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月25日,中國物流與采購聯合會農產品供應鏈分會聯合溫度學院打造【農產品供應鏈系列公益直播課】第七期—新時代農產品批發市場發展之路,邀請中國供銷農產品批發市場控股有限公司戰略發展部、市場開發部經理郭智勇詳細解讀了農批市場的前世今生與未來。
以下內容整理自【農產品供應鏈系列公益直播課】第七期課程:
時代背景
新時期
開辟中國特色社會主義,中華民族富起來。以黨的十一屆三中全會為標志,中國進入改革開放、開創和發展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新的歷史時期。
新時代
黨的十八大以來,中國特色社會主義進入新時代。中華民族迎來了從站起來、富起來到強起來的偉大飛躍。
產業規律
不同產業因其不同的產業特性,具有各不相同的演進節奏。同一產業在不同國家和地區,受當地情況影響,具有不同的演進時差,以及融入全球化競爭的節奏。只有突破階段瓶頸時,才得以邁入新階段。
每個產業都會經歷由初創向規模化再到集聚化最終達到平衡與聯盟的發展階段。
新中國成立后一度取消了農產品集市貿易,實行“統購包銷”的計劃模式。隨著改革開放和市場經濟的建立, 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再次快速發展。
我國農批市場發展歷程
自發萌芽階段(1978—1984年)
1984年3月,山東壽光蔬菜批發市場建立,成為我國農產品批發市場建設的劃時代的轉折點。到1984年末全國已建立起城市貿易中心2248個,其中農產品貿易中心753個,綜合貿易中心241個。
快速發展階段(1985—1990年)
1985年初宣布廢止已實施30多年的統購派購政策,農產品自由產銷局面自此全面推開。除棉花等極少數品種外,批發市場成長為農產品批發流通的主渠道。據工商部門統計,農產品批發市場1986年有892個,總成交額28.35億元,平均每個市場成交額317.8萬元,到1990年,數量發展到1340個,是1986年的1.5倍,總成交額115.79億元,是1986年的4倍多,平均每個市場成交額864.1萬元,是1986年的2.7倍多。北京新發地、岳各莊、深圳布吉市場。
盲目發展階段(1991—1995年)
農產品批發市場由1991年的1509個增長到1995年的3517個,連續5年遞增率超過兩位數,其中1995年甚至高達42.3%。每年增加400多個新建的農產品批發市場,在短短幾年時間內增加近 1.3倍,出現部分空殼市場。上海江橋市場、廣州江南市場。
規范發展階段(1996—2001年)
國家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對批發市場進行規范:一是推行市場辦、管分離。二是實行市場登記與年檢制度。三是整頓市場秩序,打擊車匪路霸和欺行霸市的違法行為,清理撤消地方政府不當的政策措施。四是調整基層工商行政管理機構,改由省局垂直領導,減少基層政府對市場管理執法的干擾等。這些措施,提高了農產品批發市場運行的規范化程度。
1996年工商部門統計的農產品批發市場數量為3844個,總成交額是1906億元,平均每個市場成交額是4958.4萬元,2001年是4351個,總成交額3423.1億元,每個市場平均成交額7867.4萬元,市場數量、總成交額及平均成交額都是逐年小幅增加,其中,2001年市場數量4351個比2000年4532個減少181個,首次在市場數量上呈負增長,這說明批發市場的數量發展已漸趨平穩。濟南維爾康、上農批、南昌農批。
質的提升階段(2002—2008年)
從2002年開始,商務部等有關部門先后啟動了“國債項目”(2003- 2008)、“標準化市場工程”、“三綠工程”、“雙百市場工程”、“升級拓展5520工程”等,支持農產品批發市場的提檔升級和規范化水平。這一階段,國家計委等六部委印發了《關于加快農副產品流通設施建設的若干意見的通知》,把農副產品流通設施明確為社會基礎設施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農副產品綠色批發市場》、《農副產品綠色零售市場》、《農產品批發市場管理技術規范》等國家標準的頒布和實施,填補了我國農副產品流通領域內國家標準的空白。《流通領域食品安全管理辦法》、《農產品批發市場食品安全操作規范》,推動了農產品批發市場的規范化、法制化進程。西郊國際、杭州勾莊。
集團化發展階段(2009年至今)
中國農批、海吉星、新發地、雨潤、地利、潤恒。
我國農批市場規模與數量
2012年億元以上農產品市場數量到達頂峰1918個,2019年1528個,減少390個,下降比例20.33%,農產品專業市場下降比較快,下降248個,分析市場整合、拆二建一、拆N建一是主要原因。
2012年億元以上農產品市場攤位個數最多110.7萬個,2019年88.8萬個,減少21.9萬個,下降比例19.78%,同樣農產品專業市場下降較多。
2015年億元以上農產品市場營業面積最大7193萬平方米,2019年6767萬平方米,減少426萬平方米,下降比例6%,同樣農產品專業市場下降較多。專業市場從2013年開始減少,綜合市場反而增長,直到2018年。
億元以上農產品市場成交額持續增長,從2008年的1.3萬億增長至2019年3.4萬億,年均增長9.1%,高同期CPI年均增長率2.6%。單位面積交易額由2.5萬元/平方米·年增長至5萬元/平方米·年;單個攤位平均交易額由138萬元/年增長至383萬元/年,單個攤位面積由54平方米增長至76平方米;單個農產品市場平均交易額由7.6億元/年增長至22億元/年。
專業市場向綜合市場轉變,小市場向大市場轉變,小商戶向大商戶轉變。
我國農批市場功能與設施
我國批發市場正處在從第一代、第二代傳統市場模式向第三代、第四代現代化市場模式的過渡階段。
總體來看,目前我國絕大部分農產品批發市場仍停留在市場建設發展初期階段,即主營業務同質性較強。大部分農產品批發市場主營業務以攤位出租為主,特色不顯著,增值服務相對落后。(洪嵐,2016)
在商務部調查的800多家農產品批發市場中,仍有17家未設有交易棚(廳),252家沒有信息中心,270家未建冷庫,僅有9.1%的市場使用電子結算交易,樣本中僅39家有標準化銷售專區,占市場總數量不足5%。產地市場、農村市場與中西部地區的市場更是市場體系建設中最薄弱的環節和“短板”,這些批發市場普遍缺乏必要的冷藏保鮮設施、質量檢測設施和信息收集發布設施,不少市場的交易場地都未硬化,缺乏遮陽擋雨設施,部分仍停留在馬路市場和占道經營的層次。
行業集中度
從行業競爭格局看,目前還是各市縣本地企業投資經營為主,80%以上的市場之間沒有任何股權關系。行業競爭格局分散,但頭部企業領先優勢明顯。
居民消費能力與方式
李克強總理說,中國月收入低于1000元的有6億人。按照北師大調研數據,月收入低于2000元的有9.64億人。這些數據告訴我們,對于涉及一日三餐的農產品,大多數人屬于價格敏感型、價格優先型,強調吃好、吃健康還不是全社會主流。
終端農產品銷售價格優先的現狀,與目前全行業低成本、粗放式經營管理有很強的因果關系。日韓農產品價格相對較高(日本西紅柿50元人民幣/斤),既有收入水平較高的因素,也包含了改善農產品流通秩序以及交易環境的成本。
公益性訴求
2019年中國人均GDP超過1萬美元,中國進入高質量發展階段,地方政府和居民都將更加關注農批市場產銷對接、保障供給、平抑物價、食品安全等公益性功能。近期正在修訂的《食用農產品市場銷售質量安全監督管理辦法》,強化了農批市場在食品安全檢測、溯源方面的責任。
公益性與成本增加。提高衛生清理的頻率與強度的費用,檢驗檢疫與人員費用,信息系統的建設與 維護費用等,導致農產品流通成本增加。
新技術應用
移動互聯網、智能手機、電子支付廣泛普及,為農產品批發市場數字化運營、智慧化管理提供了良好的基礎條件,市場間的互聯互通更加可行。圍繞市場運營管理信息化、交易結算信息化、商品進銷存管理、線上交易平臺涌現出一批信息化企業,并逐步在行業內推廣運用,行業競爭進入數字化階段,網絡化集團化布局企業優勢釋放。
資本的力量—渠道分化與行業集中度
資本市場加大對生鮮電商投入,生鮮電商迅猛發展。2020年生鮮電商行業共發生21起投融資事件,投融資總額為79.41億元。阿里巴巴、京東、美團、拼多多、滴滴等商業巨頭紛紛進入農產品通下游端,9月份全國社區團購市場規模已達720億元,相比去年同期上升了112%。農產品流通渠道多樣化,線上線下融合加速發展。貼錢模式引導新消費方式。
未來5-10年,批發市場經由率變化不會很大。受我國農業小規模生產、農產品標準化程度低、相關從業人員素質、投資主體盈利性訴求等多方面影響,國內農產品批發市場整體還處于低水平粗放式經營狀態。
未來10-15年,產業與供應鏈整合、規模化商戶社區團購從需求側入手,匯總需求往上游梳理,與合作社緊密聯系,按需求種植生產,農產品質量可靠,還能實現可追溯,農民變成產業工人收入穩定,小生產變成大生產,盲目生產變成計劃生產既然大數據是趨勢,農批市場最好的選擇是擁抱線上平臺。
未來15年以后,社會結構、消費結構趨穩,人均GDP增速放緩,消費心態平和,邊際效益遞減,達成新均衡。
本文系根據郭智勇1月25日公益直播課程內容整理,有刪減。
前海粵十完成新一輪戰略融資
2790 閱讀樂歌股份預計2024年歸母凈利潤下降約50%,大力發展海外倉
2766 閱讀物流行業如何破“內卷”?
1559 閱讀電商件單票 36元,中國快遞企業扎堆到中東搞錢
1402 閱讀全球海運市場動態(一月中旬至一月下旬)
1301 閱讀品牌全新升級,牛卡福推出“一站式智慧物流解決方案”,開啟新征程
1228 閱讀5000噸!創單日歷史新高!
978 閱讀打破成本困局:重塑企業運輸采購新范式
1013 閱讀順豐控股:2024年12月營收264億元 速運物流板塊業務量同比增近20%
1004 閱讀2025開年跨境商家利潤就被吞掉一大筆,海運費暴漲后又大跌為哪般?
909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