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段時間看到物流界的一個朋友提到一個數據:40%空載率,大概意思:“這個數據從13年開始就在被引用,一直都沒有變過,也不知道出處,至于是否就是真的,也無從知道……反正被很多公司頻繁的引用過,以證明這兒是有巨大的商機,其實沒啥用……”。筆者也認為真沒什么用!
為什么呢?舉一個簡單的例子:假設A地到B地,每天是400噸的貨量需求,需要10輛40噸的車。而B地到A每天就是240噸的貨量,只需要6輛車。兩邊對開,要么從A到B的車,每天都留4輛車在B地。否則,從B回A地的車永遠都滿載不了。當然從一天來看、或者是一周來看,也許從B回A的車可能與A回B的車能平衡。但是一年來看,B到A 與A到B永遠都無法平衡!當然,現實當中有無數個A地和B地,也有季節和產業變動的因素。但是,當你把視角拉高,用“年”的時間長度來看,基本上每年從各地外出與進入的貨量上下波動不會太大。從每個地方往外出以及往里進的貨量是否平衡就決定了是否發生空載。比如:北京,就是典型的商品只往里進,除了垃圾就少有往外出的量。所以大量往北京拉貨的車,出北京就必然空載,就會尋摸著去天津、唐山、石家莊弄點回程貨。這其實是在搶進入這些城市的車輛的回程貨。
也許會有幸運的司機個體,經常來去不拉空!但是從整個物流體系的供需來平衡。放在一定長的時間(比如一年)里這是不會有任何改觀的。一句話:貨運需求決定了車輛的裝載率!而什么決定著貨運需求? 產業結構。
所以,無論上面那個空載率是多少,40%;50%或者30%,只要產業結構不優化,這個數據在宏觀上就不會有任何的調整和改善的可能。這也不是物流供給方能通過技術或者其它什么手段可以優化的。
首先給結論:任何平臺無論思想理念多先進、技術實力多強悍都無法改善整體物流行業的空載率指標。但是平臺也許能對自己的“小環境”有所優化,但是那也僅僅是與其它競對的比較優勢。當最終大家技術手段相近了之后,貨量比拼的依然是價格。因為當信息不對稱的成本彌平了之后,運費價格就是最后的比拼手段。
即使當一個平臺統一了全中國的物流,面對的貨運需求依然是一樣的。但是因為信息的透明對于找貨裝貨而言,則存在優化的可能。先裝后卸、后裝先卸,減少車輛繞遠繞路,提供給司機更好的路線安排和休息時間等等,這些可以在車貨匹配的物流平臺上完成。雖然這對于物流車輛的運營效率會有所提升,但是面對先天貨運需求的不平衡,這種改善量太小了!而且僅限于多批次、小批量的業務。
所以,投資人對車貨匹配平臺宣揚的“40%”的空載率指標看看就好!哪個“餅”是沒法落在誰的嘴里的。
還是首先給結論:這是一個假命題,按軸收費無法改善貨車的滿載率。雖然我們能用很直接和簡單的邏輯去思考和推理司機:因為按軸收費了,既然都要過高速,那么我還是裝了貨之后再走。問題是: 貨在哪兒?長期來看貨運需求基本穩定,甲司機找到了貨,乙司機就必然要空車返回,況且A地的貨等著要去B地,車輛必須要回程!不會因為高速按軸收費,乙司機在B地死等貨以補償高速上按軸收費的成本,這個時間成本和機會成本如何算?眾多的“乙司機”怎么辦?用個案去思考的時候,我們很容易局限在“幸運的個體”偏差中。
當按軸收費后,如果是空車,并且司機不是被催著去裝貨,那么司機是一定不會走高速,走國道省道來省錢!如果是裝貨,因為按軸收費,路上沒有查重稽查的話,司機一定會超載。沒辦法,要賺錢!
按軸收費是否可以降低司機的整體過路費呢? 從目前混亂的ETC信息看來,還不知道!原則上,如果按軸收費比正常滿載收費要便宜50%的話,那就是政府降低了物流成本支出,否則就是誠意不夠。
建議是:站在國家層面做產業結構調整,并且考慮物流成本要素。但是實際上,我們很少聽到國家在做產業結構宏觀布局的時候考慮貨量平衡的物流成本要素。當然從歷史上看,重要城市的形成其實是由物流和供給決定的。但是社會發展至今日,物流成本已經很弱化了,產業布局更多考慮的是產業相關性和集群分布以及整體的比較成本優勢。和宏觀物流成本基本不相關。
另外,物流行業如果有話語權的話,可以考慮歧視性收費。即:貨量大的地方價格高,貨量少的地方價格低。但是物流業又是一個產業的下游或者處于服務結構的產業,基本上是沒有定價權,所以很難通過物流的價格歧視去引導產業布局的調整。
如果真能按照physical internet (智聯物流網) 的結構和邏輯,將整個物流體系和運力定義并接入在一個全球開放、互聯的物流網絡中,并使用一組協作協議和標準化的智能接口,以發送和接收被標準模塊承載工具所承載的實體商品。那么基于當前產業結構下的物流改進性的優化還是有可能。因為這是站在全局(上帝)視角上的整體優化,這和一個個獨立的車貨匹配平臺還不一樣,因為它們其實是一個個獨立的煙囪,并不能形成整體和全局的優化。而physical internet是致力于把煙囪的底層打開,眾多煙囪鏈接在一起形成整體的協作能力。這種能力是聚合更多的大數據在全網、全國、甚至全球層面進行供應鏈物流的優化。
但是,它依然是需要服務于產業結構!所以,想走向完美的平衡依然沒門!也許只有1個點,2個點的提升。
中郵無人機(北京)有限公司揭牌
2636 閱讀智能倉儲企業“智世機器人”完成數千萬元A輪融資
2593 閱讀這家老牌物流巨頭被整合重組,四千多名員工將何去何從?
1991 閱讀2024最值錢的物流上市企業是誰?哪些物流企業被看好,哪些被看跌?
1499 閱讀地緣政治重塑下的全球供應鏈:轉型、挑戰與新秩序
1235 閱讀物流供應鏈領域“吸金”不力,但能給投融資事件頒幾個獎
1245 閱讀16連冠背后,日日順助力智家工廠物流降本增效
1022 閱讀1745億件,快遞業務量增速超預期
959 閱讀中遠海運回應被美國國防部列入“中國軍事企業”清單
959 閱讀扎根供應鏈創新25年,一家“耐力長跑型”企業的破局啟示
914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