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種自由,都有代價;每種選擇,都有成本。只有了解并控制好成本才能更好地生存,而這不僅僅有利于你的錢包,更有利于你的生活。
“世界上沒有免費的午餐”,出自美國著名經濟學家米爾頓·弗里德曼之口。因為你吃這頓飯的時間,可以用來做其他事情,比如談一筆100萬的生意,你把時間用于吃這頓飯,就失去了這些本來能有的價值。這也是機會成本的概念:在面臨多方案擇一決策時,被舍棄的選項中的最高價值者是本次決策的機會成本。
有點迷糊?讓我來再舉一兩個例子,你就秒懂了。
1.在圖書館看書學習還是享受電視劇帶來的快樂之間進行選擇。那么在圖書館看書學習的機會成本是少享受電視劇帶來的快樂,享受電視劇的機會成本是失去了在圖書館看書學習所得到的東西。
2.假若一人擁有一所房子,那人選擇自住的機會成本就是把房子租給他人所能擁得的收入。
平時大家在討論一個人、一個企業、一個組織乃至一個國家所存在的某種優勢的時候,常常會借用經濟學中古典貿易理論的一個專有名詞——比較優勢。
在通常的語境中,人們使用“比較優勢”一詞時,大多含有這樣的意思:甲和乙相比較,甲有什么優勢,而乙又有什么優勢,各自發揮自己的優勢進行分工合作,那么我們的整體效率就提高了。
于是“比較優勢”就成了:自己跟別人比較,哪些方面是強項?要充分發揮自己的強項,就可以更有效率地實現自己的目標,他人也是如此。說的好聽點兒,這叫“揚長避短”。
具體釋義:如果一個國家在本國生產一種產品的機會成本低于在其他國家生產該產品的機會成本的話,則這個國家在生產該種產品上就擁有比較優勢。簡單地說就是一個國家相對另一個來說更善于生產某種產品,則在此產品上具有比較優勢。
中東地區為什么一直以原油產業為主?
中東地區天然石油資源豐富,在原油產業上處于比較優勢,在其它產業處于比較劣勢。原油產業會排擠其它劣勢產業,資本、技術、勞動力會向原油產業聚集。所以,按照比較優勢和相對競爭法則,中東地區發展高新產業很困難。
沉沒成本是指已發生或承諾、無法回收的成本支出,如因失誤造成的不可收回的投資。沉沒成本是一種歷史成本,對現有決策而言是不可控成本,不會影響當前行為或未來決策。從這個意義上說,在投資決策時理性的決策者應排除沉沒成本的干擾。
2001年諾貝爾經濟學獎獲得者之一的美國經濟學家斯蒂格利茨,還用一個生活中的例子來說明什么是沉沒成本。
他說,“假如你花7美元買了一張電影票,你懷疑這個電影是否值7美元。看了半個小時后,你最擔心的事被證實了:影片糟透了。你應該離開影院嗎?在做這個決定時,你應當忽視那7美元。它是沉沒成本,無論你離開影院與否,錢都不會再收回。”
斯蒂格利茨在這里不但生動地說明了什么是沉沒成本,而且還指明了我們對待沉沒成本應持怎樣的態度。
日常生活中我們也常常會遇到這種死抓“沉沒成本”不放的狀況:
比如,很多人在公交站,等了半小時依然不見來車,卻不愿叫個滴滴——不是摳門,而是不甘心,寧愿在烈日下繼續滿頭大汗耗著也不想讓已過去的時間“被浪費”。
人總是傾向于只煩惱眼前的事情,即便典當未來的資源,也得保全眼前。哪怕它已殘破不缺,或是對你來說沒有任何意義。
在經濟學和金融學中,邊際成本指的是每一單位新增生產的產品(或者購買的產品)帶來到總成本的增量。
這個概念表明每一單位的產品的成本與總產品量有關。比如,僅生產一輛汽車的成本是極其巨大的,而生產第101輛汽車的成本就低得多,而生產第10000汽車的成本就更低了(這是因為規模經濟)。
在曼昆的《經濟學原理》一書中,作者舉了一個非常有趣的例子:比如一家航空公司,現在有一架客機額定的載客人數是100人(100個座位),飛行成本是5萬元人民幣,相當于平均每人是500元。
但是在客機起飛前4小時,這架客機只售出95個位置,這個時候會有少量人帶著撿漏的心理在機場尋求特價機票,而為了保障飛行成本,剩下的5個位置應該怎樣定價賣出去呢?看到這里相信很多人認為以500元的平均成本價格出售即可,但實際上這是錯的!
此次的飛行成本為5萬元,不管目前100個座位是否全部售出,都已經被購買機票的95人平均分攤了,因此那些在飛機起飛前購買特價機票的乘客對于此次飛行成本而言,幾乎沒有增加,微乎其微,可能僅僅只是飛機上的一頓午餐和一份零食。
因此,夸張來說,飛機起飛前的低價機票具體價格甚至可以低至1元,這在理論上是合理的,并且能夠保證航空公司不虧損,而這第96個購買機票的人所消耗的飛機用餐、飲料費用等就是邊際成本。
所以,邊際成本實質上是生產者理論中的一個概念,指額外生產一個產品所帶來的成本增量。
當然,在實際操作中,邊際成本只是航空公司考慮剩余票價的最基本參考量,可能他們還會考慮到這么做是否會影響品牌形象、是否會造成大量的投機行為、是否會對正常購票顧客造成心理上的不公平感。
“交易成本”作為與生產“作業成本”相對應的一個經濟學名詞,在傳統的經濟學理論里著墨并不多,關于交易成本理論及其應用的研究更是少見。
事實上,在現實經濟生活中,“交易成本”普遍存在于市場經濟的每個角落,在買家和賣家的每一項交易中,甚至在每一項交易的每一環節都存在著交易成本。交易成本普遍存在于價值鏈和供應鏈的每一個環節中。可以說“只要有交易存在則必然存在交易成本”。
交易成本,又稱交易費用。交易成本理論最早由諾貝爾經濟學獎得主羅納德·科斯提出,所謂交易成本就是在一定的社會關系中,人們自愿交往、彼此合作達成交易所支付的成本,也即人—人關系成本。它與一般的生產成本(人—自然界關系成本)是對應概念。
在經營管理中,我們常有這樣的困惑,一件事,我們應該自己雇人做,還是尋求外部合作呢?羅納德·科斯在1937年發表的《企業的性質》中,首次提出“交易成本”來解釋企業存在的原因,順道還解釋了企業擴張的邊界問題,也就是,什么時候招人自己做,什么時候外包。他也因此在1991年獲得了諾貝爾經濟學獎。
科斯認為,企業的內部交易成本如果高于市場交易成本,企業就不應該內部擴張了,也就是別再雇人自己做了,而應該更多的尋求外部合作,反過來,如果內部交易成本更低,那么就應該自己雇人做。
前海粵十完成新一輪戰略融資
2342 閱讀樂歌股份預計2024年歸母凈利潤下降約50%,大力發展海外倉
2332 閱讀連續5年的“春節主力軍”,德邦為何如此穩?
1674 閱讀AI改變物流業的游戲規則:從炒作到實踐的深度思考
1269 閱讀CES 2025:NVIDIA OMNIVERSE驅動的智能倉儲數字孿生革命
1245 閱讀制造業企業,不要逼物流公司降價了!
1152 閱讀拼多多引領電商西進:帝王蟹進村,非遺剪紙出山
1157 閱讀2024年12月份中國出口集裝箱運輸市場分析報告
1104 閱讀菜鳥拆分為假消息,繼續大力發展全球物流業務
1064 閱讀全球海運市場動態(一月中旬至一月下旬)
1014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