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鮮行業(yè)近些年頗受資本青睞,新模式頻出、“新零售”頻發(fā)、新想象頻現、新人群一波又一波。
熱潮與財富效應之下,這個領域出現了成功者,如拼多多(生鮮業(yè)務本身也不賺錢)。但更多的人還是失敗了,這里面不乏一些市場耳熟能詳的明星創(chuàng)業(yè)家,最終都失敗了。
他們的失敗其實也都有一些共性原因——力圖在生鮮領域快速做大規(guī)模,進而產生規(guī)模效應來贏得市場,然而,做到最后卻發(fā)現生鮮規(guī)模不經濟,規(guī)模做得越大成本反而越高,最后難以為繼。
近期,《商業(yè)觀察家》訪問了其中一家曾活躍于中國生鮮市場的明星創(chuàng)業(yè)者,他做的生鮮項目最終失敗了,回望這段旅程,他也有些反思。
下面,《商業(yè)觀察家》就將該創(chuàng)業(yè)者的一些思考展現。
(以下內容為當事人口述,不代表《商業(yè)觀察家》)
01
供應商
做生鮮,沒有人能把蔬菜價格降下來。(通過快速做大規(guī)模產生規(guī)模效應而實現生鮮價格的下降,不可能。)
在盈利的情況下,這樣的模式,我們是沒有看到。
以我的經驗,量越大,生鮮的采購成本越高。
比如,今天我們要做白菜,要把量做大,但我們當下只有10萬份的打包加工生產能力。
這個時候,你不要指望供應商擁有你想要的供應能力,或可以建立富余的打包生產能力。
現實的經營中,會出現的情況往往是:每當你計劃做大銷量,供應商都會很敏銳地提前發(fā)現,進而他們會馬上知道,或明白,你只能從他哪里采購。
比如,當供應商看到你在做活動,第二天你去詢價的時候,供應商就會給你報一個很高的價格,你不買不行。(活動都已經出了,又沒有其他的采購來源,生鮮供應商打包加工能力是固定的,加工能力普遍規(guī)模較小。)
(價格很高之外,)供應商還可能給你交一堆次貨。
供應商是沒有忠誠度的。之所以他是供應商,就是因為他只考慮今天。我是做貿易出身的,我就沒聽說過貿易商有忠誠度。
供應商都是最低價格時采購進來,再想以最高價格出售。
只有極少數的人,才會想建立起長期合伙,關注長期發(fā)展,大多數只關注當下的短期收益。
而如果關注長期價值,那他可能也不會做貿易商了。
舉個例子,我明知當地西紅柿采購價只賣1塊錢一斤,我跟一個供應商說,進價給你1.1元,但品質你要給我高一點的,量要大。
結果是什么呢?到最后,他給你送過來的卻是7毛錢品級成本的西紅柿。(生鮮非標,很難標準化界定)
作為零售商,不管價格怎么變,是便宜還是貴了,我們還是只加價20%賣給消費者。
但對于供應商(貿易商)來講,價格便宜了,他想得往往是要多賺點。
供應商永遠是喂不飽的。
采購時,大部分供應商都會說,我今年沒怎么賺到錢,那問去年情況怎么樣,去年也沒怎么賺到錢。
但像我們之前大量做補貼燒錢時,其實真正受益的就是供應商和消費者。
可悲的是,在生鮮領域,供應商和用戶都沒有忠誠度。
我們有錢的時候,他賺了我們很多錢,欠他錢的時候,其實也就幾萬塊錢。
所以,你希望供應商有忠誠度,體諒你,這個事不靠譜。
(而正是因為忠誠度不靠譜,生鮮行業(yè)在無腦燒錢做大規(guī)模后,補貼一停往往會馬上陷入困境,采購價越來越高,消費者流失很快。)
比如,你跟一個供應商合作越長,你就是他利潤率最高的一個單位,會被殺熟。
供應商開發(fā)新客戶的成本是很高的,那么,他們的利潤來自哪?
舉個例子,假使一家超市只有100個月的生命周期,你認為這家超市那一個月的銷售額會是最高的一個月?
開業(yè)第一個月的銷售業(yè)績最高,然后,逐月下滑。
因為第一個月供應商給你的價格是最低的,因為開發(fā)新客戶時,供應商給的價格是最低的。(這就是很多線上線下超市開始售價便宜,但到一定階段都會越來越貴的原因之一。)
你奢求你的供應商越來越便宜嗎,不可能的,只會越來越貴。你不采購還不行,因為規(guī)模已經起來了,不找他采購,當地又沒有其他足夠大的供應商進貨渠道。(生鮮打包加工是勞動密集型行業(yè),加上易損,難以長距離配送,具有濃郁的本地化經營特征,導致中國的生鮮供應商普遍規(guī)模小,難以短時間提升加工能力,實現大量供應。)
而如果不走供應商,來做一個非常穩(wěn)定的量,你自己就需要有多元化的采購渠道,你自己得有強大的基礎打包生產能力。
那就一定是走京東走過的路,花費大量金錢,把自控的供給加工能力做出來。
所以,生鮮零售這個事情,一定要跟時間做朋友。
它需要一個非常漫長的時間,把模式、系統(tǒng)、用戶體驗夯實。
不是1、2年就能成功的,生鮮零售需要巨大的時間。
02
流量
供應商給你的價格越來越貴,那你給用戶的價格,也會越來越貴。
問題則在于,在生鮮用戶端,用戶也是沒有忠誠度的。
最初你燒錢補貼做出的用戶群會因為補貼的停止,及供應商的“提價”而迅速離開。之前,我們燒錢做規(guī)模的時候,也創(chuàng)造過一天上百萬單的成績,但補貼一停,用戶怎么來,就怎么走。
這里面的一個關鍵問題在于,生鮮補貼燒錢對低頻購買用戶是管用的(低頻用戶對生鮮價格沒概念,補貼一停,都不知道當天菜價有沒有變化)。但對高頻購買的用戶則不適用,補貼退場開始提價時,哪怕貴1毛錢,在高頻用戶群里的銷量都會帶來巨大差別。
同時,生鮮作為高頻消費商品,高頻東西要不斷提價會有社會問題,就像南美人高頻喝的馬黛茶,這個商品如果要漲價都是需要經過國會批準的。
(回望我們的生鮮創(chuàng)業(yè)歷程)我們的確也經歷了燒錢階段,也收獲了很多經驗教訓。
到現在,生鮮零售這個業(yè)務,希望靠燒錢去獲得大增長這件事,我是很不認可了,代價會超出大家的想象。
像美團優(yōu)選、多多買菜,它們去年一個季度幾十億地燒錢。我們也做過這樣的事情,一個月也曾燒過2個億,一個季度也燒過3個億,但最終換來了什么?
簡單點說,5塊錢的商品,你2、3塊地賣,都能賣掉,何必用互聯網的方式,什么方式都能賣掉。
但是只要補貼一停,訂單量會出現巨大滑坡,帶來履約等成本上升。(訂單量密度不夠導致履約成本很高)
你的用戶因為什么來就會因為什么走,所以,我不認為燒錢最終有很好的結果。
零售最終比的是有相對低的履約成本,在這個基礎上,可以做到最大程度的豐富度體驗。
但豐富性和履約成本是成反比的。
豐富性最好的是天貓、京東,但它們的履約成本非常高,所以,這門生意的關鍵是:你的履約成本要能適合生鮮行業(yè)。
按我們的測算,倉、門店、交付的全段履約成本要低于10%,做高頻的生鮮品類才能做出流量價值。
如果超出,那就是(燒錢)為生鮮供給流量。
這就帶來了怪象,生鮮本應該是為超市提供流量支撐的,但一段時間來,大家做的事,反而是在給生鮮供給流量。
到現在,我是沒有看清楚,為什么要花這么大的錢去燒這個事,我們前面也在做這樣的事,但發(fā)現問題時就已經晚了。
出現的情況就是:想去收,也收不住了。
生鮮非標低毛利、供應商缺乏規(guī)模加工能力、高頻用戶價格敏感等,導致供應商、消費者都沒有忠誠度。
在花費巨大代價把量做大、把規(guī)模做大后,成本反而越來越高,規(guī)模效應在生鮮領域沒有出現,這個時候想要再去收是收不住的,需要越來越多的錢來維系,直到難以為繼。
DeepSeek火出圈,AI和大模型將如何改變物流行業(yè)?
2866 閱讀智航飛購完成天使輪融資
2534 閱讀800美元不再免稅,T86清關作廢,跨境小包何去何從?
2037 閱讀凈利潤最高增長1210%、連虧7年、暴賺暴跌……物流企業(yè)最賺錢最虧錢的都有誰
2041 閱讀AI紅利來襲!你準備好成為第一批AI物流企業(yè)了嗎?
1765 閱讀物流職場人性真相:馬斯洛需求的顛覆與掌控
1493 閱讀供應鏈可視化:從神話到現實的轉變之路
1238 閱讀物流職場人性真相:鷹鴿博弈下的生存法則
1163 閱讀運輸管理究竟管什么?
1063 閱讀2024中國儲能電池TOP10出爐
1011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