體外診斷, 簡稱 IVD (In Vitro Diagnosis), 是一種在人體外檢測人體樣本 (血液、體液、組織等) 從而獲取臨床診斷信息, 以此檢測疾病或機體功能的產品和服務。體外診斷是臨床診斷信息的重要來源, 能夠為醫生治療方案及用藥提供重要參考指標, 是保證人類健康的醫療體系中不可或缺的一環。
體外診斷所應用的體外診斷試劑因為多含有酶、抗原或抗體等生物活性物質,通常要求在2~8℃或-20℃等溫度下進行運輸,加上被廣泛應用于醫學科研與臨床檢驗的特點,決定了整個體外診斷試劑供應鏈服務的特殊性。無論是上游環節的診斷酶、抗原、抗體等原料,還是中游診斷試劑的生產運輸,再到下游醫院檢驗科、體檢中心、獨立實驗室、防疫站等應用場景,各個環節的都對體外診斷試劑供應鏈服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以保證試劑的準確性和有效性。
2020年以來,我國體外診斷市場規模持續呈現飛速增長,體外診斷試劑供應鏈服務也迎來了前所未有的機遇和挑戰。
我國的IVD行業起步較晚,直到20世紀80年代才逐漸興起,但經歷過90年代的無序競爭的整頓后,行業發展步入快速規范發展的軌道,尤其在近兩年,持續呈現出高增長態勢。
與歐美發達國家相比,我國體外診斷行業仍處在發展前期,盡管市場規模仍較小,但隨著人們健康需求日益增加,對于疾病的風險預測、健康管理、慢病管理等都有更高的要求,作為疾病診斷重要手段的體外診斷也越來越受到人們的關注。
據中物聯醫療器械供應鏈分會統計,2020年,中國體外診斷市場規模已達948.95億元,預計未來仍將保持高速增長態勢。
從整體來看,發展最早、最成熟的生化診斷產品目前仍然擁有相當龐大的產品基數,但市場已是一片紅海,門檻低、毛利率高,造成嚴重的同質化競爭格局,賽道已十分擁擠,市場增速不斷下滑,已低于免疫診斷和分子診斷;而高速成長的免疫診斷已經后來居上成為IVD市場最大的細分領域。
從市場規模來看,免疫診斷、生化診斷和分子診斷三大主流方向合計占比高達72%,其中免疫診斷占比高達39%,其次為生化診斷的19%和分子診斷的16%。
(數據來源: 前瞻產業研究院)
雖然目前體外診斷試劑市場發展較快,整體大趨勢向好,但從行業角度來看,其供應鏈服務仍面臨著諸多問題與挑戰。
1、缺乏全生命周期追溯
中國進口的體外診斷產品,在海外廠家到中國海關口岸,以及海關待檢待驗通關之前,存在一定的監管盲區, 特別是國際空運模式,時間相對較長,溫控成本遠大于產品銷售價值,大部分不會采取溫控措施,而這便增加了體外診斷產品質量安全的隱患與風險。
2、缺少規模效應以及資源整合
醫療器械供應鏈的整合本身難度就比較大,體外診斷作為醫療器械領域的一部分,同樣處于目前的分散狀態,短期內沒有達到一定程度的規模效應,造成整車運輸/ 配送相對較少,市內配送更是以散貨為主。
3、運輸過程的監管主體缺失
體外診斷試劑雖然屬于高風險產品,依然缺乏相應的指向性監管,監管部門無法直接監管物流公司,只能通過監管體系下的貨主方進行監管傳遞,無法進行直接有效的質量監控,甚至其生產、經營與使用環節彼此分離、信息孤立,沒有統一的信息系統和數據自動傳遞,質量無法溯源。
4、行業技術人才儲備不足
體外診斷行業是技術密集型行業,體外診斷系統是多種學科技術的復雜集成,其研發和生產需要機械設計、生物工程、醫學檢驗、電氣工程、計算機、化學、電子及自動化等大量多學科高素質的專業人員,但上述人員培養時間較長,培養難度 較大,因此技術人才較少。隨著國內體外診斷行業不斷發展,對行業優質人才的競爭也在不斷加劇,行業技術人才面臨儲備不足的不利狀況。
5、市場競爭更加激烈
未來在經濟發展、醫療體制改革、人口老齡化及居民可支配收入增加等因素的影響下,國內體外診斷市場擁有廣闊的市場空間,這也將吸引眾多國內外體外診斷企業加入競爭,市場競爭層次將從價格、資源導向轉變為技術、應用導向,市場競爭程度愈發激烈。
前海粵十完成新一輪戰略融資
2293 閱讀樂歌股份預計2024年歸母凈利潤下降約50%,大力發展海外倉
2276 閱讀連續5年的“春節主力軍”,德邦為何如此穩?
1625 閱讀CES 2025:NVIDIA OMNIVERSE驅動的智能倉儲數字孿生革命
1231 閱讀AI改變物流業的游戲規則:從炒作到實踐的深度思考
1213 閱讀制造業企業,不要逼物流公司降價了!
1124 閱讀拼多多引領電商西進:帝王蟹進村,非遺剪紙出山
1122 閱讀2024年12月份中國出口集裝箱運輸市場分析報告
1062 閱讀菜鳥拆分為假消息,繼續大力發展全球物流業務
1029 閱讀大跌!!!重挫14%
1010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