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幾年來,有兩個詞在供應鏈管理中非常熱門。第一個是數字化,不管是生產制造還是流通企業,都在討論數字化轉型、升級,唯恐被時代拋下。不僅是企業,在行業里也在流行數字化,采購、銷售、營銷,當然也少不了供應鏈管理。
數字化浪潮正在橫向的行業和縱向的企業維度上360度無死角地展開,如火如荼地發展著。
最近我看到許多的書籍都是冠以“數字化”、“智能化”,甚至是兩者的結合體“數智化”的名頭,這些新詞非常時髦,所以我也想來“蹭”一下熱度。
我長期在供應鏈管理的一線工作,每天都在和數字打交道,庫存數量、運費金額、預測結果等都是十進制的數字,我和數字化供應鏈也算是沾上邊了,可以說說自己的所見所聞。
現在的供應鏈系統已經很發達了,各種軟件覆蓋了所有的供應鏈模塊,包括采購、制造、交付、倉儲。在模塊的細分垂直領域里,也有針對不同行業的解決方案。在應用平臺層面上,有傳統的本地部署和新潮的云端技術。
系統軟件撐起了數字化供應鏈的架構和基礎,所以說數字化確實是在推動行業發展,幫助企業提高效率和降低成本。數字化的好處都是毋庸置疑的。
有了數字化系統后,企業是否就可以高枕無憂了?在10多年以前,我曾經工作過的企業里有一家工廠,當時使用了一套MRP軟件,雖然不是最頂級的軟件套裝,但也是比較強的系統。
其他的功能都跑起來,除了計劃,還是要靠老計劃員手工做,因為計劃模塊并不可靠,還不如人工來做。我相信這種現象絕不是偶然的,坊間關于信息系統最著名的一句話是“上系統是找死,不上系統是等死”。雖然我不是100%認同,但這句話流傳已久,至今仍有一定的市場。
很難說清楚企業上系統失敗的根本原因究竟是什么,成功的案例總是相似,而失敗卻各不相同。不過有一點我可以確定,那就是人的因素。系統、流程和人是三個關鍵因素,缺一不可。
人的因素是很復雜的,有些人不想用新的系統,這部分先拋開不談,剩下的就是不會用系統,或者說使用不當,沒有發揮出系統得真正實力,這是很有可能的。
為什么員工用不好系統?培訓不到位是一個因素,系統本身的缺陷也是個問題,還有就是系統加重了員工的工作量,所以大家都不愿意用了,以上都是最常見的原因。除了這些以外,或許還有一種可能,那就是使用者對于數據的理解不夠深入。
數字化系統是否可以解答所有的業務問題?想必是不能的。系統有它的邊界,只能輸出在它的架構里的結果。很多問題是在系統之外的。
經常有讀者向我咨詢問題,例如一家公司在上海有總倉,在武漢和北京有分倉,如何計算分倉的存儲需求計劃?類似的問題系統可能回答不了,否則讀者也不會來問我。
系統可以輸出許多報表,但它們是已經開發好的,使用者只需要按照步驟操作就可以輸出結果。
如果沒有現成的報表怎么辦?我們還是要依靠人工來整理數據,進行分析,提供結論。業務是動態變化的,系統預見不了未來還需要哪些報表,而二次開發需要另外付費給服務商。
即使系統很強,它也不能面面俱到,解決不同行業、企業的各種個性化的供應鏈管理需求。企業該怎么應對?面對日新月異的運營場景,在系統能力邊界之外,只有依靠員工給企業賦能了。
賦能是另一個熱門詞匯,它的來源是英語的Empower,原意是授權,在中文語境里,現在意思是為某個主體賦予某種能力和能量,可以理解為幫助公司解決業務上的難題。
員工可以從幾個層面來賦能企業。在戰略層面制定供應鏈戰略規劃,研究在哪里開設工廠和配送中心,這是頂層設計。在戰術層面設計具體的運營流程,持續改進降低庫存和運營費用。在執行層面處理各種系統外的數據交互異常、糾正錯誤的參數等。這些是最直接地賦能,也是企業急切需要的能力。
想要賦能企業,員工需要具備很強的數據分析能力和運營的經驗,這是在數字化系統之外的技能。而員工是否具備了企業所需要的能力了呢?
有些人只會操作系統,按部就班地執行命令,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更換了場景,就不知道該怎么操作了。
有些人不理解計劃參數的含義,更不敢貿然修改參數,前任設置好的數字,在沒有人通知的情況下,絕對不去改動它。
有些人不能提供數據洞察,如果沒有人教他,就不知道該從哪里提取數據,進行分析,更別說提供結論了。
以上都是我在日常工作中觀察到的現象,應該不是個例。數字化供應鏈發展方興未艾,而人員的能力和企業的要求可能存在差距,它或導致再好的系統也發揮不出作用。企業在數字化方面的投資可能達不到預期的回報,轉型之路走得磕磕絆絆。
對員工來說,數字化必然會淘汰一些低附加值、重復性的崗位。機器人流程自動化(Robotic process automation,簡稱RPA)已經從邊緣變成了主流,在供應鏈管理中開始應用,物料采購、訂單發貨、貨款對賬、倉庫保管等都已實現了自動化操作。
不想學習新的技能、提升核心競爭力的員工恐怕遲早要被機器所替代。用更直白的話來說,員工如果想要保住飯碗,就要讓自己變得更有用,即使離職了,也不愁找不到下家。數據分析是一項核心能力,是所有供應鏈管理從業者要不斷提升的技能。
明代著名的思想家王陽明說過一句著名的話“人須在事上磨,方立得住”。意思是人應該通過經歷各種事情磨練自己,才能立足沉穩。
供應鏈從業者要明白一件事,其實每個人是在為自己打工,所以要利用公司的數字化系統和資源進行自我提升,把遇到的困難當作是鍛煉的機會。
當我們解決了一個個數據分析和處理問題后,自己的經驗值增加了,累計到了一定程度就有質的飛躍。員工通過各項數據分析的工作來磨練自己,才能立足職場,在升職加薪的同時,把主動權握在自己手里。
企業為員工搭建好了舞臺,準備好了道具(數字化系統),就等你來施展才華了。
數據和流程構成了系統,它需要由合適的人來操作,才能實現系統的投資回報。員工在使用系統的過程中,學習掌握了最新的數據分析技能,提高了自己的核心競爭力。至此,數據同時給個人和企業實現了賦能,達到了雙贏的局面。
DeepSeek火出圈,AI和大模型將如何改變物流行業?
3153 閱讀智航飛購完成天使輪融資
2590 閱讀800美元不再免稅,T86清關作廢,跨境小包何去何從?
2184 閱讀凈利潤最高增長1210%、連虧7年、暴賺暴跌……物流企業最賺錢最虧錢的都有誰
2167 閱讀浙江科聰完成數千萬元A2輪融資
2004 閱讀AI紅利來襲!你準備好成為第一批AI物流企業了嗎?
1975 閱讀物流職場人性真相:鷹鴿博弈下的生存法則
1870 閱讀物流職場人性真相:馬斯洛需求的顛覆與掌控
1584 閱讀供應鏈可視化:從神話到現實的轉變之路
1420 閱讀運輸管理究竟管什么?
1245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