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介紹:
畢業于香港理工大學。深耕供應鏈和物流解決方案多年,目前做跨境電商。供應鏈是六便士,文學是月亮。歡迎關注微信公眾號【 來自星星的tina 】
往期回顧:2023國際航運分析
成本。前兩年的海運價格高位,加上國際進出口貨量從去年下半年開始大幅度降低,所以降本是今年國際航運的首要目標。海運的價格也確實降了不少。
速度。提效,是指提升全鏈路端到端的時效。我之前也一直在說,相對“快”,國際航運更多的求“穩”,尋找確定性,增加靈活性。綠色航運的碳排放目標,目前有效減碳的方式就是降速。雖然整體國際航運速度提升不太可能,但是仍然可以通過運營手段,提升部分線路和商品的時效。
即使是對于從17世紀威尼斯商人時代就開始的國際航運,現在仍然有挺多事情可以做。
A 電子章換單。目前即使是大的航運公司仍然很多使用紙質章來換單,通過電子章換單可以提升1~3天目的港提柜和到倉的時效。可以聯動各大船司、口岸推進。目前深圳是電子章換單比例較高的。
B 對于量大且穩定的商品,在貨好、訂艙、提貨這些時間點做逆向思維。什么意思呢?正常的流程是:預計貨好時間->貨快好了訂艙 -> 確認船期 -> 貨好后安排提柜 -> 裝柜上船。可以改成:先給到供應商接下來一段時間的船期 ->先訂艙 -> 根據船期安排生產 -> 提柜裝柜上船。通過這個方法,預計貨好到提柜時間可以降低2~7天的時效。注意的是,這個流程并不適合所有的商品,只有貨量大且有穩定生產的。
C 減少停靠站點。對于遠洋航線,例如從歐洲到華東/華南的線路,之前因為各地塞港、罷工等現象,不得不繞道多停靠一些港口,現在隨著塞港罷工的緩解,有一些本來需要停靠10來個站點的,可以減少2~3個,從而少量縮短航行時間。
D 增加旺季專線。比如有船司有專門的空客快線,榴蓮快線。其他商品看如何可以搭載這些快線或者專線的順風車(船)。
E 多程式聯運。適用于天氣等不穩定時期,特別是東南亞線路,夏季可能會出現臺風等,導致海運無法滿足時,可以通過邊境口岸火車+拖車的形式,作為應急方案。不過多程式聯運目前的價格并不便宜,可能是海運的幾倍。日常非特殊情況下并不太推薦。
通過物流的優化,來提升速度,降低物流成本,從而提升新品的上架速度,獲得更有利的競爭優勢。
A 通過貿易條款的轉變,降低新品采購成本。有的公司在物流能力上有較強的談判能力,通過集合公司所有的貨量,直接和船公司談判,拿到比市場更低的運輸價格。那么可以把供應商CIF變成供應商FOB, FCA或者EXW. 一是,物流運輸成本還是商品單價的一個重要組成部分,特別是一些重貨例如水、奶。整柜的數量約有限,那么運輸成本對商品單價的影響就越大。二是,通過整合當地的社會物流,可以更快地獲取當地的拖車資源等,貨好到提柜上船的速度就會更快,從而提升全鏈路的時效。三是,在不同的航運環境下,合同的簽約時效&不同條款對于商品價格的影響也大。比如,和供應商簽約了固定的合同:在合同期限內航運價格升高,那么CIF對于買方可以說是有利的,因為溢出的運輸費用由供應商承擔了,但是話說回來,羊毛出在羊身上,最終供應商可能會把這些費用給漲回來;但是如果在合同期限內航運價格降低,那么CIF對于買方就不利,因為供應商可能不愿意降低商品賣價,所以需要FOB, FCA或者EXW. 這里順便說一下這幾個常見貿易條款的區別:
CIF. Cost Insurance and Freight 成本加保險費運費。拖車+報關+海運費+保險,全部需要工廠負責,直到船到達目的港。該術語僅適用于海運和內河運輸。貨物抵達目的港,下船后貨權發生轉移。
FOB. Free On Board 船上交貨價即離岸價。離開裝運港之前的一切費用都是由賣方承擔的,包括拖車費、報關費、本地費用。貨裝上船后,賣方的義務結束,貨權也轉移至買方。國際貿易上是以“船舷為界”來劃分風險。
FCA. Free Carrier 貨交承運人。是指賣方只要將貨物在指定的地點交給買方指定的承運人,并辦理了出口清關手續,即完成交貨。交貨地點的選擇對于在該地點裝貨和卸貨的義務會產生影響。該術語可用于各種運輸方式,包括多式聯運。如果FCA供應商工廠則等于EXW.
EXW. EX Work 工廠交貨。是指當賣方在其所在地或其他指定的地點(如工廠或倉庫)將貨物交給買方時,即完成交貨。賣方不辦理出口清關手續或將貨物裝上任何運輸工具。該術語下是賣方承當的責任最小。
B 對于有物流比較強的公司,還能有效地幫助到開拓新品的速度。從全鏈路物流方案的梳理,包括啟運地提貨、運輸排期、航線時間和資源的匹配、目的地清關和提貨速度加快,加上系統支持,從而讓新品更快上市,占據新品的先發優勢。
數字化,首先是物流軌跡的可視化。對預計和實際物流軌跡進行追蹤,對異常進行預警。掌握整體和各個訂單的來貨情況,再與補貨系統打通,對于庫存管理有一系列積極的作用。
然后是數據和報表的可視化。主要四個部分:貨量、準時率、時效、成本。通過對貨量的分析和預計,給目的港和倉庫做產能準備;通過對準時率和時效數據的deep dive, 提升部分線路的時效;通過成本的對比,分析線路、供應商的總成本和單柜成本,還有分攤到商品的成本,然后通過提升裝載率等手段(同一個柜子裝更多的貨),降低單位商品的物流成本。國際B2B物流的數字化,我接下來會寫一篇專門的文章,敬請期待。
更多的想法和方案,也歡迎同行一起交流。
DeepSeek火出圈,AI和大模型將如何改變物流行業?
3496 閱讀800美元不再免稅,T86清關作廢,跨境小包何去何從?
2352 閱讀凈利潤最高增長1210%、連虧7年、暴賺暴跌……物流企業最賺錢最虧錢的都有誰
2272 閱讀浙江科聰完成數千萬元A2輪融資
2172 閱讀AI紅利來襲!你準備好成為第一批AI物流企業了嗎?
2101 閱讀供應鏈可視化:從神話到現實的轉變之路
1525 閱讀運輸管理究竟管什么?
1392 閱讀Deepseek在倉庫規劃中的局限性:基于案例研究
1417 閱讀2024中國儲能電池TOP10出爐
1305 閱讀壹米滴答創始人楊興運出山,成立興滿物流
1318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