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自暢銷書《供應鏈管理:實踐者的專家之路》,劉寶紅著。
一位前美國首席采購官說,要管好跟中國有關的供應鏈,光懂雙語還不夠,得懂三語才行。
這雙語是指中、英文,能夠聽說讀寫。那第三種語言呢?供應鏈管理的語言,即懂得供應鏈管理。這三語中間,懂得任何兩種就算不易,精通三語者則寥寥無幾。而要成為全球供應鏈管理的佼佼者,不管是管理境外企業在國內的供應鏈,還是負責國內企業在海外的供應鏈,不懂三語基本上不可能。
本土人才中,供應鏈專才很少。這跟供應鏈專業的設立較晚,供應鏈管理導入時間較晚,以及職業經理人在國內發展較晚有關。精通英語的供應鏈專才就更少。年紀較大的那一層職業經理人中(例如五十歲左右),供應鏈、運營管理經驗較多,但限于當時條件,英語教育較差,所以能說英語的較少。上世紀八九十年代,外資企業進入中國,在人才上面臨的是兩種選擇:會干活的不會說話(指外語)——這指的是供應鏈職業的人;會說話的不會干活——這指的是外語專業的畢業生。他們兩害相權取其輕,招了大批的外語院校畢業生,教給他們供應鏈管理。畢竟,教會人干活要遠比教會人說話容易。二三十年后,這些人有很多成為供應鏈領域專才,真正的三語人才。
對三語人才的需求是日漸增長。向國內發展的外資企業、向海外擴張的本土企業展開激烈的競爭,結果是三語人才的薪酬激增。自2008以來,我幫助外資企業招聘本土供應鏈專才,深深體會到這一點:同樣背景的三語人才,國內的薪酬不輸美國。想想也是,物以稀為貴。同樣的三語人才,在國內的稀缺度就更高,報酬高,也不足為奇。幾年前跟一位朋友談起,他當時作為一個美國公司的生產總監派駐中國,想招供應鏈經理,應聘者動輒要求六、七萬美金一年,公司都有點承擔不起。當然,金融危機中,這批金領被裁員的不少,降低要求的也不少。例如2009年前半年,我幫一個意大利公司在深圳一帶招聘現場運營經理,四五十萬人民幣的年薪,應聘者中以前賺八九十萬的大有人在。但是,隨著全球經濟的回暖,對高端人才的需求自然增加,薪酬回升,也就不足為奇了。
成為三語人才的路也很長。拿我個人而言,英語在國內學了15年有余,在美國兩年多的商學院教育,然后工作兩年后,才算真正能夠聽說讀寫。供應鏈管理方面,從系統的商學院教育到殘酷的工業實踐,也十幾年了,還是很難稱得上三語人才。人都說十年磨一劍,三語人才其實得二十年。當然也不要氣餒。羅馬絕非一日建成。只要目標明確,堅持不懈,日有所知,日有所進,就像在任何領域一樣,長期積累,自然會有所成。
前海粵十完成新一輪戰略融資
2391 閱讀樂歌股份預計2024年歸母凈利潤下降約50%,大力發展海外倉
2353 閱讀連續5年的“春節主力軍”,德邦為何如此穩?
1716 閱讀AI改變物流業的游戲規則:從炒作到實踐的深度思考
1290 閱讀CES 2025:NVIDIA OMNIVERSE驅動的智能倉儲數字孿生革命
1273 閱讀制造業企業,不要逼物流公司降價了!
1152 閱讀拼多多引領電商西進:帝王蟹進村,非遺剪紙出山
1164 閱讀2024年12月份中國出口集裝箱運輸市場分析報告
1104 閱讀菜鳥拆分為假消息,繼續大力發展全球物流業務
1078 閱讀全球海運市場動態(一月中旬至一月下旬)
1035 閱讀
登錄后才能發表評論
登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