據悉,物流巨頭德迅(Kuehne+Nagel)開發了一個新的關鍵績效指標,該指標強調了當今集裝箱運輸的超壓力狀況。該指標名為Seaexplorer Disruption Indicator,旨在衡量港口效率,并為貨主及其服務提供商提供更高的港口瓶頸可視性。
該指標利用了來自德迅Seaexplorer可視性平臺的數據,其顯示目前共有612艘集裝箱船正在洛杉磯、長灘、西雅圖、溫哥華、魯珀特王子港、奧克蘭、紐約、薩凡納、香港、深圳、上海、寧波、鹿特丹和安特衛普等港口外停泊或漂流。以上港口為該指標覆蓋的熱點港口。
基于等待船舶的運力(TEU)和每艘船的延誤天數,該指標將生成一個“TEU等待天數”數據,并每天更新。例如,一艘運力為1萬TEU的船等待12天才能進入港口,就相當于12萬TEU等待天數。如果另一艘5000TEU的船舶等待10天進入同一港口,則相當于5萬TEU等待天數,兩艘船的TEU等待天數則合計為17萬TEU等待天數。
截至19日,Seaexplorer覆蓋的熱點港口地區的累計集裝箱延誤達到了驚人的1156萬TEU等待天數,全球80%的港口擁堵發生在北美。
德迅海運物流執行副總裁Otto Schact觀察到,只有當指標降至100萬TEU等待天數以下時,托運人才能期望全球供應鏈恢復正常,到那時,可靠性和交付周期都將得到改善。
德迅估算全球供應鏈80%的中斷與北美港口有關,這并不奇怪,因為來自亞洲的創紀錄的進口量已經使那里的集裝箱碼頭不堪重負。根據PIERS的數據,去年從亞洲到美國的進口量為1877萬TEU,達到創紀錄的水平,超過了2020年創下的1660萬TEU的紀錄。
▎2022年擁堵繼續
美森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Matt Cox在其公司第四季度盈利報告中表示,由于消費趨勢持續上升、美國國內供應鏈限制以及庫存補充,供應鏈擁堵仍然是跨太平洋貿易航線當前面臨的問題。
“到2022年,我們預計這些條件至少在10月份的旺季期間基本保持不變,預計今年大部分時間里對我們中國航線服務的需求都會增加。”Matt Cox說道。
Sea-Intelligence首席執行官Alan Murphy表示,在跨太平洋地區,2021年大部分時間里困擾零售商和其他進口商的港口擁堵和陸路交通瓶頸,可能至少會持續到2022年年中。
集裝箱可視性提供商Container xChange也預計許多目的港的嚴重擁堵狀況將延續,2021年目的港的嚴重擁堵使得集裝箱在倉庫的停留時間達到創紀錄水平。
Container xChange和德國研究公司Fraunhofer-CML在12月下旬進行的一項研究中發現,就2021年集裝箱在倉庫的平均停留時間而言,表現最差的國家是美國和英國,其平均停留時間分別達到50天和51天。
DeepSeek火出圈,AI和大模型將如何改變物流行業?
3335 閱讀800美元不再免稅,T86清關作廢,跨境小包何去何從?
2296 閱讀凈利潤最高增長1210%、連虧7年、暴賺暴跌……物流企業最賺錢最虧錢的都有誰
2223 閱讀浙江科聰完成數千萬元A2輪融資
2123 閱讀AI紅利來襲!你準備好成為第一批AI物流企業了嗎?
2038 閱讀供應鏈可視化:從神話到現實的轉變之路
1469 閱讀運輸管理究竟管什么?
1322 閱讀Deepseek在倉庫規劃中的局限性:基于案例研究
1340 閱讀2024中國儲能電池TOP10出爐
1221 閱讀傳化智聯集成DeepSeek,深化AI大模型物流場景應用
1163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