說來也快,馬上就2023年了,2022年的合約也已經過半,該考慮明年的合約了。這兩年美線就像坐過山車一樣刺激,由此帶來的合約履約挑戰也前所未有,貨主簽了約,拿不夠(到)倉位,船司簽了約,不調價的話拿不到(夠)貨,合約的約束作用似乎越來越小了,明年還有必要簽約嗎?
在經歷了2021和2022兩個極端年份后有這樣的疑問是很正常的。去年的故事大家很清楚了,2021年5月份簽約的時候,約價已經是2020年的兩倍左右,貨主本想著艙位肯定沒問題了。沒想到世紀出貨潮來襲,貨量遠超運力,愈發嚴重的塞港加劇了缺艙缺柜的情況,貨主大面積拿不夠或者拿不到約價的艙位,被迫轉向高出約價幾倍的即期運價市場,合約的鎖價作用被大大削弱。
這種情況一直延續到今年年頭討論2022-2023年度簽約的時候,借著市場普通缺艙和基于對未來市場的信心,船司推出的約價是2021年的2-3倍,美西在6000-8000之間,有些客戶拿到的報價甚至更高。出于對艙位的擔心和避免2021年旺季的時光重新,很多貨主早早就簽下了今年的合約。
可是物極必反,誰料今年的美線走向另一個極端:從瘋狂補庫存到拼命去庫存,美線貨量幾乎一直在走下坡路。約價和即期價的走向剛好和去年完全相反。去年5月新約剛剛生效沒多久,市場開始火爆,即期價馬上高出合約價,并一路高歌猛進,把合約價甩的遠遠的,直達天際。今年剛剛相反。今年5月創紀錄的新約價格生效后沒多久,美國進口商開始調整庫存,大幅降低出貨幅度,即期價應聲而跌,很快就跌破了高區間的約價,以后跌勢不止,價差逐月擴大,以目前的美西即期價為例,已經低于中價位約價4000-5000美金左右,實屬罕見。
當即期價遠高于約價時,說明市場一倉難求,簽約的客戶拿到約價艙位的比例開始降低,去年的情況下最大的貨主們還是能拿到60-70%的約價艙位,小的客戶難些。正常年份下合約價都是全包,不再有GRI/PSS。去年則不同,大貨主為了拿到更多的艙位,跟船司重談約價,接受額外加價,一來真的沒辦法,二來當時生意好,就怕沒貨賣。很多大貨主也從即期市場上走貨,有的甚至自己包船,但這些只是小部分做個補充,不是他們出貨的主流方式。
今年的約價低于即期價,每家船司的反應和態度不一樣。有的動手早,調低約價以保貨量。有的態度比較堅決,不肯調約價。可是,隨著價差去到幾千美金的時候,越來越多的船司和貨主重談約價,這個過程從大約8月開始一直持續到現在,已經蔓延到大部分客戶。跟去年媒體廣泛報道天價運費一樣,今年運費急跌的新聞也隨處可見。負責公司物流采購的人如果不去跟船司重談運價,恐怕會受到CEO/CFO的質問,工作都不保。當然,調整后的約價不會是完全跟即期價一樣,應該還是略高于即期價。
舊約還在糾纏,新約又要開始了,明年合約季有何特點?斗膽做幾個預測吧:
1. 船司簽約的態度
跟今年船司大幅縮小簽約窗口不同,明年的情況剛好相反:貨不見得多,運力多了很多,船司會以更開放的姿態跟客戶簽約,不管是直客約還是貨代約。一直想簽船東約卻苦于沒機會的朋友,明年是個開始的好機會。
2. MQC的大小
去年的情況是貨主貨代想加大MQC,船司不肯。明年可能剛好相反,貨主貨代在MQC上會偏保守。原因無他:明年的市場還有很多不確定性,目前看到最樂觀的估計是美線貨量預計是低個位數增長(低于5%?)。一邊是不確定的貨量,一邊是確定的運力增加,貨主貨代無需放大MQC來鎖艙位。
3. 懲罰性條款
去年的缺艙缺柜讓很多貨主苦不堪言,船司推出保艙保柜的雙向懲罰性條款,船司保證了高約價的貨量,貨主拿到了艙位柜子,各取所需。普遍認為明年的艙位情況不會太緊張,這種雙向懲罰性的條款的受眾自然少了很多。
4. 約價水平
來到最難的部分了。目前為止關于明年約價的消息不多,有些客戶(特別是歐洲)的合約是1月到12月的,現在要開始談明年的約了。
鑒于即期價對合約談判的重大影響,而偏偏目前的即期價出在歷史低位,船司無意主動出擊。對于貨主而言,如果自己明年的出貨預期和計劃還沒有,也沒法跟船司談艙位需求。去庫存和庫存調整還沒有完成,貨主還沒法確定具體的出貨柜量。加上運價還在震蕩下行,貨主也不著急。
目前聽到船司美西開盤2000-2400,東岸加2000,這些運價略高于當下的即期價,貨主在多大程度上能接受還是個未知數。當約價的報價高于眼下的即期價時,船貨雙方必須對未來的艙位和貨量看法達成一致后才能簽約,中間不排除幾輪討價還價的過程,最終的簽約價可能會低于開盤價,除非年后市場發生突變。歷史證明,基于“非常態”下簽的合約(2021年)不可持續,同理,如果2023年是“新常態”的最低點(庫存太高導致出貨量急跌),此時簽下的低約價一旦市場回歸正常出貨,即期價高于約價的機會就出現了。2023年的約價越低,反彈的幾率就越高。
回到要不要簽約的問題。對于很多客戶來說,這甚至不是個問題。約肯定要簽的,簽多少,怎么簽,跟誰簽才是問題。這兩年的經歷證明一個穩定的船貨關系是多么的重要,雖然這個關系一再經受歷史性的考驗。至于擔心約價簽高還是簽低的問題,如果沒有懲罰性條款,最終還是看市場的供求關系,簽約只是開了個頭,早已不是一錘子買賣。如果市場發生巨變(不管是出現2021或是2022的情形),船貨雙方都會坐下來重談合約,最后走貨的運價是個中間位,在我看來,這也是簽約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對沖市場變化風險。
DeepSeek火出圈,AI和大模型將如何改變物流行業?
3559 閱讀800美元不再免稅,T86清關作廢,跨境小包何去何從?
2387 閱讀浙江科聰完成數千萬元A2輪融資
2340 閱讀凈利潤最高增長1210%、連虧7年、暴賺暴跌……物流企業最賺錢最虧錢的都有誰
2314 閱讀AI紅利來襲!你準備好成為第一批AI物流企業了嗎?
2143 閱讀供應鏈可視化:從神話到現實的轉變之路
1553 閱讀運輸管理究竟管什么?
1462 閱讀Deepseek在倉庫規劃中的局限性:基于案例研究
1445 閱讀壹米滴答創始人楊興運出山,成立興滿物流
1437 閱讀2024中國儲能電池TOP10出爐
1340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