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CER,即核證自愿減排量,是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的交易產品。與碳排放權交易市場相比,CCER是自愿,而后者是強制,兩者共同構成了我國的碳交易體系。CCER市場重啟帶來的新商機。
我國CCER市場曾于2012年上線,2017年3月項目申請暫停,截至目前已有長達6年時間。今年6月生態環境部在新聞發布會上明確提出將力爭在今年年內盡早啟動全國CCER市場,行業從業者對此早已經是翹首以待。
CCER重啟就像是亞馬遜叢林里那只煽動翅膀的蝴蝶,將會引發巨大的連鎖反應。在國內,受益于CCER這一市場的生意,小到單純的碳交易和資產開發,大到整個碳管理、分布式光伏等減碳降碳生意,市場規模最高可達上萬億元。
我國碳交易市場結構 圖片來源:路孚特
過去兩年,全國多地的上市公司、中介公司、碳資產管理公司都在儲備林業、分布式光伏、甲烷減排等項目,等待CCER重啟后參與交易。公眾號:3060碳達峰碳中和。在CCER未重啟之前,碳尋只能以VCS、GS為代表的國際標準項目開發與交易工作為主,相當于經營業務范圍被一定程度的縮小了。
市場是一個頗為宏大的范疇,背后是一整個圍繞交易的生態。清新資本創始合伙人胡宇晨說,碳市場的作用是通過金融工具和市場機制的方式促進碳減排,它一方面可以增加高排放企業的排放成本,另一方面也能給新能源、低碳資產增加額外收益,形成正向資金流。
盡管當前可申請CCER交易的項目仍存不確定性,如上文的分布式光伏能否納入還是未知數,但在巨大的市場機遇面前,各路玩家們早已開始行動,提前“占坑”。
碳交易、碳管理市場迎來活水
2020年我國“雙碳”目標提出后,國內碳管理賽道獲得創投機構的高度關注。以碳阻跡為代表,一群碳管理創業公司先后獲得融資,迎來了快速發展。
當前,市場上的碳管理企業的主營業務普遍包含了碳資產開發和交易,工作內容一是為控排企業提供碳資產管理與交易服務(包含碳配額和CCER),二是為減排企業提供碳資產開發服務。
據悉,在全國碳市場正式啟動之前,CCER的需求來源是國內9個試點碳市場,包括了北京、天津、上海、重慶、湖北、廣東、深圳、四川,福建。但不同試點對CCER的使用有不同限制,如地域、年份,類型等。標準割裂導致CCER流動性受限,且部分項目不被國際認證機構認可。
CCER全國市場重啟后,碳管理企業的碳資產開發和交易業務都將迎來直接的新增量。據了解,CCER項目的開發核證流程成本不低,核證一次的費用在5萬到8萬元不等。
隨著CCER的重啟,中國碳交易市場的參與度、活躍度會持續提升,碳管理企業也將迎來新一輪的發展機遇。
2023年第一季度碳配額(CEA)均價為55.95元/噸,計算可以得出目前(碳市場僅納入電力行業)CCER每年的理論最大需求量為2.25億噸,經濟價值為128.89億元。
后期,隨著未來碳交易市場擴容至建材、鋼鐵、有色金屬等八個行業,以及碳價的提高,CCER的需求量和經濟價值將有望成倍增加。
從更大的維度來看,CCER統一市場不僅僅是給碳管理企業帶來了新的業務,它可以給新能源、低碳資產增加額外收益,推動更多企業或者組織參與節能降碳。
以工商業光伏為例,隆基綠能碳管理相關負責人說,在CCER機制下,由于分布式光伏在“額外性”的相對比較明確,工商業企業通過部署分布式光伏系統,不僅可以帶來綠色電力收益,也能通過參與CCER交易提供經濟收益激勵。“相信隨著CCER的重啟,也將會大幅提高分布式光伏的發展速度。”
目前市場上對于碳管理生意尚無清晰明確的定義,如果將概念范疇擴大,所有減碳的生意都可以劃入碳管理范疇的話,遠景科技集團首席可持續發展官孫捷說,整個碳管理市場規模或可以達到萬億元。這個萬億市場都有望受益于CCER的重啟和碳市場規模的擴大。
2017年CCER全國市場暫停后,市場上CCER項目相對稀缺,造成其價格普遍上漲。復旦碳價指數顯示,2023年7月CCER買入賣出的中間價為55.23元/噸。在CCER重啟后,隨著供給增加,CCER的價格在中短期內會逐步趨于理性,合理的價格區間會在配額價格的40%-70%之間,中短期內CCER的正常價格應該在30到40元/噸之間。但從長期來看,碳價將呈不斷上升趨勢。
近日發布的《2022 年中國碳價調查報告》預測,到2025年,全國碳市場的預期碳價將升至每噸87元/噸,在2030年前將達到130元/噸。這意味著未來CCER仍有巨大的市場潛力。
林業碳匯成為CCER熱點
我國碳市場不斷完善,CCER審批有望年內重啟。CCER是指對我國境內可再生能源、林業碳匯、甲烷利用等項目的溫室氣體減排效果進行量化核證,并在國家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注冊登記系統中登記的溫室氣體減排量。控排企業碳排放量如果超出了國家給的碳配額,既可以在全國碳市場直接購買其他企業的排放配額,也可以選擇在CCER市場上購買自愿減排量用于抵消自己的碳排放量,隨即形成了碳交易。2017年起CCER項目申報運行暫停,至今尚未恢復。2023年7月7日,生態環境部聯合市場監管總局對2012年6月13日發布的《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暫行辦法》進行了修訂,編制形成《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并面向全社會公開征求意見。
林業碳匯是CCER項目開發的熱點 圖片來源:路孚特
林業碳匯成為CCER熱點,市場潛力巨大。林業碳匯是指通過植樹造林、森林管理、植被恢復等措施,利用植物光合作用吸收大氣中的二氧化碳,并將其固定在植被和土壤中,從而減少溫室氣體在大氣中濃度的過程、活動或機制。需求端看,短期內CCER供不應求,2025年全國碳市場配額總量或從目前的45億噸擴容到70億噸,若CCER可抵消5%即需求量為3.5億噸,且CCER價格為50元/噸,CCER整體市場價值為175億元。從供給端看,2025年林業碳匯市場可開發規模可達3500萬元,成為當前CCER開發新熱點。
上市公司參與林業碳匯的開發主要有自有林地開發以及代運營兩種模式。1)將自有林業資源進行CCER審核和備案,出售自愿減排指標,獲得碳匯收入;2)設立具有林業碳匯代運營能力以及銷售能力的平臺型公司,與地方企業、政府合作開發林業碳匯項目,幫助中小林農解決小面積林地碳匯開發成本不合算、林業碳匯銷售困難等問題。根據我們測算,若CCER碳價為50元/tCO2,木材售價為700元/立方米,項目周期為20年后采伐,開展CCER后每畝林地ROI為23.0%。
風險提示:CCER審批尚未重啟,與林業碳匯相關的碳交易規則并未明確;CCER審批重啟以及碳交易市場建設進程不及預期;各公司CCER林業碳匯項目推進不及預期;CCER碳匯價格波動超預期風險。
CCER需要注意的問題
近日,生態環境部聯合市場監督管理總局編制形成了《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管理辦法〈試行〉》(征求意見稿),并面向全社會公開征求意見,截止日期為2023年8月6日。稍早前,生態環境部已對外官宣,力爭年內盡早啟動全國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市場。
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是利用市場機制控制和減少溫室氣體排放的重要政策手段,交易對象為國家核證自愿減排量(CCER),可再生能源、林業碳匯、甲烷利用、節能增效等對減碳增匯有重要貢獻的眾多行業,由此可獲得減排經濟回報。我國建立了以碳排放配額交易為主、CCER交易為輔的全國碳市場,旨在通過市場倒逼高排放、高耗能產業積極節能降碳。
事實上,CCER并非新鮮事物,相關項目申請始于2012年。2015年3月,我國首單CCER交易完成,由上海寶碳新能源環保科技有限公司向龍源電力所屬的甘肅新安風力發電有限公司,分2次共計購買20萬噸CCER,成交價為19元/噸。但在2017年3月,國家發改委突然公告稱“暫緩申請受理”,新項目不再審批,只允許老項目繼續運行。究其原因,公告顯示存在“溫室氣體自愿減排交易量小、個別項目不夠規范等問題”。彼時,全國共有2871個審定項目、861個備案項目,包括風電、光伏發電、甲烷利用等具體類型。
能聯社獲悉,截至暫停簽發時,市場可流動的CCER存量約8000萬噸。由于存量緊缺,CCER市場價格一度大漲。按照CEA成交均價估算,僅現貨市場規模就有望達到200億元人民幣。另據天風證券測算,待全國碳市場從當前的火電行業擴容至八大高耗能行業,碳排放量或達到70億——80億噸/年,對應CCER需求量有3.5億——4億噸/年。需求所致,讓CCER暫停6年多來卻熱度不減。北京、上海、廣州等地扎堆開通CCER注冊登記、交易賬戶開立,多個可再生能源項目業主紛紛關注開放注冊的相關進展,更有多方呼吁盡快落實重啟工作。
在解讀征求意見稿時,生態環境部應對氣候變化司相關負責人再次明確重啟信號,并表示將“逐步擴大自愿減排市場支持領域”。而據能聯社了解,利好之余,亦有一些問題值得注意——
一是政策引導。新項目暫緩受理,導致在很長一段時間內,市場只有存量項目參與交易,大到CCER未來發展路徑何在、如何融入“雙碳”目標等問題,具體到究竟允許哪些項目類型進入、具體如何申請實施等操作,目前暫無明確說法。這樣一來,即便是感興趣的企業,往往也只能觀望,等待政策進一步明晰。此外,除了碳市場,電力現貨市場、綠電交易市場等,在一定程度上均與CCER市場存在重疊。市場工具之間疊加交叉,沒有形成協同增效,實際反倒對項目重復激勵、多重考核,增加了企業風險、管理成本等。
二是交易價格。有業內人士告訴能聯社,當前CCER市場價格偏弱,并不能完全反映真實減碳成本,碳減排效果被打了折扣。在全國碳市場啟動初期,碳價整體還在低位徘徊,CCER交易價格偏低將進一步沖擊碳價,不利于帶動全社會減排。加上標準化程度不高,市場還會出現“同質不同價”現象,不同類型的項目價值有別。例如,1噸來自林業碳匯的CCER和一個風電項目創造1噸CCER,減排量一樣,價格卻有不同。
三是操作層面。CCER項目門檻較高、要求嚴格,為了包裝成為市場認可的項目,不少業主選擇委托第三方機構進行實操,無形中推高成本。復雜的流程,還易導致項目推進時間長,從初期設計到參與交易、獲取收益,短在1年左右,長則接近2年,期間難免充滿變數。政策一旦發生變化,很有可能讓業主蒙受損失。
據悉,征求意見稿已對原溫室氣體自愿減排方法學、項目、減排量、審定與核證機構、交易機構五個備案事項的管理方式進行了優化。生態環境部還將持續面向全社會公開征集自愿減排項目方法學建議,并擇優發布減排效果明顯、社會期待高、技術爭議小、數據質量可靠、社會和生態效益兼具的行業和領域方法學,逐步擴大自愿減排市場支持領域。
“京東服務+”洗衣中央工廠招商、3C上門安裝/維修招商
2276 閱讀嘉誠國際發布2024年年報:營收13.5億元,歸母凈利潤為2.05億元
2305 閱讀深圳擬擴大試點物流、環衛功能型無人車運營,加速產業規模化進程(附編制說明等下載)
2069 閱讀這家老牌物流巨頭被收購,9億美元交易值不值?
1519 閱讀DeepSeek落地全球第一大港
1291 閱讀京東外賣重點推廣39城
1239 閱讀國內首條無人機城際物流航線首航,1200公里續航會否沖擊貨運格局?
1185 閱讀京東,為外賣騎手繳納五險一金!
1111 閱讀普洛斯中國2024年表現穩健強勁,卓越運營助力新經濟勢能攀升
1107 閱讀物流行業唯一!京東物流入選《可持續發展年鑒2025》
1089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