過去的幾年中,中國的線下門店因電商的沖擊過得并不如意,而等“新零售”之風乍起,線下門店依然沒有獲得更多的生存空間,可謂舉步維艱。
這樣的故事同樣發生在屈臣氏等縱橫零售江湖十多年的“老鳥”身上。據數據統計,自2016年起,屈臣氏銷售額開始出現負增長,同比下滑4%,同比店鋪銷售額下降超過10%;2017年同比店鋪銷售額繼續下滑4.3%,2018年第二季度再度下降至1.4%。在這樣的市場表現下,大多數人自然看衰屈臣氏的后續發展,甚至有不少人認為,線下彩妝店如同其他行業店鋪一般大勢已去。
然而在一片看衰聲中,屈臣氏上演了“王者歸來”。2020年初,屈臣氏發布的2019年財報中顯示,其中國區銷售額為245.91億港元(約合人民幣225億元),同比增長了3%。值得注意的是,屈臣氏中國同比店鋪銷售額5年來首次增長,幅度為2%,可見屈臣氏的改革收到了成效。
縱觀屈臣氏的改革,仍然是以線上線下分別展開。線上,利用數字化擴大客戶社群,打造線上下單和門店配送能力,并陸續與菜鳥、餓了么等平臺合作保證配送服務,同時與騰訊、永輝聯手推動自身的零售升級;線下,屈臣氏在門店增加了彩妝品類與智能設備,大幅調整門店產品結構,去國貨、自有品牌,引進彩妝、潮流品,最重要的是,屈臣氏改掉了被消費者廣為詬病的“貼身式”銷售,轉而利用高科技的無人貨架、虛擬試妝等工具。
而且,過去的5年中,屈臣氏中國仍然保持了穩定的擴張速度,每年新增店鋪數量穩定維持在300多家,開店速度遠超其他地區,至2019年,屈臣氏中國店鋪總數達到3,947家,當然,如此在龐大的門店基數,繼續保持以往的開店速度很可能將遭遇瓶頸。
屈臣氏的改革成功,也為中國境內主營商品為日用和美妝、護膚品類的零售品牌帶來了更多的希望。
進入“新零售”時代,“線上線下”的融合更多表現為線上下單+門店發貨的形式,這是大多數零售品牌的現狀。因此,是重點發展門店,還是重點發展線上平臺或者并重,成為了零售品牌發展的選擇。而據艾媒咨詢數據顯示,40.5%的受訪消費者認為雙線購模式主要以線下門店為主導,認為線上平臺才是雙線購模式主導渠道的占比為28.7%,僅30.8%的受訪消費者認為線上線下渠道在雙線購模式發展中同等重要。因此屈臣氏著重門店的戰略,無疑是符合了大多數消費者的心理。畢竟日用和美妝、護膚品類的產品,需要消費者自身親身體驗。
而對于其他品牌而言,并不一定需要模仿屈氏臣,不斷擴張門店數量,畢竟這將會對企業自身帶來較大的資金壓力。倒不如學習屈臣氏對門店的管理變革,例如引進一些“黑科技”提升對顧客的吸引力,同時通過店內SKU的優化來提升品牌的消費黏度。而后者則是與企業的供應鏈管理能力有著密不可分的聯系。
上文提到,屈臣氏優化了店內產品結構,減少了國內品牌和自有品牌,加大了進口熱銷品牌的比例,這樣的做法對于其自身的供應鏈將會帶來極大的挑戰。首先,原有商品的庫存如何清除,其次新商品的采購如何做到準確預測,畢竟推出一款新產品本身就需要冒著極大的風險,尤其是進口商品的物流周期相對較長,若大量采購商品滯銷則會帶來庫存壓力,若暢銷但采購不足則會帶來更多的缺貨成本,所以品牌對于店內SKU的優化應該從供應鏈的層面進行。當然在互聯網時代,品牌完全可以通過線上平臺來為新產品進行宣傳,并通過消費者反饋來判斷新品的受歡迎程度,從而優化供應鏈戰略。
另一方面,則是物流能力的培養。過去,門店并不需要揀選能力,而如今隨著“門店自提”和“門店發貨”的大量普及,店內的揀選作業將會成為標配。另一方面,線上平臺的訂單仍有部分需要從庫內出貨,因此2C端的服務能力也可能成為企業考慮的重點。不過這方面可以委托給經驗豐富的第三方進行,企業可著重維護線下門店。同樣地,門店配送能力也可以選擇自建或第三方平臺,原則上仍舊以“效率”和“成本”為平衡。
當然,零售品牌的轉型,仍然是為了擺脫當下嚴重的同質化競爭,但無論如何改變,應當以“消費者”為中心,并選擇合適自身的方法和節奏來完成模式的重構,而非照搬照抄,徒有其表。
中郵無人機(北京)有限公司揭牌
2601 閱讀智能倉儲企業“智世機器人”完成數千萬元A輪融資
2537 閱讀這家老牌物流巨頭被整合重組,四千多名員工將何去何從?
1956 閱讀2024最值錢的物流上市企業是誰?哪些物流企業被看好,哪些被看跌?
1408 閱讀地緣政治重塑下的全球供應鏈:轉型、挑戰與新秩序
1200 閱讀物流供應鏈領域“吸金”不力,但能給投融資事件頒幾個獎
1154 閱讀2024LOG供應鏈物流?突破創新獎候選案例——準時達國際供應鏈管理有限公司
1008 閱讀仿生學:蜂巢帶給供應鏈管理的啟示
990 閱讀16連冠背后,日日順助力智家工廠物流降本增效
1001 閱讀中遠海運回應被美國國防部列入“中國軍事企業”清單
938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