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一公里”一直是快遞行業始終無法妥善解決的問題,隨著前些年快遞價格的不斷壓低,以及規模效應的興起,快遞員根本無法完成每一單的上門派送,鑒于這種實際情況,政策層面也隨之做出調整,由“快遞員必須送貨上門”逐漸轉變為“鼓勵末端派送方式多元化”。所以投遞方式也從以往單一的門到門逐漸融入了送驛站和快遞柜,但這些變化同時也引起了部分消費者的不滿。
可以說,驛站和快遞柜的興起是未來快遞行業發展的一個必然趨勢。
首先,中國的人口老齡化問題日益凸顯,未來快遞行業很可能面臨無人可用的局面,完全靠人工投遞無法支撐已經形成規模效應的快遞行業,這是一個不得不面對的現實問題,所以需要通過其他的配送方式解決電商快遞的積壓問題,降低派送成本,釋放快遞員壓力。
其次,并不是所有的消費者都需要送貨上門,沒有必要每單都上門派送,對于一些大件貨品、價值高的貨品,或者客戶上下樓不便,對服務的要求高的這一類,比較適合上門派送;但與此同時,上門派送成本高、耗時長,快遞員無法做到把所有的貨品都與客戶面對面簽收,所以這部分快遞由于對服務的要求高,價格也相對更高。
而驛站則可以有效緩解快遞員末端派送的壓力,快遞員只需要把包裹往驛站一放,之后的工作都是驛站工作人員來完成,快遞員省時省力;且驛站可以放下體積較大的物品,驛站人員的人工服務能靈活的應對客戶的不同需要,方便咨詢和協調。
除此之外,對于一些無法及時收件且重視自身隱私的客戶,快遞柜就是一個很好的選擇,其方便一些上班族下班后經過小區門口隨手取件,不僅快遞的安全性有保障,而且消費者不需要和派送員面對面接觸,保護了消費者隱私及人身安全。
第三,快遞逐漸走入高質量發展之路,擺脫過去由價格競爭所帶來的無序發展,隨著消費者消費能力以及消費觀念的不斷變化,將對快遞行業的服務提出更多需求,未來行業的價格競爭將逐漸轉為服務質量競爭,服務分層將是今后發展的必然趨勢。
近日,國家郵政局就《快遞服務》國家標準(征求意見稿)(以下簡稱《征求意見稿》)公開征求意見,擬推動快遞投遞方式、下單方式等服務規范化、多元化。
《征求意見稿》中最大的變化之一是對投遞方式的分類和細化,投遞方式應主要包括上門投遞、投遞至智能收投服務終端(快遞柜)、投遞至快遞服務站(驛站)以及其他方式。
近兩年,快遞員的派送壓力不斷增加,派送件量成倍增長,但收入水平卻鮮有提升,并且隨著消費者的服務意識加強,對末端派送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在這種情況下,快遞員的流動性極大,派送時產生的問題也頻繁發生。
要想避免類似問題的頻發,一方面需要把服務進行分層,根據消費者的不同需求進行派送;另一方面“價格支撐服務”,服務分層所帶來的必然是價格分層,誰的成本高,誰就多付錢,以價格來決定服務質量。
將末端派送方式的選擇權交給消費者,根據消費者的需求自行選擇不同的配送方式,與之相應的是服務分層帶來的業務員的收入分層,如果沒有形成不同服務之間的收費差異,快遞的規模效應必然要求快遞員要在效率和派費之間進行取舍,那么將有極大可能產生適得其反的效果,如快遞員偷懶、服務質量下降、投訴增加等問題。
派送上門、放驛站、投柜子背后所反映的是消費者的不同收貨需求以及對價格的敏感程度,讓不同的人群自主選擇收貨方式,將避免不必要的糾紛,也將大大減輕派送人員的壓力,保障快遞員收入及合法權益。
目前全國菜鳥驛站的數量已經超過了17萬個,同比增長超過20%,與此同時,兔喜、媽媽驛站等各快遞品牌驛站也在蓬勃發展當中,這說明了菜鳥驛站成本低、效率高的特點符合快遞行業的可持續發展,未來將成為末端投遞的主要方式,但同時送貨上門也滿足了部分人群(老弱病殘、高收入群體)的需求,未來將更主要集中于北上廣深等一線城市,而快遞柜在有些地方還是稀缺資源,但未來將會逐漸成為每個社區的基礎服務設施。
當前快遞行業的普遍入庫率已經能夠達到60%,這說明我們的判斷已經得到了初步的驗證,但由于發展速度過快,目前驛站的的發展也存在一些問題,很多驛站只有末端備案,但不具備營業執照,嚴格來講,這并不符合郵政法的規定,這也導致了有些驛站服務能力不達標,引起了一些糾紛,這部分監管空白也將是未來快遞行業急需填補的功課。
“京東服務+”洗衣中央工廠招商、3C上門安裝/維修招商
2493 閱讀嘉誠國際發布2024年年報:營收13.5億元,歸母凈利潤為2.05億元
2445 閱讀深圳擬擴大試點物流、環衛功能型無人車運營,加速產業規模化進程(附編制說明等下載)
2342 閱讀這家老牌物流巨頭被收購,9億美元交易值不值?
1995 閱讀即將年營收超3000億元、迎來8.66萬名新員工,這家物流巨頭面臨最大風險
1380 閱讀京東外賣重點推廣39城
1337 閱讀DeepSeek落地全球第一大港
1361 閱讀國內首條無人機城際物流航線首航,1200公里續航會否沖擊貨運格局?
1346 閱讀京東,為外賣騎手繳納五險一金!
1202 閱讀普洛斯中國2024年表現穩健強勁,卓越運營助力新經濟勢能攀升
1156 閱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