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士基和MSC分手后,與赫伯羅特組了一個新聯盟。不得不說,老馬家真是會“搞事”。
——全文2443字,于2024年2月28日發表于上海
馬士基和赫伯羅特“牽手”成立“雙子星”(Gemini)聯盟后,公布的第一個針對亞洲地區航線布局的新計劃,就給市場帶來了不小的震動。并且,從長遠來看,這種震動不僅僅是帶給區域航運市場的,更是直接和間接影響到了整個國際物流、供應鏈甚至貿易和基礎設施的投資布局。
根據新的計劃,全球運力排名第2的馬士基和第5的赫伯羅特將打亂原先的航線部署并重新規劃新的干線和支線運輸。作為占據貨量絕對領先地位的東西向主干線,遠東地區的港口調整將會為整個國際航運市場帶來全新的變化。包括日本、韓國和越南在內的國家已經確定不會進行直接掛靠,這就意味著東京、橫濱、釜山、仁川和胡志明、海防等在內的諸多亞洲基本港口都需要通過支線駁船轉運到其他中轉港連接母船后,才能完成進出口航運業務。
同樣,雖然尚未完全確定,但中國臺灣和香港目前也不在新的直接掛靠名單上。
作為占據了全球總運力近22%的新聯盟,“雙子星”計劃足以影響絕大部分貨主和托運人的發貨行為,從而改變國際航運物流的運作習慣,甚至導致供應鏈物流布局重新調整,以及貿易方式的改變。而在這個計劃中,上海、鹽田將作為新的中轉港,配合傳統國際航運中轉港丹絨帕拉帕斯,來承接周邊國家貨物從支線駁船轉移到干線母船的航運中心作用。尤其是鹽田,未來在新計劃中的定位將是接替香港,成為馬士基和赫伯羅特在大中華南部地區和部分東南亞地區的樞紐。
而新中轉港的設立,除了在國際航運業務中產生直接作用以外,也會在一個中長期的時間段里,在潛移默化中影響到這個供應鏈物流中倉儲網絡的布局。
一直以來,物流、商流和資金流三者之間始終都保持著相輔相成的關系。
商品的多少是物流得以發揮作用的基礎,穩定且可觀的商流會直接增加包括運輸和倉儲在內的物流的活動和方向,而物流的順暢運作又是單一商品得以匯聚成健康且穩定的商流的保障條件。成熟的物流體系會使商流產生疊加和聚合效應,為其帶來更多的增量。通過干線運輸、倉庫運營和終端配送構建起的物流系統,不僅為消費端需求、也為產業端的供應鏈需求提供了支撐。
在國際物流領域,國際中轉港往往會在原有本地進出口貨量的基礎上,帶來可觀的其他港口的中轉業務。來自附近國家、城市的貨物會在這里重新轉泊,有些甚至會重新拆、裝箱,然后與本港貨物一起轉移到體量更大的母船上,運往最終目的地。
在這個過程中,運營良好的中轉港會逐漸吸引、固定、擴大這部分中轉業務。當這些物流業務需求形成常態化以后,背后商品的貨主就會開始將部分商流直接放置到中轉港所在城市進行,以此來縮短原本的交付時間、降低轉運風險,同時避免供應鏈過長而產生的潛在問題。這部分商流的轉移或是通過采用轉口貿易的方式,或是直接將產能轉移到這個港口附近來實現。
而商流和物流的順暢運行又會對資金流的匯聚產生助力。任何商流中的活動都會引起資金流動的產生,其頻繁程度和規模會直接決定資金的流動速度和體量。并且一定程度的商業變革也會同時推動資金本身模式的創新和發展,比如電商、供應鏈金融等。同樣的,物流的高效會在縮短商品交付和流轉周期的同時,提升資金效率、降低資金成本。
所以運營成熟的國際中轉港很容易在以物流為發展基礎的前提下,吸引到周邊城市、國家甚至更大區域范圍的商業集聚,從而進一步成為國際金融中心。而充足和形式多樣的資本又會反過來帶動商流階梯式的擴展和創新,引發更大體量物流的聚攏。
簡單來說,從事國際中轉的物流港口城市因其便利性容易成為商品匯聚的中心,從而形成轉口貿易,并逐漸建立本地生產,帶動產業上下游向此地靠攏、建立產線,進而吸引資本進入。然后,資本會為了自身利益,對當地及周邊的產業進行投入、擴大生產、形成更大的商流。并且同時投資相應的物流行業,以適配商流部分的增量。最后形成一個循環,周而復始。
某種程度上來說,新加坡和香港都是這樣一種成長模式。這也是上海一直著力打造航運中心,并以此推進金融中心建設的基本意圖。
對于倉庫行業來說,體量充足且多樣化的商流會助力物流在不同細分領域的蓬勃發展,從而以量變引發質變,并在兩方面都同時滿足供應。而資本在本地的匯聚不僅僅可以對相關產業的發展帶來充足的投資資金,也可以降低這部分資金本身的成本。
國際中轉首先會帶動港區內部設施設備需求的擴大,比如各類吊機和拆拼箱倉庫、場地等。當港區內倉庫、場地飽和以后,部分大型綜合物流企業會選擇在貼近港區的地方建立新的中轉中心,來滿足溢出的這部分業務操作需求。考慮到國際中轉的特殊性,這個選址會以開放度較高的保稅區作為首選。并且隨后而至的轉口貿易也會做出這種選擇,成為新的增量。
然后,中轉港逐漸趨于成熟后,位于鄰近城市、港口的貨主為了規避供應鏈過長的風險,會選擇將商品的物流倉儲中心設立在中轉港附近,直接在這里完成出口裝箱運輸或進口拆箱分撥,以降低轉運的不可控因素和潛在成本。這部分業務會帶動港區外非保稅倉儲需求的上升,使國際中轉港真正成為區域貨物的集散地。
最后,隨著港區周邊可擴展空間進入瓶頸階段,國際中轉中心的形成會進一步推動相關倉儲逐步外擴,向城市的其他區域發展,以及進入周邊衛星城市。并且,這種擴展除了表現在倉庫選址的土地和物理空間上,也會在運輸、衛星倉等上下游供應方面有所呈現。甚至帶動產業集聚、人口流動和城鎮化發展。
隨著國際物流市場進入不確定的多變周期,供應鏈物流將會取代消費型的跨境電商物流,逐漸成為未來發展的主要方向。充分整合資源、信息和技術的供應鏈物流會和處于升級階段的各類型產業相輔相成,由過往的碎片化經營轉變為一體化的運營方式。而為了應對國際供應鏈的重組,對于國際中轉港的理解和應用將會是這部分供應鏈物流企業得以完成規模化和現代化的基礎。
無論馬士基和赫伯羅特這次的“雙子星”計劃最后落地情況如何,也不管其他航運公司是否會效仿,亞洲、尤其是東亞區域的國際物流格局一定會發生全新的轉變。在這種變化中,對于倉儲領域,或者說物流地產的從業者而言,積極且理性的應對也許就會成為下一階段企業生存、發展的方向了。
DeepSeek火出圈,AI和大模型將如何改變物流行業?
2866 閱讀智航飛購完成天使輪融資
2534 閱讀800美元不再免稅,T86清關作廢,跨境小包何去何從?
2044 閱讀凈利潤最高增長1210%、連虧7年、暴賺暴跌……物流企業最賺錢最虧錢的都有誰
2048 閱讀AI紅利來襲!你準備好成為第一批AI物流企業了嗎?
1772 閱讀物流職場人性真相:馬斯洛需求的顛覆與掌控
1500 閱讀供應鏈可視化:從神話到現實的轉變之路
1238 閱讀物流職場人性真相:鷹鴿博弈下的生存法則
1170 閱讀運輸管理究竟管什么?
1063 閱讀2024中國儲能電池TOP10出爐
1018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