回顧剛剛過去的幾個月,你首先會想到哪些大事?——
京東物流鳴鑼上市,“爭議”之中市值依然超過2500億,成為國內僅次于順豐的“第二大快遞公司”;
順豐遭遇“水逆”,一季度業績“爆雷”,歷史性巨虧近10個億。王衛道歉并承認在管理上有疏忽,承諾類似問題不會出現第二次;
菜鳥迎來8周歲生日,從5月份最新公布的業績來看,其布局和體系已臻完善,業務線的開展和落地運營也漸入佳境;
極兔平地一聲驚雷,不僅被爆計劃將在美國上市,還完成了一筆18億美元的融資;
快運江湖也不平靜,在安能物流在港交所提交招股文件后,讓人不由感嘆和期待快運“上市潮”即將來襲,而下一個又會是誰?
……
市場環境也在發生一些微妙的變化,比如一系列監管重拳出手,浙江省明確提出“不得以低于成本的價格提供快遞服務”;618年中大促開啟,抖音、快手全面入局,正式向傳統電商發起挑戰等等。
從牌面上看,喜報多于憂慮,行業整體形勢一片大好;但具體到牌桌上的玩家,卻在經歷著一場前所未有的煎熬。
煎熬集中在快遞。細數大大小小的玩家,無論是炮火猛烈的價格戰,還是融資補充彈藥,亦或者是跨界搶地盤,都難逃“囚徒困境”:
一方面,快遞業務量都保持了良好增長態勢,據國家郵政局實時監測數據顯示,截至6月1日,今年我國快遞業務量已突破400億件,接近2017全年水平,增量空間可謂巨大;
另一方面,各家快遞公司的單票收入都出現了不同程度下滑,“以價換量”依然是擴大市占率的最有效手段,誰都跳脫不出,也不敢跳脫。
快遞公司出圈難、難出圈的背后,是愈演愈烈的“內卷”,整個行業正面臨著一系列嚴峻的考驗與挑戰——
1、同質化嚴重
野蠻生長期后,當下各大快遞企業,尤其是高度依賴電商業務的快遞企業,無論是服務水平、價格體系、運營效率都呈現出明顯的同質化現象。
在這種高度飽和、競爭差異化并無懸殊之處的快遞市場里,任何一家行業龍頭企業,僅靠單一的業務模塊并不能支撐企業長遠發展。
2、人口紅利消退
最新的人口普查數據,想必大家都已經看過了。從數據來看,一個很明顯的趨勢是:勞動人口在減少,而老年人數在快速上升。
這意味著什么?招人難!
快遞業本就是勞動密集型產業,不管流轉的過程如何高效和智能,送貨上門也好、快件入柜/進站也罷,最終落地到最后一公里的時候,絕大部分還是要靠快遞小哥來“消化”。如果沒有足夠的人,靠什么來承載更多的增量?
3、各項成本提升
如果說價格競爭的后果是“薄利多銷”,那尚且可以接受,然而不幸的是,近年來各項成本,如人力、場地、包材等年年攀升,而收件價格卻年年下降,支撐網點發展的利潤已經開始觸底,接近各家的成本承受極限,甚至已經擊穿成本底線。
4、厭戰情緒濃厚
連年來近乎瘋狂的“價格競爭”基本上已經掏空了加盟商的口袋,尤其是自去年以來,快遞價格戰全面進入到“降派費”階段,讓整個行業彌漫著越來越濃的“厭戰情緒”,焦慮、不安的情緒充斥其中。
5月13日,阿里集團發布2021財年第四季度及2021財年業績。最新的財報中,菜鳥的業績和相關經營數據也披露于眾,表現不俗。財報顯示:
2021財年,剔除與阿里巴巴集團關聯交易收入后,菜鳥實現外部收入372.58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68%;第四季度外部收入99.59億元人民幣,同比增長101%。此外,菜鳥在2021財年實現正經營現金流。
雖然身處不同的維度和坐標體系,但菜鳥的表現還是與快遞業的極度內卷形成了鮮明的對比。此前也有業界人士故意引導“菜鳥吸金”,抽走了快遞公司的利潤。
事實真的如此嗎?
根據老鬼得到的幾個確切信息,菜鳥2021財年372億元的外部收入主要來自兩個業務單元:一個是智慧供應鏈,另一個是國際物流。國際物流的收入占比更是超過50%。
來自快遞公司的收入在整個菜鳥營收中的占比非常小,菜鳥驛站、菜鳥裹裹更多還是在為快遞行業做著貢獻。
也就是說,菜鳥的利潤之源和營收主體并非來自國內快遞行業和合作伙伴。“菜鳥抽走了快遞公司的利潤”的論斷并不成立,在事實依據上也站不住腳。
菜鳥成立之初,就是一個“命運聯合體”,由幾大快遞公司共同出資和發起;菜鳥成立之后,也的確在頻頻投資通達百等快遞伙伴,目的也是加深此次之間的合作與協同。
“不做快遞,不招聘一個快遞員,不買一輛快遞車,不與快遞公司在存量領域競爭,但要通過技術手段把已有的物流公司連成網,然后再用技術提升這張網絡的效率,進而實現價值增量。”言外之意就是——不吃快遞行業已有的蛋糕,而是與快遞公司共同把蛋糕做大。
比如目前行業里已成“快遞標配”的電子面單,就是菜鳥創建后第一個得到廣泛應用和普及的“創舉”,不僅大幅度提升了快遞中轉、配送的效率,還真正實現了快遞全程的可視化,讓消費者和商家能夠實時查詢和跟蹤訂單走向,讓整個快遞行業的數字化進程邁出關鍵一步。
包括后續拼多多自己上線的電商面單和應用系統,基本上都是“照搬”了菜鳥的技術的底層架構,之后才進行一些個性化的升級或改造。
老鬼的朋友安德華直言,技術創新是快遞業未來增長的另外一個引擎,當下快遞巨頭正在數字化轉型的路上,但大部分傳統物流公司在“人貨倉”方面的技術研發投入并不高。即便是順豐,財報顯示的研發費用也僅占營業收入的1.9%。站在這個角度,阿里和菜鳥的這種技術力或者說賦能,確實可以幫助快遞公司將這種“成本”降至最低。
這也是為什么菜鳥一直以來都在強化自己的工具屬性——為快遞公司或者說末端網點做“工具箱”,工具有大有小,功能也各有千秋,或協助總部優化流程,降本增效;或聚焦網點難題,輸出解決方案。
誤解和偏見之所以存在,很大程度上源于快遞公司對商流的依賴。作為阿里系電商經濟體催生出來物流平臺,菜鳥被質疑最多的地方也在于此。
比如快遞流量的“分單權”。因為菜鳥是國內第一家將電商訂單進行統一數字化的平臺,不可避免的就引發諸如“挾訂單以令快遞”的陰謀論。實際上,用什么快遞都是由買家或者賣家(商家)決定,快遞公司價格戰也是在爭搶這些存量電商客戶。菜鳥并不與快遞直接交易,不會動,不敢動,也動不了。
平臺不會左右和干預商家、用戶對快遞的選擇權,這是“平臺之所以為平臺”的根基。實際上,時至今日,快遞市場無底限的價格戰對電商平臺來講也并不樂見。最直接的一個影響就是末端配送體驗不甚理想,已經開始“反噬”產業鏈上游的電商,用戶購物體驗越來越差,相關投訴越來越多…可以說“一損俱損”。
行文至此,老鬼不由想起了國家郵政局馬軍勝局長著名的“風火論”——
“快遞如同是火,網購如同是風。火借風勢,風助火威,二者相互作用,相互促進,中國的網購和快遞兩大服務領域就這么風風火火地發展起來了。”
誰都離不開誰,誰也不要想著去取代誰。
內卷與焦慮并不可怕,可怕的是安于現狀、裹足不前。
前面我們講到了2021財年菜鳥外部收入的來源和構成,其中主要收入源自國際物流,另外一半中的絕大部分又來自供應鏈服務。這意味著菜鳥的盈利模式與其他快遞物流企業有很大區別——臨淵不羨魚,另辟“賽道”結網打漁。
“菜鳥在新賽道上的作為和持續投入,直接獲益的不僅僅是菜鳥自身,也為快遞企業提供了諸多便利和突圍空間。”老鬼的朋友安德華坦言,比如菜鳥最近幾年在國際物流樞紐和全球網絡上的布局,已經初俱規模,而且規模效應所帶來成本優勢、聚合優勢等越來越明顯。一系列的“拓荒”行動中,有兩點最為關鍵:
1.建Hub,搭網絡
區別于在國內快遞市場的“借力打力”和滲透整合,菜鳥在國際物流布局中的第一個大動作就是“重投入”——耗費巨資在重要的國際節點城市,建設自持倉庫。
截至目前,菜鳥已經在比利時列日、馬來西亞、越南以及我國的香港等地區興建了6個大型eHub。依托這些Hub,菜鳥通過整合空運和海運線路進行串連,再利用當地郵政的配送資源打通末端,逐漸搭建起一張通達全球的網絡。
菜鳥的朋友告訴老鬼,阿里巴巴的國際化要往前走,物流必須要比商流更早一步去落地。所以,在國際物流運輸體系的關鍵要素投入上,菜鳥一直做的比較扎實,而且比別人提早了3至4年去布局。
有了這張網,海外商家的商品能夠快速進入中國,中國的商品也可以以最經濟的成本輸送到全球。
2.做產品,打造優質極致性價比服務
菜鳥國際物流之所以能“一鳴驚人”,除了在關鍵要素上的重投入,另一個更為現實的原因是:
提供了幾款真正符合商家需要的產品。
比如針對速賣通上的商家,菜鳥推出了一款“5美元10日達”的產品。而同樣時效的服務和產品,在UPS、FedEx那里要50美元。即使是公認的“經濟型網絡”萬國郵聯的同類產品價格,仍比菜鳥高了30%。商家會選誰?不言自喻。
數據顯示,“5美元10日達”一經推出即成爆款,去年一年,該項業務的增長就超過100%。現在DHL的很多電商包裹,甚至都交給菜鳥來承運。
目前,菜鳥平臺上每天處理的進、出口包裹數量已經超過500萬,且仍保持著快速增長。500萬件/天這樣一個體量,在全球跨境包裹的運營商中,已經能夠排到前三。這也是為什么很多業內人士都稱菜鳥為“全球第四大快遞”的原因所在。
當然,菜鳥國際并非沒有短板。比如在海外的末端配送環節,現在大部分依靠當地郵政和配送公司。針對這個“薄弱環節”,菜鳥今年也加大了投資力度,在俄羅斯等地投放了大量快遞柜,以期借用國內的成功經驗和模式打通最后一公里。
這也是老鬼想要表達和強調的,梳量菜鳥體系的整個業務版圖,主要包括面向消費者、面向商家、面向物流合作伙伴這幾個分層。在這幾個區間里,菜鳥并沒有爭搶存量,而是在更大空間或者說空白的增量市場上做文章。拒絕內卷,專注社區服務、智慧供應鏈和全球物流,就是現在未來最大的“志向”。
長期以來,菜鳥的身份有兩個,一個是獨立的商業公司,一個是阿里電商物流體驗的推進者。在后者身份上,菜鳥確實為快遞業做了一些事。尤其作為一個在新賽道上的“破局者”和“拓荒者”,菜鳥的很多創新性舉動都值得讓人重新審視。
2024最值錢的物流上市企業是誰?哪些物流企業被看好,哪些被看跌?
1793 閱讀地緣政治重塑下的全球供應鏈:轉型、挑戰與新秩序
1522 閱讀連續5年的“春節主力軍”,德邦為何如此穩?
1422 閱讀物流供應鏈領域“吸金”不力,但能給投融資事件頒幾個獎
1406 閱讀CES 2025:NVIDIA OMNIVERSE驅動的智能倉儲數字孿生革命
1147 閱讀中遠海運回應被美國國防部列入“中國軍事企業”清單
1078 閱讀扎根供應鏈創新25年,一家“耐力長跑型”企業的破局啟示
1054 閱讀拼多多引領電商西進:帝王蟹進村,非遺剪紙出山
1052 閱讀制造業企業,不要逼物流公司降價了!
991 閱讀AI改變物流業的游戲規則:從炒作到實踐的深度思考
989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