供應鏈金融,通常與供應鏈“三流”的資金流聯系在一起。資金流,有人比作是企業的血液,缺少了,企業運營就會出問題;也有人比作是能量,能量充足,企業供應鏈就可以運行良好。當然,供應鏈運行也是為了獲得更多的能量,運行狀況良好,不僅資金流順暢,還可以獲得資金流溢出,即利潤的積累。
資金流順暢,就不太需要融資,也不需要涉及供應鏈金融。經歷這么多年的資本炒作,杠桿運作之后,公眾逐漸意識到,企業運營的理想狀態是,有多大力氣辦多大事,行穩致遠,通過自我積累,逐漸做強做大。理想狀態下,資金流形成自我閉環,根本不需要向金融機構融資,融資是需要付出成本的,除非企業的收益率高于融資的成本率,否則就是給金融機構打工(有其它企圖的另當別論)。
然而,因為諸多因素的綜合作用,供應鏈的資金流和實物流總是不同步。本應該是二者同步,一手交錢一手交貨,但經常是,先向客戶交貨,過后再收回銷售款;要向客戶交貨,就得先向供應商采購原材料,對于形成的采購款,要么等收回銷售款之后,再付給供應商;要么在收回銷售款之前就得付給供應商,甚至是在還沒收到原材料之前就得提前向供應商支付。對于后兩種狀況,企業的資金流就比較緊張,就需要提前準備資金進行補位。如果企業資金充足,且供應鏈上下游運轉正常,仍然不需要對外融資。但由于所處內外環境的不確定性,企業供應鏈上任何一個環節出現問題,就可能導致資金流緊張,就大概率需要通過融資來緩解,供應鏈金融因此就有了存在的理由。
普遍認為,以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嫌貧愛富”,只愿意“錦上添花”,不會去“雪中送炭”。從吸收資金的角度,銀行肯定要“嫌貧愛富”,有錢人,有閑錢的人才能為他們提供資金;從投放資金的角度,金融機構的“嫌貧愛富”和“錦上添花”是不得已的行為,“因為富人有錢,所以把錢借給富人,回款風險就會較小”是其邏輯假設。實際,這個假設存在很大問題,富人不缺錢,金融機構非要借給他,典型的供需不匹配,因為不太需要,金融機構硬給,收益率就不會太高;雖然不缺錢,但拿到錢的富人們也會尋求保值增值,要么去投資炒作,要么加利差后轉借給需要資金的企業。這里的富人也可以理解為不缺資金的強勢企業。最終導致現在普遍看到的狀況,需要資金的企業融不到資金,即便融到也是付出了很高的資金成本,即所謂的“融資難、融資貴”。
資金缺乏的企業,普遍弱勢,本來不高的收益率,因為較高的融資成本,就變得更低了,嚴重地影響了其生存和發展的能力。眾多的弱勢企業如果一直長期如此,就會引發社會問題,這是國家層面所不愿看到的,于是就有了“普惠金融”的政策,要求以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支持資金短缺的弱勢企業。借錢給資金短缺企業,就會有風險存在。
如何控制風險,借錢給富人(強勢企業)的傳統做法,一是抵押,二是評測。抵押,對于資金短缺的弱勢企業,本來就沒有太多資產,用什么去抵押呢?評測,以傳統銀行為代表的金融機構對廣大的資金短缺企業評測周期長,評測成本高,如果縮短評測周期就意味著風險增加,如果借款數量較低銀行收益就沒法覆蓋成本。資金短缺企業的供應鏈融資特點是急、頻、少,如果測評和審批周期太長的話,就無法解決應急需求;如果放款數量有最低限制的話,就基本失去了融資資格。因而,在“融資難、融資貴”的基礎上,又增加了“融資慢”和“沒資格融”。
企業有需求,國家有要求,銀行也有心響應,但“融資難、融資貴、融資慢、沒資格融”的問題依然存在,如何解決呢?一些想從競爭中脫穎而出的商業銀行和供應鏈平臺不斷地努力嘗試。
阿里的螞蟻金融,就做出了不俗的表現。盡管不太認可螞蟻上市、大幅加杠桿的做法,但不能否認他在解決小微企業融資難題上做出的貢獻,不需要抵押,放款速度快,申請額度較隨意,受到了融資企業的極大歡迎。之所以能做到這些,就是因為掌握了資金短缺者的交易數據,和依據大數據分析得到的交易行為。
依托于消費互聯網的螞蟻金融,集平臺功能和銀行功能于一體。想要有所突破的城商行和農商行也想學習螞蟻金融,但苦于不懂行業,沒有數據,于是就與熟悉行業,擁有數據的產業互聯網平臺開始合作。產業互聯網平臺兩頭連接著的采購商和供應商,原本是直接相連,但因面臨著自己解決不了而平臺可以解決的行業痛點,所以愿意到平臺上交易。當某采購企業有資金需求時,平臺可以向金融機構提供他的交易數據供測評,為了降低測評失誤,功能比較完善的平臺,開始收集采購商的倉儲數據和運輸數據。當然,交易數據、倉儲數據、運輸數據除了用于金融機構放款前測評,還可用于放款后監測,要保證資金不會流向鏈外。
不過,“收集數據,分析數據,資金不外流,資金形成閉環”并不是目的,供應鏈金融的真正目的是“在控制風險的前提下能產生較高收益”,而這最終需要依靠資金短缺企業的“自我造血能力”,依靠“快速消除資金短缺帶來的不良影響而恢復正常運營”的能力。為此,企業需要在流程、組織及數字化方面不斷提升,進而強化掌控自身供應鏈的能力。
企業的供應鏈只有自主可控,才能在日益不確定的環境中保持良好的可持續“造血能力”,對于暫時資金短缺的弱勢企業也是如此。為此,采購企業在處理與供應鏈平臺的關系中需要有風險管理意識:哪些數據可以向平臺開放,哪些系統可以利用平臺提供的,什么時間開放數據,什么時間利用系統,對平臺使用數據的范圍應有哪些約束,自身需不需要自建系統并準備好隨時切換。圍繞類似顧慮,供應鏈平臺利用自己的優勢也可以衍生出很多定制化服務,譬如提供監督數據使用去向的數字化工具和法律權利,支撐采購企業進行供應鏈上下游的數據打通,支持采供企業之間應付應收的自行解決,甚至為資金短缺企業提供咨詢服務,幫助其做強做大。
“嫌貧愛富”是金融機構在不掌握數據情況下的不得已舉措,基本面運營良好資金暫時短缺的企業才是金融機構的優質客戶。借助供應鏈平臺的“雪中送炭”式供應鏈金融產品,可以擺脫“核心企業”的掣肘,可以讓多方共同獲益。平臺與企業的供需匹配鏈上蘊藏著很大的創新空間,期望上述內容能起到拋磚引玉的作用。
中郵無人機(北京)有限公司揭牌
2755 閱讀智能倉儲企業“智世機器人”完成數千萬元A輪融資
2656 閱讀這家老牌物流巨頭被整合重組,四千多名員工將何去何從?
2096 閱讀2024最值錢的物流上市企業是誰?哪些物流企業被看好,哪些被看跌?
1639 閱讀地緣政治重塑下的全球供應鏈:轉型、挑戰與新秩序
1298 閱讀物流供應鏈領域“吸金”不力,但能給投融資事件頒幾個獎
1315 閱讀連續5年的“春節主力軍”,德邦為何如此穩?
1177 閱讀16連冠背后,日日順助力智家工廠物流降本增效
1085 閱讀1745億件,快遞業務量增速超預期
1029 閱讀扎根供應鏈創新25年,一家“耐力長跑型”企業的破局啟示
977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