眾所周知,這幾年的快遞行業一直在打“價格戰”。都說,同質化競爭的局面不改變,寡頭還沒形成,戰爭就不會結束。
但另一方面,“網點成本升高,利潤越來越薄,價格戰已打不動。”這是我們去快遞網點調研時聽的最多的聲音。“打價格戰,受傷的永遠是我們這些基層承包網點,承包費用不減,班車費用不減,派費不漲,罰款依舊不斷。”
對快遞網點而言,漲價是一把“雙刃劍”, 在一個壟斷市場尤其賣方市場,漲價是行得通的,因為消費者沒有選擇;可在這個同質化嚴重,競爭劇烈非壟斷的快遞市場里,一漲價業務量就會下降,有時候就等于自殺。
所以,基層網點現在的矛盾是,在利潤越來越薄,甚至不掙錢的情況下,依然不敢漲價。原因在于總部對于網點都有業務量的要求,達不到就要罰款,只能通過價格戰來搶占市場份額。
一位網點的負責人說,“我們希望取消任務量,讓價格回歸理性,提高服務質量。”
那2018年快遞企業到底會不會漲價?我們先來來看看數據。
1)快遞單價連續七年下滑
2017年全行業快遞均價為12.37元/票,較2016年下降0.34 元/票,降幅2.68%,快遞均價連續七年下滑。
2)快遞企業單票成本上升
在運營成本控制措施管制、業務量上漲帶來的規模效應以及電子面單的滲透率大幅提高的情況下,圓通、韻達、申通的單票快遞產品成本依然有所上升。
圓通的單票快遞產品成本從3.27元上升到3.29元,主動權掌握在成本端的毛利率也比2016年減少2.18%,圓通的成本增速未能跑贏業務量增加的收入增速。
(來源:2017年圓通年報)
(來源:2017年圓通年報)
韻達在2017年上半年單票快遞產品成本從1.49元上升到1.51元。
申通在2017年上半年單票快遞產品成本則從2.39元上升到2.58元,上升幅度為7.9%。
我們再來看看“快遞之王”順豐成本方面的數據:
順豐營業成本568.2億元(+23.1%),低于23.7%的收入增速,毛利率小幅上升0.38%。其中,人工、外包和運輸三項核心成本462.3億元(+22.6%),控制良好;非核心成本105.9億元(+25.1%)。
人工成本現在占收入的比重是下降的,主要是順豐在2017年加強了智能管理、微信下單(把輸單崗位解放,這塊成本半年減少了3億元)、手寫面單成本節省了1億。
雖然新工具帶來了4億的節省,但是速運業務(快遞、重貨、冷運、同城配、國際等)的單票成本還是上升了3.8%,成本壓力依舊巨大。這里面有幾個原因:
一是順豐的新業務發展,剛開始投入會遇到裝載率不足等問題,順豐為了滿足客戶的要求,必須要保證有足夠的運力在跑。
二是快遞企業尚未具備全面普及自動化快遞倉儲、分裝、投遞系統的條件,人力,物料以及運營成本等正在攀升,其次是房租成本的上升。
(來源:2017年順豐年報)
3)總部與加盟網點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激烈
除了成本的上漲,對于加盟性快遞企業而言,總部與加盟網點之間的矛盾越來越激烈,如何緩解?雖然去年“三通一達”已經開始在“上調派費”上做文章,但加盟網點依然面臨巨大的經營壓力。
面對日益上漲的成本,加盟網點盈利空間進一步收窄。據了解,目前平均異地快遞的收費約8元,其中成本6.6元:包括面單費用約1元、中轉網絡費用約2元、派送費1.5元、攬件快遞員的成本每件為1.6元、以及辦公室租金、管理和銷售費用單件成本約1.5元,最終加盟商的平均稅前利潤約0.5元。有些經營不善的網點甚至會出現虧本現象,最后網點停業、跑路。這為加盟制的快遞企業末端配送體系帶來了隱患。
所以,我們認為,在快遞均價下滑、成本上升、網點不穩定風險和消費升級、綠色環保政策的背景下,未來一兩年快遞企業不會再打價格戰,快遞價格會逐漸回升,提高服務質量會是快遞企業今后的核心。
對于目前快遞企業而言,漲價短時間內可以應對不斷上升的成本,同時也可以維護網點的穩定。也會釋放一個信號:快遞企業開始主動放棄靠價格戰贏得業務量的手段,更看重客戶體驗。
但從長遠的角度來說,一方面是要考慮快遞企業總部與加盟網點之間的溝通服務機制、利益捆綁機制以及網點讓利機制。中通在這一方面的做法是,建立獨特的“同建共享”文化提供激勵機制,在傳統加盟制基礎上,讓關鍵區域的總經理持有中通股份,這樣加盟商們既是中通的股東也是管理層,打破了傳統快遞公司總部和地區之前的利益博弈關系。讓主要加盟商及公司員工持有公司股份,使得加盟商與中通利益一致,這是一種具有增加業務量、提升市場份額正向激勵的做法,得到不錯的反響,相信其他加盟制快遞企業也會跟進實施。
另一方面是科技能力的提升,自動化設備的投入,成本的管控,這也是未來快遞企業的核心競爭力之一。
未來快遞發展趨勢:從價格競爭到科技、綜合服務能力的競爭。
1)科技化
關于科技能力的提升,順豐、“三通一達”、百世、德邦等上市企業都在反復強調的事情,作為未來物流企業的發展趨勢,各家企業已經把科技能力的提升放在企業的戰略層面上了。
其中圓通2017年年報就披露,把加快向科技智慧化企業的轉型列為未來發展的重要戰略:將以提升信息化、自動化為主線,進一步增強全鏈路可視可控能力,提升內部運營的安全和效率,并為全鏈路的信息數據采集、產業鏈上下游的信息交互提供支持和保障,全面實現物流、客流、信息流、關務流、資金流合一;逐步建立起大數據分析技術與能力,將公司運營過程中產生的大數據轉化為實際生產力,逐步實現業務流程與公司管理的智能化和智慧化轉變。
而順豐更不用說,早已把“打造物流科技集團”放在公司的未來發展戰略中,2017年順豐在科技投入上共計16.04億元,比去年同期增加108%,其中研發投入11.67億元,運維及其他支出4.37億元。順豐科技及各業務區IT人員近3700人(含外包),其中研發人員(含外包)約2800人。在快遞企業中,順豐在科技投入的力度也是最大的。
其次,根據各大快遞公司的借殼上市時募集配套資金用途來看,募集資金主要有運能提升及建設干線網絡,智能化信息系統,綜合物流服務設備。另外也看到,快遞企業在信息化、智能化投入的相關資產正逐年增加。
2)綜合化
第二趨勢是綜合化,未來的這兩三年里,快遞企業除了鞏固自己的優勢業務速運外,也將會以快遞為基石,發展成為涵蓋所有物流形態的全能物流公司,包括倉儲、冷運、重貨等等,一站解決客戶的所有需求。
比如順豐正積極拓展冷運、同城O2O配送、倉配一體化、重貨、國際快遞等新業務領域,并加強提供供應鏈整體解決方案的能力。
在新業務中,重貨運輸營收44.02億元,增長79.93%,占總營收比達6.19%。2017年同城配業務不含稅營業收入總計3.66億元,較上一年同期增長636.18%。冷運與醫藥業務也保持了高速發展,不含稅營業收入達22.95億,同比增長59.70%。國際業務凈收入20.43億元,較上年增長43.70%。
韻達一直致力于構建“以快遞業務為核心”“以互聯網+物流為內涵”的生態圈,布局韻達快遞、韻達快運、韻達國際、韻達云倉、韻達科技等五大業務板塊,并在相關業務板塊內開拓以倉配、云便利、跨境物流、供應鏈管理、智能快遞柜等為內容的延伸服務。
總的來看,隨著電商品類快速擴展,跨境消費增長迅速、消費升級由發達地區向欠發達地區滲透,快遞企業應該自我革新來迎接新挑戰:
一方面,產業方向上下游延伸,實現快遞、快運、冷運、倉配一體等領域多元化布局,推進綜合物流服務商建設;另一方面,業務上進一步擴展國際業務、二三線城市、鄉鎮領域業務,加速其網點布局實現渠道下沉。另外在成本上升的情況下,快遞企業正抓緊提升企業的科技水平,以提升信息化、自動化為主線去降低成本。
此文系作者個人觀點,不代表物流沙龍立場
DeepSeek火出圈,AI和大模型將如何改變物流行業?
2901 閱讀智航飛購完成天使輪融資
2541 閱讀凈利潤最高增長1210%、連虧7年、暴賺暴跌……物流企業最賺錢最虧錢的都有誰
2055 閱讀800美元不再免稅,T86清關作廢,跨境小包何去何從?
2044 閱讀AI紅利來襲!你準備好成為第一批AI物流企業了嗎?
1786 閱讀物流職場人性真相:馬斯洛需求的顛覆與掌控
1500 閱讀供應鏈可視化:從神話到現實的轉變之路
1259 閱讀物流職場人性真相:鷹鴿博弈下的生存法則
1191 閱讀運輸管理究竟管什么?
1077 閱讀2024中國儲能電池TOP10出爐
1046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