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戰略到執行
偉大的作品通常都是酒后創造,今日發個牢騷,受幾個事情影響,一是馬老師說不干了,二是說不搞成本了,三是酒喝多了,四是想裝2B青年了。
戰略一點都不高大上,只是年齡小了,級別低了,圈子窄了,然后就沒有然后了,所以先從負面開始。
最煩:
1)工作沒有十年扯戰略;
2)Supply Chain崗位都沒干完超過2個,最好三個;
3)在卓越的小企業工作了三五年,體量不超過20億,管理了幾個蝦兵蟹將;
4)沒在幕僚長時間停留過的;
5)級別太低扯戰略,連領導視角都沒整清楚。
為啥?
時間=實踐=深度=Value,要不就是屁話。規模=廣度=復雜度=厚度=Credit,要不就是瞎逼逼。
再說正面的,啥叫戰略?
戰略到落地就是“天時、地利、人和”,五年前我看到這幾個字都嘔吐,現在覺得無比正確,為啥?
天時就是產業鏈的外部環境,簡稱PESTLE,這里面任意一條都能致命,舉個簡單例子,現在查環保,任何一家Mechanical都別想好過,反而Top企業好過得要死,貨期給你4周以上的拉長,你愛買不買,并且行業集中度進一步強化。這就是環境的威力,任何一家企業,都不可能獨處于環境之外,舉個例子,當前很多SME,尤其是高科技行業SME,都是典型的依賴于Funding,當前產業資本趨緊,慢慢大家就會發現,估值下去了,錢不好拿了。那么這個對供應鏈意味著什么?意味著不給你headcount,你別想加人,意味著你的Salary和Bonus會減少,你自己沒勁,更意味著行業吸引力會下降,也就是說你周圍不再會有那么多的你討厭的高手,而是低水平的重復勞動。更主要意味著C2C大幅度增加,你就要拉長Supplier的PA,減少Buyer的RA,羊毛出在羊身上,那就是意味著你的Supplier會給你帶來潛在風險。
外部環境看起來有點遙遠,從產業鏈的角度看,就很接近,比如handsets這個產業鏈很長,Top Branding公司日子還OK,但是上游的ODM,除了頭部2-3家,其它幾乎沒錢賺,在當前這個節骨眼上好像有業務、有C2C活著就是不錯了。那就意味著你的Sourcing、Supply Chain的壓力是巨大的。
然后要看你的對手,行業稱呼CI,這是最關鍵的一步,記住,最關鍵!CI就是真實的數據、真實的價值網和價值實現,同樣是賺錢,我們發現賺錢模式完全不一樣,比如Cisco和國內一般企業就是天壤之別。這意味著什么?意味著你的supply chain從一開始的configure就和別人不一樣,你的global footprint就不同,你的supplier就不再一個水平段,你的delivery就不是一個級別...
這幾步簡稱行業分析,也有叫著4-5-6看,就是東看西看,瞎看看,也就東摸西摸瞎摸,反正高大上的名詞很多,本質上就是這么回事。很容易?No,能夠看明白的,在我認識的人當中,不超過10個,能形成體系的不超過3個。這就是為啥Genuine的VP/SVP總是那么稀缺。
以上合起來就兩件事,第一個是行業洞察,第二個是Benchmarking,反正就是了解別人,為啥我瞎掰掰這么久,因為這是所有人SP人不重視的環節,都是根據自己的舉措反過來找環境,能夠真正佛系地面對社會的太少。
OK,之后就是所謂的Supply Chain戰略。
我根本就不Care Supply Chain,最重要的其實是你的客戶。客戶是誰?是花錢的那個主嘛?在我看來根本就不是,是你的產品經營主體,簡單說就是產品線,復雜點就是SBU,反正就是個噱頭,核心就是誰說了算,很顯然當今社會BU的概念還是很深入的。SLA就是對每個BU的基本承諾,這個是唯一的銜接點,但是,但是,一萬個但是都不為過,我們的SP Professional從來不Care BU的SLA,通常用自己做的SLA反推或者自己測算。這TMD就是瞎搞,首先BU自己需要負責,然后才是Supply chain為BU負責。
啥叫SLA?這個狗玩意聽起來很玄乎,有人叫著價值主張,其實很簡單,就是別人要啥?他希望是個啥?比如成本、交期、可靠性、安全等等。真正優秀的企業,實際上都是有契約精神的企業,這就是SLA能夠玩得下去的基礎。如果沒有契約精神,那就先解決承諾的問題,要不總是Boss拍腦袋,瞎搞先,別搞戰略了。
然后圍繞SLA做啥?太Easy了,就是做一個好的“產品”,太多數人第一反應這是個神經病,我想說的supply chain產品就是用什么樣的Network和Mode滿足Customer的需求,這個就是產品。然后是用了什么方式做Sales,這里的Sales就是Supply chain的人有沒有真正地Involve到Sales中,Promote你的Standard產品和Custom的產品,并告訴別人為啥,要不你就找死,憑啥給你半年的交期,又不是搞衛星。最后就是Operation的環節,這些鬼東西能不能在Supply Chain節點中落實。延伸一點,這個環節其實就是供應鏈模式,這個改日再說吧。
弄完這個之后就是人力資本、流程&IT資本。這個說起來很簡單,其實很復雜,我比如說,我說PTO很多年,反正我第一次說我也沒搞懂啥叫PTO,到底怎么做,直到上一份工作才實操并取得了一點微弱的效果,直到現在才得到放大。為啥?因為人不懂,反正雞對鴨講,隨便啦。另外就是流程和系統并不匹配,都是Custom的東西,根本不是系統性的打法,放在幾個億的小企業,P事沒有,放在幾十億幾千億的大企業,那就要命了,因為Inventory嚇死人。
這個事情的最后我想說,大家都聽過,供應鏈要集成、要協同,是個交響樂,我負責任地告訴大家,這些都等于屁話。干啥不是這樣的?我想說的是,找到供應鏈運作的Tempo,Tempo就很關鍵了,不付費不講了,Kidding。最重要的就是DSTE,從戰略到落地,整個組織是協同的,我很遺憾的事情是,我并沒有看見幾個公司在這個方面做得好,但凡做得好的都是世界級的企業。因為大家把Strategy和Execution從來就沒當成一回事,我只能說這是個大傻蛋。這里面的關系就是個上下結構和內外結構,這個東西要說明白,得下回專題講述上下和內外關系,總是很復雜。有人會反對,你吹牛,我想說,你說得對,因為成功的EVP或者VP通常只是抓幾個點,我想告訴你的是,那僅僅是他們的職業嗅覺或者經驗而已,并不是真正滴可以復制,要復制,還是要回到流程中來,用DSTE解決戰斗,DSTE解決戰斗的前提就是戰略基礎,也就是大家經常扯的戰略假設。這個很關鍵,關鍵,關鍵,就怕你記不住。記不住沒關系,多吃虧幾次也就明白了。舉個簡單的例子,起步階段Focus到Quality和Delivery,隨著批量提上去,再去考慮Cost,這個最基本的邏輯要有Common sense,否者吃虧的不是一兩個月,傷害的是一兩年。延伸一點,common sense是一個核心競爭力,沒有一個VP應該放棄對這個追求和advocate。
戰略Breakdown還要進一步展開,但是總體上來說就上述過程,每個人的工作經歷和體驗不一樣,差別很大。要真的掌握,那就干兩年,把上述內容往下一層展開。因為涉密,就不往下描述案例。
到此為止吧,Happy Every Day!
從倉儲規劃,看DeepSeek的實用性、局限性和突破之道
4624 閱讀單月總貨量同比增長734.4%!獨家解讀順嘉國際貨站跨越式增長背后的效率密碼
2366 閱讀嘉誠國際發布2024年年報:營收13.5億元,歸母凈利潤為2.05億元
2270 閱讀“京東服務+”洗衣中央工廠招商、3C上門安裝/維修招商
2213 閱讀深圳擬擴大試點物流、環衛功能型無人車運營,加速產業規模化進程(附編制說明等下載)
2062 閱讀這家老牌物流巨頭被收購,9億美元交易值不值?
1477 閱讀DeepSeek落地全球第一大港
1291 閱讀京東外賣重點推廣39城
1225 閱讀德邦物流注銷回購股份 京東物流持股比例升至75.4%
1198 閱讀冷鏈不只是物流,還是依托供應鏈的生態
1184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