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供應鏈的三道防線:需求預測、庫存計劃、供應鏈執行》,劉寶紅、趙玲著。
要知道,存在的就有其合理性——企業的行為是理性的,它做什么,不做什么,怎么做,都是基于現有能力的理性選擇。一線銷售提需求(做預測)也是,是企業在系統、流程能力不足情況下的理性選擇。要改變這種現狀,得通過提高系統、流程的能力,而不是簡單的組織措施。
前面說過,信息系統能力不足,如果設置獨立的計劃職能,就面臨既沒有數據,又沒有判斷的窘境,變成了典型的“寡婦崗位”,注定一塌糊涂。而計劃職能不存在,或者能力不足時,其核心任務就變成了相鄰職能的兼職。在制造業,銷售做預測,就是用銷售的經驗來彌補系統的能力不足。同理,餐飲界的店長/廚師長做預測、貿易行業的客戶經理提需求,同樣是用組織能力來彌補系統能力的不足,這里不再贅述。
流程不通暢是另一個能力問題。比如有的公司設有計劃職能,由生產計劃兼職需求計劃。這些做計劃的人都知道,光從數據開始是不夠的,必須還得由判斷結束——征得銷售、市場等職能的判斷,以修正預測。他們做好了基準預測,發給銷售,但銷售并不提供什么反饋意見,或者純粹置之不理。于是計劃只能完全按照需求歷史做了預測,結果你知道的,當然是死得很慘。被坑過幾次后,計劃就告到老總那里:銷售既然不愿意給我反饋,幫助我做預測,那就讓銷售他們自己提需求(做預測)好了。面對一堆呆滯庫存,老總也覺得這主意不錯。這不,從計劃做預測到一線銷售提需求,需求預測就從一個極端的單一職能行為,變成了另一個極端的單一職能行為。
這里的根本問題呢,是銷售與運營在流程上沒法有效對接,完成需求預測的“從數據開始,由判斷結束”流程。表面上看,這是銷售的意愿問題,即銷售不重視需求預測。不過你想過沒有,不重視預測,做不好需求預測,符合銷售的利益嗎?答案當然是否定的。也就是說,銷售“不愿意”支持需求預測是說不通的。所以,我們不能簡單地歸因于意愿或動力問題;我們得細究背后的能力問題。
要知道,一個人干“傻事”,或許有意愿或動力的問題;如果很多人都在做“傻事”,千萬不要認為這是簡單的動力問題——理性人做“傻事”,后面必定有深刻的能力問題,要么是這些人的能力,要么是相鄰職能的能力。讓我們用兩個例子來說明。
有一次,我們在培訓一個跨國企業的銷售和供應鏈團隊。當談到銷售不支持需求預測時,我們問計劃,你們每月給銷售的基準預測,發給他們的Excel表格中,總共有多少行?答曰幾十成百行。然后問銷售:你看到這么長的一個清單,能做什么判斷?答曰做不了什么判斷——人的判斷能力有限,幾十成百條的清單,根本不知道從哪里開始,于是就“帳多不愁”,回復一句沒變化,或者純粹置之不理。
還有一次,我們在培訓一個本土的快消品公司,有好幾十個銷售大區的總監參加。他們也是計劃發數據給銷售。問他們的銷售人員,你們接到的單子有多長?答曰30到70條不等。再問一個負責廣東、廣西的銷售總監(我們管他叫“兩廣總督”),你那百八十個一線銷售,每月接到這個單子,花多長時間來“判斷”,給計劃反饋?他遲疑良久,說總得十幾二十幾分鐘吧。幾十個產品,分攤到一個產品上的時間平均就幾十秒,銷售人員能做什么判斷呢?這又跟上面的“帳多不愁”一樣,只是隨便敷衍了事而已——你不就是要個數字嘛,這就給你個數字。至于準不準就不用提了——所有的預測都是錯的,不準還是什么問題嗎?
這樣的案例比比皆是。計劃團隊胡子眉毛一把抓,給銷售人員一大堆數據;信息量太大,銷售人員無從下手,就草草了事。表面上,這是銷售人員的意愿不夠;實質上,這是計劃人員的能力不夠,沒法從一堆“沙子”中挑選出“大石頭”來,讓銷售人員有的放矢地幫助預測。在解決方案上,企業習慣性地當做銷售“不愿意”協助預測需求,那好,銷售自己來提需求得了。這不,需求預測就成了一線銷售的任務。
前海粵十完成新一輪戰略融資
2356 閱讀樂歌股份預計2024年歸母凈利潤下降約50%,大力發展海外倉
2332 閱讀連續5年的“春節主力軍”,德邦為何如此穩?
1674 閱讀AI改變物流業的游戲規則:從炒作到實踐的深度思考
1269 閱讀CES 2025:NVIDIA OMNIVERSE驅動的智能倉儲數字孿生革命
1245 閱讀制造業企業,不要逼物流公司降價了!
1152 閱讀拼多多引領電商西進:帝王蟹進村,非遺剪紙出山
1157 閱讀2024年12月份中國出口集裝箱運輸市場分析報告
1104 閱讀菜鳥拆分為假消息,繼續大力發展全球物流業務
1071 閱讀全球海運市場動態(一月中旬至一月下旬)
1028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