疫情防控政策調整如何影響經濟?本篇報告中,我們詳細梳理了8個國家和地區(美國、英國、越南、新加坡、中國香港、中國臺灣、日本和韓國)疫情政策優化的過程和經驗。這些國家和地區在生活水平、人口結構、醫療資源、疫苗接種等方面各不相同,政府應對疫情的方式也不一樣。具體來看:
1) 根據政策調整的時間,我們將上述8個國家和地區分成三類:1)早期防控措施較松,在原始毒株沖擊下進行政策優化的國家,如美國和英國;2)早期防控措施嚴格,在Delta疫情沖擊下調整政策的國家,如越南;3)早期防控措施嚴格,在Omicron疫情之后調整政策的國家和地區,包括新加坡、中國香港、中國臺灣、日本和韓國。針對每一個國家或地區,我們從三個維度進行考察:1)防疫政策的變化,根據時間線詳細梳理政策演變的過程和背后邏輯;2)政策調整前的準備,包括疫苗接種、醫療資源配置、政府宣傳引導;3)政策調整后的表現,包括感染和死亡人數、民眾的反應及外出活動、宏觀經濟數據表現、經濟復蘇的結構性特征等。
2) 我們發現,政策調整大致分成三個階段:嚴格管控——逐步放松——基本放開。對于調整較晚的國家和地區,在調整前大都做了準備,比如提高疫苗接種率(包括老年人)、合理增加和補充醫療資源、加強政府宣傳引導。盡管如此,政策調整過程中,大部分國家和地區還是經歷了“瞬時沖擊”,體現為感染和死亡人數上升,醫療資源使用增多,民眾外出活動下降,GDP增速下滑。這些沖擊一般持續1個季度,后續會逐步消退。
3) 中期來看,政策調整后經濟大都呈復蘇態勢,一些是因宏觀政策刺激,另一些是內生性改善。相對而言,政策調整較晚、準備較充分的國家和地區,經濟表現更加平穩。美國和英國政策放松時間較早,初期感染人數較多,經濟受影響較大,后續復蘇主要依靠政策強刺激。復蘇過程中商品消費普遍好于服務,部分服務恢復較慢。越南在Delta疫情沖擊下調整政策,調整當季GDP大幅萎縮,后續在出口拉動下恢復。其他亞洲國家和地區在Omicron疫情后調整政策,調整后經濟也能慢慢恢復,且與嚴格管控時相比,一些服務業明顯回升,比如入境政策放松后旅游業復蘇。供給方面,歐美國家勞動參與率在疫情后下降較多,但這一現象在亞洲國家和地區并不明顯。另外亞洲國家和地區的工業生產更多受出口需求影響,與疫情本身關系似乎不大。
4) 最后需要強調,上述是針對其他國家和地區而做的分析,其結果也未必適用于中國。中國疫情防控政策是根據自身國情而做出的選擇,因此也不能“刻舟求劍”式照搬別人的經驗。
我們的樣本包括8個國家和地區,其中既有人口眾多的大國,也有小型經濟體;既有歐美發達國家,也有亞洲新興經濟體。此外,各國家和地區在疫苗獲取、人口結構、醫療資源等方面存在差異,這些差異在一定程度上決定了它們在應對疫情時的不同選擇。具體來看:
? 疫苗接種率:美國、英國、新加坡疫苗獲得時間較早,因此在2021年上半年就已開始加快疫苗接種;中國臺灣和越南接種較晚,到2021年四季度開始大規模接種。截至目前,中國香港、中國臺灣、越南、新加坡接種率較高,均已超過90%;日本和韓國接種率在85%左右,而美國和英國則維持在80%的水平且不再繼續上升。
? 人口規模:美國、日本、越南較大,總人口數接近或超過1億人;英國、韓國規模中等,總人口在5000~8000萬人之間;新加坡和中國香港較小,總人口低于1000萬人。
? 人口密度:新加坡、中國香港的人口密度顯著高于其它國家和地區,美國相對最低。
? 人均GDP:新加坡和美國最高,超過6萬美元;其次為中國香港、英國、韓國等,在3~5萬美元左右;越南相對較低,不及5000美元。
? 老年人口比例:最高的日本為28.4%,最低的越南為7.9%,其它處于之間。
? ICU床位數:美國和中國臺灣每10萬人擁有的ICU床位分別為29.4張和29.8張,遠高于其它國家和地區。
? 醫師人數:英國具有較大優勢,每千人擁有5.8名醫師;越南排名靠后,每千人擁有不到1名醫師;其它國家和地區水平較為接近。
防疫政策的變化
美國疫情政策優化的過程大致可以分成四個階段:
? 第一階段:嚴格管控(2020年3月至4月)
隨著新冠疫情在美國傳播,特朗普政府于3月13日宣布全國進入緊急狀態,并對來自26個國家的非美國公民發出額外的旅行禁令[1]。絕大部分州于3月底至4月初宣布了嚴格的管控措施,包括居家隔離、關閉學校和娛樂場所,強制佩戴口罩以及旅行禁令[2]。
? 第二階段:第一次政策優化(2020年5月至10月)
由于失業率大幅上升,再加上感染人數從高點回落,各州于4月底到5月底開始解除居家隔離,并逐步政策優化其它方面的管制[3]。6月,大多數州已經允許餐飲和零售業重新開張,半數州有條件地政策優化娛樂業[4]。9月,美國疾病預防控制中心(CDC)取消了對多個國家與地區旅客的新冠癥狀篩查。在大多數州,人們依然被要求在公共場合佩戴口罩[5]。
? 第三階段:重新采取管控(2020年11月至2021年2月)
2020年底,由于疫情形勢嚴峻,部分防控政策出現反復:CDC重新加強入境管制,要求所有進入美國的旅客提供核酸陰性證明,并建議人們旅行后進行自我隔離。大多數州加強了人員密集場所的管制,如紐約州要求室內就餐場所關閉[6],密歇根州取消了部分室內娛樂活動等[7];個別州再度發布了居家令,如加州要求ICU占用率超85%地區的居民居家隔離[8]。
? 第四階段:走向全面政策優化(2021年3月至今)
隨著疫苗接種率不斷提升,同時疫情逐漸受到控制,美國開始了嘗試全面政策優化管控。2021年3月,CDC認為已接種疫苗的人群可以安全進行聚會活動,不需要戴口罩和保持社交距離。隨后,各州政府在3-6月逐步取消了包括社交距離、人員聚集人數在內的實質性管控措施[9]。此后,美國又分別于2021年11月和次年5月取消了2020年初施行的旅行禁令和移民禁令,并重新政策優化了邊界[10]。2022年9月,美國總統拜登宣布新冠疫情在美國的流行時期結束。
政策優化前的準備
與印象不同,美國并不是無條件的政策優化管控,而是基于以下三方面條件逐步進行政策優化:
? 疫苗接種:美國在實質性放松防疫管控時接種率已過半。美國政府自2020年12月便開始推行新冠疫苗接種,是最早一批展開接種的國家之一。此后半年,美國疫苗接種率快速上升。在2021年7月實質性政策優化時,美國疫苗接種率已經超過55%,完全接種率接近50%,高于同期大部分國家和地區。盡管事后證明,疫苗對于Delta和Omicron毒株的效果并非100%有效,但疫苗的大規模接種的確起到了降低重癥率和死亡率的作用。我們認為,對于疫苗效果的信心正是美國政府決定全面政策優化的關鍵因素之一。比如,美國CDC在3月大大放松了對于疫苗接種人群的防疫要求,多個州政府將疫苗接種率或疫苗供給情況作為政策優化的參考標準。例如密歇根州宣布,所有室內場所容量限制將在65%符合條件的居民接種第一針疫苗后兩周結束[11]。
? 醫療資源:美國醫療資源相對充足,為政策優化提供條件。新冠疫情中,醫療系統的壓力主要來自于重癥患者對ICU資源的擠兌。考慮到老年人感染后的重癥率遠高于年輕人,我們可以將老年人口比例和ICU病床數量作為衡量一個國家醫療資源充裕程度的標準。疫情開始時美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為16.6%,在發達國家中處于中等水平。與此同時,美國每十萬人擁有的ICU病床數量為29.4張,遠遠領先于其它國家;美國每千人的醫生數量也達到2.8人,在我們考察的樣本國家和地區中排名靠前。從這兩點來看,美國的醫療資源相對較為充足,為開放提供了一定的基礎。
? 政府引導:各州政府大多采取分階段政策優化的措施,引導民眾過渡。在疫情初期,美國對于后續政策優化的時間和程度是存在爭議的,因此州政府大多采取分階段政策優化的方式,并提前公布進入下一階段的標準。以加州為例,政府根據各地區新增確診人數和檢測陽性率進行了風險等級的顏色編碼,并按照不同編碼實施不同的防疫政策。在2021年初居家令結束后,加州州長宣布各區縣將按風險等級的變化情況逐步政策優化,并在4月宣布了全州政策優化的具體標準。最終,加州于6月中旬解除了社交距離和場所人員數量限制,進入實質性放松管控階段。
圖表:美國疫苗接種率
資料來源:Our world in data,中金公司研究部
政策優化后的表現
政策優化管控后,美國確診與死亡人數上升,醫療資源承受壓力。與此同時,受益于財政刺激,經濟活動逐步復蘇,特別是私人消費支出強勁反彈。
? 確診與死亡人數:由于前期管控相對較松,美國承受了較大的生命損失。第一次政策優化后的疫情高峰出現在2020年底,由于疫苗尚未普及,死亡人數大增。2021年二季度第二次政策優化后(也是走向全面政策優化),美國分別于三、四季度經歷了Delta與Omicron疫情,盡管變異毒株的傳播性極高,但由于管控措施已經基本放松,美國只能選擇與病毒“共存”。在Omicron最嚴重時期,每日新增感染超過了80萬人,同時新增死亡也超過了2000人。根據美國約翰霍普金斯大學的統計,2020年以來美國因新冠疫情而死亡的人數已超過100萬人,美國也是世界上因疫情而死亡人數最多的國家之一。
? 醫療資源使用:盡管醫療資源相對充足,但由于感染人數激增,每一波疫情都會使美國醫療系統承受壓力。美國明尼蘇達大學研究表明,美國每一輪疫情爆發高峰期間,超過一半的醫院都處于高壓狀態,即新冠病人占總患者的比例達到10%以上[12]。ICU使用方面,2020年底(原始毒株高峰期間)美國醫院平均ICU病床占用率超過了73%,其中12.5%的醫院ICU病床占用率超過95%[13]。2021年8月(Delta毒株高峰期間)美國醫院平均ICU病床占用率達到了78%,在9個州,這一數字超過了85%[14]。
? 民眾外出活動:疫情政策優化后外出活動增加,疫情后希望遠程辦公的人增多。疫情管控期間美國居民外出活動受到抑制,疫情管控政策優化后,外出活動顯著反彈。不過,有些活動恢復較慢,比如前往辦公室和公交站點的活動一直顯著低于疫情前水平,娛樂場所活動也未完全恢復,只有雜貨商店和線下餐飲活動恢復較好。另外,根據斯坦福大學的研究,疫情后約24%的人希望能夠完全遠程辦公,另有36%的人希望每周1-4天能遠程辦公[15]。這些說明疫情已經改變了人們的消費、娛樂、辦公和出行方式。
圖表:美國新增感染與新增死亡人數
資料來源:Our world in data,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美國累計死亡人數
資料來源:Our world in data,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美國醫院在每輪疫情高峰期都承受壓力
資料來源:NPR,明尼蘇達大學,中金公司研究部12
圖表:約1/4民眾希望在疫情后完全遠程工作
資料來源:Bloom, N. (2020). How working from home works out. Institute for Economic Policy Research (SIEPR). Policy Brief June, 1-9.,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美國居民外出活動恢復情況(疫情前=0)
資料來源:Google,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美國線下餐飲消費恢復情況(疫情前=0)
資料來源:Opentable,中金公司研究部
? 經濟數據表現:美國經濟在疫情初期受影響較大,但在政策優化后快速復蘇,或與美國政府大規模的財政刺激政策有很大關系。美國GDP在2020年二季度大幅下滑,主要是因為嚴格的疫情防控(lockdown)措施。自2020年三季度起,美國GDP開始回升,期間伴隨美國財政大幅擴張,貨幣“大水漫灌”。從拉動總需求的“三駕馬車”看,疫情后美國消費復蘇最為強勁,其次為投資,最后為出口。背后的原因是在政府大力度財政刺激下,美國居民收入和購買力大增,從而促進消費需求強勁反彈。
? 進一步看,消費復蘇順序為:耐用品>非耐用品>服務。一個解釋是,雖然管控措施已經明顯放松,很多美國人依然保持了居家辦公或減少外出的習慣,造成與外出相關的消費支出相對疲弱。因此,財政刺激帶來的購買力集中作用在了耐用品和非耐用品上,特別是對家電家具、電子產品、汽車的需求在疫情后出現“井噴”。相比之下,服務消費復蘇緩慢,且呈現出“長尾”效應,截至2022年三季度,仍有部分服務消費尚未恢復至疫情前水平,比如公共交通消費只恢復至疫情前的70%,電影院消費只有疫情前的40%。這也再次說明疫情后人們的生活習慣已發生改變。
圖表:美國商品消費支出依然高于疫情前趨勢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美國服務消費支出恢復緩慢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美國交通服務消費細分項目
資料來源:Haver,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美國娛樂服務消費細分項目
資料來源:Haver,中金公司研究部
? 從供給側看,疫情后美國工業生產恢復較慢,勞動力短缺現象嚴重,工資與通脹均顯著抬升。美國政府應對疫情的經濟措施可以總結為“保需求,不保供給”——政府通過大規模財政刺激保證居民收入和購買力,但對企業生產卻采取放任態度。由此帶來的結果是工業生產恢復緩慢,供應鏈瓶頸加劇,商品與服務供不應求,帶來高通脹。截至2022年10月,美國CPI同比增速仍高達7.7%,為近四十年來最高水平。另一方面,疫情以來美國勞動力供給下降,勞動參與率至今仍未恢復至疫情前水平。美國單月請假人數較疫情前抬升,平均每月要多出30%,特別是在Omicron疫情峰值時期,月均請假人數更是超過了300萬。
圖表:美國疫情后每月請假的人數高于疫情前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美國勞動參與率低于疫情前水平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防疫政策的變化
英國疫情政策優化的過程大致可以分成四個階段:
? 第一階段:首次全國封鎖(2020年3月至4月)
與大部分國家在新冠流行之初迅速采取管控措施不同,英國政府對于疫情的防控態度并不明確。2020年3月初,英國政府沒有對人群集會和佩戴口罩做任何限制性措施,一些政府官員甚至表示,英國政府將采取“群體感染免疫”的方式應對疫情[16]。然而,這一表態隨即遭到了大量批評。在各方壓力下,英國于3月底開始了全國封鎖,要求公眾僅能維持購買食物、醫療等最基本的外出活動,并下令關閉了大多數公共設施。
? 第二階段:解除封鎖,逐步優化防疫政策(2020年5月至9月)
5月,英國新增確診與死亡人數均出現下降。5月10日,首相約翰遜發表電視講話,將英國的防疫口號從“待在家里”改為“保持警惕”。次日,政府發布了一份60頁的解封計劃,但這一行為再次被批評為放松過早。威爾士、蘇格蘭和北愛爾蘭選擇將居家政策保持到5月底。7月中旬,英國各地區零售、餐飲業和娛樂業重新開放,但政府保持了對感染者的動態追蹤。同時,蘇格蘭和北愛爾蘭地區繼續執行嚴控政策。
? 第三階段:再次全國封鎖(2020年10月-2021年3月)
9月,疫情重新在英國多地爆發。10月1日,英國受當地封控措施影響的人口已達到四分之一。10月31日,英國首相約翰遜宣布將進行第二次全國封鎖,但與第一次封鎖不同的是,學校保持開放。圣誕期間,英國的封鎖措施再度放松,但由于新毒株的發現,英國于2021年1月初進行了第三次封鎖。
? 第四階段:走向全面政策優化(2021年3月至今)
隨著疫苗接種的普及,英國疫情逐步得到有效控制。2021年3月底,英國政府宣布分階段優化管控措施。7月,英格蘭基本取消了所有強制性措施。8月,蘇格蘭和威爾士也取消大部分管制措施,但保留了有關佩戴口罩的規定。2022年2月,英國政府發布了“與新冠共存”計劃,取消了剩余的限制措施,包括不再要求感染者自我隔離,取消口罩和旅行相關限制等,英國基本放松防控措施。
政策優化前的準備
與美國類似,英國政府在政策優化前做出了如下準備:
? 疫苗接種:英國在政策優化時接種率達70%。英國是最早大規模推廣疫苗接種的國家之一,也是G20國家中第一個達到50%疫苗接種率的國家。到2021年8月,英國疫苗接種率已達70%,完全接種率也超過了60%。此后英國在加強針的接種上也保持了領先性。英國政府在2022年發布的“與新冠共存”計劃中,明確表示疫苗的普及是2021年上半年放松管控的主要原因,疫苗技術的進步將成為未來民眾應對新毒株的武器[17]。
? 醫療資源:有一定儲備,醫生人數相對較多。英國65歲以上老年人口比例為18.7%,略高于美國。英國每十萬人擁有的ICU病床數量僅為6.1張,遠低于美國的29.4張;每千人中有醫生5.8人,高于美國的2.8人。
? 政府引導:英國政府優化疫情管控的過程是循序漸進、有計劃的。盡管英國各地區政府在政策優化進度上有所差別,但均提前較長時間制定相關計劃,使民眾有充足的時間應對政策變化。以英格蘭地區為例:在2021年實質性政策優化前3個月,英格蘭便發布了《2021年英格蘭健康保護條例》,并明確了每個階段的聚會人數限制、允許的企業業務等內容。
圖表:英國政策優化時疫苗接種率較高
資料來源:Our world in data,中金公司研究部
政策優化后的表現
? 確診與死亡人數:英國政策優化后確診與死亡人數上升,死亡率隨著病毒“殺傷力”下降而下降。英國第一輪解封后的感染高峰出現在2021年初,圣誕期間的管控放松使得此前的防控功虧一簣,新增感染在短暫回落后再度沖高。由于此時疫苗尚未投入使用,感染者的死亡率較高,英國單日新增死亡人數一度超過1300。2021年二季度再次放松疫情管控措施,英國在面對Delta和Omicron毒株時選擇“躺平”應對,導致英國在Omicron疫情期間感染人數創下新高,單日新增感染一度達到18萬人。
? 醫療資源的使用:政策優化后醫療系統受到壓力,醫療人員離職率上升。英國在疫情初期階段ICU病床占用率出現上升,特別是在2021年初的疫情高峰期最為明顯。對此,英國衛生服務部門(NHS)短時間內增加了1500張ICU病床,但占用率依然突破了85%。等到了2021年實質性放松疫情防控措施后,英國新冠重癥率下降,未再對醫療系統造成實質性壓力。盡管彼時ICU占用率也一度上升到了80%以上,但NHS并未再增加ICU病床數量,說明情況處于可控范圍之內。但另一方面,據NHS統計,由于工作壓力原因,2020-21年英國護理人員離職率達到了34%[18]。
? 民眾外出活動:疫情政策優化后外出活動增加,民眾對疫情的擔心逐步減弱。與美國類似,疫情管控期間英國居民外出活動受到抑制,疫情管控政策優化后,外出活動反彈。從反彈的程度來看,前往辦公室、公交站點、娛樂場所活動恢復較慢,雜貨商店和線下餐飲活動恢復較好。這與美國的情況大致相同,顯示英國人在疫情后的工作、出行、娛樂方式也發生了改變。
圖表:英國新增感染與新增死亡人數
資料來源:Our world in data,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英國累計死亡人數
資料來源:Our world in data,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英國醫療系統受到壓力
資料來源:NHS,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英國居民外出活動
資料來源:英國統計局,中金公司研究部
? 經濟數據表現:英國經濟受疫情影響較大,在基本放松疫情防控措施后逐步復蘇,但反彈力度遠不及美國。從GDP走勢看,截至2022年三季度,英國經濟仍未恢復至疫情前水平;從GDP分項看,出口拖累較大,消費與投資復蘇也比較緩慢。一個解釋是英國政府的財政刺激規模不及美國,因此消費復蘇相對緩慢。另外2022年俄烏沖突導致全球大宗商品價格上漲,再加上英鎊貶值,對英國通脹帶來巨大上行壓力,這也侵蝕了英國消費者的購買力。
? 從消費分項看,復蘇順序為:非耐用品>耐用品>服務。一個解釋是非耐用品反映了民眾較為剛性的需求,而在財政刺激規模沒有很大的情況下,對耐用品的需求未能受到提振。另外與美國一樣,服務消費需求復蘇最為滯后,這可能說明服務復蘇的“長尾”效應是一個全球普遍現象。
? 從供給側看,英國工業生產恢復較快,但勞動力短缺現象也比較嚴重。英國“退歐”后,政府削減了外來移民的簽證數量,導致疫情期間勞動力供給不足,比如在交通運輸、貿易物流等中低端服務業。這也導致英國勞動者工資增速上升,對通脹帶來催化作用。
圖表:英國經濟穩步修復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消費、投資分項強于出口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防疫政策的變化
新冠病毒流行至今,越南疫情政策優化的過程大致可以分成三個階段:
? 第一階段:嚴格防控階段(2020年1月-2021年3月)
疫情發生最初一年半,越南嚴格執行防疫政策,疫情對于生命安全以及經濟活動的影響相對較小。2020年1月-2021年4月越南經歷三波疫情,由于本著“防疫如防敵”精神進行嚴格抗疫,截至2021年4月底,越南累計新冠確診人數約3,000人,不到總人口0.01%。疫情傳播在早期切斷,對經濟影響較小,越南成為少數在2020年四個季度均保持正增長的國家。IMF還曾在2021年3月發布報告將越南作為抗擊疫情的成功案例。
? 第二階段:“防疫松懈”與政策轉向(2021年4月至9月)
進入2021年后,越南部分地區防疫逐漸松懈,疊加Delta變種病毒興起,2021年4月開始,越南出現零星Delta病例,在北江、北寧工業區迅速蔓延。進入7月后,管控政策接連收緊,7月7日越南政府加強防疫措施,對來自疫區的所有人進行強制性防疫措施,胡志明市禁止多人聚集、加強往來司機管理,同時采取措施保障民眾生活。2021年8月中下旬,越南加強社會隔離管控,“要求人民群眾不出門,盡量待在原地”,同時軍隊入駐胡志明市,協同疫情封控管理以及食物、藥品等資源的配送[19][20]。
? 第三階段:被動放松疫情防控措施(2021年9月至今)
在產業鏈外遷與經濟衰退的雙重壓力下,越南轉為“安全、靈活地適應和有效控制疫情”。2021年8月29日,越南政府總理范明政在與被封控的20個省市會議上提及“需要學會與疫情共存,適應疫情的新形勢”,政策發生轉向。此后,南部各省陸續推出重啟的時間規劃表,分區域、分場所進行分階段管控放松。10月1日胡志明市解封,居民可以離開住宅,餐館可以開啟外賣業務,其他必要經濟活動可以恢復營業,但在16號令下,學校依然處于停課狀態,公共交通、跨城市流動和10人以上聚會仍不被允許。2021年10月11日,越南政府頒布了關于“安全、靈活適應和有效控制新冠肺炎疫情”的第128號決議(128/NQ-CP),正式宣布防疫策略的轉向。第128號決議下,越南按照防控等級分批恢復正常生活[21],力爭在2021年底全國進入“新常態”。2022年3月15日起越南恢復旅游對外開放,對外國人和海外越南人的出入境政策根據《外國人出境、入境、過境和居留越南法》和相關實施細則恢復到疫情前的狀態[22]。
政策優化前的準備
越南在疫情管控措施優化前做出的準備工作如下:
? 疫苗接種:前期準備工作相對不足,后續“邊政策優化、邊接種疫苗”。在Delta疫情蔓延之前,越南政府疫苗采購并不算非常積極,更多是鼓勵私營公司和外國投資者自采疫苗。在疫苗接種方面,越南在政策優化前接種速度也偏慢。Delta疫情擴散后,越南政府才加速推進疫苗接種,與疫情傳播競速。2021年10月-2022年1月,在三個月時間內越南疫苗接種率從34%提高至80%。
? 醫療資源:越南的醫療體系主要以公立醫院為主導,全國醫保覆蓋率很高,但人均醫療資源相對緊張。2020年越南全國醫療衛生保險覆蓋率達90%。2020年越南平均每萬人擁有醫生8人、醫院床位27張。根據WHO的數據,越南疫情前總共約有8000張ICU床位,平均每十萬人8.1張,疫情后增加至16000張床位。
? 政府引導:前期越南政府并未對民眾進行較為充分的鋪墊。越南政策優化前,國內感染與死亡病例數量較小,且Delta毒株毒性較強,當時越南民眾對于疫情仍抱有不小恐慌情緒,在防疫知識普及方面也仍有一定提升空間。
圖表:越南疫苗接種率
資料來源:Our world in data,中金公司研究部
政策優化后的表現
? 確診與死亡人數:越南最早防疫松懈,Delta疫情爆發后確診和死亡人數大幅上升。2021年5-9月,越南日均確診人數5,000人,累計確診人數在9月底達到79萬人,死亡人數近2萬人。2021年10月后,大量務工人員解封后從胡志明市、平陽省等疫區返鄉,增加了將病毒擴散至全國的風險。在高風險下經濟重啟,導致越南11月新冠確診人數激增,迎來第二波感染高峰,死亡人數也從日均幾十,增長到日均200左右。2021年10-12月,越南新增確診人數93萬人(約1%人口),新增死亡人數1.4萬人(約0.01%人口)。從“嚴控”到“基本放松防疫政策”,越南累計死亡人數上升斜率陡峭。
圖表:基本放松管控階段越南新增死亡增長迅速
資料來源:Our world in data,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越南累計死亡人數上升斜率陡峭
資料來源:Our world in data,中金公司研究部
? 醫療資源使用:出現一定醫療資源不足與醫護人員離職情況。越南醫療資源相對緊張[23],在疫情快速擴散期,醫院床位與醫護人員相對不足[24],此外后期還出現醫護人員大量離職的情況。據越南衛生部稱,高工作壓力、低工資、惡劣的工作條件與缺乏防護措施與醫療用品,以及來自社會或家庭的壓力是醫療行業人員大規模外流的原因[25]。
? 民眾外出活動:越南疫情防控政策優化過程中,居民的外出活動與線下餐飲消費意愿均隨管控放松、疫情反撲而首先明顯下降,后逐步反彈修復。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即使政府不再強行要求居家隔離,以“新冠綠卡”等形式逐步優化管控措施,當地居民處于“風險厭惡”的情緒或也不會在疫情反撲最為嚴重、新增確診與死亡病例不斷攀升的階段大幅提升外出服務需求。
圖表:越南防疫政策優化后社會活動先受到抑制,再逐步反彈
資料來源:Google Mobility,中金公司研究部
? 經濟數據表現:疫情最為嚴重、防疫政策邊際優化的當季GDP大幅下降,之后逐步恢復。疫情帶來的生命安全沖擊,疊加南部胡志明市、平陽省、同奈省和隆安省等國家經濟重點地區持續實施社會隔離措施,越南在疫情最為嚴重、防疫政策邊際優化的當季度經濟增長受到嚴重影響,2021年三季度GDP同比下降6.2%。后期隨著疫苗接種率上升,疫情負面影響逐漸減少,經濟爬坡修復較快,但仍在2022年初Omicron病毒爆發輪顯現出增長斜率放緩的特征。消費方面,越南在2021年Delta疫情反撲、“基本放松防疫管控”階段初期的幾個月消費明顯受到沖擊,尤其是旅游業與餐飲住宿類行業,商品類消費受到影響相對較小。工業生產與出口方面,與GDP相類似,越南工業生產與出口也是在2020年首輪原始毒株沖擊以及2021年Delta疫情沖擊、基本放松防疫管控的當季度受到負面影響最為明顯,后逐漸修復。
圖表 :越南防疫政策優化當季GDP大幅下滑,后有所恢復
資料來源:Haver,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越南防疫政策優化后的消費表現亦是先下降后上升
資料來源:Haver,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原始毒株與Delta疫情沖擊時,越南工業生產均受到影響,后有所恢復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越南出口也是在疫情爆發以及防疫政策優化的當季度先受到沖擊,后有所修復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防疫政策的變化
新冠病毒流行至今,新加坡的防疫過程經過了四個階段:
? 第一階段:嚴格管控階段(2020年4月-2021年5月)
疫情嚴控階段,新加坡針對新冠施行嚴格防控,核心在于控制感染峰值,降低對于醫療系統的壓力。2020年4月初日增確診數破百,在無疫苗和特效藥階段,新加坡于2020年4月7日起實施“斷路器”(circuit breaker)方案,關閉非必要工作場所,學校全部遠程授課,并要求居民非必要不得外出,且外出時需注意與其他民眾保持社交距離[26]。2020年5月28日,新加坡公布了分階段逐步退出“斷路器”(circuit breaker)方案的政策路線圖,根據風險等級以及必要性,進行了精細的劃分。
? 第二階段:“準備共存”階段(2021年6月)
從2021年6月起,新加坡開始試探性放松嚴格管控,進入“準備共存”階段。6月14日開始,新加坡逐步放寬社會防疫措施,社交聚會和登門訪客人數將從最多兩人增至五人[27],學校也逐步恢復線下授課[28]。2021年6月24日,新加坡抗疫跨部門工作小組發表文章,宣布“與冠病共處,如常生活”,文章表示新冠很有可能將成為地方性流行疾病(endemic),絕大多數人無需住院即可康復,將陸續恢復社會民生正常生活[29]。
? 第三階段:再次轉向防控(2021年7月至2022年3月)
然而,在抗疫策略轉向后,試探性“共存”政策剛實施不到一個月,Delta病株在裕廊漁港爆發,政府再度收緊管控措施。2021年9月,Delta疫情“卷土重來”,截至2021年9月5日的一周內,新加坡本地社區新感染病例數達1,200多例,疫情管控再度較此前有所收緊[30],但并未采取2020年時嚴控的手段,整體思路仍在反復中向“政策優化”邁進。新加坡衛生部長王乙康在9月10日跨部門抗疫工作組記者會上承認,新冠感染病例激增在預料之中,但比預想之中發生得更早,目前出現的病例激增是打算與新冠共存的國家必須經歷的,新加坡向“新常態”過渡的路線并沒有改變,但必須“冷靜觀察,穩住陣腳,沉著應對”[31]。2021年9月15日,新加坡正式推行居家隔離作為已接種疫苗的新冠患者默認隔離方式,以緩解醫療系統壓力[32]。
? 第四階段:走向全面政策優化(2022年3月至今)
政策反復期拉鋸了半年多的時間,終于在今年春天新加坡認為全面政策優化“時機已到”。2022年3月,雖然Omicron毒株每日導致新增病例仍居于高位,但感染人群中死亡人數的比例(致死率)較低。3月24日,李顯龍總理在公開講話中稱“新加坡將大步邁向‘與新冠共存’”,回歸疫情前的生活[33],并從3月29日開始再度放寬一系列防疫措施,如戶外無需戴口罩、聚會人數限制從5人增加到10人等。8月29日起,新加坡取消室內戴口罩要求,只有在醫療保健設施與公共交通工具上仍要求戴口罩,并仍建議年長者和免疫力較弱的群體佩戴口罩[34]。
政策優化前的準備
新加坡在政策優化前做了以下四點措施準備[35]:
? 全方位接種疫苗提高免疫基數。
新加坡高疫苗接種率得益于兩個因素。一方面,新加坡“先下手為強”,在疫苗研發階段就已向潛在廠商鎖定疫苗預購,并快速推進疫苗評估審核流程。另一方面,新加坡“曉之以理,動之以情”,分批次敦促居民提高疫苗接種率。從最終疫苗接種動員效果來看,新加坡成績斐然。新加坡在準備共存階段就開始加速疫苗推進,從5月末到6月末疫苗接種率就從40.2%升至60.06%,一個月提高了20%,7月末達到77.3%,隨后緩慢推進,截至今年10月末,新加坡疫苗接種率已超過90%,群體免疫基本達成。目前,新加坡是全球疫苗接種率最高的國家之一,疫苗顯著降低新冠引發重癥死亡的概率,這也為新加坡后續政策優化時保持較低致死率打下了堅實的免疫基礎。
圖表:新加坡疫苗接種率
資料來源:Our world in data,中金公司研究部
? 快速篩查提早隔離延緩病毒擴散
放棄嚴控疫情不代表放任病毒傳播。新加坡通過大量檢測盡早診斷病例,并通過合力追蹤Trace Together軟件快速識別和隔離感染者的密切接觸者,配合隔離措施延緩病毒傳播,減少危重病例、保護醫療系統。為了擴容檢測能力,新加坡采用核酸(PCR)與快速抗原檢測(ART)二者結合。常態化ART檢測能夠快速識別新冠患者,配合隔離措施可減緩病毒傳播,降低大規模感染和醫療資源擠兌概率。
? 分級收診保障醫療資源有效配置
新加坡醫療資源并不算非常寬裕,但新加坡以分級收診治度優化有限資源調配,提升醫療資源利用效率。而且隨著疫苗接種率提升與Omicron毒性下降,新冠流行毒株在新加坡引發重癥的頻率有所下降,新加坡本土輕癥與無癥狀患者基本上可以做到不依賴外部醫療資源,自行痊愈。自2021年9月,居家隔離成為新加坡控制疫情的重要模式,2022年3月25日起,除3個月以下嬰兒、80歲以上未完成疫苗接種老年人和其他高危群體外,輕癥和無癥狀患者均可自行居家康復。2022年4月26日起,新加坡衛生部將不再對密接群體發布健康風險通知,但建議轉陰前自行居家隔離。
? 高度透明共享信息,引導和監督敦促市民配合防疫措施
新加坡在開放進程中強調心態轉變,引導民眾配合防疫。一方面,政府引導民眾轉變對新冠的心態(mindset),降低疫情爆發帶來的恐慌。另一方面,政府強調疫情針對弱勢群體仍然存在風險,承認承載能力具有瓶頸,督促居民配合防疫。此外,前期提到的合理配置醫療資源使得輕型與無癥狀患者生活收到影響較小,中重型病患可以得到及時的收治,也有助于降低民眾對于疫情的恐慌。Pew Research與2022年8月公布的跨國民意調查[36]顯示,新加坡民眾在19個國家的調查樣本當中對于本國防疫措施反映最為正面,有78%的民眾認為疫情之后新加坡更有凝聚力了,有76%的民眾認為政府做到了有效防控疫情[37]。
政策優化后的表現
? 確診與死亡人數:即便準備充分,新加坡的“政策優化”也并非毫無代價。選擇動態開放意味著容忍更高的新冠感染人數。隨著防疫政策放松,新加坡新冠感染人數大幅上升。在2022年前三個月的Omicron疫情中,新加坡日均新增病例數連續過萬,最高單日新增病例數超過2.5萬(2022年2月22日),單日確診數超過總人口的0.4%。
圖表:政策反復階段新加坡新增死亡人數增長迅速
資料來源:Our world in data,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新加坡累計死亡人數上升斜率陡峭
資料來源:Our world in data,中金公司研究部
? 醫療資源使用:新冠病例入院率和ICU病床占用率雙低,未出現醫療資源擠兌。新冠僅是眾多疾病之中的一種,如果新冠患者入院比例高或對ICU床位占用率高,可能會影響對其他病患的收治。新加坡放松防疫政策后,快速上升的確診數使醫療系統接近飽和,在Delta疫情最嚴重時期,新加坡新冠患者ICU床位占用率最高達到48.9%(2021年10月25日),總ICU床位使用率達84%[38],針對重癥病患的醫療資源接近飽和,但未產生擠兌。正如前文所述,為緩解醫療系統壓力,新加坡實行差異化的收治政策,對檢測結果陽性的無癥狀或輕癥病例實行居家隔離,只對少數高齡或重癥患者實行入院治療,節約醫療資源。在今年Omicron爆發期,由于病毒毒性較弱,輕癥與無癥狀患者占比較大,雖然日均確診人數遠超Delta時期,而對ICU病床占用率顯著降低,最高僅為15.4%。
? 民眾外出活動:2021年5月-7月,預備轉向“共存”政策后,新加坡對內對外均逐步實施動態開放,零售、娛樂場所放松限制,工作也逐步放松居家要求,居民可以分批次回到崗位。但在疫情反復的沖擊下,零售娛樂、工作場所及公交站點等生活場景在首次“試探性”政策優化又再次“收緊”的過程中先明顯下跌,后逐漸平穩上升。2021年冬季Delta疫情、2022年2月Omicron疫情爆發以及2022年3月正式放松防疫管控措施后也有見到經濟活動先小幅回落,后逐步修復。政策優化后雖然經歷“瞬時沖擊”,但總體出行數據呈動態上升趨勢,各類大型活動如游戲展、演唱會、行業博覽會、節日慶典等也在后期逐步恢復。
? 經濟數據表現:疫情沖擊“曲線被抹平”,基本放松防疫管控對經濟影響不大。因疫苗接種率提高較快、較早,新加坡經濟除了在2020年第一輪新冠疫情時大幅收縮,余下幾輪疫情未受到明顯影響。但即便如此,仍能看到在2021年二季度“試探性政策優化”與“政策反復期”時新加坡經濟增長有所下滑,在2022年一季度防疫政策放松當季經濟也見小幅回落,二季度增長斜率也相對較平緩。從分項看,疫情后出口增長較為迅速,而消費復蘇相對緩慢。
圖表:新加坡分級收診制度下醫療資源未占用過多
資料來源:新加坡衛生部,中金公司研究部,中金研究院;ICU病床占用率指新冠患者占用ICU床位數/總350ICU張床位
圖表:新加坡試探性放松管控期外出下降,后反彈
資料來源:Google Mobility,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新加坡疫情初期經濟受沖擊,后逐漸恢復
資料來源:Haver,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新加坡疫情以來消費復蘇較為緩慢
資料來源:Haver,中金公司研究部
防疫政策的變化
中國香港的防疫政策大致分為三個階段:
? 第一階段:嚴格管控(2020年3月至2022年3月)
2022年,中國香港進入Omicron感染期,新冠新增確診病例數量的高峰主要出現在2-3月,彼時開始執行新一輪防疫政策,包括學校停課、疫情區域精準隔離、分批在家辦公、室內口罩強制令等。
? 第二階段:逐步放松管控(2022年4月至8月)
2022年4月之后,中國香港疫情管控措施開始逐漸放松。4-5月主要放松學校、工作場所的封閉、居家要求和人員流動限制,但對線下大型活動和聚集活動管控仍然相對較嚴格。5月之后,中國香港的疫情管控政策針對是否接種疫苗進行差異化管控,疫苗接種者受到的限制逐漸減少。由于疫情反復,中國香港延續了社交距離措施,公共場所需要出示核酸證明。7月20日之后,中國香港開始實行有條件居家隔離政策。
? 第三階段:基本放松管控(2022年9月至今)
2022年9月23日,中國香港政府決定放寬入境防疫政策,從9月26日正式實施《便利來港措施》,對海外抵港人士實施0+3防疫措施,即不需要強制隔離,只需3天居家監測。同時放寬檢測要求,入境無需48小時核酸檢測陰性證明,只需24小時快測陰性結果。抵港人士在機場接受核酸檢測后,無需等待結果即可放行。同時,“來港易”和“回港易”計劃擴大到內地所有地方及澳門,且不設限額[39]。隨后,中國香港開始放寬公共場所活動的人數和時間限制,放松檢測和隔離要求。從10月6日起,餐飲場所每桌人數上限由8人增至12人,餐飲場所宴會人數上限由120人放寬至240人[40]。從10月20日起,適度放寬社交距離限制,在公共地方聚集人數上限增加至12[41]人。從11月3日起解除餐飲場所的營業和堂食時間限制,同時容許出席婚宴人士脫下口罩拍照[42]。
政策優化前的準備
? 疫苗接種:政策優化前疫苗接種率高達90%。中國香港在防疫政策優化前,疫苗覆蓋率快速提高。香港至少接種一針和完全接種疫苗的人口占比均達到9成。分年齡組來看,即使是一直以來接種率較低的老人和幼兒群體中,加強針也在不斷增強覆蓋。
? 醫療資源:總體較好,為政策優化創造有利條件。中國香港每百萬人的ICU床位數在東亞屬于發達經濟體水平,高于日本和內地。而根據近兩年疫情時期的入院率和ICU比率來看,病例主要集中在60歲以上的老年人口,尤其是70-80歲人群。
? 政府引導:中國香港政府致力于解決居民的“疫苗猶豫”來進一步提高新冠疫苗的覆蓋率。目前的疫情經驗表明,疫苗是控制新冠重癥率和保護本地醫療系統的有效方法。在2022年疫情高峰之前,香港普遍存在著“疫苗猶豫”,民眾擔心疫苗的安全性而不去接種。研究表明,政府加強相關知識宣傳,增強民眾了解疫苗安全性和新冠對健康的影響有助于解決“猶豫”[43]。
? 香港政府利用社交媒體,加強對錯誤信息的糾正,通過公開更多的抗疫信息增強民眾對政府的信任。香港浸會大學的一項研究表明[44],社交媒體的信息,尤其是關于新冠的錯誤信息和謠言會明顯地影響民眾對抗疫的看法,而對謠言的破除將有助于增強政府和民眾之間的信任。根據香港浸會大學的數據,在疫情高峰期,香港政府的各個信息渠道的發布頻率更高,而且通過YouTube發布的包含抗疫現場、醫護工作者的相關視頻和針對謠言的專門的辟謠欄目會受到更多人的關注。
圖表:中國香港疫苗接種率
資料來源:Wind,香港衛生署,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中國香港每個年齡組的疫苗接種率
資料來源:Wind,香港衛生署,中金公司研究部。數據為2021年12月至2022年3月
政策優化后的表現
? 確診與死亡人數:香港新增確診和新增死亡病例數量的高峰主要在2022年2-3月。今年5月香港度過本輪疫情高峰之后,逐步放松嚴格防疫政策。雖然在9-10月因為Omicron新變種的傳入,新增病例和死亡病例有小幅、短暫地升高,但是并未造成類似本年初的影響,疫情傳播很快得到控制,新增確診和死亡病例都維持在低位。
? 醫療資源的使用:有一定擠兌現象。香港社會目前的老齡化進程在不斷加快,65歲以上人口占人口比例達到20.9%,死亡和危重病例主要集中在80歲以上的年齡組。香港衛生署公布的確診、住院、危重和死亡病例中的疫苗接種情況顯示,死亡病例中未接種疫苗的人群占絕大多數。雖然接種了三針疫苗的居民仍然有可能感染,但轉為死亡的病例較少。
? 民眾外出活動:疫情高峰期外出活動下降,防疫政策優化后逐步恢復。2-3月外出活動指數顯著下降,4月以后有所恢復,但相比于疫情前的基準水平,公共交通、公園、零售和娛樂等外出活動還有差距,說明民眾對于疫情依然存在一定程度的擔心。從餐飲消費來看,一季度也呈現“V”型走勢,隨著香港政府從4月開始對堂食人數、營業時間限制的不斷放寬,餐飲行業量價在二、三季度實現連續增長。
圖表:中國香港新增確診病例
資料來源:Wind,香港衛生署,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中國香港新增死亡病例
資料來源:Wind,香港衛生署,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中國香港居民外出活動水平恢復情況(疫情前=0)
資料來源:Google Mobility,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中國香港線下餐飲消費水平反彈
資料來源:iF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 經濟數據表現:疫情對香港經濟的影響比較明顯。在疫情最為嚴重的2022年一季度,香港經濟同比增長-3.9%,環比增長-2.9%。二季度經濟有所恢復,GDP同比增長-1.3%,環比增長1.0%。但到了三季度,隨著美聯儲加息深化,GDP同比負增長-4.5%,環比增長-2.6%。從不同行業來看,服務業受疫情影響最為明顯,這與其他經濟體的經歷一致。
? 疫情影響下消費復蘇偏慢,但防疫政策優化后來港人數顯著增加,利好旅游業。受疫情影響,香港消費受到抑制,2022年一季度同比增長-5.8%。2022年6月,香港開始登記發放第二輪消費券,在消費券的刺激下,香港消費在二季度有所回升,但相比于疫情前的水平仍然有比較大的差距。香港旅游業在2022年4月之后迎來較快恢復。9月,訪港旅客數量達到6.6萬人次。雖然與疫情前的每月3-5百萬人次相比,仍有較大差距,但是訪客數量恢復很快,創下疫后新高。
圖表:防疫政策優化過程中香港經濟受到明顯沖擊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分行業看,服務業受影響最為顯著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疫情以來私人消費恢復緩慢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中國香港防疫政策優化后旅游業恢復較快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防疫政策的變化
中國臺灣防疫政策優化大致分成三個階段,目前仍處于第三個階段中:
? 第一階段:嚴格管控(2020年1月-2022年2月)
2020年3月疫情爆發后,中國臺灣便限制非臺籍人士入境,島內也執行了嚴格的防疫政策,要求民眾在公共場所佩戴口罩、不得飲食,對確診和密接采取收治隔離等舉措。2020年1月至2月,中國臺灣累計確診2萬余例,期間僅有40天新增確診超過100例,平均每天新增26.7例。2022年以來,Omicron毒株加大了中國臺灣的防疫壓力,1月桃園國際機場清潔人員及防疫旅館出現群聚感染案件,并后續衍生多處群聚感染案件。期間島內每日新增病例數量大致在40-80例區間震蕩,疫情形勢總體平穩可控。
? 第二階段:適度放寬(2022年3月)
2022年3月起,中國臺灣適度放寬防疫措施,探索防疫新路徑,向政策優化過渡??紤]到境內疫情趨緩并且穩定控制,經過臺當局“中央流行疫情指揮中心”評估后,宣布自3月1日至3月31日適度放寬防疫措施。具體措施包括:3月1日起,室內外運動、拍攝、自駕等不再需要佩戴口罩;開放鐵路、公路等大眾運輸工具內飲食;開放超市、商場等營業場所試吃;除了臺北等4市,其余市縣醫院與養老院開放有條件的探視。3月7日起,有條件開放非臺籍商務人士來臺,入境居家檢疫天數從14天縮短至10天。
? 第三階段:基本放松疫情管控(2022年4月至今)
4月開始,中國臺灣試圖兼顧經濟發展與正常生活。這一階段的目標是“重癥求清零、有效管控輕癥”,防疫策略以“減災”為目標,在“正常生活、積極防疫、穩健開放”的原則下,兼顧經濟發展與民眾生活。從具體舉措來看,總體上先內后外、循序漸進,防疫舉措持續動態調整。4月份放寬居家隔離措施,除高齡、孕婦、重癥等特殊群體,輕癥/無癥感染者均可居家照護,并將密切接觸者居家隔離從“10+7”調整為“3+4”模式。5月份“517新制”,將密接者僅限于確診者同住家人,對打滿3劑疫苗的密接者實行“免隔”的“0+7”管理。6月份入境防疫政策逐漸放松,并在10月13日正式對外開放,入境人員免除居家檢疫。11月14日宣布“防疫新措施”,確診者隔離天數從7天縮短到5天(最初為10天),確診同住接觸者一律采取“0+7”自主防疫。
政策優化前的準備
中國臺灣在政策優化前做了如下準備,包括疫苗接種、病床調控、藥物儲備、宣傳引導。
? 疫苗接種:政策優化前疫苗全程接種率已達75%。和其他主要經濟體相比,中國臺灣的疫苗接種起步較晚,2021年5月接種率才剛剛超過1%。不過受益于全球疫苗產能的擴張,中國臺灣能夠獲得較為充沛的疫苗供應,居民的疫苗接種率快速上升,至2022年3月政策優化之前,居民疫苗接種率80.9%,全程接種率75%。4月初加強針的接種率達到51%。政策優化后疫苗接種工作仍在持續推進,至10月中旬,全民疫苗接種率為93.7%,75歲以上人口疫苗接種率81.5%。
? 醫療資源:準備大量的適配分層診療體系的病床和藥物。4月初中國臺灣進入準備了合計39903張床位,其中專門用于新冠疫情治療的專責病床3881張,此外還有中央集中檢疫所、地方加強型防疫旅館、一般防疫旅館等不同醫療床位,實現醫療機構輕重癥分流,無癥狀或輕癥病例收治于集中檢疫所或防疫旅館。藥物方面,4月初防疫政策優化的時候,中國臺灣對抗新冠疫情的藥物儲備主要為瑞德西韋(Remdesivir)1.6萬人份,待到6月上旬島內疫情最嚴重的時候,藥物儲備量為102.7萬人份,相當于總人口的4.37%,已超過了4月初提出的“達到3%人口使用量”的儲備規劃,9月底藥物儲備量已經超過130萬人份。
? 宣傳引導:在政策優化之前將防疫政策調整作為宣傳目標。2月9日,臺當局提出今年四大目標,其中第二個目標便是尋找兼顧經濟與防疫的模式,“確保防疫新生活,繼續拼經濟”。記者會上衛生部門也會跟蹤披露疫苗、病床、藥物等醫療資源的儲備和使用情況,并介紹最新的防疫舉措變化、防疫政策重點,與民眾做信息溝通。
圖表:中國臺灣疫苗接種率
資料來源:Our world in data,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中國臺灣疫苗接種率
資料來源:中國臺灣當局衛生事務主管部門,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中國臺灣新冠疫情總床位數
資料來源:中國臺灣當局衛生事務主管部門,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中國臺灣新冠藥物采購儲備量
資料來源:中國臺灣當局衛生事務主管部門,中金公司研究部
政策優化后的表現
? 確診與死亡人數:防疫政策優化后,中國臺灣經歷了兩波疫情沖擊。第一波發生在2022年3月中旬至5月底,持續了大約兩個半月,期間新增感染病例數量快速上行,從日增60例左右,上升到峰值時期日增超過8萬例,期間死亡病例也一度日增超過200例。5月底第一波疫情達峰后逐漸回落,回落過程也持續了大約兩個半月,并在8月中旬降至日增2.1~2.2萬新增感染病例的相對低位。第二波發生在8月中旬至10月上旬,持續時間不到2個月,峰值也較第一波低,大約在4.6萬例左右,11月下旬日增已降至2萬例以下。
? 從病情結構來看,年初以來,感染者輕癥/無癥狀占比99.57%,第38-40周的重癥率約為0.2%。不過防疫政策優化帶來的死亡不僅僅是統計到的死亡病例,如果從超額死亡來看,防疫政策優化后中國臺灣的累計超額死亡快速轉正,到10月累計已超過1.4萬人。從病例年齡結構來看,中國臺灣當局衛生事務主管部門披露的數據顯示,截至7月6日,總的新冠感染病例中,70歲以上占比7.2%;而重癥病例中,70歲以上占比29.3%。老年人口更易受疫情影響,符合各國的普遍規律。
? 醫療資源使用:擠兌不明顯,總體可承受。自防疫政策優化以來,4類型的病床使用率都在70%左右或以下,并未出現總量層面的床位緊張。不過專門用于治療新冠疫情的“專責ICU”數量較少,9-10月約為700余個床位,使用率高于其他類型的床位。6月初疫情最為嚴重的時期,確診病例的藥物使用率6.24%,高于同期英美日韓等經濟體。不過總使用量16.2萬人份還是明顯小于當時的藥物儲備102.7萬人份。
圖表:中國臺灣新增確診和死亡病例數量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中國臺灣新冠感染病例年齡結構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新冠疫情病床使用率
資料來源:中國臺灣當局衛生事務主管部門,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中國臺灣新冠疫情病床使用率
資料來源:中國臺灣當局衛生事務主管部門,中金公司研究部
? 民眾外出活動:防疫政策優化過程中居民活動下降較大,目前尚未完全恢復。數據顯示,政策優化后居民的外出活動出現了階段性的下降,零售和娛樂、公園、交通中轉站人流量下降,低點出現在5月底,之后逐漸修復,但截至10月中旬尚未恢復到政策優化前的水平。比較特殊的是辦公場所,其人流恢復反而較快,這與美國和英國的情況形成反差,可能說明居家辦公并未在中國臺灣盛行。
? 服務業PMI下滑明顯,鐵路和地鐵旅客量、旅館入住率均呈現“V”型反轉態勢。中國臺灣非制造業PMI于2022年4-5月大幅下滑并降至50的枯榮線以下,反映出防疫政策優化對服務業的短期沖擊,但在此后的6-7月又反彈回到50以上。旅行方面,中國臺灣境內的旅客出行在4-5月明顯下滑,不過下滑幅度小于2021年中Delta疫情暴發時候的封控期間的降幅。8月以來,其境內旅游已恢復到政策優化前水平。伴隨對外防疫政策優化的推進,出入境人數和航空旅客周轉量大幅上升,10月出入境旅客人數26.6萬人,是2月的3.7倍。
圖表:中國臺灣居民在政策優化過程中減少外出
資料來源:Google Mobility,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中國臺灣非制造業PMI疫情政策優化后下滑
資料來源:Google Mobility,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中國臺灣旅客周轉量和旅館入住率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中國臺灣出入境人數和航空旅客周轉量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 經濟數據表現:政策優化后中國臺灣GDP增速下降,但似乎更多與出口放緩有關。中國臺灣GDP同比增速2021年四季度為5.3%,2022年一、二季度分別下降至3.7%和3.1%,連續兩個季度回落。不過分行業來看,主要是工業生產拖累較大,而后者又與年初以來出口增速下滑有關。與其他經濟體不同,臺灣經濟比較依賴外需,特別是在半導體等電子制造業。2022年以來歐美消費需求放緩,再加上芯片短缺緩解,使這些行業景氣度回落。從這個角度看,疫情沖擊的影響并沒有充分體現在GDP上。
? 但從消費分項看,仍可以看出一些結構性影響。中國臺灣的出口自2021年下半年以來增速便趨于回落,這與制造業PMI、工業生產指數等指標走勢一致,反映了外需走弱的拖累,固定投資滯后于出口一個季度回落。而受疫情影響最為明顯的私人消費,反而在放松防疫管控之后的兩個季度增速“改善”,主要是受低基數的影響(連續3年都是2季度受疫情影響最大)。環比來看,2季度私人消費較1季度環比下滑5.0%,明顯大于疫情前平均0.7%的降幅(2011-2019年平均)。不過3季度的恢復也好于季節性,一定程度上彌補了2季度的下滑。
圖表:中國臺灣GDP增速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中國臺灣工業生產和出口增速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中國臺灣私人消費支出分項較疫情前變化
資料來源:Wind,中金公司研究部
防疫政策的變化
日本的疫情防控大致可以劃分為三個階段:
? 第一階段:持續管控(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
2020年1月16日,日本錄得首例由境外輸入的新冠病例[45]。至1月底,政府根據國內傳染病法確認了對疑似病例的隔離制度,并對高風險區域入境實施管制[46]。隨著國內疫情持續發展,日本政府在兩年間多次加強疫情管控力度,擴大PCR檢測對象群體[47],并通過緊急事態宣言臨時關閉或限制高風險公共場所的運營[48]。2020年末,政府一度推出促進人員流動的Go To活動提振經濟,但隨著疫情形勢惡化宣告終止[49],并繼續強化疫情管控[50]。2021年4-10月,政策有所反復,但總體上還是保持管控態勢。2022年初,受到Omicron毒株蔓延影響,日本新增病例數出現顯著上升,多數地區進入蔓延防止緊急狀態。
? 第二階段:逐步優化防疫措施(2022年3月至5月)
2022年3月,日本Omicron疫情到達高點,隨后政策出現放松管控跡象。政府在兩個月內多次放寬每日入境者數量限制,從此前的3500人逐步提高至2萬人[51]。同時,國內主要自治體的社交距離管控政策放松,允許更多居民在室內場所聚集,比如東京“反彈警戒期”的限制聚會人數從4人提高至8人,部分區域取消了此前緊急狀態宣言[52]。
? 第三階段:基本放松防疫管控(2022年6月至今)
2022年6月10日后,日本政府正式取消所有國家入境旅行限制[53],標志著疫情管理走向全面的放寬。隨后,政府陸續出臺政策放寬國內管控和海外入境限制,以恢復人員流動和經濟發展,縮短陽性患者自我隔離期[54],取消對更多簽證類別的入境和簽發限制[55],政策走向與病毒“共存”。7月,陽性患者自我隔離的時間從7天降至5天。8月,每日入境人數限制從2萬人提高至5萬人。9月,包括東京在內的許多城市開始減少公布確診人數,只公布重癥人數。10月,取消入境人數限制。
政策優化前的準備
日本自今年三月份以來的政策調整中,早期嘗試抓住疫情高峰過后的相對低位,取得了一定效果。防疫政策優化之前,政府在國民健康情況、醫療設施等方面客觀具備一定的基礎。
? 疫苗接種:防疫政策優化前國內居民有著較高的疫苗接種率。在3月政策邊際放松的時點,國內疫苗完全接種率已達81%,較高的疫苗接種水平可能對全體國民均起到了一定保護作用。
? 醫療資源:防疫政策優化前感染高峰已過,但醫療承載力存在隱患。日本同期每十萬居民擁有ICU床位13.5張,在2022年初高峰過后,3月新增病例和死亡人數都出現了明顯好轉,醫療系統壓力回落。但需要注意的是,日本政府自疫情早期以來對患者收治判定標準嚴格,許多輕癥患者并不在醫院接受治療[56]。
? 政府引導:逐步調整,態度較為明確,民眾基本存在政策預期。本輪多數管控放松實現了漸進的導入,如外國入境政策經歷了4輪以上調整,主要政策實施前均存在10天以上的緩沖時間供民眾調整政策。且3月以后地方自治體基本停止宣布緊急事態,民眾對于后續防疫政策優化已經有了充分的預期。
圖表:日本疫苗接種率變化
資料來源:Our world in data,中金公司研究部
政策優化后的表現
? 確診與死亡人數:防疫政策優化前期,疫情總體回落,但入夏以來病例數激增。日本政府在3-6月份疫情低位時期開始實施一系列疫情管控放松政策,直至6月底新增病例總體保持下降態勢。但7月以來第二輪Omicron疫情在全國范圍內爆發。8月高峰時,日增病例數達20萬人以上,單日新增死亡人數一度超過300。
? 受第二波疫情影響,日本病例出現大幅增長,但老年群體面臨的額外風險相對有限。第二波Omicron疫情高峰的八周里,60歲以上群體占重癥患者的比例為74.3%;而今年年初日本累計新冠死亡人數中70歲以上群體占比83.9%,嚴格管制下的第一波疫情期間繼續增長至86.6%。防疫政策優化以來,這一指標沒有再次出現大幅增長,而是保持在接近88%的水平。
? 醫療資源使用:本輪疫情下,日本醫療資源似乎并未產生嚴重的擠兌。由于疫情的快速增長,日本醫療系統總體承受了更大的壓力,但并沒有超出其承載能力極限。8-9月疫情高峰時期,日本的新冠患者住院人數最高達到3.9萬人,其中ICU病人數最高達1936人,相當于每百萬人中有15.6名需要進入ICU的新冠患者,但仍未達到135床/百萬人的醫療設施承載上限,整體上未出現嚴重的醫療擠兌現象。
圖表:日本新增感染與新增死亡人數
資料來源:Our world in data,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日本累計死亡人數
資料來源:Our world in data,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日本醫療資源使用情況
資料來源:日本厚生勞動省,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日本居民外出活動變化
資料來源:Our world in data,中金公司研究部
? 民眾外出活動:政府放松管控疊加假日,對消費者活躍度產生臨時性提振,但未能長期持續。5月疫情管控政策優化后存在一段疫情相對穩定時期,疊加黃金周假日利好,零售及娛樂相關地點流動性上升,旅游業及消費行業受益。但此后人員流動出現回落,各場所訪問量變化不大。根據麥肯錫的調查,8月份正常外出的受訪者比例僅回升到23%,其中Z時代占比45%,可見除年輕人外的日本居民在政策優化后的外出興致也并不高。
? 政策優化政策實施以來,日本民眾對于本國的經濟復蘇仍然缺乏信心。盡管日本政府逐步放松管控并強調經濟發展優先,但8月對消費者的調查結果顯示受訪者中只有11%持樂觀態度,悲觀民眾占比仍高達28%,較政策優化前夕的3月數據并無改善,并顯著高于2021年的低位21%;與3月其他國家的調查數據相比,日本民眾明顯更加悲觀。
? 受悲觀經濟預期影響,8月份的受訪者并未表現出更強的消費欲望。由于對宏觀經濟走勢缺乏信心,日本居民的消費意愿仍然處于低位,對主要商品消費預期下跌。優化防疫管控并沒有從根本上扭轉這一態勢,消費預期維持下跌,惟跌幅有所收窄,并未出現大幅度的回升。
? 經濟數據表現:GDP方面,防疫政策優化以來日本經濟出現一定復蘇,但不明顯。政策優化以來,日本的出口延續了此前的增長趨勢,消費穩中有增,固定資本投資則從低位開始反彈。入夏以后,受第二輪Omicron疫情影響,國內家庭消費增速下滑,對實際GDP產生一定拖累。
? 生產方面,政策優化后本服務業在后續疫情中受到一定影響。由于同期出口走弱,制造業PMI出現走低,服務業PMI則是在第二波Omicron高峰時出現了短期的下降。特別地,在七月以來第二輪Omicron疫情高峰中,兩項指標均出現了較為明顯的回撤,反應疫情對生產制造的影響仍將長期存在。
? 勞動力市場方面,政策優化后改善較大的是制造業生產以及居民勞動參與率。該兩項指標均在政策優化以來迅速好轉,即使是入夏以后第二輪Omicron高峰也沒有嚴重阻礙其回升態勢,有望重回疫情前的相對高位,顯示出人員流動和生產水平上均出現了恢復。
圖表:日本季度實際GDP及分項
資料來源:Haver,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日本制造業及服務業PMI
資料來源:Haver,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日本制造業產出和勞動參與率
資料來源:Haver,中金公司研究部
防疫政策的變化
韓國防疫政策大致可以分為三個階段:
? 第一階段:持續管控(2020年1月至2022年2月)
2020年1月20日,韓國首次出現陽性病例[57]。在較短時間內,韓國完成了社交管控、流調體制等關鍵政策的初步建立,政府關閉或限制了高風險公共場所經營[58],對外國入境群體進行管控和自我隔離[59],使得疫情蔓延基本受控[60]。2020年8月以來,韓國出現首爾都市圈教堂集聚等數輪爆發性疫情,政府因而收緊管控,在疫情嚴重時期進一步上調風險等級和人群集聚限制[61],疫情管控總體保持收緊,并轉向長期化。2022年初,Omicron疫情在韓國散發,確診病例數屢創新高。
? 第二階段:漸進政策優化(2022年3月至2022年4月)
2022年3月初,政府做出一系列政策調整,放松了對疫苗接種的要求,顯現出管控放松的傾向[62]。3月底以來,隨著Omicron疫情高點逐漸褪去,日增病例數出現明顯回落態勢。政府隨后取消了對非高風險地區入境者的隔離要求[63],并逐漸放松人群集聚規模限制[64]。
? 第三階段:基本放松防疫管控(2022年4月至今)
2022年4月19日后,韓國政府按照此前計劃取消了國內社交距離管控[65],標志著防疫政策走向基本放松。外國入境政策也在此后逐漸走向放松,歷經數輪調整后,于10月1日起取消了對一切外國入境者的核酸檢測要求。由此,韓國政府國內管理和入境政策很大程度上恢復至疫情前水平。
政策優化前的準備
韓國政府在3月底4月初的一系列政策使得疫情管控快速放寬,但并未伴隨確診人數的明顯上升。下列因素可能是韓國政府放松管控政策期間未出現混亂和疫情反復的原因:
? 疫苗接種:政策優化前具備較高全民接種率。2021年11月官方首次公開強調共存,此前已有較為良好的疫苗接種基礎。韓國接種率在2021年2月批準全國性接種牛津-阿利斯康疫苗以來快速上升,政策優化前已達到85%以上。盡管疫苗難以完全阻止疫情傳播和染病,大量數據已經證實各類疫苗在多種保護指標上都是普遍有效的[66],這可能進一步抑制了政策優化以后Omicron毒株的潛在增量傳播和感染。
? 醫療資源:政策優化前感染高峰已過,醫療資源重回低壓力水平。本輪政策優化前是2月以來的Omicron爆發高峰,但在政策逐步推出時,新增病例數量已經出現顯著減少,大大降低了對醫療資源供給的壓力。此外,韓國國內老年人口比例16.57%,每萬人擁有ICU床位10.6張,人口結構和醫療基礎設施條件本身就相對有利。
? 政府引導:逐步調整、明確預期,一定程度上防止了突然政策調整導致民眾混亂。3月以來,社交隔離及外國旅客入境等管控政策結合時下疫情情勢經歷5輪以上主要調整,采用了逐步觀察、漸進政策優化的模式。部分主要的政策變化自宣告起存在十余天緩沖期,以供民眾充分消化調整,避免突發調整帶來混亂。此外,政府在政策調整的同時通過媒體傳達官方態度,進一步完善了國民的開放預期和相關準備[67]。
圖表:韓國疫苗接種率
資料來源:Our world in data,中金公司研究部
政策優化后的表現
? 確診與死亡人數:韓國3月底政策優化以來,疫情基本處在控制之內。在4月下旬疫情得到控制后,政府才相對頻繁地出臺放松管控政策,減少了對國內社交距離和室內聚集場所的管理。雖然在夏季又受到了第二波Omicron的影響,但韓國新增病例數一直較為有限,死亡率大致維持在此前0.1%水平。
? 分年齡看,老年人仍為最脆弱群體,但風險并無明顯上升。盡管各年齡層因疫情死亡的人數均出現了不可忽視的增長,高齡人群的死亡風險并未有明顯上升,顯示超額死亡出現在不同年齡層中,而非僅影響老年群體。事實上,老年群體在Omicron成為主流毒株后的患病死亡率反而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降。
? 醫療資源使用:醫療設施未遭嚴重擠兌。政策優化以來,僅8月第二輪Omicron小高峰時一度日增超10萬病例,且病例增長速度之后迅速回落??傮w而言,國內疫情得到了相對良好的控制,沒有再次出現3月前的爆發式增長。由于確診病例相對較少,醫療資源基本不存在擠兌現象。以醫院承載能力為例,ICU病人在峰值時為1200人左右,遠低于韓國總ICU病床數5500張。
圖表:韓國新增感染與新增死亡人數
資料來源:Our world in data,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韓國累計死亡人數
資料來源:Our world in data,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韓國醫療資源使用情況
資料來源:KCDC,INED,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韓國居民外出活動
資料來源:Our world in data,中金公司研究部
? 民眾外出活動:管控政策優化以來,居民外出活動更加頻繁,各類商業場所訪問出現恢復。其中,零售業和娛樂場所受益最大,辦公室等其他公共場所也出現一定復蘇。同時,國際交通及旅游也出現了增長。韓國國際航線已從低點6條恢復至22條,周航班數從11架次增至68架次,濟州島等熱門景點年內接待旅客已超過百萬人次,旅游和交通業恢復迅速[68]。
? 經濟數據表現:GDP方面,政策優化后消費恢復較為良好,且上升趨勢比較明顯。出口則在政策優化后第一個季度從高位有所回落。第二季度以來,出口重回上漲態勢,固定資產投資及消費穩中有升,帶動實際GDP不斷修復。
? 從消費結構看,政策優化后服務消費有比較明顯的反彈。疫情期間,受社交距離管控影響,韓國商品消費強勁,而服務消費保持低迷。政策優化后,韓國消費者信心出現一定增長,帶動耐用品類消費回升,更為頻繁的人員流動也促使服務消費快速增長。同期非耐用商品消費則出現了一定程度的下降。
圖表:韓國實際GDP及分項
資料來源:Haver,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韓國消費項目變動
資料來源:Haver,中金公司研究部
圖表:韓國制造業產出和勞動參與率
資料來源:Haver,中金公司研究部
“京東服務+”洗衣中央工廠招商、3C上門安裝/維修招商
2388 閱讀嘉誠國際發布2024年年報:營收13.5億元,歸母凈利潤為2.05億元
2340 閱讀深圳擬擴大試點物流、環衛功能型無人車運營,加速產業規模化進程(附編制說明等下載)
2181 閱讀這家老牌物流巨頭被收購,9億美元交易值不值?
1736 閱讀DeepSeek落地全球第一大港
1319 閱讀京東外賣重點推廣39城
1288 閱讀國內首條無人機城際物流航線首航,1200公里續航會否沖擊貨運格局?
1283 閱讀普洛斯中國2024年表現穩健強勁,卓越運營助力新經濟勢能攀升
1135 閱讀京東,為外賣騎手繳納五險一金!
1132 閱讀即將年營收超3000億元、迎來8.66萬名新員工,這家物流巨頭面臨最大風險
1149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