于飯點前,飯點是一個節點。
電商在晚間時段——消費者睡前則有一波購物高峰,因為電商打破了商業的時空限制,消費者24小時都可以線上購物,但在睡前時段卻形成了一個節點,會讓消費者產生焦慮,消費者會進行反思:今天還有什么事情沒做嗎,最好不要留到明天做。
進而這個節點會為消費者帶來心理暗示:這些事必須今天做了,不能再拖了。
促銷的意義也在于此,人為設置一個節點,鼓勵消費者打開錢包,不給消費者拖下去的理由。
那么,既然消費者都是在最后一刻,才被“逼”打開錢包的。那么,消費者需不需要做計劃性購買?
是需要的。在不同場景、不同品類需求層面,消費者的購物行為是有差異的。
比如清潔紙品的消費,一定是計劃性的。消費者單次都是購買未來一兩周、一兩個月的用量,而不可能為了一天用量而頻繁購買。
比如水飲,既有計劃性,也有即時性。計劃性表現在囤貨儲備,做生活計劃,為求便宜。即時性則表現在突然臨時需求,例如在某個地方突感口渴,那么,就臨時買上一瓶。
這其中最大的差異是什么?
計劃性做得是性價比,目的性消費,價格要實惠便宜。即時性做的是便利性,更多是沖動型消費,很多會溢價銷售。
但無論計劃性消費還即時性消費,都需要形成一個節點,來“鼓勵”消費者打開錢包。這個節點,即存在人的天然需求所形成的自然節點,也有零售商“人為”設置的購物節點。
二、生鮮
那么,生鮮到底是計劃性購買,還是即時性購買。或者說,生鮮能不能通過人為方式變成計劃性購買。
通常來講,生鮮這個品類,強調鮮度,保質期很短,也有飯點這樣的節點。因此,傳統上,生鮮大部分消費特征都是即時性、臨時性消費特征的,只有少部分是計劃性購買。
所以,過去的生意模型也都是將生鮮視為引流品類,通過生鮮這種高頻購買特性來帶客流找發展模型。
生鮮這種即時性消費特征則也推動了到家業務的發展。
最明顯的例子就是山姆會員商店(與Costco同一個類型)。山姆會員商店是一個需要消費者開車前往、做會員性價比消費,呈現出明顯計劃性目的性購買特征的業態,但在中國,他們也開出了大量前置倉,來做生鮮的到家業務。去滿足生鮮這種即時性消費需求。
日式便利店的發展,則是將生鮮食品化,做成了中食,即不是消費者自己做,也不是在外面吃,而是從外面買回來在家里吃的食物。通過中食,日式便利店實際成為了一般家庭的廚房。
在日本的少子化、老齡化、一人家庭大幅增長,以及日本冷餐飲食習慣下,中食快速增長進而帶動了日式便利店的茁壯成長。
盒馬則是以到家業務為主導發展,它能成長這么快,除了舍得投入之外,更重要的原因在于,生鮮的這種即時性消費為到家業務提供了生長空間,在消費升級的背景下,到家業務的高成本(通過餐飲、大海鮮、便利性等為載體)在一些市場能消化。
盒馬當下的問題則在于,快速發展到一定階段后,消費升級到了沒有想象中那么“強烈”的階段,消費升級也受到宏觀經濟突然“疲軟”影響。
盒馬在一線城市的需求很好,但到了一些二線城市,則需求就沒有那么明顯了。所以盒馬不得不調整,去擴大自己的用戶群。
以上,說明的都是生鮮的即時性消費特征。過去幾乎所有的零售形態,在生鮮的經營上,都主要呈現出即時性、臨時性特征,比如大賣場、比如新零售、比如社區生鮮、比如社區團購等等。
三、計劃性
現在市場上出現新的潮流,是社區到店自提業態。美團買菜最近在武漢做了前置倉試驗到倉(店)自提業務。
這個業態本質性的變化是,要在社區打造新的消費場景,力圖將生鮮過去的即時性、臨時性消費特征,塑造為部分的計劃性購買特征。從而來找市場空間。
如果他們能夠成功,那他們未來的形態就將會成為社區版的Costco。既業態本身是在社區內,離消費者近,能為消費者帶來方便。同時,還能通過線上選購、下單,到店自提來做計劃性購買,計劃性購買就能支撐規模采購,帶來實惠和性價比,從而打造出類Costco這樣的性價比優勢出來。
這篇主要說挑戰,到店自提的挑戰在于社區內的計劃性購買場景、目的性消費能不能打造。因為如果沒有計劃性購買需求,那么,消費者就很難喜歡自提。
比如,消費者都已經到店里來了,店就在家邊上,你要讓他們多此一舉先在線上選購、支付,等明天來自提,那么,讓消費者喜歡自提的理由是什么?
只能通過計劃性購買實現性價比優勢、價格實惠,消費者才愿意自提。
那么,社區場景下,生鮮消費有沒有可能從即時性消費特征變為更多的計劃性特征?
我們認為,得分品類來看。蔬菜、綠葉菜、鮮切肉品恐怕是沒有可能性。
中國人對生鮮的鮮度,要求本來就高,都講究吃活鮮,沒有活鮮,生鮮店的銷售都很難做上去。市場中則充滿著“不賣隔夜菜、不賣隔夜肉”的標語。要讓消費者一次購買三天,甚至一周的肉菜用量,恐怕很難。
肉菜呢,則又是非標品類,一方面,囤貨的意義不是太大。不標準,就沒有一致的“預期”,怎么囤?
另一方面,消費者也很難做計劃,他們都不知道今天想吃什么,很多都是靠著現場挑選的“沖擊力”,來激發食欲購買。你要讓消費者今天線上下單,明天自提,挑戰巨大。
買菜這件事,要變為計劃性購買,非常難。
但是在強調鮮度的肉菜之外的“大生鮮”范疇,在標準化程度好的生鮮品項中,計劃性購買也有做的空間。
歸根結底,無論是便利店,還是到家業務,要根本性替代冰箱,我們認為是不太可能。因為人類的生物本能,對于食物的富足感,對于確定性有天然的需求,囤貨的樂趣是不可能完全消滅的。在食品范疇,一定會有計劃性購買存在。
比如水果、比如凍品、比如干貨、比如烘焙、比如休閑食品等等,這些都是有囤貨需求的。其他一些標準化的品類,計劃性購買則能帶來更好的便利性,比如米面糧油、比如水飲、比如快消生活用品等,囤貨是更便利的消費方式。這些商品如果天天都要買,那得花多少時間,不如一次買一周、一月用量。
所以,在社區場景下,要做計劃性購買,要做到店自提。我們認為,新鮮肉菜可能帶來不了支撐,可能主要就是博個“眼球”。主力則在生活“周邊”,在于對消費者日常生活需求的覆蓋。
但做“周邊”,難度也很高。比如做凍品,就要做冷鏈,要燒錢。
做熟食、烘焙,除了燒錢外,要進行標準化復制非常難,復制后還面臨食品安全挑戰。
要覆蓋消費者生活需求,供應鏈的難度很高。肉菜品項如果不強,又可能沒有差異化,缺乏購買頻次。
標準化太高的品項,則又面臨大倉直配的B2C電商競爭。
在運營上,我們則對一些到店自提業態,有些疑惑。即如果是要在社區打造計劃性購買場景,為什么會供應這么多小包裝商品。難道不應該像Costco那樣供應稍微大一點的包裝商品嗎。
會員一塊,要做出價值。不僅是性價比商品的供應,還可能要包括一些服務性的會員價值。
在一些方面,社區的到店自提做會員,也很難提供像Costco那樣的良好履約環境。比如,人更少、干凈整潔、環境舒適、只有會員能進店購買等等“提面子”的會員“溢價”。
中郵無人機(北京)有限公司揭牌
2748 閱讀智能倉儲企業“智世機器人”完成數千萬元A輪融資
2649 閱讀這家老牌物流巨頭被整合重組,四千多名員工將何去何從?
2082 閱讀2024最值錢的物流上市企業是誰?哪些物流企業被看好,哪些被看跌?
1590 閱讀地緣政治重塑下的全球供應鏈:轉型、挑戰與新秩序
1298 閱讀物流供應鏈領域“吸金”不力,但能給投融資事件頒幾個獎
1287 閱讀連續5年的“春節主力軍”,德邦為何如此穩?
1177 閱讀16連冠背后,日日順助力智家工廠物流降本增效
1078 閱讀1745億件,快遞業務量增速超預期
1022 閱讀扎根供應鏈創新25年,一家“耐力長跑型”企業的破局啟示
977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