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小的時候,供應鏈職能往往不健全,比如缺乏獨立的計劃部門;或者雖然有相應的職能,但其核心任務卻由設計、營銷等內部客戶承擔。我服務過多個中小型企業,年度營收在幾億,發現這種現象很普遍。
比如在這些企業,供應商選擇和管理隨說名義上歸采購,其實由研發人員兼職,采購做的是以訂單處理為主的行政文秘工作。我曾經做過問卷調查,針對三個中小型本土企業,詢問學員關于供應商的問題,發現47%的問題來自設計,以及圍繞設計的產品管理和項目管理等職能。而作為供應商管理的對口職能,采購人員只占供應商問題的18%。為什么呢?這并不是因為采購人員能力強,沒有問題;而是供應商選擇和管理,雖然是采購的核心任務,其實是由技術人員來負責的,這也在現場培訓、互動中得到驗證。作為對比,在規模大、職能分工明確的企業,設計提的供應商管理的問題就少多了。這也是為什么在培訓這些中小企業的時候,我都讓技術人員參加供應商管理的培訓。有一位董事長不理解這點。其實這種情況在他的公司更加明顯:在他們公司的問卷調研中,供應商相關的問題中,過半的是技術人員提出的。
對于中小型企業來說,采購額有了一定規模,有了一定的基礎來管理供應商,也對供應商的績效要求更高,客觀上要求專業職能來管理,而采購是對口的職能。采購的挑戰呢,就是從訂單處理為主的“小采購”,向以供應商選擇、管理為主的“大采購”過渡,成為供應商選擇和管理的主角,并且做得更專業,做得更好。對于采購職能來說,就是建立采購經理人的“大采購”組織,配以供應商工程師等技術力量,完善供應商的選擇和績效管理流程,整合供應商,增加規模效益,力求供應商層面的大優化[1]。
在有些中小企業,與技術人員做采購的核心工作類似,計劃的關鍵任務,比如需求預測,往往由銷售來做。
企業小的時候,計劃是個兼職任務。需求計劃一般由營銷、市場或者老板兼職,生產計劃則由生產部門兼任。企業發展到一定規模,業務的復雜度大增,兼職計劃力不從心,客觀上要求專業計劃職能的出現。于是,計劃就成為一個獨立的職能。但是,由于系統、流程不健全,數據準確性差,雖然有了獨立的計劃職能,計劃的質量卻沒法保證,甚至更差。原先銷售兼職做需求計劃,他們可以利用業務知識,拍腦袋作出差不多的計劃來,雖然差,但質量尚可。現在計劃做需求預測,一方面由于系統的數據不完善,沒有數據;另一方面與銷售對接不暢,沒有判斷,需求計劃的質量自然不高。再比如說生產計劃,信息系統里的工序工時數據往往維護不準,生產部門憑借老經驗,排的計劃尚可湊活;現在由計劃部門完全按照系統里的數據來計劃,安排的計劃則往往難以執行。這都決定了,計劃職能很難有所作為,企業的管理水平也難以提高。
這些在供應鏈職能薄弱的企業很常見:供應鏈沒有能力做好核心職能,就只能由更加強大的研發和營銷等部門來兼職。對職業經理人來說,如果你在建制完善的企業做過,熟悉供應鏈的系統、流程和組織建設,加入這樣的企業意味著很多機會,你可以把原來做過的、學過的實施下來。但如果你剛開始職業生涯,就加入這些管理粗放的企業,你在供應鏈專業上并不一定能學到多少。選錯了公司,跟錯了人,開錯了頭,是個大問題。
有一次我在上海交大,給他們的MBA做講座。一位MBA說,他不贊成我講的一些概念,比如尋源的時候盡量一品一點——一個料號歸一個供應商做,以增加規模效益;但同一品類的不同料號呢,至少用兩個不同的供應商,導入競爭,且互為備份。我的解釋是,一品一點對供應商的選擇、管理能力要求很高,企業需要有能力選擇合適的供應商,并且把他們管好,從而有效管控供應鏈的風險。如果企業的供應商選擇能力不高,選不對合適的供應商,那就只能同一個料號,多選幾個差不多的,分散風險,但同時也分散了采購額,降低了規模效益。我能理解這位MBA為什么覺得我講的都是錯的:他職業一開始就在這種粗放型企業,一品兩點、三點甚至四點,學到的自然是些粗放型的做法,開錯了頭。這讓我想起《貓和老鼠》的一個片段,小鴨子一生下來,第一眼看到的是只貓,就認為貓是它媽媽;而真的鴨子媽媽來了,反倒被當成假的了。
前海粵十完成新一輪戰略融資
2699 閱讀樂歌股份預計2024年歸母凈利潤下降約50%,大力發展海外倉
2647 閱讀連續5年的“春節主力軍”,德邦為何如此穩?
2017 閱讀AI改變物流業的游戲規則:從炒作到實踐的深度思考
1493 閱讀電商件單票 36元,中國快遞企業扎堆到中東搞錢
1318 閱讀物流行業如何破“內卷”?
1335 閱讀全球海運市場動態(一月中旬至一月下旬)
1238 閱讀制造業企業,不要逼物流公司降價了!
1180 閱讀菜鳥拆分為假消息,繼續大力發展全球物流業務
1127 閱讀品牌全新升級,牛卡福推出“一站式智慧物流解決方案”,開啟新征程
1151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