汪鳴 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綜合運輸研究所所長
在2023年全國物流園區工作年會暨國家物流樞紐建設聯合推進會上的演講(摘要)
尊敬張江波司長、賀登才會長、各位嘉賓:
大家上午好!
我的演講題目“構建以國家物流樞紐為骨干的現代化物流基礎設施體系”,是賀登才會長提出的,反映了賀會長敏銳的洞察力。我們國家發展和改革委員會綜合運輸研究所在張江波司長帶領下也在做這方面研究。為什么要研究這個問題?我想這與我們會議主題非常契合。國家物流樞紐申報已成為網紅項目,全國各地政府都很重視,申報熱情都很高。到目前為止,我們已經有95個國家物流樞紐獲批,這些樞紐未來怎么發展就提到了議事日程。國家物流樞紐建設目標是打造“樞紐+通道+網絡”的現代物流運行體系,95個樞紐分散全國各地,規模體量都很大,2022年平均樞紐吞吐量約4500萬噸,具備了發展通道和網絡的提前條件。那下一步怎么把樞紐網絡建立起來,怎么實現樞紐自身高效率、高效益發展,同時樞紐又能帶動承載城市產業發展?我想這兩個事情不是孤立的,是一體的。我的演講題目“構建以國家物流樞紐為骨干的現代物流基礎設施體系”,主要是想講這個問題。要講這個問題,需要先回顧改革開放以來基礎設施建設的功能作用。
改革開放以來,關于基礎設施的功能作用,總體上是兩個方面的思維。第一,基礎設施建設是為了創造良好的經濟產業發展條件,這也是我們經濟發展取得巨大成就的主要原因。第二,基礎設施建設因為投資規模大,成為拉動經濟增長的重要抓手?!笆晃濉逼陂g,我國交通物流類基礎設施投資規模,是建國以來至“十五”末交通物流類基礎設施投資的2.5倍。“十二五”時期交通物流類基礎設施投資在“十一五”的基礎上增加了將近一倍,“十三五”時期又增加將近一倍。到目前為止,關于基礎設施發展的認知,不是營造環境條件,就是拉動經濟增長,這兩個都帶來了經濟發展的效果。所以我們在這個過程中形成了定式思維,提到改善投資環境或拉動經濟增長,就把基礎設施這個大旗給祭起來。
隨著基礎設施規模不斷擴大,其產生經濟效果和產業拉動效果逐漸遞減,基礎設施建設發展進入新階段,即在中國經濟面臨全面過剩的背景下,基礎設施投資和建設在營造環境、拉動經濟增長方面的邊際效益非常低、甚至出現虧損負效應。怎么才能進行精準的、正確的投資、建設和運營基礎設施,既能有投資回報又能帶動經濟產業發展?這就進入第三個發展階段,就是要對基礎設施的功能作用和發展模式進行全面創新。創新的方向是什么?就是按照現代化產業體系的載體和創新性產業生態的推進器來推動基礎設施建設發展。具體到國家物流樞紐,就是在建設國家物流樞紐過程中,既要把國家物流樞紐打造成為樞紐經濟的載體,打造成為承載城市現代產業體系建設的重要載體,同時還要依托樞紐培育起商貿、物流、制造業融為一體的、具有規模擴張效應的經濟發展模式,所以樞紐的功能和作用就發生了重大變化。這個變化使我們面臨一個難題,樞紐總體是由物流背景的企業運營組織,尋求的是物流的回報,但怎么樣才能跟商貿業、制造業緊密融合,這不是物流企業就能解決的。我們必須從供給和需求兩側來推動樞紐發展,這是國家供給側結構性改革的重要內涵:要通過創新的供給來創造需求,通過高質量的需求組織引導供給的提升,形成供需雙向適配、共同提升發展的新發展格局。
我的開場白講完了,下面開始今天的內容,構建以國家物流樞紐為骨干的現代化物流基礎設施體系。講三個問題,第一,物流創新發展對基礎設施發展的新要求。第二,現代化物流基礎設施體系的運行特征。第三,現代化物流基礎設施體系構建的任務。
物流創新發展對基礎設施發展的新要求是什么?就是要實現基礎設施在營造環境、創造投資機會、創造產業新生態三位一體的作用,不再是單純的投資作用,也不再是單純的發展物流產業的作用。這種創新發展意義在于提高效率、降低成本和擴大規模,形成規模經濟。由于物流是具有網絡規模經濟特征的行業,只有構建網絡才能產生工業領域里面擴大廠房、擴大生產規模相匹配的規模經濟效益,即單位運行成本的下降。所以我們必須要發揮物流引領作用,通過新技術、新業態、新模式營造服務的新場景、新生態,實現發展的總目標。構建服務新生態,不是簡單增加服務功能的概念,不是沒有保稅就簡單增加保稅,沒有冷庫就簡單增加冷庫,而是在樞紐范圍內,以樞紐功能為基礎,推進生產、商貿和物流融合,構建服務新生態,支撐和引領現代化產業體系建設,推動產業鏈供應鏈協同,打通經濟循環,創新循環模式,提高循環效率。這是物流服務創新的基本途徑,也是衡量物流服務創新量能的標尺。鄭州空港經過幾年的發展,成為了我國重要的航空樞紐,但是這個航空樞紐怎么樣在航空產業生態上再向前邁一個巨大臺階,是鄭州空港必須解決的問題。因為這個問題不解決,鄭州空港就是以貨運為基礎、進出吞吐量較大的空港,而不是一個強大的航空經濟生態系統。
按照新發展要求,《“十四五”現代物流發展規劃》提出了促進全鏈條降成本、推動結構性降成本,來營造新的產業生態和新的政策環境?!兑巹潯吠瑫r也提出來促進企業協同發展、推動設施聯動發展、支持生態融合發展的基礎設施建設新邏輯。我們就是要按照這個新邏輯來推進國家物流樞紐建設。那怎么才能推動呢?需要三個技術的應用,技術+業務+模式,就是加快物流的數字化轉型,推動物流的智慧化改造和推進物流的網絡化升級,建設“數字+智慧+網絡”的產業生態,形成制造、商貿與物流全新的聯動產業發展模式,而不是既有的設施物理性的植入數字、智慧和網絡。有了三個技術的加持,我們才能實現提升現代供應鏈運行效率和強化現代供應鏈安全和韌性的國家戰略目標。所以,創新發展對物流設施提出的要求是一個沿著產業生態重塑供應鏈的全新邏輯。最終會落在兩點方向,即壯大物流樞紐經濟和發展物流通道經濟。國家物流樞紐能否形成樞紐經濟的發展模式,樞紐和樞紐之間聯絡線能否形成產業走廊,這都是物流創新發展對基礎設施提出的全新要求。
按照這個新要求,現代化物流基礎設施他的運行特征是什么?運行特征就是四個方面,系統完備、高效實用、智能綠色、安全可靠。
系統完備是要把物流基礎設施作為一個有機整體,通過與產業、其他樞紐之間互聯互通機制、共建共享機制、協調聯動機制,為打造“通道+樞紐+網絡”的現代物流樞紐基礎設施系統提供體系支撐和功能支撐。
高效實用是以服務對象的需求體驗和支撐服務、業態、模式創新為出發點和落腳點,強化供需精準適配。怎么才能適配?就是要進行供需生態環境的設計,即進行供應鏈的設計。所以,新的產業生態不是建完了以后等來的,是樞紐建設過程當中主動設計出來的,是通過樞紐運行的實際考驗完善出來的,這才是高效實用。
智能綠色。順應人工智能、互聯網、大數據、云計算等科學技術快速發展趨勢,以信息化、智能化帶動物流基礎設施質量效率效能整體提升。綠色是我國經濟發展的基本底色,必須按照這個要求推動經濟發展。所以把智能化和綠色化結合在一起,成為我們設計生態系統的一個基準。
安全可靠。實際上是一個戰略的概念,也是一個企業經營獲得有效回報的概念。所謂戰略概念就是這種系統的建設將使得全國具有通暢的物流網絡化運行能力,使我們應對應急事件、軍事問題等都具備強大的安全運行能力。所謂微觀的,就是我們設計這套系統不是烏托邦,而是確實能產生效益。對樞紐本身而言,能產生符合企業要求的效益。對于城市而言,能夠產生帶動相關產業發展,即完善產業鏈、優化供應鏈、提升價值鏈。
按照要求和特征,講一講現代物流基礎設施體系建設任務。
第一,全面加強物流基礎設施建設。所謂全面加強就是按照國家骨干網絡的要求來進行建設,就是要按照城市、城際、區域、國際這四大空間尺度來進行聯網、補網和強鏈,就是要建設信息、科技含量高的新一代物流基礎設施。所以,國家物流樞紐不是存量物流園區的簡單功能提升,而是包括技術、生態在內的全面提升,是全產業鏈提升的概念。
第二,提高物流基礎設施服務品質。我們建設基礎設施的目的不是簡單滿足需求,特別是國家物流樞紐建設,而是希望其發生引領產業發展模式創新的功能。這樣的話,樞紐提供的服務不再是簡單的吞和吐的服務,而是提供跨區域的產業鏈、供應鏈的系統服務,是靠服務創造價值,而不是靠量來創造價值。
第三,推進物流基礎設施融合發展。國家物流樞紐不是孤立運行的,需要跟交通、商貿等等設施資源實現共享。因為一個城市承載的國家物流樞紐的數量是有限的,還其他的更多數量、更大規模的交通商貿設施。所以,我們希望發揮他的引領作用,這個引領作用是靠什么形成的?是靠跟其他的設施,基于現代化、智能化、網絡化、系統化的全面融合。既是產業鏈層面的融合,也是供應鏈運行層面的融合,最終形成產業、經貿、流通、城鎮、開放等多個層面的一體化發展。這個問題到了我們推進中國式現代化過程當中必須解決的程度。因為改革開放很長一段時間,我們產業的發展是以釋放被壓抑的經濟發展潛能來實現。這個壓抑潛能釋放到一定程度,形成了全面過剩格局,我們原有產業政策很難產生預期的效益,這就需要各個環節、各個層面的緊密協同。所謂大循環,就是不同地區之間、不同產業門類之間,同一產業門類、不同產業環節之間形成規模化、互為供需關系的經濟運行系統。所謂雙循環,就是大循環系統和外循環系統的有機銜接。所以我們要通過基礎設施的融合發展,為產業銜接創造環境和條件,為全新的經濟發展階段提供引領和支撐。
第四,增強物流基礎設施系統韌性。正是有了前面生態系統的設計,我們的基礎設施將不同于原來的基礎設施,僅提供承載環境的功能。而是要面向產業鏈、供應鏈安全、穩定、高效運行,進行整體規劃、設計、建設、運營和管理,形成黨中央、國務院文件提出的“全生命周期管理”要求。在這個管理過程中,把新材料、新技術、新設備、新工藝等應用到物流領域,徹底改變物流以運輸和倉儲作為核心盈利手段和主要經營方式的行業面貌。使物流成為串接產業鏈、優化供應鏈、順暢經濟大循環的重要的模式創新的引領者,重要的產業發展的承載者和產業發展形態的創新者,最終推動基礎設施現代化發展。
第五,創新物流基礎設施體制機制。由于是要進行產業環節的融合發展,所以存量的分部門體制和機制,不適應多環節串接和循環發展需要,我們必須進行體制機制變革。所以國家物流樞紐申報,允許企業聯合起來申報,其實就是希望能夠打破這個體制和機制。而打破機制的前提是要進行相關法律法規、標準規范和制度的重新設計。
第六,完善物流基礎設施政策支持。我們把前五個問題搞清楚了,再來精準的進行政策設計,這個政策才會真正助推物流基礎設施的發展,助推物流基礎設施的現代化。
美國對中國商品加征10%關稅,對跨境電商的巨大沖擊
1207 閱讀智航飛購完成天使輪融資
1232 閱讀SCOR模型:數字化時代供應鏈管理的航海圖
997 閱讀白犀牛副總裁王瀚基:無人配送帶來了哪些機遇與挑戰?
904 閱讀快遞人2025愿望清單:漲派費、少罰款、交社保......
865 閱讀突發!美國郵政停收中國內地和中國香港包裹,800美元免稅取消,影響幾何?
760 閱讀京東物流北京區25年331大件DC承運商招標
726 閱讀“朝令夕改”!美國郵政恢復接收中國包裹
709 閱讀物流職場人性真相:鷹鴿博弈下的生存法則
701 閱讀物流人“搞關系”,如何與對手戰斗?
638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