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天主要聊一聊招標降價,小編最近完成20多個城市的城配招標。發現各個商的報價都很超出我們的預測。復雜的價格背后,總結了幾個認知:
本次招標商的結構有平臺性商、全網性大商、區域性大商、當地小公司。
a.平臺性商從報價角度看會有一定優勢,可能側重點在于體量,另外做平臺本身就得具備資源優勢。
b.全網性大商在城配領域也是外包給小商,資源沒有平臺的有優勢,所以價格也不好有優勢,當然部分區域若有好的資源也是有優勢的。
c.區域性大商,這類企業報價會在某些固定線路有一定優勢,周邊線路就沒有優勢,而且這類商最看重利潤,體量倒是其次,所以標段若以區域為單位就沒有優勢,若以線路可能還能拿些業務。
d.當地小公司,實際不管誰拿業務,真正做業務大部分就是這些團隊。但是純報價角度,他們不一定是最低的。主要看早期是否承接過類似業務,如果早期本身就是下家,那價格就會很合理。
所以,短期來看平臺+區域,長期來看當地小公司+區域商會更合適。
結論:招標報價基本上通過幾輪議價都能再降些單價。
招標規則在這里面起很大作用,我們測試過一輪議價、兩輪議價規則。一輪議價就是大家報價后我們只找最低價議,兩輪議價就是第一輪所有商都會議價,第二輪只針對最低價的商進行議價,當然若不符合預算,可以再繼續三輪議價。
從多次招標及每次多輪議價溝通來看,商第一次報價都是試探性報價,會留些空間讓你議價,這類報價在只有一輪議價規則下就會直接被pass。另外,若招標有備選機制,就是再選擇一個非中標的進行備胎,這個時候就可以拿中標的價格跟備選溝通,部分備選也能接受這個價格,所以也再次論證了議價是有空間的。
招標除了計算誰最低,有么有比現在低,還得研究下大家報價的規律。就很容易發現一些違反數學規律的價格,即用成本法+邏輯測算價格應該差不多而實際就是差很多的現象,比如常出現的:
a.當地小公司/區域性商在一個區域的報價,不同線路公里數差不多的情況下價格會有很大的偏差。
b.平臺性商在不同區域的報價,城市級別差不多同樣公里數情況下價格會有很大偏差。
小編分析本質是在于資源,快遞和零擔能力在于網絡和規模,城配能力在于方案和資源,如果能在某個區域找到很好的運力資源就能有很好的價格,找不到價格就高。前段給一個朋友介紹了一個資源,也是這個邏輯,他覺得這個價格很難找到司機了,我給他介紹了一個商這個價格就可以做。
DeepSeek火出圈,AI和大模型將如何改變物流行業?
3139 閱讀智航飛購完成天使輪融資
2569 閱讀800美元不再免稅,T86清關作廢,跨境小包何去何從?
2184 閱讀凈利潤最高增長1210%、連虧7年、暴賺暴跌……物流企業最賺錢最虧錢的都有誰
2146 閱讀浙江科聰完成數千萬元A2輪融資
1962 閱讀AI紅利來襲!你準備好成為第一批AI物流企業了嗎?
1933 閱讀物流職場人性真相:鷹鴿博弈下的生存法則
1730 閱讀物流職場人性真相:馬斯洛需求的顛覆與掌控
1577 閱讀供應鏈可視化:從神話到現實的轉變之路
1399 閱讀Deepseek在倉庫規劃中的局限性:基于案例研究
1256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