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照工信部等四部委下發的《汽車產品生產者責任延伸試點實施方案》的要求,相關試點工作已經到了驗收階段。生產者責任延伸(Extended Producer Responsibility,簡稱“EPR”)試點期間各試點單位取得怎樣的效果,是業內外關注的焦點。日前,中汽數據有限公司(以下簡稱“中汽數據”)組織開展了“實踐先鋒,綠徑探尋——汽車EPR企業‘行’”系列活動,首站活動來到吉利汽車集團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吉利汽車”),通過對吉利汽車EPR試點工作的總結和經驗交流,更好推廣EPR工作。
2021年5月,工信部、科技部、財政部、商務部四部委聯合下發《汽車產品生產者責任延伸試點實施方案》,希望通過EPR試點的實施,樹立一批汽車產品EPR標桿企業,探索形成符合我國國情的汽車產品EPR實施模式。隨后,一汽、東風、長安、吉利等11家汽車生產企業進入一批試點名單,探索EPR制度實施模式。
進入EPR試點,對于企業而言,是一個全新的發展機會。吉利汽車集團首席產品戰略官唐黎明表示,吉利汽車始終將可持續發展作為企業發展的最高戰略,以EPR試點為切入點,圍繞循環車、循環件、循環材料等關鍵要點,打造“循環生態”,不斷提升汽車產業的“持久力”和“創新力”,全面提高汽車資源綜合利用水平。經過幾年的努力,吉利在EPR試點過程中取得了不錯的發展成績。
自上而下的將EPR制度作為企業發展的重要戰略實施,是吉利之所以能在EPR試點過程中取得亮眼成績的關鍵。“企業對EPR認識不足是這項制度實施的難點。作為一家負責任的國際化車企集團,吉利深刻認識到EPR工作的重要性,領導層高度重視,制定了一套行之有效的管理機制,推進企業EPR試點工作快速推進。”吉利汽車集團ESG辦公室ESG管理總監俞紹華介紹,2021年10月,吉利成立了汽車產品生產者責任延伸試點項目專項小組,設立領導小組,由集團高層擔任組長,統籌推進在EPR試點項目的頂層設計、系統謀劃和路徑舉措;同時,以浙江吉利汽車有限公司為主體,與省內知名資源再利用企業(手拉手、衢州華友)及吉利體系內資源利用企業(浙江吉信、福建常青、安徽吉楓)等組成聯合體,打通生產者責任延伸的各大環節,共同推進試點項目落地。
成果展示周啟動儀式
基于EPR的實踐路徑探索,吉利汽車在試點期間成立浙江吉信資源循環科技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循環制造中心”),專注于資源再生利用領域的技術研發和生產性廢舊材料回收,形成推進EPR工作的新模式。本次活動期間,吉利還舉辦了“吉利汽車EPR成果展示周”,系統展示了吉利汽車在車輛生態設計、循環材料、再制造件與回用件等領域的技術及應用成果,并詳細介紹了循環制造中心實體公司的業務布局和運營模式。
以一個實體公司為主體,組織推進EPR工作是吉利作為試點單位的一個創造性舉措。幾年的經驗表明,這種做法不僅有利于EPR工作的開展,也為企業的可持續市場化發展提供了助力,更符合車企市場化發展需求。
實施EPR制度,是加快生態文明建設和綠色循環低碳發展的內在要求,對推動汽車產業向綠色化方向轉型、提升我國汽車產品核心競爭力、構建汽車產業的循環經濟體系具有重要意義。中汽數據有限公司總經理馮屹強調,EPR賦予了汽車產業發展新的生命力。
在吉利,EPR試點已經融入企業的ESG戰略,成為企業ESG戰略的重要支撐。吉利的ESG戰略,聚焦氣候中和、自然受益、全域安全、數智創新、共榮發展、治理與道德六大戰略領域,致力打造智能汽車可持續出行的創新生態,以自然收益型企業為導向,保護自然資源,打造循環經濟。按照ESG戰略,以2020年為基準年,2025年單車全生命周期碳排放減少25%以上。以制造端、供應端、使用端以及生產者責任延伸體系為減碳措施,吉利制定“三端協同一體化”的降碳路徑,通過生態設計、綠色制造、綠色采購、循環經濟等路徑,2023年碳排放較2020年基準年減少12%,共計減排約200萬噸。
馮屹表示,報廢汽車是典型的綜合型再生資源,可提供鋼材、有色金屬、貴金屬、塑料、橡膠等材料,具有很強的降碳減排與資源環境屬性。在吉利的碳減排路徑中,綠色設計、綠色采購、綠色制造、綠色物流、綠色回收、零部件逆向回收及再制造發揮了積極作用。按照試點要求,第二階段,吉利的資源綜合利用率將從第一階段的65%進一步提升至75%,汽車可回收利用率也將從第一階段的96.8%提升至97%。目前,這兩項指標的一階段目標已基本完成,資源綜合利用率的提升不僅為企業帶來更好的碳減排效果,還可以為企業的可持續發展帶來經濟效益。
案例
在對吉利汽車EPR試點工作的探訪過程中,利用報廢汽車回收的金屬材料“再循環”而來的一支簽字筆,引起了記者的注意,這支再循環而來的筆,不僅具有普通簽字筆的基本功能,還具備螺絲刀、刻度尺、水平儀等諸多功能,讓材料的循環利用發揮更大的作用。而這只是吉利EPR試點工作中的一個“跑偏”了的小驚喜。回到車輛全生命周期的循環再利用這個主業,吉利取得了不錯的成績。
據了解,吉利內部循環板塊業務構建了一個從整車和零部件的循環再制造,到原材料的再生和循環利用的可持續汽車循環生態,圍繞循環車、循環件、循環材料、電池回收再利用、再生業務五大業務板塊,通過技術創新、工藝改進和供應鏈協同,構建一體化的循環生態體系,形成完整的循環生態競爭力,來實現商業化的運營目標。2024年5月,循環制造中心實現月營業收入超千萬元。
循環車方面,吉利循環制造中心搭建了1+4+N的經營模式,以杭州灣循環車間為中心,逐步在全國范圍內建設4家整備工廠,布局N個整備服務站;中心以原廠技術對市場回收車輛進行官方檢測,通過168項標準的官方整備,全面恢復車輛使用功能,延長汽車使用年限,車輛狀態及整備過程可追溯,消除消費者顧慮;并打造了官方認證二手車平臺,經營吉利官方循環二手車;循環車覆蓋品牌包括吉利、幾何等,主要聚焦國內二手車市場,兼顧中亞、非洲等海外業務,當前中心已銷售循環車共870輛。
循環件方面,主營再制造及回用件,低碳綠色零部件,具備領先的零部件智慧維修能力、再制造能力,以及自制能力。業務主要聚焦吉利后市場渠道,打造了官方認證循環件“利寧”品牌,與吉利正品備件形成高低搭配,零部件品類包括吉利全系車型的保險杠、大燈、后視鏡、格柵等。當前共有13681件再制造件、45712件回用件銷售到售后服務市場。
循環材料方面,聚焦報廢車輛回收利用,將可循環的零部件以及鋼、鋁、塑料等材料進行合理分類及回收,加工成再生材料,供應給吉利整車制造及循環中心自制零部件,實現汽車材料的再生循環,并初步打通了閉環回收價值體系,將吉利內部產生的廢鋼、廢鋁、廢塑料等定向供應給吉利零部件供應商,最大程度的實現了原材料的價值保留,如張家口基地與首鋼股份聯合打造了廢鋼閉環回收價值體系,與金發科技合作開發了25%比例的循環塑料已應用至車型保險杠中。
動力電池回收再利方面,吉利旗下的常青新能源實現了對鈷鎳鋰等貴金屬的回收利用,截止2023年末,共處理廢舊動力蓄電池錄入溯源系統9026.98噸,約產出硫酸鎳4923噸,硫酸鈷2210噸、硫酸錳1974噸、碳酸鋰1681噸,再生產品主要用于本公司三元前驅體產品制備。另通過對可梯次利用的舊電池進行專項檢測,應用至吉利自身場內物流叉車,當前叉車梯次利用試點項目已開展,待試點完成后可推廣至全集團,屆時可滿足集團內2000余臺電動叉車日常運營需要。
DeepSeek火出圈,AI和大模型將如何改變物流行業?
3090 閱讀智航飛購完成天使輪融資
2555 閱讀800美元不再免稅,T86清關作廢,跨境小包何去何從?
2163 閱讀凈利潤最高增長1210%、連虧7年、暴賺暴跌……物流企業最賺錢最虧錢的都有誰
2125 閱讀浙江科聰完成數千萬元A2輪融資
1934 閱讀AI紅利來襲!你準備好成為第一批AI物流企業了嗎?
1898 閱讀物流職場人性真相:鷹鴿博弈下的生存法則
1632 閱讀物流職場人性真相:馬斯洛需求的顛覆與掌控
1556 閱讀供應鏈可視化:從神話到現實的轉變之路
1385 閱讀運輸管理究竟管什么?
1203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