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杰倫的新專輯《最偉大的作品》已經上線,在同名主打歌的MV里,隨著鋼琴曲“Secret”的奏響,Jay化身為時空旅行者,穿越到了1920年代,與多位藝術大師馬格利特、莫奈和徐志摩等人相遇互動,致敬經典。
如果我能穿越時空,也想要回到上個世紀,去親眼見證那些偉大的供應鏈創新。
旅程的第一站我會選擇1913年的底特律。彼時,汽車還沒有在美國大規模普及,主要原因是生產率低下,工廠僅是放大了N倍的作坊,汽車的制造成本高,產量也很低。
亨利·福特(Henry Ford)率先發明的流水線制造模式極大地提高了生產效率,制造成本也就降下來了。福特堅持給員工發高薪,讓他們都能買得起自家生產的汽車。
不僅如此,福特公司還控制了整個汽車產業供應鏈,從鐵礦石開采、煉鋼、運輸原料、制造加工到最后的實體店銷售,全部是由福特公司控制。
由于沒有中間商賺差價,福特公司能進一步降低供應鏈總成本。亨利·福特開創的流水線和垂直控制供應鏈模式影響至今。
巧合的是,同在1913年,還有一位福特-Ford Harris發明了一個數學模型,它解答了要買多少東西最合適的問題,這就是經濟訂貨模型EOQ。
模型基于這樣一種理念,即確定一個訂貨量,其中的訂貨成本和持有成本之和最小。買的商品數量越多,單位商品的訂購成本就會越少,兩者是反比關系。
訂貨一時爽,倉庫會爆倉,庫存越多,持有成本越高,呈正比關系。EOQ就是要在訂貨和持有成本之間找到一個平衡點,也就是兩個成本總和最小的那個交叉點。
EOQ的偉大之處是模型魯棒性很強,即便參數發生變化,模型還可以用,它的適用性和拓展性很強,這就是EOQ模型經久不衰的原因。
下一個劃時代的創新是物料需求計劃(Material Requirement Planning,MRP)。1964年,Joseph Orlicky在IBM開發了MRP,他想要讓企業高管們接受一種全新的理念,使用計算機來管理和控制庫存,這樣能提高運算速度和準確性。
1983年,Oliver Wight將MRP更進了一步,開發了制造資源計劃(Manufacturing Resource Planning,MRP II)。MRP II是一項重大創新,它包括了更多的數據,例如員工和財務信息。
在1990年代,企業資源計劃(Enterprise Resource Planning, ERP)誕生了,ERP整合來自許多不同工廠的信息,除了生產和庫存之外,它還會考慮客戶、供應商、財務和人力資源等等更廣泛的業務。
MRP、MRP II和ERP是計算機化的計劃三部曲,這說明世界上沒有一成不變的東西,唯有變化才是永恒的。
福特發明的流水線雖然經典,但隨著時間的推移,卻變得不合時宜。市場中競爭者越來越多,消費者有了更多的選擇,流水線作業的弊端就暴露出來了,高庫存、高成本都在削弱大批量生產模式的競爭優勢。
1970年代,一種全新的生產模式脫穎而出,這就是豐田發明的精益生產JIT模式。日系汽車以更低的油耗和更好的品質征服了當時的全球市場,大家都在好奇,日本人到底是使用了什么方法,后來居上打敗了歐美眾多的車廠。
后來有一些人組團去學習豐田的先進經驗,當James Womack等人在1990年寫下《改變世界的機器The Machine that Changed the World》時,我們終于知道了成功的秘訣是豐田生產系統(Toyota Production System,TPS)。
由大野耐一和他的同事開創的TPS是精益生產和供應鏈實踐的基礎,其中的許多理念已經滲透到了各個商業領域,無數的公司都在效法豐田模式,它徹底地改變了世界。
改變世界的不僅有一套體系,還有一個盒子,它就是集裝箱Container。
在第二次大戰結束后,全球貿易開始快速復蘇。由于缺少統一的標準來運輸產品,使得發貨和收貨的效率都很低下,貨船的空間利用率也很低,物流成本居高不下。
Malcom Mclean在1956年首次發明了集裝箱運輸。1967年,麥肯錫公司受英國政府部門委托,對于英國港口船運業做一份發展趨勢研究報告。在這份報告中,麥肯錫提到了集裝箱化貨柜(Containerized cargo)的美好前景。
這種標準化的貨柜能夠通過規模效應,為貨主提供更低的運輸成本。此后,集裝箱海運就進入了高速發展的階段,其增長速度遠超同期的全球GDP增長水平。
如今,集裝箱運輸已經成為全球最重要的運輸模式,中國經濟的崛起離不開集裝箱貨柜的貢獻。2021年全球集裝箱吞吐量最大的10個港口,中國占據了7席,上海港更是坐穩了世界TOP1寶座多年。
6.產品自動識別和追蹤系統
通過集裝箱海運,我們可以輕松買到全世界的優質商品,大家在下單以后,肯定想要知道寶貝什么時候可以到貨,貨物追蹤系統幫助我們實現了信息的可視化。
如同貨運遇到的問題一樣,如果沒有一套標準,我們就很難識別出各種商品,更不用說是貨物追溯了。
1974年,在美國俄亥俄州的一家超市里,第一件標有通用產品代碼(Universal Product Code)的物品在這里的收銀臺成功掃描,這種代碼就是條形碼Barcode。
條形碼技術一經問世,立即吸引到了沃爾瑪公司的注意力,這項技術就是為了大型零售商量身定制的,因為他們有數以萬計的商品需要編目和追蹤。1980年代,歐美零售業開始大量使用條形碼,然后影響到了制造業和運輸業。
聯邦快遞FedEx在1980年代中期開發了一個計算機跟蹤系統,它可以提供包裹近乎實時的交付信息。
聯邦快遞為司機配備了小型的手持電腦,用來掃描取貨和交貨,這樣就實現了“端到端”貨物追蹤的功能。這套系統實現了信息流與實物流的同步,是目前供應鏈可視化系統的基礎。
現在,商品條碼上的信息通過互聯網,可以迅速地傳送給接收者。信息獲取技術也在升級迭代,二維碼和RFID已經成為了主流的應用,它們都大幅提升了供應鏈中的信息流速度。
1980年代計算機和機器人技術開始在發達國家中普及,但是生產效率的提升未必可以給工廠帶來更高的產出量,人們沒有意識到供應鏈的復雜性,它是由許多相互影響、作用的事物組成的。
某臺設備生產效率的提升,并不意味著整體系統的產量可以增加,供應鏈的強度是由系統中最弱的那一環決定的。
在現實中有許多制約供應鏈的因素,它可能是一臺低產出的機器,或者是一個培訓不到位的操作工人,或者是一個長期有交付問題的原料供應商。
為此,艾利·高德拉特博士(Eli Goldratt)在1984年寫下的《目標》一書,他運用了小說的方式,首次提出了約束理論(Theory of Constraints)。
高德拉特博士使用約束理論將產出量最大化的原則運用在工廠和設備層面。理論的核心內容是通過有效管理瓶頸,也就是制約或限制產量的機器,使得工廠的產量最大化。
小說問世已接近40年,時至今日,書中的理論和方法仍然沒有過時,并且在許多的領域獲得了成功應用。
進入1990年代,供應鏈管理的概念開始流行起來,但從業者們對它的概念各執一詞,沒有統一的說法。
在1996年的時候,有兩家美國的咨詢公司(PRTM & AMR)發現了這個問題,比如有些人采購(Sourcing & Procurement)就是供應鏈。由于大家對于供應鏈的理解各有不同,導致各個企業的供應鏈負責人之間沒有共同的語言。
為了改變這種局面,這兩家咨詢公司一合計,干脆就成立了一個供應鏈的組織,起名叫做Supply Chain Council(以下簡稱SCC)。然后他們做了一件事,就是推出了供應鏈管理界無人不知的SCOR模型。
經過了20多年的演化,現在最新的版本已經是12.0,而且依然保持著活力。
在這些供應鏈創新的推動下,全球的生產和物流效率得以提升,信息流速度加快,促進了世界經濟的蓬勃發展。
如果我有一臺時光機,真想要穿越到過去,與那些偉大的創新者們交流思想。這些經典的運營模式、模型和應用,共同編排出一曲美妙的供應鏈樂章。
哪一個是您心目中最偉大的創新呢?請投票選擇吧!
春節也送貨?!超20家物流企業春節服務安排出爐!
1294 閱讀2025開年跨境商家利潤就被吞掉一大筆,海運費暴漲后又大跌為哪般?
1070 閱讀中國物流集團2025發展戰略發布
920 閱讀解碼DHL全球化密碼:物流企業出海啟示錄
909 閱讀?順豐133億件、中通340億件、圓通266億件、韻達238億件、郵政180億件……全年快遞業績出爐!
907 閱讀工業工程界的“諾貝爾獎”揭曉,順豐為2025年唯一中國代表
837 閱讀連續2年奪魁!日日順榮膺LOG供應鏈物流最具影響力品牌獎
809 閱讀上線首日,京東快遞凌晨即送達手機國補第一單!已支持全國所有上線省市!
813 閱讀2025年天貓平臺3C國補首單由順豐完成派送
765 閱讀今日啟動!手機首入“國補”,郵政EMS全鏈路物流保障
710 閱讀