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前很多企業都習慣使用大規模生產模式,通過規模效應降低運營成本。但是隨著消費者個性化需求越來越強,多品種小批量的生產模式已經成了主流。
在推行新的生產模式過程中,銷售和生產部門之間存在著一些分歧,主要表現在業務部門的期望是滿足客戶的需求,訂單量只要符合MOQ即可,數量再少也是可以接受的,所謂“蚊子再小也是肉”。
產品種類多樣化也不是問題,一些小訂單積累起來也是相當可觀的。交貨期越短越好,如果回復的交期太長,客戶可能會失去耐心,購買其他競品去了。
生產部門的訴求則是完全相反的,訂單數量越大越好,品種越單一越好,交貨期越長越好,因為這樣才能提高產量和效率,減少更換模具的時間損失。
在產銷利益沖突之下,供應鏈部門必須起到主導和協調的作用,在效率和效益之間找到最優解,制定工廠的生產計劃,并且跟蹤執行情況。
生產計劃達成率是體現計劃執行力的重要考核指標。由于長久以來以產定銷的思維慣性,生產計劃達成率尚未獲得足夠的重視,因此某些企業的計劃執行力較弱。
如果想要扭轉這種局面,我們可以在以下四個方面采取行動,提高計劃達成率,更好地適應多品種小批量的生產模式。
首先我們需要轉變思維模式Mindset,生產計劃主導者是供應鏈部門,而不是生產或是銷售。
供應鏈掌握了所有的需求和供應信息,結合內部的生產能力數據,供應商的交付數據,然后制定生產和出貨計劃,是整個企業供需協調的“大腦”。
如果是由生產部來制定計劃,就會出現交付方面的問題。
我以前就碰到過一件奇葩的事,生產經理根據自己過往的經驗排計劃,客戶以前每月訂貨多少,他就安排生產多少,全然不顧客戶需求可能出現的波動。
當原材料不夠的時候,生產經理還會越過采購,直接向供應商要貨,然后通知采購補一張訂單。
這種“越位”行為甚至已成了一種慣例,而采購和供應商也都不覺得有什么問題,感覺生產這樣做還幫著他們省了點事兒,似乎也挺好的。
實際上生產經理的這種行為,對供應鏈運營造成了很大的負面影響,原有的計劃會被他的自作主張攪亂,經驗主義會害死人。
還有一種情況是銷售的隨意插單,為了銷售業績不顧原本已有的生產計劃,在原本就很緊張的產能中見縫插針,打亂了計劃,給后續的生產帶來混亂。
因此,想要提高生產執行力,首要做的事就是改變傳統的思維慣性,確立由供應鏈來制定生產計劃,并且嚴格執行。
如果計劃不合理,我們還可以找到問題的根源進行改善,但如果生產和銷售攪亂了計劃,那就無法分析出計劃達成率低下的根本原因了,永遠成了一筆糊涂賬了。
對于生產過程中出現的數量差異,我們都需要調查原因,不管是生產數量超標或是未達標。
產量沒達到指標,可能是生產效率低下、機器模具故障,或是由其他原因引起的。產量超標也不應放松警惕,可能是生產過程中某個環節被跳過去了。
我曾見過一些工人,仗著年輕反應快,為了提高產量而沒有完全按照標準流程操作。
從表面上看產量是上去了,但是質量隱患也隨之上升,對于超標數量我們也要密切關注。
控制差異的方法是設置目標,超出該目標正或負方差,就會觸發對差異根本原因的調查。根本原因會在哪兒?基本可以從以下六個方面來尋找:
1.人
操作工人如果培訓不到位,就會影響目標達成。工人的熟練程度也會影響產出數量和質量,制造企業如果存在著較高的人員流動率,往往難以達到理論上的最大產出,相反地,在人員比較穩定的企業里,產量可以得到保障。
2.機器
即使是機器,也需要定期進行保養維護。主動地預防性維護,貯備一些易損備件,可以確保機器平穩運行,保障產出數量和質量。
如果忽視機器的維護保養,則很有可能導致設備故障,或是等待維修備件的時間過長,從而影響生產計劃達成。
3.原材料
原材料是一分價錢一分貨,如果為了控制采購成本,一味地選用便宜的材料,或是再生原料,就會對生產過程和產品質量造成影響。
一些劣質原料可能會影響模具和機器的正常使用,產成品可能存在瑕疵,需要進行額外的返工或是修補工作,情況嚴重的會直接報廢,反而得不償失。
4.生產過程
正如前文所說,生產過程必須嚴格按照標準操作指導書執行。
每一種產品都應該制作對應的指導書,并且培訓操作工人,確保他們能夠百分百按照流程操作,唯有這樣才能提高生產的效率和有效性。過程的偏差會造成生產效率的損失,自作聰明的做法必須杜絕。
當然我們也不排除一種情況,那就是工人發現更加合理而且高效的作業方式,企業需要對于由下而上合理改善予以獎勵,在小范圍試驗成功后加以推廣。
5.環境
為什么同樣的設備,在更換了生產基地后就達不到原來的產量?很有可能是生產的環境發生了變化,這里包括了溫濕度、空氣質量、灰塵等等因素。
保持生產環境的整潔、防止空氣中的灰塵進入車間,這些容易被忽視的細節都會影響生產達成率。
6.測量
校準測量是設備維護的一部分,正確的校準工具可以提高生產達成率。
當生產的周期長于客戶訂單前置時間的時候,我們就不能再等到客戶下單后再安排生產,因為這樣就會出現緊急插單和交付延遲,有效的解決方法是建立預測流程機制。
在最初流程建立的階段,我們可能會聽到一些來自內部和外部質疑的聲音,主要是反映預測不準。
生產部首先會提出挑戰,認為供應鏈給出的預測存在著持續性的偏差,對生產計劃的達成并無太大幫助,他們更傾向于使用過往的經驗來制定計劃,比如使用去年同期生產數量。
外部的質疑聲音主要來自供應商,由于預測存在偏差,導致供應商不相信僅憑借預測就可以備貨,這種懷疑的情緒甚至會傳染給采購部同事。
預測本質是對未來需求的估計,目前沒有,將來可能也沒有一種數學模型,能夠100%準確地預測未來。
預測確實是不準確的,但是我們還是需要做預測。預測就像是在黑夜里航行中的燈塔,指引著我們前行的方向,同時還告訴我們應該躲避礁石。
沒有預測的供應鏈是無法想象的。特別是當一個企業開始做大做強了,就一定要做預測了。
預測一定是不準確的,但是通過每次對預測的分析,我們可以修正預測的錯誤,使得預測變得更為準確。
但是如果不做,那就永遠失去了指引的方向和改進的機會。供應鏈是用數據說話,如果沒有了預測數據,那就沒有了參考對象,我們唯有相信預測的數據,才能在此基礎上,建立起需求的共識。
用同一個計劃和同一份數據,來統籌內部和外部的供應,共同努力來滿足客戶訂單需求。
在信任預測數據的基礎上,我們還需要建立一套管理供應與需求的流程,S&OP就是其中的最佳實踐。
它為企業內部各個部門之間搭建了一個平臺,把所有的計劃放在一起,形成一個完整的計劃,并保持需求和供應二側的平衡。
S&OP不僅是流程,也是加強內部溝通的有效工具。在S&OP會議上,生產部需要確認是否能夠滿足未來的需求,如果不能滿足,需要采取什么樣的措施,是通過安排加班、招聘更多工人、還是增加機器設備等等。
生產經理對S&OP會上達成的一致性計劃,與實際產量之間的差異負責。供應鏈負責原材料的保障,生產計劃的制定和出貨計劃的安排。
供應鏈需要積極地聆聽生產的反饋,這些關鍵信息來源于一線,最能夠反映現場實際情況。
根據生產反饋信息,供應鏈對于生產計劃進行定期的回顧,找出其中不合理之處,然后加以改進。
通過改變思維模式、控制生產差異、信任預測數據,和聆聽生產反饋,我們可以有效地提高生產計劃執行力,讓企業的供應鏈更加適應多品種小批量的制造模式,鍛煉出核心競爭力。
2024LOG供應鏈物流 突破創新獎候選案例——上海歐力德物流科技有限公司
4882 閱讀2024LOG供應鏈物流?突破創新獎候選案例——科捷供應鏈有限公司
3189 閱讀2024LOG供應鏈物流?突破創新獎候選案例——中外運物流有限公司
2751 閱讀2024LOG供應鏈物流 突破創新獎候選案例——安得智聯供應鏈科技股份有限公司
2463 閱讀順豐、德邦發布春節服務公告:將加收資源調節費
2159 閱讀中郵無人機(北京)有限公司揭牌
2139 閱讀剛上市就大跌,航空物流巨無霸市值已縮水211億
1857 閱讀2024LOG供應鏈物流 突破創新獎候選案例——京東物流
1776 閱讀2024LOG供應鏈物流?突破創新獎候選案例——中國移動通信集團終端有限公司云南分公司
1584 閱讀智能倉儲企業“智世機器人”完成數千萬元A輪融資
1550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