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前,推動實現綠色發展和可持續發展已成為國際共識。我國推進生態文明建設的重要任務之一就是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生態經濟體系,而生態經濟體系的基本原則和實現途徑是循環經濟。為應對中國生態環境風險,我國提出“加快建立綠色生產和消費的法律制度和政策導向,建立健全綠色低碳循環發展的經濟體系”,在這一大背景下,綠色供應鏈于2014年被納入北京APEC首腦會議,上升為國家政策,成為促進綠色轉型、實現綠色發展的重要抓手。
要了解綠色供應鏈,就要先了解什么是供應鏈。供應鏈指的是一種結構,即供應商將產品提供給最終用戶的過程中形成的網鏈結構,涉及原材料供應商、生產制造商、物流商、分銷商、批發零售商等環節(如下圖所示)。傳統供應鏈的全球化擴張,帶來了一系列環境道德壓力,因此逐漸推動國際范圍內綠色供應鏈理論和實踐的發展。
供應鏈是綠色供應鏈的根基,從整體來看,傳統供應鏈是一條單向的鏈條,而綠色供應鏈在傳統供應鏈的一些環節提出了環境要求,增加了回收利用問題,形成一條閉合供應鏈。也就是說,綠色供應鏈比傳統供應鏈更加重視環境問題和資源的高效利用,在追求經濟效益的同時,對環境的危害會降低到最小。
從概念界定上看,綠色供應鏈GreenSupplyChain,概念來源于供應鏈管理的理論,最早由美國密歇根大學研究會1996年提出,認為就是“用最少的能源,最綠色的材料,獲得最環保的產品”,只包括環境保護和資源節約兩個方面。后經諸多學者發展完善,擴大了研究的視角和范疇,認為綠色供應鏈管理包括從原材料采購到最終用戶使用的整個過程,貫穿于供應鏈上下游同商品信息及信息流動和轉移有關的所有活動。
在我國本土化的發展過程中,綠色供應鏈的定義分為廣義和狹義兩種,廣義上的定義從工信部發布的《綠色供應鏈管理評價要求》中提出,涵蓋范圍包括:廣義上的綠色供應鏈范圍包括:按照產品生命周期要求,對設計、采購、生產、物流、回收等業務流程進行管理,其中涉及供應商、制造企業、物流商、銷售商、最終用戶以及回收、拆解企業的協作。(是一種面向產品全流程的綠色生產)。狹義定義依據《綠色制造制造企業綠色供應鏈管理導則》,是指在傳統供應鏈的基礎上,將綠色制造,產品生命周期管理和生產者責任延伸理念融入企業業務流程,綜合考慮企業經濟效益與資源節約,環境保護,人體健康安全要求的協調統一的供應鏈系統。
有不少人將環保達標視為綠色供應鏈的依據,事實上,環保合規是企業應盡的法律義務,不能作為判斷綠色供應鏈的唯一標準。判斷企業是否打造了綠色供應鏈,主要看核心企業有沒有帶著相關企業持續改善環境績效,比如,從環保合規走向更高要求;從關注環保到關注節能、節水等。
綠色供應鏈需要通過管理工作來實現,也就是綠色供應鏈管理,綠色供應鏈管理是一種基于市場的創新型環境管理方式,依托上下游企業之間的供應關系,以核心企業為支點,通過綠色供應商管理、綠色采購等工作,向上下游企業持續傳遞綠色要求,引導相關企業參與綠色發展工作,進而帶動全產業鏈綠色化水平持續提升。
從運作管理的角度,目前綠色供應鏈具體包括以下內容:
01
綠色設計
????也稱生態設計,是指在設計階段將產品的環境績效作為出發點,最大化地避免產品對環境和人類產生的危害,減少用料或者使用可再生、可降解、可回收原料,延長產品使用壽命,降低產品在生產使用環節的能耗等。作為綠色供應鏈的基礎環節,有助于從源頭遏制污染,提高產品的環境性能和企業的競爭力。
學者顧志斌從供應鏈視角下的綠色計劃出發,認為與傳統供應鏈不同,綠色設計是思維方式的一次全面革新,供應鏈內各環節的操作都應以減少對環境的影響為指導思想,與此同時仍不影響實際操作效果,采用綠色計劃的供應鏈能夠達到與傳統供應鏈操作下相同甚至更好的效果。????
02
綠色生產
在產品的生產工藝流程中,通過技術創新、提升管理能力,提高資源和能源利用率,控制污染物和溫室氣體的排放,降低制造過程中產生的邊角下料和廢棄物。宜家每年的生產會用到十幾萬噸的棉花,而棉花的種植生產使用過程會產生大量溫室氣體,還會有各種環境影響,包括灌溉水、農藥等。因此,宜家和WWF合作,推出了一系列棉花管理再造計劃,改善棉花原料整個生命周期過程的環境問題。
03
綠色采購
在采購中,企業可以促使上游供應商采用對環境友好的技術、材料和生產手段,以達到降低溫室氣體排放和環境污染的目的。宜家對下游生產廠家的制作材料和生產工藝有嚴格的要求,下游供貨商必須嚴格按照宜家提供的規格文件進行生產。文件內容包含所有相關的限制性規定,例如對某種化學成分、金屬材料或其他原材料的指定使用都作了相關規定。向這些生產廠家提供有關基本要求的文件材料后,宜家會對要求執行的情況進行跟蹤調查。這些做法都在源頭上確保了宜家產品的環保和質量要求。
04
綠色物流
綠色物流的關鍵是運輸和倉儲,增加運輸效率,可以降低資源消耗和溫室氣體排放。具體措施包括合理規劃、技術創新、減少運輸次數、采用低碳環保的運輸方式、規劃合理的運輸路徑等方式。綠色物流還包括逆向物流、以實現資源再利用,形成供應鏈的閉環運作。宜家的物流體系為了降低成本,把全世界的配送中心和中央倉庫基本都設立在交通要道和集散重鎮,便于物流。與此同時,當前新能源送貨車的興起也大大幫助企業進行了低碳轉型實踐。
05
綠色包裝
綠色包裝的措施包括采用無毒無害、環保、可降解的包裝材料,選擇合理的包裝方式,優化大宗物流中的產品包裝,回收材料等。在資源利用方面,蘋果已經實現了產品和包裝完全采用可再生材料或可回收材料的目標,培育了足夠的可持續發展森林來滿足他們在產品包裝上的用紙需求,比如所有MacBook Air和Mac mini的外殼材料均為可回收鋁、所有零售包裝材料均為木質纖維,目前,他們99%以上的產品包裝用紙都來自這些可持續發展森林和循環利用材料。
06
綠色銷售
通過縮短分銷渠道,減少分銷過程中造成的資源浪費和環境影響;引導消費者樹立可持續消費觀,選擇綠色包裝、回收廢舊產品。線上銷售就是減少分銷的一種方式,同時,不少公司已經開始通過樹立自身的“碳標簽”來助力塑造產品綠色低碳形象,許多消費者開始希望積極參與解決氣候變化,因此會更加重視其購買決策帶來的碳影響。根據美國著名沙拉連鎖品牌Just Salad公布的數據,其于2020年9月開始在菜單中添加碳標簽后,低碳食品的銷售額就增長了20%以上,并且這些產品在總銷售額中的份額有所增加。
07
廢棄物回收處理
產品在使用周期結束后,如不進行合理的回收處理,可能會造成資源浪費和環境的污染。回收可再次利用的材料可以使綠色供應鏈形成閉環。
需要注意的是,綠色供應鏈中的“綠色”不是一個絕對概念,工信部國合研究員毛濤認為,在“綠色供應鏈”的語境下,綠色需要從相對性和綜合性兩個視角看,不是簡單的可再生能源利用和低碳環保。一方面,相對性。這需要從時間和空間兩個維度來看。就時間而言,在特定時期內,某種生產工藝或者裝備是綠色的,但是隨著技術水平提高和新工藝、新裝備出現,傳統工藝和裝備很有可能進入淘汰目錄,企業只有改進工藝和裝備,才能滿足綠色要求;就空間而言,在相關行業中,企業只有處于領先水平,成為標桿,起到引領和示范作用,才可以稱得上綠色。另一方面,綜合性。不能僅看一兩個指標,需要綜合考察與綠色制造密切相關的環保、用能、用水、用材、用地、資源綜合利用等指標,以及對于上下游的帶動作用,即是否通過綠色供應商管理等工作,使上下游企業從環境違法轉向合法、從環境合規轉向綠色發展行業標桿、從自身被動開展生態環境保護工作轉向對上游供應商開展綠色供應鏈管理工作,這樣才更加全面。
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PE)主任馬軍指出,“未來十年中,能否保障供應鏈在環境合規的基礎上協同減污降碳,能否將環境和碳管理延伸至更加高耗能和高排放的上游生產環節,將成為關乎品牌和供應商未來持續生產經營能力的核心商業問題。”在碳達峰碳中和的背景下,綠色供應鏈可以幫助企業在推動減污降碳的過程中,開啟一個“良性循環”,讓一個企業的減排行動激勵更多企業,直至推動整個行業關注自身運營和供應鏈的碳足跡,實現優勝略汰。許多企業也開始積極踐行綠色供應鏈減碳實踐,例如蘋果公司就提出在實現自身運營碳中和后,將2030目標設定為供應鏈和產品100%碳中和;華為也提出在2025年前綠色供應鏈將會推動他們的TOP100供應商設定碳減排目標。踐行綠色供應鏈減碳,可以帶動鏈上企業關注碳減排、加強整個供應鏈減排協同、降低整個供應鏈的安全風險、為企業帶來綠色收益、提升企業品牌的美譽度等。
注:
IPE:公眾環境研究中心(Institute of Public and Environmental Affairs, IPE)是一家在北京注冊的公益環境研究機構。以信息公開推動中國環境治理的理念,將公眾的力量注入到環境監督和環境保護中去,助力形成政府、企業、NGO等諸多主體合力。整合環境數據服務于綠色采購、綠色金融和政府環境決策,通過企業、政府、公益組織、研究機構等多方合力,撬動大批企業實現環保轉型,促進環境信息公開和環境治理機制的完善。
逆向物流:與傳統供應鏈反向,為價值恢復或處置合理而對原材料、中間庫存、最終產品及相關信息從消費地到起始點的有效實際流動所進行的計劃、管理和控制過程。
DeepSeek火出圈,AI和大模型將如何改變物流行業?
3566 閱讀800美元不再免稅,T86清關作廢,跨境小包何去何從?
2394 閱讀浙江科聰完成數千萬元A2輪融資
2347 閱讀凈利潤最高增長1210%、連虧7年、暴賺暴跌……物流企業最賺錢最虧錢的都有誰
2314 閱讀AI紅利來襲!你準備好成為第一批AI物流企業了嗎?
2157 閱讀供應鏈可視化:從神話到現實的轉變之路
1553 閱讀運輸管理究竟管什么?
1462 閱讀Deepseek在倉庫規劃中的局限性:基于案例研究
1445 閱讀壹米滴答創始人楊興運出山,成立興滿物流
1451 閱讀2024中國儲能電池TOP10出爐
1340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