出口是拉動我國經濟疫后復蘇的重要引擎,促使我國航空物流發展表現頻頻超出預期,但中美貿易戰、俄烏沖突等事件裹挾各大區域經濟體糾纏其間,全球產業鏈處于深度調整期,我國航空物流也發展面臨較大風險。
我國首輪產業轉移潮始于2008年全球金融危機前后,彼時我國人口紅利見頂下行,對外加工貿易和出口亦達頂峰,資本出于逐利目的開始尋找并開辟其他低成本國家。人力成本極低、勞動力資源豐富的東南亞、南亞便成為首選。2010年越南替代中國成功為全球運動品牌耐克的第一大代工基地,成為產業轉移的標志性事件,我國的紡織、家具以及消費電子等勞動密集型行業自此開始緩慢向越南遷移。在電子產品領域,我國企業在2018年至2021年集中向越南轉移。
2000-2021年越南航空貿易重量和價值量
從越南航空貿易重量和價值量看,其在2010年后,呈現明顯的快速上升態勢,2010-2014年的年均增速達到22.89%,同時航空貿易的單位價值量也在2011年后突破100美元/千克,2019年后,受益于電子產品貿易量的增長,越南航空貿易單位價值更是突破了200美元/千克。但是考慮越南的國土面積、人口數量以及GDP,其外貿產能已經全部釋放,處于超負荷運轉狀態,土地與勞動力優勢式微,不太可能成為我國產業鏈的整體承接者。由于產業鏈上千絲萬縷的聯系,越南更可能成為我國的產業鏈合作者。
2000-2019年越南航空貿易單位價值量(美元/千克)
除了越南外,近幾年柬埔寨、緬甸等周邊東南亞國家的出口也出現了上升的勢頭。為吸引外商投資,柬埔寨、緬甸政府在稅收減免、政策獎勵上不遺余力,外資企業經過柬埔寨投資發展委員會認定相關資格后,就可以免除1年的進出口稅、免除3-5年的企業所得稅;如果企業入駐柬埔寨經濟特區,免稅期可以延長至9年。緬甸政府于2012年頒布了外商投資法案,對在緬甸的外國投資項目,制定了一系列免稅權和優惠權并沿用至今。盡管基數尚低,但2022年以來柬埔寨的出口增速已超過越南,其中美國是柬埔寨主要出口國,而我國則是柬埔寨的最大進口國。柬埔寨已成為繼越南之后,又一個我國企業加工貿易的產業轉移目的地,可以說柬埔寨正在復制越南十年前外向型經濟的發展路徑,承接我國的低附加值產業,并獲得快速成長。除了柬埔寨,緬甸也是我國制造業出海設廠的重要目的地之一,享有美國、歐盟和日本給予的GSP待遇。但對于處于產業鏈發展起步期的柬埔寨、緬甸等國家,其供應鏈幾乎完全不具備彈性,響應能力滯后、市場不確定性高,應強化制造業企業和航空物流企業海外安全風險的評估能力,審慎布局物流園區和貨運航線,降低不可抗因素對我國航空物流供應鏈的影響。
相較越南、柬埔寨、緬甸等東南亞國家,印度與我國在供應鏈上呈現的卻是競爭關系。印度一方面以國內巨大市場為誘惑,另一方面利用關稅壁壘等手段保護和扶持本土產業。從2014年開始,印度多次上調進口手機及電子元件關稅,迫使外資企業轉向本地生產,以打造本土電子信息制造產業鏈。2015年前后,我國資本掀起一股去往印度的熱潮,小米、魅族、vivo、一加、OPPO等手機廠商等高科技產業紛紛到印度投資建廠,上游供應商的印度工廠也陸續投建投產,此后一段時間,我國出口至印度的高科技產品重量逐年攀升,從2014年的22.7萬噸增長至2018年的45.2萬噸,并于2021年達到60.7萬噸,2014-2021年的年均增速達到15.07%;2021年,半導體約28.1萬噸,占比接近一半。其中,通過空運方式出口的高科技產品重量從2014年的49780噸增長至2019年的78592噸,2020年受疫情影響有所下降,但2021年已恢復高速增長至81558噸,2014-2021年的年均增速僅為7.31%,空運方式占總體的比重自2014年的21.7%下降至2021年的13.44%,電信產品、電腦相關產品是中印航空貿易的主要品類,而半導體占比僅為16.5%,半導體運輸需求的增量多由其他運輸方式承擔,可見盡管中印間高科技產業的上下游配套逐步完備,但中印間的航空貨運尚未充分服務印度制造業的迅猛發展。
2014-2021年我國出口至印度的高科技產品重量(單位:噸)
2014-2021年我國空運出口至印度的高科技產品重量(單位:噸)
2018年是我國產業轉移的另一個重要時點,美國對我國發起貿易戰,對我國先后加征了四輪“301關稅”,其中三輪對我國價值共2500億美元的商品加征25%的高關稅,領域集中在制造業,包括航空、信息與通信技術、機械與電子產品、服裝、皮具、棉毛織物等主要出口品類。一步拉高的關稅幾乎將我國服裝、家具等行業的微薄利潤抹零,諸多工廠不得不將組裝廠搬至海外。與此同時,美國、加拿大和墨西哥簽訂區域貿易協定,部分商品在三國間免除關稅。由此,墨西哥成為我國企業新的產業轉移目的地,一方面墨西哥勞動成本相對較低,另一方面是出于物流便利的考慮,由其陸路運輸進入美國的成本遠低于我國經空海運輸至美國的成本。
可以說,在中美貿易戰之前,我國企業海外投資多是為了適應全球化趨勢的主動布局,以縮短產品從“工廠”到“貨架”的距離,但是貿易戰后,我國企業多為被動布局,出于避稅以及物流等原因將面向北美市場的產能轉移至墨西哥,面向歐洲市場的產能轉向至土耳其、波蘭、保加利亞等,面向周邊市場的產能在東南亞、南亞深化布局。產業區域化布局正在逐步替代過去全球經濟一體化模式下的產業鏈全球化,世界正在形成北美、東南亞、北非等新產業集群中心。
我國的產業轉移趨勢,難以避免地與中美關系休戚相關。早在2021年2月,美國總統拜登就簽訂了《關于美國供應鏈的行政命令》,旨在將印度打造成為我國的主要替代生產地,受政治風險以及經濟因素考量,惠普、蘋果、戴爾等紛紛在印度布局新的供應鏈。2022年9月,美國貿易代表辦公室發布有關印太經濟框架貿易支柱(IPEF)的談判目標,其談判重點包括加強供應鏈彈性、確保更具包容性的貿易政策以及促進可持續發展,以保障IPEF國家以具有競爭力的價格獲得更廣泛的商品和服務,以在全球市場的競爭中獲得優勢。2022年10月6日,美國總統行政辦公室下設的“芯片指導委員會”首次討論《芯片與科學法案》實施計劃,指出了半導體領域的地緣政治競爭以及芯片對美國國家安全的重要性。此后2天,美國又發布《先進制造業國家戰略》,共設立三大目標,分別是開發和實施先進的制造技術、培養先進制造業勞動力以及建立制造業供應鏈彈性,試圖推進全球產業鏈重構“去中國化”。
不僅是美國,歐盟、加拿大、澳大利亞、日本等國家在疫情發生后,針對包括醫藥、芯片、大容量電池、稀有礦物等都有一系列的貿易保護措施或尋求近岸合作,希望將供應鏈遷回本土或鄰近盟國。對于這些產品供應鏈的變動和脫鉤,短期之內我國并沒有辦法非常有效地化解和阻擋,全球關鍵產品供應鏈的在岸化與近岸化是不可避免的。
新產業集群中心正在興起,但較完備的工業與物流基礎設施、熟練勞動力、良好的社會信用水平以及超大的國內市場仍是我國相對其他新興經濟體的傳統優勢,無論東南亞、南亞還是墨西哥,仍以承接勞動密集型、低附加值環節為主,且在不同程度面臨產業鏈不完整、勞動力效率低下等問題,在高科技產品方面短期內難以對我國形成完全替代,高科技產品在未來一段時間內仍是我國航空貿易的主要品類。
東盟國家在承接部分全球生產需求的同時,也形成了對我國產品的大量需求,近兩年我國對東盟的出口始終維持在較高增速,2019年、2020年,東盟先后超越美國、歐盟,成為中國第一大貿易伙伴。今年前5個月,我國對東盟貿易總值2.37萬億元,增長8.1%,占我國外貿總值的14.8%;其中出口1.35萬億元,增長12%,貿易順差3309.2億元,擴大50.6%。RCEP今年生效后,中國與東盟的貿易關系勢必進一步深化,其中中間品的貢獻接近70%。未來我國出口韌性,也將更多依靠中間品作為支撐。近期歐洲能源問題帶來的供給缺口有望繼續拉動我國出口貿易和航空物流增長。俄烏沖突后,歐洲深受原材料供給短缺和能源價格高漲的桎梏,生產能力受到嚴重制約,對東盟和我國的貿易逆差增加,前者主要為機械電子和輕工紡服,后者主要是機械電子和化工產品,而東盟在向歐盟出口更多機械電子的同時,也意味著需要向我國進口更多機械電子相關的產品。盡管我國海外出口需求呈現多元化的層次和局面,但目前我國對新興市場國家航線網絡布局仍有不足。
對于我國航空物流發展而言,應綜合考慮我國面向不同國別產業鏈轉移情況,產業鏈互補水平、當地市場規模與貿易潛力等因素因國因地施策,盡可能維護我國的全球產業鏈中的樞紐地位。
以越南等承接產業鏈相對較多、時間較早的RCEP國家為關鍵點,一方面,加大海外優質基礎設施投資合作力度,通過政府間、企業間、資本間多方合作,共同推動布局建設、戰略投資或長期租賃一批海外貨站、臨空產業園區、物流工業園區、跨境轉運區等海外錨地,加快發展服務貿易、離岸加工和跨境電商,增加回程固定貨源比重,強化與越南的產業鏈深度嵌套,構建國際物流供應鏈節點網絡;另一方面,在RCEP框架下,推動原產地規則、投資負面清單等主要內容與國內自貿區制度相互融合,推動檢驗檢疫標準、經認證的經營者率先實現互認合作,積極開展基于數字化的國際貿易規則探索,實現國際航空物流數據跨境安全有序流動,加快推動國際供應鏈全流程的透明化改造。
以墨西哥、土耳其等承接我國面向美歐產能的國家為突破點,一方面,適時加快第五、第七航權談判力度,支撐我國航空物流企業在墨西哥、土耳其等國設點布網;另一方面,鼓勵航空物流企業積極嵌入當地產業鏈條,在海外貨站建設、配送網絡建設、貨源集拼、通關清關等環節與制造業企業加強合作,提升定制化物流解決方案的能力,為我國出海企業提供更加穩定、可靠的航空運力資源保障,共同開發新興市場潛力。
以柬埔寨、緬甸等產業鏈承載能力有限且不穩定性較高的國家為機會點,借助行業協會、產學研合作平臺等,建立健全統一的海外風險信息發布平臺,加強對黑天鵝、灰犀牛以及突發事件引致的“次生災害”的預測預警、跟蹤研判以及信息共享,強化航空物流企業海外安全風險的評估能力,探索發展服務貿易、離岸加工和跨境電商等模式的經濟可行性和技術可行性,降低不可抗因素對我國航空物流供應鏈的影響。
以印度等與我國產業鏈呈競爭態勢的國家為節點,我國與印度在產業鏈上有一定競爭關系,因此建議審慎考慮建設投資當地臨空產業園區、海外貨站等海外錨地的必要性與可行性;但考慮印度是人口大國,有強大的內需市場,且由于存在落差,印度急需中國的供應鏈和產能,因此短期內印度對我國具有較強的航空物流需求,然而印度市場可能存在回程貨源不足的問題,導致和我國航空物流企業開通航線的積極性不高,鑒于我國與印度的貨運第五航權安排已完全開放,應推動我國航空物流企業積極使用第五航權,爭取打入印度乃至中東的航空物流市場。
DeepSeek火出圈,AI和大模型將如何改變物流行業?
3090 閱讀智航飛購完成天使輪融資
2555 閱讀800美元不再免稅,T86清關作廢,跨境小包何去何從?
2163 閱讀凈利潤最高增長1210%、連虧7年、暴賺暴跌……物流企業最賺錢最虧錢的都有誰
2125 閱讀浙江科聰完成數千萬元A2輪融資
1934 閱讀AI紅利來襲!你準備好成為第一批AI物流企業了嗎?
1898 閱讀物流職場人性真相:鷹鴿博弈下的生存法則
1632 閱讀物流職場人性真相:馬斯洛需求的顛覆與掌控
1556 閱讀供應鏈可視化:從神話到現實的轉變之路
1385 閱讀運輸管理究竟管什么?
1203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