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用戶體驗要素》一書中說到,產品是由戰略層、范圍層、結構層、框架層和表現層這5層組成。
而之前的文章中,給大家介紹了做產品要如何貼近用戶、如何評估需求的。即從戰略層和范圍層的角度,去解決問題,定義需求。那在需求明確后,我們又該如何將需求轉化成產品方案呢?
這篇文章,將從前期準備、方案設計、需求評審三個層面,給大家介紹下該如何從結構層,框架層和表現層,對需求進行產品化設計,并通過需求評審的。
大家如果有需要的話,可以先收藏,后續設計方案時,再一一核對參考,保證我們在設計方案時,做到不重不漏。
目的,是產品方案的指向標。我們通過各種渠道,獲得需求后,我們首先要明確,做這個需求的目的是什么,是為了解決什么問題,滿足什么需求而出發的。
因為,我們在需求產品化過程中,會產生很多“新點子”。但這些點,是否適合放到產品方案中,就需要我們立足于需求目的,去通盤考慮,平衡投入產出比,輸出符合預期的產品方案。
總的來說,需求或版本的目的可分為以下三類:
用戶體驗優化:已有功能點優化、增加操作入口、增加功能等;
提高內部效率:增加內部平臺某種能力、給運營增加推廣渠道、功能組件化開發等;
商業化:增加會員模式、增加對接廣告接口等。
為了保證產品人對需求有足夠的深入的思考,一個版本或一個方案,都只要解決一個主要問題。因此,我們在定義目的時,也要盡可能收攏到一個核心觀點上,讓整個方案都圍繞目的服務。
不論多大的公司,多大的團隊,在產品的發展階段,資源都是不夠用的。此時,論證需求必要性,提高需求實現的優先級,就非常重要。
而了解需求背景,我們首先找到需求第一來源人,并通過以下兩點,來論證需求必要性:
通過調查,從數據層面,來論證需求的緊急性和迫切性。
如:用戶體驗優化,可以用用戶投訴量來論證;內部平臺能力和商業化需求,可以用上線多久后提升多少收益,或估算投入產出比(ROI)來論證。
若市面上有同類產品已實現該需求,這也可以側面論證需求實現的必要性。所以,我們可以通過調研的方式,梳理的功能流程圖,并從用戶、需求、場景三要素進行分析,看競品是否滿足需求的,又是如何滿足需求的;
但在實際工作中,系統的競品調研,其實比較少做,主要是比較耗費人力,后續有機會的話,會專門寫一篇文章來給大家詳細介紹,這里就不過多描述了。
可雖說我們比較少做系統的調研,但我們在平時的工作中,也會關注競品每個版本新增的功能模塊。分析后,若發現競品的新功能是符合用戶需求的,我們也要及時跟上。
在明確目的,了解背景后,我們進入產品方案的設計環節了。即下列內容,將正式從結構層,框架層和表現層的角度,和大家介紹該如何把需求,進行產品化方案呈現的。
而這個環節的最終目的,是要我們輸出完整產品方案,接下來我將從五個步驟來跟大家進一步介紹:
在做需求時,很多剛入行的產品,接到需求后,就直接就開始畫原型,這個是錯誤的。因為,畫原型,是產品方案已經確定,產品流程無明顯紕漏,需求邊界已經明確后,才開始執行的工作。
否則,后續評審或開發過程中,會出現因方案不夠嚴謹,出現多次返工的情況。不僅降低我們自己的工作效率之外,而且還可能影響產品的迭代節奏。
所以,在畫原型之前,首先我們要先梳理兩個核心邏輯:
產品方案之所以被稱之為“方案”,因為它是從宏觀的系統角度,可持續迭代的層面切入需求,且通常需要多角色配合的。
如,為了減少用戶投訴而做的產品方案,就要從客服、用戶、運營、產品這四個層面,告知各方在不同的版本后,需要支持和協助的工作是什么。
因此,我們在梳理產品方案時,要關注不同角色的所面臨的問題,如何持續觀察優化的角度去通盤思考。
我們可以從第一用戶要執行的動作入手,進行邏輯推演。如下圖泳道圖所示,我們如果要開發一個給客戶提供線上下單的平臺,就可以從要發貨的客戶下單的動作入手。
客戶下單之后,訂單數據應該被哪個下游角色所接收,接收之后,下游角色還需要哪些角色配合支持,以此來不斷往下延伸拓展。
在梳理清楚之后,我們再最終把所有角色的交匯場景通過泳道圖的樣式呈現出來,明確各個角色要支持整個產品方案的具體工作,最終輸出產品方案的流程圖。
頁面流程是從微觀產品功能層面的邏輯梳理,是包含在產品方案中的某個產品能力。常用于大小功能點優化,版本升級中某功能點的梳理。
如:上面的客戶下單、受理、創建單的場景,客戶是如何在什么頁面,點擊哪個模塊下單的,受理部門受理之后,又是如何創建運單的,把這些頁面的具體操作流程一一細化梳理出來。
如果是功能點優化,可以從用戶和數據交匯核心頁面出發,梳理頁面流程。
如果是獨立的功能或產品版本,可以先從功能入口出發,思考各頁面中用戶是誰、解決的需求點是什么、產品如何解決需求的,并且后續還要考慮數據流轉情況。
這里的用戶是包括所有使用產品的角色,可能有運營、客服、銷售、領導層、運營、開發等。當然,如果需要呈現多角色的使用流程,同樣可以利用泳道圖的方式來呈現。
如果競品有類似的功能,我們也可以參考競品的頁面流程,但注意,我這里說的是“參考”,不是“照抄”。產品人要以滿足用戶的需求來思考方案,面向用戶場景來設計需求,解決用戶問題為最終目的。
工具無優劣
就跟吃飯用筷子還是用勺子的一樣,選擇適合自己的就行。因此,不論是泳道圖、流程圖、還是簡單的線框圖,只能能清晰地描述邏輯即可。
方案多選擇
在思考方案時,肯定會有多個方案,多種場景,如果出現難以判斷孰優孰劣,可以輸出多個方案。在內部討論或向上匯報時,陳述不同方案的優劣勢,讓大家一起討論決策。
以免出現單方案不通過,要重新思考,降低工作效率。
善于求助
工作是要解決問題的,不是來體現你個人能力的,這也是你們之所以稱之為“團隊”的原因。如果遇到自己確實無法解決的問題,要及時向同事或上級同步困難,尋求幫助。
流程多討論
在方案梳理時,要和需求涉及的團隊多溝通,尤其是開發,保證方案切實、可行;在梳理完成后,要盡快在團隊內部和領導過一遍,以保證產品邏輯無太大紕漏再執行下一步。
千萬別偷懶,也別怕麻煩,畢竟,很少有人能夠獨立的把整個方案都思考得很全面。前期的每一步繁瑣,都是為了避免落地時的返工。
在確定核心流程之后,需要進一步細化方案,確定需求邊界。主要是補全流程中異常情況和應對策略,盡可能做到,既節約資源,又擁有好的用戶體驗。
在補全異常流程時,我們主要關注四個問題:
在實際工作中,工作量和用戶體驗是成反比的,體驗越好的模塊,工作量越大。所以,產品的工作要從需求目的出發,尋找雙方的平衡。該如何取舍,取決于產品發展情況、市場情況、產生命周期和產品自己的工作經驗。
如果遇到難以決策或解決的問題,要及時向上匯報,尋求幫助。
新版本的微信,紅包功能就調整了紅包個數和金額的位置,導致有大量的用戶導致資金和金錢輸入錯誤,導致用戶投訴。
因此,如果需求涉及資金、用戶信息等問題,要慎之又慎。產品文檔在進入評審會之前,最好多過幾輪,以求萬無一失。
如果功能模塊后續可能被其他需求所復用,為節約開發成本,可以與研發多溝通,看是否可進行組件化開發。
如:banner廣告可能可以在其他頁面復用,但當前版本僅支持首頁的應用即可,就可以進行組件化開發,后續其他頁面如果需要的話,就可以直接復用。
如:banner的內容后續需要經常更換,為了減少后續反復發版,影響線上功能,也可以和研發多溝通,看能否進行配置性開發。
這也是節省了研發后續的工作量,你跟他提,他會比較樂意幫助你的。
原型設計是在框架層,來思考和設計產品的。前面的邏輯和需求邊界都確定的話,這一步其實可以讓交互設計師來支持,尤其是業務推進比較忙的時候。
但并非所有公司都有交互設計師,如果沒有的話,這一步還需要自己來實現。畫原型的具體操作,就不多講了,如果是剛入行或準備入行的小伙伴,想學的話,可以報個班學一下Axure或sketch。
不用太精通,只要能把想要的頁面,簡單的還原出來,設計師和開發都能看懂,就已經足夠了。在這里我講一下幾個避坑指南:
我剛做產品的時候,原型都是直接覆蓋上一個版本的。但后來,評審會的時候老大提出要加什么功能,我突然想起這個功能在之前一個版本做過,但想找回來,卻發現版本已經被覆蓋,找不到了…
如果原型沒注釋,就跟上課不做筆記的后果一樣,很容易一轉頭就忘了。而且不在原型中注釋的稿件,如果給開發或設計執行時出錯了,最后吃虧的還是我們自己。
除正常的注釋之外,異常情況也需要在原型中定義清楚。
因為,有些開發在開發時,不一定會時刻盯緊文檔來看。所以,除了文檔中要說清楚異常情況的設計標準之外,最好在原型中也要注釋清楚,也是為了避免后面出現問題時,相互扯皮。
如果需求在評審或開發過程中,有變更的情況,除了在文檔中備注之外,原型中也需要及時變更。
以上內容,都是我用血和淚給大家總結的經驗教訓,我剛入行的時候,因為偷懶,很多地方沒有做好,當時背過很多鍋,所以希望大家,千萬不要再重蹈我的覆轍了。
一個好產品人,是會從更高的產品系統的層面,思考和解決問題的。
因此,為了更好地驗證目標的達成與否,我們需要建立數據反饋機制,給產品方案提供統一的衡量標尺。我們團隊建立數據反饋主要是通過兩點:
C端的功能型需求,是可以通過用戶反饋來迭代的。但除此之外,我們還要增加當前功能點的埋點,為產品后續優化提供更嚴謹的理論支持。
如果是剛上線的基礎功能,還未確定明確的業務指標,可以只增加基礎埋點。如:產品頁面曝光pv、曝光uv、點擊pv、點擊uv等。
將埋點數據統一上報到數據平臺中,定期觀測數據表現情況,以便優化后續產品。但如果是有上線有一段時間的產品,我們要從業務指標衡量標準出發,對產品數據埋點,進行二次或三次的拆解。
也可以參考前面的頁面流程圖,一般來說,有需要判斷的地方就要有埋點。我們只有知道每個節點數據流向,后續才能建立數據模型,分析用戶操作。
產品要經常主動觀察數據表現,但人力有限,我們無法做到24小時實時盯著數據。所以,若功能中有影響用戶核心操作的功能點,還需要讓研發幫忙建立異常監控,以保證產品核心流程能夠滿足用戶正常使用。
如:我們團隊就有通過微信的開放能力,建立告警機制,一旦某個商家出現問題,就會出現如下圖所示的告警通知,以便我們的產品和開發團隊能快速發現并處理問題
這也是技術團隊在溝通方案時,要和技術一同關注的風險點。
在全面思考以上的四點后,我才會遵循以下呈現方式,將它們統一收攏到文檔中,形成完整的產品方案。
首先,在文檔開頭,描述背景和目的,最好用調查過的數據,來論證需求實現的必要性;其次,將產品原型或交互設計稿放到需求模塊,要圖文結合,讓文檔的閱讀者能夠清晰地知道每個功能點,具體需要做什么。
如果涉及多端支持的需求,我會從支持端的角度來陳述需求。即前端要做什么,后臺要做什么,數據要做什么,支付要做什么。
然后,把接口文檔、原型、交互稿、設計稿等相關附件,都附在需求文檔中,以免遺失;最后,再補充一點,如果文檔有變更,要及時,立刻更新到文檔中,同步給各方,避免背鍋。
我的習慣是在開頭用紅色加粗字體,描述修改的需求點和修改日期。
當完成上面所有內容后,我們的需求才可以進入到需求評審階段。需求評審的目的,是為了論證需求執行的必要性,方案落地的可行性,同時給要支持需求的各方,都能夠了解產品方案具體需要大家做什么。
所以,為了讓產品需求順利通過評審,我們要從評審目的出發,逐一打消評審方的疑慮。
評審一開始,就要先陳述目的和背景。這里前面也講過,要用數據來論證需求必要性,調查的數據必須要足夠合理且嚴謹,才能有效通過評審,并拔高需求優先級。
介紹完目的和背景,獲得評審各方的認可之后,就可以和大家介紹解決問題的需求方案,和數據埋點情況。
在陳述方案環節,我也遇到過需求被直接打回的。出現這種問題,可能是前期產品邏輯有問題,又或者是產品方案沒有和開發充分溝通,最終設計出不適合落地需求。
但一般能到評審會的需求方案,都通過了產品內部的評估,基本沒什么方向和邏輯上的問題,除非是自己偷懶。而技術層面能否通過評審,就依賴于我們在前期設計方案的時候,是否能多和開發溝通,明確技術細節,以保證方案是可以落地的。
一般前兩點評估通過,需求就是可以落地執行的了。但我在介紹完方案之后,還會補充介紹下后續的運營方案和產品的迭代計劃。
一來,可以給開發打個預防針,告知這個功能后續優化的可能性,讓他們提高對需求的重視程度;二來,系統全局的描述,也能體現你在產品能力。
每一個產品需求,都是我們展現自己的機會。在職場,只有緊緊抓住每一個機會,我們才有承接更大需求,在產品道路更進一步的可能。
產品方案,是從用戶、問題、場景的視角去切入需求,在更系統的產品層面和更長的時間維度上,全面思考,輸出的文檔。
以上內容,是我這兩年,把寫過的大大小小數百個需求,匯總整理出來的。包括目的、背景、產品邏輯、需求邊界、原型、數據、需求文檔這七點,我將這七點統稱為需求落地的“七要素”。
DeepSeek火出圈,AI和大模型將如何改變物流行業?
3034 閱讀智航飛購完成天使輪融資
2548 閱讀800美元不再免稅,T86清關作廢,跨境小包何去何從?
2121 閱讀凈利潤最高增長1210%、連虧7年、暴賺暴跌……物流企業最賺錢最虧錢的都有誰
2097 閱讀AI紅利來襲!你準備好成為第一批AI物流企業了嗎?
1877 閱讀物流職場人性真相:馬斯洛需求的顛覆與掌控
1528 閱讀供應鏈可視化:從神話到現實的轉變之路
1364 閱讀物流職場人性真相:鷹鴿博弈下的生存法則
1219 閱讀運輸管理究竟管什么?
1175 閱讀Deepseek在倉庫規劃中的局限性:基于案例研究
1172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