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能夠搭建精致的預測模型,但是并不希望供應鏈同仁誤解預測和預測技術的用處。
本篇,唐州司馬闡述一下對于“預測”本身的看法。
需要明白,并不是所有公司,都對預測這個話題感興趣。
如果產能完全不是問題,彈性極度充分,就幾乎沒有人在乎預測。越是輕資產類的企業,越是無所謂預測,最極端的例子是軟件公司。你能想象Microsoft Office內部開會討論S&OP嗎?——這里的“無所謂”,是“不介意”。
如果產能是唯一問題,產能絕對剛性,也一樣沒人在乎預測。越是重資產類的公司,也一樣越是無所謂預測,例如農業、礦業,以及各種供應鏈最上游企業。想買晶圓嗎?交錢排隊就是了。——這里的“無所謂”,是“愛莫能助”。
所以,供應鏈管理者一定要清楚,——預測,核心原因就是為了彌補彈性缺陷。
同樣需要清楚的是,預測只是彌補彈性缺陷的方式之一,而不是全部。
先聊一聊供應鏈彈性不足。
首先需要明確,供應鏈彈性不足,這是市場競爭劣勢。
如果你的供應鏈彈性落后于同行,那么,公司的業務拓展必受拖累。
哪怕是市場地位再高,你都要很清楚:在供應鏈彈性上的保守,實質上就是為競爭對手留下成長空間。如果說,諾基亞之敗,是敗于在智能手機開發上的失策;那么,摩托羅拉之敗,實質上就是敗于供應鏈彈性。
只要有可能,供應鏈首先應該追求的都是足以適應市場需求變化的彈性水平。
如果無視供應鏈彈性能力建設,而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預測,則是典型的“舍本逐末”。
說句題外話。大致上你也可以認定,如果哪家供應商整天跟你糾結預測準確度,那么這家供應商要么是管理能力有限,要么就干脆沒把你當做重要客戶。
再聊一聊彈性不足的彌補方式。
供應鏈彈性的建設,是需要成本和時間的。
這些彈性成本包括但不限于:
—多技能工人的培訓及維持成本
—快速換線、多品類通用產線的工裝設備等投資
—為需求峰值預留的生產及檢測工位設備等
—替代供應商、工序外包供應商等的開發和維持
正因如此,所以很多時候,彈性能力的建設速度會落后于現實需求。這時就需要一定手段來彌補。
用于彌補彈性不足的手段,首先是庫存緩沖,其次是預測。
需要注意的是,這二者不是替代關系,而是缺一不可的互補關系。
庫存緩沖是最基本的彌補手段。
如果市場波動遠超產線彈性,那么,成品庫存緩沖就是有價值的;
如果存在某一工序瓶頸,那么,半成品庫存緩沖就是很有必要的;
如果原材料供應彈性不足,那么,原材料庫存緩沖則是必然的。
如果這些都不做,那就只能讓客戶來承受更長交期,——而我們知道,這種與市場掰手腕的勝負結果,通常取決于第三者,也就是競爭對手??
庫存的確有成本。所以,應當對比庫存成本和彈性成本,做出取舍。當彈性成本較高時,則需要對比原材料、半成品、成品庫存成本,選擇最合適的節點來安排庫存緩沖。
庫存緩沖,所有的分析討論基礎也仍然是基于統計分析的,也即,是基于過去歷史的。如果業務成熟度低,那么,基于統計分析的庫存策略則存在著較大的失效風險。
由于庫存緩沖策略的上述兩個缺陷,所以,必要時我們需要采用預測技術來進一步彌補。
預測,是與庫存緩沖相互配合使用的一種手段。
如果緩沖庫存成本過高、或者風險過大,同時預測又是可行的,那么,就應當使用預測方式來平衡庫存成本。
換言之,預測技術,應當用來優化庫存緩沖策略,或者,用來應對那些庫存緩沖并不能有效解決的問題。
最為常見的優化應用是:需求峰值超出供應鏈彈性水平,但是這個需求峰值又只是每年階段性的,這個時候,就可以通過預測來識別評估峰值,并通過提前預建庫存來緩沖。峰值過后,庫存恢復常規狀態。
這種情況下,用恒定高水位的成品庫存來應對一年一次的需求峰值,顯然是不夠經濟的。
基于統計分析的庫存緩沖策略,所不能很好解決的問題,包括:由于大客戶開發、新行業開發等造成的需求突增或者產品需求結構變化,由于促銷政策、大項目等帶來的特殊需求峰值等。這種情況,只能通過預測技術和流程,來盡可能保證供應鏈的提前響應時間。
不能單純依賴預測技術來應對彈性不足的原因在于,預測有兩個特點:預測是有成本的,以及,預測“測不準原理”。
預測,也一樣是有成本的。這些成本包括但不限于:
—信息收集處理成本
—數據分析成本
—溝通成本
通常,越是顆粒度(包括時間、產品類、客戶類)要求精細,越是要求更長的預測周期,預測成本也就越高。
預測的“測不準原理”指的是,預測技術很難保證在準確度和顆粒度兩個方面同時得到最優結果。較高的準確度,需要適當舍棄顆粒度;反過來,追求顆粒度,則很難保證高準確度。
預測存在這種情況的根源在于,我們所能夠總結歸納的訂單行為特征都是統計學意義上的,而統計科學的理論基石,在于大數定律和中心極限定理。客戶群體所符合的行為特征,具體到單個客戶則未必。
同樣地,正是由于客戶下單過程受到諸多內部操作、管理方式等因素的影響,指望1+1=2的這種精確搜集信息匯總預測的模式,既不經濟也不現實。
所以,雖然我們前面細致地解讀了兩個預測案例,并給出了精致的預測模型,但是對于預測,我們秉持的觀點是:
--最重要的是供應鏈彈性能力建設
--庫存緩沖是應對彈性不足的基本手段
--預測技術是與庫存緩沖策略配合使用的手段
最該避免的事情是:將任何缺料問題的解決,都寄希望于精確預測。
正如前面兩個案例所展示的,建立起能夠有效反映業務邏輯的預測模型,判斷最可能的未來需求場景,將會對我們的供應鏈庫存緩沖策略的有效實施帶來很大的助益。
這一點,才是追求預測技術的目的。
中郵無人機(北京)有限公司揭牌
2461 閱讀智能倉儲企業“智世機器人”完成數千萬元A輪融資
2425 閱讀這家老牌物流巨頭被整合重組,四千多名員工將何去何從?
1767 閱讀聊聊2025年物流企業如何做營銷規劃
1660 閱讀2024最值錢的物流上市企業是誰?哪些物流企業被看好,哪些被看跌?
1212 閱讀地緣政治重塑下的全球供應鏈:轉型、挑戰與新秩序
1081 閱讀極兔速遞2024年第四季度包裹量增長32.5% 全球日均單量超8000萬件
1105 閱讀物流供應鏈領域“吸金”不力,但能給投融資事件頒幾個獎
1035 閱讀2024LOG供應鏈物流?突破創新獎候選案例——準時達國際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959 閱讀仿生學:蜂巢帶給供應鏈管理的啟示
941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