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5斗對阿里巴巴及其相關公司的農業布局梳理發現,阿里巴巴通過自建、投資、合作等方式,已經完成“從農田到餐桌”的農業全產業鏈布局,涉及農資流通、智慧農業、農村服務、生鮮電商、超市賣場等環節。
資料來源:35斗據公開資料整理
主要結論:
1、阿里系涉農業務主要是農資和農產品的流通兩部分,可以概括為“農資從工廠到農地,農產品從農地到餐桌”。同時,螞蟻金服、阿里云、菜鳥等提供金融、云計算、物流等“基礎設施”服務。
2、阿里系資本涉農投資主要集中于超市賣場、新零售領域,如三江購物、高鑫零售、聯華超市等,其屬于農業產品銷售的“最后一公里”。同時,阿里系也在農業科技方面有所布局,如智慧農業麥飛科技、農村電商服務商趕街網等。
3、阿里系和國內外知名農業公司有諸多合作,包括與世界三大農機制造商之一的美國愛科集團(AGCO)在云計算、農業裝備與設施監控大數據、農村金融等領域展開合作;與泰國政府在農產品銷售方面達成合作;增資持有新西蘭牧場資源的大康牧業等。
4、 “興農扶貧”是阿里巴巴重要戰略之一,其通過電商平臺打通網貨下鄉和農產品進城的上下行通路,深度參與農產品種植、打造標準化供應鏈,建立直供直銷平臺,并提供農業信息、金融服務,其已與多地政府達成合作,未來還將擴大規模。
阿里下鄉,將電商、金融、智慧農業等服務帶到了廣袤鄉村,已經成為地方扶貧、鄉村建設的重要力量。從時間線上看,主要是從2014年開始,涉及領域包括農產品銷售、農村電商、農村服務等。
阿里農業布局時間線
資料來源:35斗據公開資料整理
阿里在2014年提出了農村戰略,這是其涉農業務的核心架構。阿里的農村戰略是有“路線圖”的,重點涉及基礎設施建設、生態激活、服務創新、價值創造四個方向。
具體而言,在農村,阿里要從線上走到線下,在縣域,電商需要更接地氣的運營機構和團隊。
電商是絕對重點,阿里將大力發展更多農村買家/賣家,培育縣級電子商務綜合服務商群體,拓展物流/倉儲/代運營服務群體,讓淘寶商學院進入縣鄉。
除了電商之外,村民代購服務、農產品線上銷售支撐體系,農資O2O、農村金融等也是重點擴展方向。
阿里官方數據顯示,從2017年9月至2018年8月,阿里巴巴中國零售平臺農產品交易近千億元,同比增幅達16.6%。其中,農村地區農產品銷售規模達到248.8億元,同比增幅達30.1%,增速高于城市地區。
截至2018年7月,農村淘寶“興農扶貧”頻道覆蓋8個省141個縣,包含51個貧困縣,接入商品701款。
2018全年,國家級貧困縣在阿里巴巴平臺網絡銷售額超過630億元。其中,超過100個貧困縣網絡銷售額達到或超過1億元。
同時,2014年阿里聚劃算平臺推出“聚土地”項目,打造全國首個互聯網定制私人農場,用戶線上認購土地,訂制種植蔬菜、水果,這是訂單農業的典型案例。之后較有影響力的是“千縣萬村”計劃,即在三至五年內投資100億元,建立1000個縣級運營中心和10萬個村級服務站。
農村淘寶是阿里電商下鄉的主要渠道,一方面,通過農資頻道農民可以“一站式”購買農藥、肥料、種子、飼料等,并獲得科學的農業生產技術指導;另一方面,通過“淘鄉甜”、“農村淘寶”等子板塊,為農產品銷售打開了通道。
形象地說,正是伴隨“生活要想好,趕緊上淘寶”、“發家致富靠勞動,勤儉持家靠村淘”、“電子商務進農村,服務群眾零距離”等宣傳語,阿里將電商、金融服務體系帶進了擁有中國一半常住人口的廣袤鄉村。
除了電商之外,還應看到阿里在超市賣場、新零售方面所做的布局,這是農產品到達城市居民的“最后一公里”,阿里系的大潤發、盒馬鮮生、餓了么、銀泰等平臺,通過電商、商超、外賣等渠道促進了農產品的銷售。
再者我們談到阿里系非電商公司的涉農業務,比如螞蟻金服的農村金融服務,只需簡單認證,農民就可以通過支付寶等渠道獲得小額貸款,解決了農民購買生產資料、擴充經營規模的資金問題。
以及阿里云在2018年6月公布的“ET農業大腦”,ET農業大腦擁有智能種植、作物資產盤點、產量預測、水肥決策、生豬養殖、農業數據等功能,已經在生豬養殖、蘋果及甜瓜種植等方面有應用,合作伙伴包括浩豐集團、海升集團、特驅集團、國強合作社等。
我們引用下阿里云官方信息:海升集團蘋果種植有管理成本高、農事操作流程復雜、信息化程度低、數據采集壓力大、無可視化數據分析、無標準化管理等痛點,阿里云ET農業大腦幫助企業在生產過程中全面分析和監測作物生長趨勢,精細化種植,有效識別和防治病蟲害,最終實現高產高質。
阿里希望通過電商、產業投資、科技賦能等方法,為農村社會發展和經濟創造雙重價值,比如解決“買”難的問題,縮小城鄉差距,提高農民生活水平;緩解“賣”難的問題,提升農民收入,創造就業機會。推進新型城鎮化建設,提升農民幸福指數。
阿里研究院是阿里的“大腦”,可以為阿里業務布局提供戰略指導,從其在今年3月出具的最新報告“從連接到賦能”中,我們發現了阿里對三農經濟的判斷。
資料來源:阿里研究院
基于技術改造農業、農村的趨勢,阿里未來主要的方向也是利用自身的業務積淀,將創新技術、創新模式下沉到農村。
阿里未來在農業、農村布局的主要方向
數據來源:阿里研究院
除了“自有”平臺的涉農業務之外,阿里系資本參投的很多公司直接與農業相關聯,近兩年,阿里還參投了幾家農業農村領域的創新公司,從電商零售的“最后一公里”逐步走向農業種植、生產的上游。
資料來源:35斗據公開資料整理
阿里系資本主要涉農投資由三個平臺完成,阿里巴巴、云鋒基金和湖畔山南資本,前兩者曝光度較高,湖畔山南資本則成立于2014年,由阿里巴巴“十八羅漢”之一的謝世煌創建,是阿里系專注于早期項目的VC基金,主要覆蓋大數據、泛娛樂、新零售、人工智能、在線教育等領域,湖畔山南參投的涉農項目包括極鮮網、果小美、麥飛科技等。
從上表可以看出阿里整體的布局還是聚焦于線下零售的,“新零售”戰略要求線上與線下結合,阿里線上業務已經較為完善,故此線下成為重點。通過布局高鑫零售、三江購物、聯華超市等超市賣場平臺,阿里迅速獲得了線下入口,也擁有了“新零售”的試驗田。
阿里系資本參投的農業細分領域公司有趕街網、一畝田、麥飛科技等,均為農業創新領域的明星項目。其中,趕街網成立于2012年,起初以農村電商服務為主,目前已經延伸至電商平臺服務、村貨O2O實體店、物流及供應鏈管理服務等,成為了鄉村生活服務平臺。
一畝田成立于2011年,為具備一定規模的農產品經營主體提供交易撮合和供應鏈服務。麥飛科技成立于2016年,利用遙感、大數據、植保服務、人工智能等技術,提供農業病蟲害防治、精準種植等服務。
整體而言,阿里系資本在農業領域的直接投資并不算多,主要精力還是放在電商、零售等方面,這與阿里本身的基因不無關系,伺時機成熟,阿里或在農業垂直領域有更多投資。
中國國際電子商務中心研究院報告顯示,2017年全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達2436.6億元,同比增長53.3%。2018年上半年,全國農產品網絡零售額達到906億元,同比增長39.6%。
農村電商正經歷“四大轉變”:從工業品下行向農產品上行轉變,從單純的電商交易向農村綜合服務轉變,從注重農村經濟發展向助力美麗鄉村建設轉變,從電商公益扶貧向可持續的系統性扶貧轉變。
電商扶貧也是阿里重要的工作之一,其在2018年社會責任報告中指出,阿里巴巴充分整合生態體內的資源,在淘寶開設專門的“興農脫貧”頻道,搭建起供需之間的橋梁,使貧困地區的優質農產品與消費者需求精準匹配。
同時,阿里巴巴把貧困地區的優質農產品銷售工作當做“新零售”的戰略性業務來抓,實現天貓超市、盒馬鮮生、大潤發、銀泰等線上線下渠道的同步聯動,形成C2B的優質農產品銷售矩陣。
更重要的是,阿里巴巴還利用自身平臺優勢與技術力量,對消費需求與趨勢進行科學研判,通過“訂單農業”的新模式,杜絕“跟風種植”,從源頭上解決農產品滯銷難題。
據阿里巴巴統計,2017年,全國24個省市區發現242個“淘寶鎮”,較上年的135個增長79%,“淘寶村”總計達2118個,較上年的1311個增長62%;全國“淘寶村”開設的活躍網店已超過49萬個,帶動直接就業機會超過130萬個。
阿里的“掌門人”也對農業農村工作頗有興趣,馬云曾說:“袁隆平先生把畝產做到一千斤,我們互聯網技術,要爭取把畝產做到一千美金。”意即,通過電商、新零售等方式,把每畝產值提高到1000美元。
即將接任馬云的“逍遙子”張勇,在阿里巴巴脫貧基金中領到的任務是“電商脫貧”,2018年12月末,他去往重慶奉節考察,這個坐落于大巴山深處的縣城是有名的臍橙產區,也是國家扶貧開發重點縣之一,全縣有貧困村135個,貧困人口13萬人,占比1.36%。電商扶貧四年時間,奉節臍橙在阿里巴巴平臺的銷售增長20倍,活躍經營商家數量增長4倍。
農村電商作為精準扶貧的重要載體,對推進鄉村振興、推動農業產業轉型升級、促進農村商貿流通跨越式發展、帶動農民就業和脫貧增收發揮了重要作用,為深度貧困地區脫貧攻堅開辟了新路徑。電商扶貧序列里,阿里、拼多多、京東、蘇寧、網易等各施所長,幫助鄉村“造血”。
從倉儲規劃,看DeepSeek的實用性、局限性和突破之道
3875 閱讀單月總貨量同比增長734.4%!獨家解讀順嘉國際貨站跨越式增長背后的效率密碼
2100 閱讀“京東服務+”洗衣中央工廠招商、3C上門安裝/維修招商
1555 閱讀DeepSeek落地全球第一大港
1165 閱讀京東外賣重點推廣39城
1064 閱讀德邦物流注銷回購股份 京東物流持股比例升至75.4%
1023 閱讀冷鏈不只是物流,還是依托供應鏈的生態
1037 閱讀傳“6800底薪+五險一金”招外賣小哥,0傭金的京東外賣能否殺出重圍?
1015 閱讀京東,為外賣騎手繳納五險一金!
936 閱讀這家老牌物流巨頭被收購,9億美元交易值不值?
987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