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摘自書籍,作者:劉寶紅。
前面說的是周轉庫存,即維持企業正常運營的庫存,需要通過縮短周轉周期來降低。我們接著講安全庫存,即為應對不確定因素而設立的庫存。
安全庫存存在,根源是不確定因素。拿主婦買菜為例:如果每天都不多不少消費半斤小白菜,每3天買一次菜的話,那她一次買1.5斤小白菜就可以了;但是,如果不時有朋友來蹭飯(需求的不確定性),或者鬧水災,小白菜有時斷貨(供應的不確定性),那她就不得不多買些,以備不測,除非她準備好要斷貨(短缺風險)。當然,她也明白,一次買得多,萬一用不掉,就不新鮮了(庫存風險)。但為了保證每天有小白菜吃(有貨率,或者說服務水平),這樣的風險她也就認了。
圖1:控制不確定性,降低安全庫存
放在供應鏈庫存上,不確定因素的來源挺多。就需求端來說,需求預測的準確性、及時性,以及實際需求的變動,都需要安全庫存來應對。就供應端來說,供應商的按時交貨率、質量問題都造成不確定性,同樣需要安全庫存來應對。采購前置期也是:采購前置期越長,采購期間的不確定性就越高,相應的安全庫存就越高。這里主要從兩個方面來闡述:信息不對稱和執行不力——需求預測的準確性、及時性屬于信息不對稱,而供應商的按時交貨率則是執行不力的例子。
先說信息不對稱造成的不確定性。供應鏈伙伴不愿共享信息,或者愿意但沒有基本的IT工具來共享信息,都造成信息不對稱問題,導致安全庫存上升。
舉個極端的例子。有一個生產商對供應商說,我們要導入新產品了,請多備料。供應商問,要備哪些料號?生產商答曰,這是機密,因為可以從料號猜測到他們生產什么新產品。再問:那新產品業務會增加百分之幾十?答曰:這是機密,也不能告訴你,因為可以從中猜測到公司的績效預測。接著問:哪預計什么時候您的用量會飆升?答曰:這也是機密,不能告訴你。這個客戶出于保密,什么關鍵信息都不告訴供應商。那供應商呢就很難辦:要么不見兔子不撒鷹,意味著短缺風險;要么多備安全庫存,意味著庫存過剩風險。這個供應商不敢承擔短缺風險,就只能多備安全庫存。對于一般客戶,安全庫存備三四個星期的量就足夠了;對這個客戶,有的料都備到了10個星期的量。
這個客戶也不是所有的東西都那么神秘。有些信息他們也愿意共享,但公司太大,操作起來太復雜,信息從銷售傳到計劃,再從計劃傳到采購,然后到供應商,都是Email加Excel表格,信息本身在傳遞的過程中極易失真,是造成信息不對稱的另一個原因,這里不予細表。
信息不對稱,不確定因素轉化為安全庫存;庫存意味著成本,供應商的成本總是會以各種方式轉嫁給客戶。這不,上面案例中的生產商總體供應鏈成本高昂,在產品具備壟斷性的情況下沒什么,一旦要進入競爭更為激烈的領域就是個問題。由于PC銷量增速放緩,該生產商的芯片銷量增速在不斷下降,生產能力過剩,所以幾年來一直有進軍代工業務的想法。但是,根據我的切身體會,該公司在代工領域很難與臺積電競爭。臺積電的成本更低,倒不是因為臺灣是個相對成本較低的地區;更重要的是,臺積電與供應鏈伙伴間的協作更為密切,信息流更為通暢,供應鏈的成本也就更低。
企業之間如此,企業里的各職能之間也是。比如從銷售到計劃到生產到采購,每個職能都有自己的預測,而其預測注定各不相同。這是各職能間相互博弈的結果,根源與企業間的信息不對稱一樣:要么是不愿意,要么是不能夠有效共享信息。不管怎么樣,結果是增加不確定性,形成庫存堆積下來。銷售與運營計劃(S&OP)的目標就是促進職能之間的協作,達成“一個數字”,即結合各職能的最佳智慧和信息的共同預測,減少不確定性,降低庫存,提高供應鏈的響應速度。這點在后文還會詳細闡述。
對信息不對稱而說,解決方案也就清楚了:通過商務手段,比如合約、績效考核,解決關系問題,即供應鏈伙伴之間不愿共享信息的問題;通過技術手段,比如IT信息系統,解決連接問題,即在愿意共享信息的情況下,如何能更容易、更有效地共享信息。整個思路其實跟解決供應鏈的根本思路一樣。這些都有助于降低不確定因素,從而降低為應對不確定因素而設立的安全庫存。
再說執行不力造成的不確定性。比如供應商的交期是4個星期,有時候都5個星期了,貨還沒到,這就是供應端的執行不力,增加了供應的不確定性,供應鏈的自然應對就是增加安全庫存。當然,供應商的執行不力,很可能是采購方執行力不到位的結果,比如采購方生產排程多變,給供應商催貨加急,全面擾亂供應商的生產計劃,供應商疲于奔命,救火成常態,摁下葫蘆起了瓢。我經歷過一個公司,十幾億美金的大公司,系統里的采購前置期根本不可信,就是因為采購方習慣性地處于救火狀態,導致供應商習慣性地救火,一切都變得更不可靠,系統增加了供應的不確定性。
應對執行不力的方案,其實跟降低周轉周期的措施挺一致的:周轉周期越短,不確定因素就越少;能有效縮短周轉周期的措施,也會減少不確定因素。比如就供應商來說,供應商越能穩定地縮短周轉周期,他們也就能越有效地降低供應端的不確定性。比如前面的案例里,硅谷的一個制造商導入"六周計劃"來縮短采購前置期的同時,全面改善供應商的按時交貨率,從原來的百分之七十幾提升到95%,再到96%、97%,提高供應端的可預見性,降低了供應端的不確定性,很好地解決了供應商交期不穩、按時交貨率不高帶來的庫存水位過高等一系列問題。
信息不對稱和執行不力會帶來不確定因素,需求變動也是不確定性因素的重要部分,是安全庫存的驅動器。市場需求本身就充滿不確定性,這里不予細講;這里想說的是,老總們的降庫存運動不但不能有效降低庫存,而且人為地扭曲了需求,為供應鏈注入更多的需求變動因素,結果適得相反,導致更多的安全庫存。
比如有個上市公司每到季度末就開始“瘦身”,缺的貨暫時不補、手頭的貨盡量發給客戶、采購也不讓供應商送貨來,這樣公司的總庫存最低,財務報表更好看。一過季末,補貨渠道統統打開,庫存如洪水般流進來,系統給供應商催貨指令,于是供應商就加班加點來生產,供應商的供應商也開始連軸轉。一關一開,給供應鏈的需求信息人為扭曲:關時需求大減,開時需求大增。扭曲了的需求沿著供應鏈傳遞,起起伏伏,層層放大,形成典型的“牛鞭效應”。為應對需求起伏帶來的不確定性,整個供應鏈要么儲備額外產能,要么增加安全庫存。在人員、設備產能既定的情況下,增加安全庫存就成為首要選擇。在一個動輒四五級的供應鏈里,這種人為因素造成的安全庫存疊加在一起,數量就相當可觀。一旦需求變了,或者設計變更,呆滯庫存就是麻煩,結果了,“賬面上是賺了,但都賺進了庫存”,很形象地說明了這個問題。
可以說,治標不治本的庫存控制措施不如不為。有時候,無為而治并不是壞事。在有些公司,員工忙如螞蟻,從早到晚,周末都在加班,其實大都在做無用功,甚至起負作用。治標就是管理噪音,管理噪音的結果是給系統注入更多的噪音,導致系統更加不穩定;更加不穩定的系統則需要更多的人為干涉,更多的人為干涉則導致系統更加不穩定。這就形成惡性循環。在企業管理上,把噪音與模式(Pattern)區分出來是個能力。噪音是標,能由系統自己糾正;模式是本,必須通過改進系統、流程來解決。不觸及系統和流程,你注定是在管理噪音。
2024最值錢的物流上市企業是誰?哪些物流企業被看好,哪些被看跌?
1926 閱讀連續5年的“春節主力軍”,德邦為何如此穩?
1555 閱讀前?;浭瓿尚乱惠啈鹇匀谫Y
1530 閱讀樂歌股份預計2024年歸母凈利潤下降約50%,大力發展海外倉
1534 閱讀CES 2025:NVIDIA OMNIVERSE驅動的智能倉儲數字孿生革命
1196 閱讀AI改變物流業的游戲規則:從炒作到實踐的深度思考
1157 閱讀制造業企業,不要逼物流公司降價了!
1089 閱讀拼多多引領電商西進:帝王蟹進村,非遺剪紙出山
1108 閱讀2024年12月份中國出口集裝箱運輸市場分析報告
1034 閱讀菜鳥拆分為假消息,繼續大力發展全球物流業務
994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