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很多媒體報道,中糧會100億收購大潤發,200億收購盒馬,阿里董事長也說過阿里退出實體零售業態是合理的。
老張認為,阿里如果真出售盒馬、大潤發或許是錯的,原因有以下3點。
老張認為,阿里當年投資盒馬、收購大潤發和餓了么是因為即時零售。
盒馬金橋店16年初開業,不到半年時間,線上訂單達到4000單每日,這是一個炸裂的成績。
僅僅經營幾個月時間,2-3公里范圍內,就達到每日4000單,訂單密度或許超過經營十幾年的淘寶。
如果有更長的經營時間,如果復制更大覆蓋范圍,那么會有多大的訂單規模,這個市場太誘人了。
老張認為,阿里為了拿下即時零售市場,做個幾個動作,首先提出新零售概念,這是營銷心智之戰,然后是盒馬快速擴張,用淘鮮達整合連鎖超市,收購高鑫零售,餓了么。
但是后面的發展不及預期,出現了生鮮前置倉叮咚買菜,大型前置倉樸樸超市,平臺模式美團閃購,山姆前置倉等,至今,阿里在即時零售市場份額占比并不多。
老張認為,阿里出售盒馬、高鑫零售,重要原因是認為即時零售格局已定,很難改變。
但是,老張認為,即時零售目前還是早期,還沒有到格局已定的時候,最近幾年,即時零售會出現重大變化,甚至會重塑零售生態。
即時零售出現重大變化的原因是技術變革,未來幾年,無人配送技術一定成熟,無人倉技術也有機會成熟,即時零售成本會大幅降低,這會讓即時零售模式變化,會讓即時零售市場占比大幅提升。
目前市場上已經有不少無人配送車,特斯拉已經掌握L4級別自動駕駛技術,技術已經沒有問題,未來幾年無人配送技術會成熟普及。
目前科學家已經在用大模型訓練機械臂,已經有一定成功率完成家務動作。
老張和智能貨架公司有交流,他們已經有智能揀貨模型,一些公司在探索各種解決方案。
總之,無人配送、無人倉技術最近幾年有機會成熟,有機會大幅降低即時零售履單成本。
老張曾經分解過樸樸超市的成本結構,20%的履單成本中,有15%能通過無人配送和無人倉降低,如果這些成本大幅降低,那么即時零售有望用12%毛利率實現盈虧平衡。
成本結構的大幅改變,即時零售會成為更多消費者的選擇,會因此重塑商業模式,這蘊含巨大機會,阿里現在出售盒馬、高鑫零售,那么會在變革來臨時少了砝碼,錯過未來。
老張認為,盒馬、大潤發積累的經驗,在未來即時零售變革時代有重要價值,因為盒馬擅長分區揀貨合流,大潤發積累超多SKU的到家零售經營經驗,這些在未來會有巨大價值。
老張為什么認為這些有巨大價值,因為老張認為無人配送和無人倉技術下的即時零售,會是超大型前置倉,會面對分區揀貨合流,超多SKU經營問題,
無人配送、無人倉是基礎技術,基礎技術會改變即時零售商業模式,目前的主流即時零售商業模式都不是未來最佳解決方案,那么,無人技術下的即時零售會是什么樣子呢。
從消費者需求角度分析,能窺探無人技術下的即時零售商業模式。
消費者需要更方便,更實惠,商品更豐富的購物渠道,無人技術下的即時零售,能實現方便和實惠這兩個價值點,所以能吸引大量用戶使用即時零售。
大量用戶使用即時零售,大量用戶習慣即時零售購物,那么即時零售就有擴充商品豐富商品的動力和需求。
前置倉面積變大,商品更豐富,消費者更習慣即時零售購物渠道。會出現馬太效應,吸引消費者更多,即時零售訂單密度更大,于是即時零售就更方便,更實惠,商品更豐富。
老張認為,無人技術下的即時零售,是過萬平米的前置倉,經營10萬SKU,30分鐘送達,12%毛利率,同時具備方便、實惠,豐富三大特點。(還有經營2000商品10分鐘送達的便利站,經營200商品3分鐘到達的移動售貨車)
即時零售購物體驗遠超線下超市和傳統電商,未來即時零售會成為90%消費者默認的購物渠道,消費者有購物需求時,習慣默認使用即時零售渠道,90%消費者90%的購物需求都通過即時零售平臺購物。
老張認為,過萬平米的前置倉,是無人技術下即時零售的基本形態,因為只有這樣的形態,才能實現更豐富的商品供給。
如果未來即時零售是過萬平米前置倉,這么大的經營面積,一定是分區揀貨合流打包方式,而不是現在前置倉一體化揀貨打包形式,這方面盒馬有系統和經驗。
目前,大潤發的即時零售平臺,SKU數量和門店一樣,達到2萬多SKU,其它即時零售SKU基本都不過萬,所以大潤發擁有豐富商品即時零售經營經驗,這在未來更有價值。
商業模式沒有最佳的,只有最合適的,環境的改變,會讓以前競爭力不足的商業模式擁有更強的競爭力,物競天擇,適者生存。
所以,老張認為,盒馬和大潤發積累的經驗在未來,會更有價值,現在放棄十分可惜。
我們從模式進化的角度,看看即時零售。
盒馬鮮生打通了即時零售商業模式,證明了2-3公里范圍內,有數千單,甚至過萬的即時零售購物需求,但是盒馬未必是最佳解決方案。
盒馬因為面積太大,只能分區揀貨合流,配送的時候還要分單,造成履單成本高,減弱了競爭力。
生鮮前置倉叮咚買菜,經營面積小,所以能一個揀貨人員完成揀貨打包全流程,集單時間更多,配送也不用分單,履單成本更低,只是叮咚買菜的商品豐富度不如盒馬。
大倉前置倉樸樸超市解決了叮咚買菜的問題,和叮咚買菜一樣一體化揀貨打包,而且有比盒馬更豐富的商品。
盒馬、叮咚、樸樸是商業模式的不同,而小象超市升級了一個維度,在資源層面競爭。
小象超市擁有與樸樸同樣的競爭力,但是小象還有美團主站流量支持,營銷成本是即時零售最重要的成本之一,這讓小象擁有競爭優勢。
小象只是資源層面競爭,山姆前置倉不僅有資源,而且店倉組合,相互促進,產生化學反應,展現了更大的競爭力。
山姆門店的問題是購物不方便,每次來回幾個小時,而山姆前置倉大大提升了購物方便度,提升了用戶的復購率、貢獻率、留存率。
山姆前置倉幫助了山姆門店,山姆門店也在幫助山姆前置倉,山姆門店為山姆前置倉帶來大量流量和高價值用戶,山姆門店的商品結構幫助山姆前置倉提高了客單價,這對配送成本相對固定的即時零售十分重要。
模式競爭、資源競爭、組合競爭,一個比一個強,那么擁有最大電商平臺的阿里,是否也能組合競爭了。
老張拋磚引玉,暢想一種可能。
是否可能把超大前置倉、電商平臺、即時零售集合起來,實現四個統一。
第一個統一是流量統一
或許阿里可以在一個2-3公里的小范圍試點,建立幾千平米的超大前置倉,經營數萬SKU,對這個區域部分消費者使用的淘寶APP重大升級改版,比現有淘寶APP更多展現即時零售商品。
通過淘寶APP升級改版,實現流量統一,消費者可以在這個APP上購買即時零售商品,購買淘寶平臺商品,強力引導消費者使用即時零售。
第二個統一是供應鏈統一
淘寶在這個區域什么商品銷售更好,阿里已經掌握這些數據,把這些商品提前備貨在超大前置倉。
數萬SKU,本來2-4天才能送達的商品,現在只需要30分鐘就能送達,大大提升用戶的購物體驗。
前面的流量統一,就是要優先展示這數萬SKU商品。
第三個統一是營銷統一
即時零售很強調地推能力,配送員配送的同時也是移動廣告,是否能把這個資源變成推廣APP的工具,讓即時零售為新版APP引流。
第四個統一是配送統一
平臺的快遞配送是否可能與即時零售配送結合起來,訂單密度對配送成本有很大影響。
即時零售要求快速送達,平臺快遞對配送時間要求不高,那么是否可以用平臺快遞去平衡即時零售的訂單密度,降低配送成本,同時提升平臺快遞的配送體驗,引導用戶集單配送。
以上拋磚引玉,未必可行,僅供參考。
做超大前置倉的目的不僅是為了現在,而是為了無人技術成熟之后,快速拿下這個市場。
最后,老張想聊聊組織管理。
阿里新零售戰略的結果不如預期,老張在想,到底是什么原因造成的。
老張認為,阿里的新零售戰略決策沒有問題,用這個決策方法套用阿里當年的決策,結論是這個決策沒有問題,好的決定未必有好的結果,但是好的決定一定符合一些方法論規律。
老張個人覺得,阿里的組織管理還是有一些問題,感覺阿里的文化和管理有些玄幻,很多土話很難落地。
美團就和阿里不同,美團是一個很講方法論的企業,比如,美團有個系統叫TT,當任務難推動時,在TT上提問并且加上對方主管,如果對方沒有及時回復,這個問題就會升級,每天定時提醒,直到問題解決。
阿里土話“不要事情找你,而要你找事情”,看上去也是關于執行的,但是怎么落地了,感覺阿里缺少了做事的具體方法。
阿里收購餓了么后,餓了么市場份額降低,阿里對拼多多的應對不夠好,阿里協調新零售資源不夠好,阿里可能缺少一些具體的方法。
是個人在什么情景下應該怎么做的方法體系,是一些具體的方法,一些具體的行動。
老張想,企業也需要情景口訣,需要明確在什么情景下怎么做,比如決策時應該做什么,布置任務時應該做什么,收集反饋時應該做什么,制定KPI時應該做什么,任務執行困難時應該做什么等。
本文提出一個觀點,阿里出售盒馬、大潤發是錯誤的,因為即時零售還沒有到格局固化的時候。
老張認為,無人配送,無人倉技術最近幾年會成熟普及,這會大大改變即時零售履單成本,會大大提升即時零售市場份額,會重塑即時零售商業模式。
重塑即時零售商業模式的方向是超大前置倉,盒馬的分區揀貨合流,大潤發的超多SKU經營經驗,這些很有價值。
因此阿里或許應該把精力放到未來,思考和籌備怎么抓住即時零售變革機會。
從倉儲規劃,看DeepSeek的實用性、局限性和突破之道
4484 閱讀單月總貨量同比增長734.4%!獨家解讀順嘉國際貨站跨越式增長背后的效率密碼
2324 閱讀嘉誠國際發布2024年年報:營收13.5億元,歸母凈利潤為2.05億元
2235 閱讀“京東服務+”洗衣中央工廠招商、3C上門安裝/維修招商
2122 閱讀深圳擬擴大試點物流、環衛功能型無人車運營,加速產業規模化進程(附編制說明等下載)
1936 閱讀這家老牌物流巨頭被收購,9億美元交易值不值?
1393 閱讀DeepSeek落地全球第一大港
1263 閱讀京東外賣重點推廣39城
1204 閱讀德邦物流注銷回購股份 京東物流持股比例升至75.4%
1156 閱讀冷鏈不只是物流,還是依托供應鏈的生態
1163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