物流是經濟社會發展的“動脈”,連接著生產和消費、內貿和外貿,高度集成并融合運輸、倉儲、分撥、配送、信息等服務功能。在構建現代流通體系、促進形成強大國內市場、推動高質量發展、建設現代化經濟體系中發揮著先導性、基礎性、戰略性作用。
2023年12月,中央經濟工作會議對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作出重要部署。今年2月,中央財經委員會第四次會議專題研究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工作。黨的二十屆三中全會通過的《中共中央關于進一步全面深化改革、推進中國式現代化的決定》明確要求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
為深入貫徹落實黨中央、國務院決策部署,經過深入研究和反復論證,國家發展改革委牽頭起草形成《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行動方案》(以下簡稱《方案》),并報請中共中央辦公廳、國務院辦公廳印發實施。11月27日,《方案》向全社會公開發布。
為何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如此重要?此次文件的發布有何重要意義?目前又有哪些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的創新實踐?對此,中國發展改革報社記者采訪了相關專家和企業。
國家郵政局監測數據顯示,11月11日,全國郵政快遞企業共處理快遞包裹7.01億件,是日常業務量的151%,同比增長9.7%,創歷年“雙11”當日新高。
每年的“雙11”,對于物流業都是一次“大考”。從“快遞爆倉”到“物流黑科技”,從“一個月也送不完”到“標配半日達”,從“人工作業破萬難”到“一個共配網點投入30臺無人車”……我國物流業發展伴隨著“雙11”的成長加速轉型升級。
然而,快遞就是物流嗎?我們普通老百姓該如何理解全社會物流成本?《方案》強調的“全社會”包括哪些方面?
“物流活動有著全鏈條的特點,生活中,人們看到、涉及到的物流通常是末端的環節,典型的表現就是與人們息息相關的快遞物流活動。”中國宏觀經濟研究院綜合運輸研究所研究員陸成云接受記者采訪時解釋說,事實上,所有的末端物流活動,都涉及到前端的干線運輸、倉儲活動等,末端配送只是干、支、倉、配全鏈條的一個具體環節。
物流一頭連著生產,一頭連著消費。陸成云向記者介紹,從直觀角度看,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既直接體現為各類工、貿企業的效益,也直接體現為因流通全過程優化,帶來的終端商品價格下降和民生獲利;從深層次的發展模式看,物流及供應鏈,深度嵌入產業組織,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意味著產業組織模式變革和產業鏈供應鏈運行效率的提升,是我國構建現代產業體系,推進高質量發展的重要體現。
“《方案》既著眼于物流行業優化,加快物流體系建設,推進物流提質、增效、降本,也以物流降成本為切入點,統籌物流供給優化與產業組織變革,支撐構建現代產業體系,統籌物流供給結構與生產力布局,支撐構建新發展格局,是從全局和戰略高度推動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的頂層設計。”陸成云認為,《方案》的公開發布意義重大。
作為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的頂層設計,《方案》提出了一個宏觀的目標——到2027年,社會物流總費用與國內生產總值(GDP)的比率力爭降低至13.5%左右。
這一比率受哪些因素影響?
陸成云向記者解釋:“這一比率,不僅反映物流行業運行的質量,同時反映經濟運行的質量,正因如此,影響比率的因素極其廣泛,包括國家國土空間上的人口、資源、產業布局結構,包括國家的產業結構以及物流行業的組織化水平等。”
中國物流信息中心數據顯示,2023年社會物流總費用18.2萬億元,與GDP的比率為14.4%,比2022年回落0.3個百分點。另有數據顯示,今年前三季度,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比率為14.1%,創歷史新低,較上半年下降0.1個百分點,較去年同期下降0.2個百分點,為實體經濟發展創造了有利條件。
在陸成云看來,社會物流總費用與GDP比率創下的歷史新低,是近年來我國物流政策持續在降成本上發力的結果,主要體現在兩大維度上取得的積極成效:一是通過重大物流樞紐建設,整合資源,構建“通道+樞紐+網絡”運行體系,健全現代物流體系,不斷發掘物流運作中的規模經濟、網絡經濟,優化運輸結構,實現單位物流活動成本的有效降低。二是推進物流與產業融合發展,通過物流服務的提質創新,支持制造業、商貿等實體經濟的供應鏈組織結構持續優化,減少產業組織過程中的冗余物流環節,降低物流活動強度,支持實體經濟創造更大價值,穩步推進成本水平的有效降低。
“在此基礎上,實現13.5%的目標,重點在于優化物流運行體系、優化供應鏈組織系統、優化生產力布局結構。難點在于形成物流不同方式和環節間、物流供給與產業需求間、行業與地方間有效協同和共振的發展格局,支持各類資源要素的有效整合,促進物流運行組織一體銜接,提升物流服務供給與產業轉型發展的適配性。”陸成云強調。
目前,我國現代物流業正處于高質量發展的轉型關鍵期。在相關政策支持下,2023年我國社會物流總額超過350萬億元,物流業總收入超過13萬億元,仍然是全球需求最大的物流市場;快遞業務量超過1300億件,連續十年位居世界第一;鐵路、公路、水運、民航貨運量及港口貨物吞吐量等主要指標連續多年位居世界前列。
“我國物流業呈現出多元發展、規模擴大、創新加速、整體競爭力不斷提升的趨勢,部分物流企業已經進入全球500強行列。”國務院發展研究中心市場所原所長、二級研究員王微接受記者采訪時坦言,但對標先行國家,對標高質量發展的新要求,我國全社會物流成本依然較高,結構性、系統性、制度性矛盾突出,面臨著發展不平衡不充分、改革不到位等方面的約束和障礙。
成本,一直是物流企業發展的重要關切。運輸途中,油價波動、路橋費高昂,讓物流成本節節攀升;倉儲環節,租金上漲、人力成本增加,使企業壓力漸增。“要實現物流降本,一個重要的環節即為優化資源配置,通過調結構、促改革,優化運輸結構。”王微表示,比如推動鐵路、水運等低成本運輸方式的發展,合理規劃運輸路線,強化“公轉鐵”“公轉水”等。
對此,《方案》提出深化體制機制改革,促進產業鏈供應鏈融合發展。實施大宗商品精細物流工程,實施“新三樣”物流高效便捷工程等。《方案》還提出,完善體制機制、打通堵點卡點、創新物流模式,發展多式聯運和內河航運,推動大宗商品和中長距離運輸貨物“公轉鐵”“公轉水”,提高物流資源配置效率和組織化程度,提高物流運行質量和效率。
物流企業降本提質增效的創新實踐已經走在了前面。
今年8月15日,在安徽省合肥市蜀山區合肥派河港碼頭,滿載“新三樣”貨物集裝箱的“勝濤668合肥”貨船整裝出發。據介紹,“勝濤668合肥”此次出發標志著合肥-上海“公轉水”首航成功,合肥造“新三樣”貨物水路運輸實現了“一程申報、一單到底、一箱到底”的“一站式”運輸。與原先的公路運輸相比,如今的水路運輸物流成本下降約15%。
這是安徽省港航集團有限公司推動區域物流提質增效降本協同的一個縮影。該公司運營管理部主管葉丹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針對當前物流運行中最為突出的“單一環節成本低、全鏈條運行成本高”的矛盾,集團大力推動大宗物資中長距離運輸“公轉水”和鐵水聯運,推動“江河海聯運+集裝箱直達運輸”班輪化發展。打造了蕪湖至上海聯盟直達航線,集裝箱中轉效率提升1倍,企業運輸費用下降近20%,長江、淮河流域企業物流成本分別降低800元、1000元/箱。此外,沿江五市一類水運口岸和合肥港均與上海洋山港建立“聯動接卸”海關監管模式,實現一次申報、一次查驗、一次放行,節約通關時間1~2天,較公路運輸,單箱運輸成本降低約1500元。
該企業的做法也折射出長三角三省一市落實和銜接國家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1+N”政策體系的創新實踐。據了解,長三角區域合作辦、三省一市發展改革委聯合印發實施長三角區域物流提質增效降本行動方案,創新體制機制,建立區域物流提質增效降本協同推進機制。
就在不久前,全國首個大宗商品資源配置樞紐落地浙江。“這將為浙江省海港投資運營集團有限公司以及寧波舟山港帶來重大發展機遇,推動港口在大宗商品領域的資源配置、供應鏈安全、國際影響力等方面實現全面提升。”浙江省海港投資運營集團有限公司生產安全部高級主管任珂宏接受記者采訪時感嘆。他介紹,企業圍繞寧波舟山港,著力構建安全暢通、便捷高效的“海鐵聯運”物流通道,開通海鐵聯運線路107條,其中常態化運行班列線路27條,在全國港口中率先開展多式聯運“一單制”,推出“一次委托、一口報價、一單到底、一票結算”全程運輸服務產品,實現海運主導模式的一單到底,平均每箱節約成本500元。
細心的人們可能發現,與幾年前“雙11”“買買買”過后的“等等等”不同,近幾年,“雙11”收快遞的速度幾乎與平時無異。近兩年大數據、云計算的智能化應用,對高峰件量預測準確率高達99.7%。而隨著自動分揀、無人車、無人機配送等設備和場景的應用,郵政快遞業運轉效率正在大幅提升。有快遞公司負責人表示,一輛無人車每一趟約有100票件,每天可實現超過1000單的配送量。相較于傳統的人工接駁方式,效率大約提高了3~6倍。
物流是實體經濟的“筋絡”,必須有效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增強產業核心競爭力,提高經濟運行效率。此次《方案》中提出,推動物流數智化發展,加快物流綠色化轉型。物流企業也已開啟了對數智化、綠色化轉型的排兵布陣。
“降低物流成本,數智化升級和發展一定是關鍵的突破口。”對于從事實體經濟數十年的美的集團而言,降低全社會物流成本有著自己的實踐。美的集團安得智聯供應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以下簡稱“安得智聯”)央國企部門經理溫麗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公司以智慧物流支持企業客戶全價值鏈效率提升,打造“1+3”供應鏈服務模型(“1”即“全鏈路”,“3”即“生產物流、一盤貨、送裝一體”)。在生產物流端,安得智聯將美的數十年來的精益制造業經驗沉淀成“燈塔工廠數字化解決方案”,向外界廣泛輸出,助力更多的制造型企業深化兩業融合。基于燈塔工廠的實踐,安得智聯在生產物流解決方案上持續迭代創新,比如通過集約化物流策略,利用Hub集拼+VMI+循環取貨+JIT/JIS多模式組合,減少原材料端發運車次高達50%,極大提升了運輸效率。在流通端,安得智聯通過建立共享倉實現統倉統配,在保障原有商流不變的情況下,幫助企業直接鏈接到消費端,為品牌方實現了“少一跳”,替代了原有多層級倉儲調撥運輸,大幅縮短了原有的履約鏈路。
溫麗為記者舉了個例子,在傳統模式下,某啤酒客戶需要通過“工廠—經銷商—分銷商—門店—消費者”多個環節,三至四跳才能完成物流履約。通過實施“一盤貨(少一跳)”模式,在保障原有商流不變的情況下,把原有的“長鏈”變“短鏈”,直接鏈接到消費端,做到“兩跳即達門店”,倉庫總數量減少60%以上,交付時間縮短50%,庫存周轉率提升50%,有效降低了物流成本。
而對于中國重型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智能物流中心而言,則通過物流自動化提升,節約倉庫面積,減少人工成本。中國重型汽車集團有限公司智能物流中心物流規劃經理陳瑞亭接受記者采訪時介紹,中國重汽共計開展28個物流自動化項目,其中,萊蕪工廠物流園多穿庫共32層,AB料盒均衡存儲貨位5萬余個,配備30余臺四向穿梭車、料箱提升機、換層提升機,集柔性動態分配與智能揀選于一體。“相較于傳統的倉庫和人工作業,單次出入庫作業用時可縮短至90秒,效率提升80%,現場操作人員減少約8%,節約倉庫面積1.5萬平,平均每年降本約300萬元。”
“下一步,應以智慧物流應用場景的發掘和培育為抓手,深挖數智化轉型的市場內生動力,統籌智慧物流的技術、設備、設施、運行等協同發展,構建發展生態。”陸成云表示。
王微建議,未來要加快數字技術賦能,推動物流領域平臺經濟、低空經濟、無人駕駛等新服務新業態新模式發展。還要通過加快綠色物流技術和裝備推廣,支持物流樞紐、場站、園區、倉庫設施、運輸工具等繼續綠色化升級改造。
(中國發展改革報社記者 荊文娜
DeepSeek火出圈,AI和大模型將如何改變物流行業?
2936 閱讀智航飛購完成天使輪融資
2541 閱讀800美元不再免稅,T86清關作廢,跨境小包何去何從?
2058 閱讀凈利潤最高增長1210%、連虧7年、暴賺暴跌……物流企業最賺錢最虧錢的都有誰
2062 閱讀AI紅利來襲!你準備好成為第一批AI物流企業了嗎?
1828 閱讀物流職場人性真相:馬斯洛需求的顛覆與掌控
1500 閱讀供應鏈可視化:從神話到現實的轉變之路
1280 閱讀物流職場人性真相:鷹鴿博弈下的生存法則
1191 閱讀運輸管理究竟管什么?
1112 閱讀Deepseek在倉庫規劃中的局限性:基于案例研究
1130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